李敦白

李敦白

李敦白(Sidney Rittenberg,1921年8月14日-2019年8月24日),美國學者,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一個猶太家庭。

曾先後就讀于波特軍事學校、普林斯頓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青年時期即加入美國共產黨。1942年參軍,被派往斯坦福美軍語言學校學習中文;1944年—1979年期間長居在中國,後前往延安,負責處理美軍和中國民間事務。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李敦白選擇繼續留在中國,並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首位加入中國共產黨的美國人,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任職,因先後牽涉所謂“蘇聯間諜案”和“文化大革命”期間“白求恩-延安造反團”而兩次入獄;1980年,李敦白攜家人離開中國,與妻子王玉琳居住在美國華盛頓州福克斯島,著有《紅幕後的洋人:李敦白回憶錄》一書。

2019年8月24日,李敦白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去世,享年98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敦白
  • 外文名:Sidney Rittenberg
  • 國籍:美國
  • 出生地: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
  • 出生日期:1921年8月14日
  • 逝世日期:2019年8月24日
  • 職業:學者
  • 畢業院校:普林斯頓大學、北卡羅來納大學
  • 代表作品:《紅幕後的洋人:李敦白回憶錄》
人物經歷,個人生活,人物評價,人物著作,

人物經歷

1921年8月14日,李敦白生於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的一個猶太家庭,英文姓名是SidneyRittenberg(中譯為悉尼·里滕伯格)。
李敦白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李敦白與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
李敦白從小就“離經叛道”,17歲時開始參加工會和學生運動,支持黑人解放鬥爭,19歲就成為一名美國共產黨黨員。
1942年,當時還叫里滕伯格的李敦白應徵入伍。根據當時美國的有關規定,他入伍以後不得不脫離了黨籍。太平洋戰爭爆發後,美國陸軍當局調李敦白去學習日文,這讓他十分恐慌。李敦白想,日本肯定會戰敗,美軍可能長期駐紮在那裡。而中國是美國的盟國,勝利以後,自己就可以很快回國建設自己的國家。於是,李敦白堅決要求去學習中文,並得到同意。
1943年,李敦白被調到史丹福大學陸軍語言學校學習中文(老師中有張學良之女兒張閭瑛和美國作家安娜·路易斯·斯特朗)——但他做夢也沒想到,這“一念之差”竟改變了他一生的命運,而且在中國一待就是35年。
1945年9月16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一個月,李敦白和他的戰友們乘坐一架美軍運輸機,從印度東北部的阿薩姆邦起飛,飛越了長約800公里的“駝峰航線”來到了中國的西南重鎮——雲南省昆明市。李敦白分配到昆明美軍軍法處賠償損失部擔任中文專員,專門負責調查美軍在當地的違法行為以及當地的中國人向美國軍方索賠的案件。在這裡,開明書店的老闆給他取了一個地道的中文名字——李敦白,這個名字就是在唐代大詩人李白的名字中間加了個“敦”字,代表正直,而且與“Rittenberg”諧音。
1945年11月,在昆明的美軍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準備復員回國了。為避免退伍回國,李敦白想方設法調赴上海的美軍陸軍總部工作。經昆明地下黨員的介紹,他和上海的地下黨“接上了頭”,並認識了宋慶齡。不久,通過宋慶齡的介紹,李敦白成為了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駐華辦事處的救濟觀察員,任務是把救濟糧食送往受災地區,包括解放區——他非常高興,因為從此他“脫離”了美國軍隊。
1946年,李敦白奉命押運救濟糧食到湖北省境內的中原解放區。在這裡,李敦白還結識了周恩來李先念王震、王樹聲等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在張家口時,李敦白就已經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到了延安後他再次提出了同樣的要求,並且請在中原解放區就相識的李先念、王震作為李敦白的入黨介紹人;經過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這中央書記處五大書記的直接批准,李敦白成為當時惟一的外籍中國共產黨黨員。此後不久,斯特朗第二次到延安採訪,新華總社的負責人廖承志委派李敦白擔任翻譯,訪問了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同志。李敦白為斯特朗把一些檔案、資料譯成英文,兩個人合作撰寫、著述。李敦白的工作得到了中央領導人的肯定。1946年底,毛澤東在同幾個西方記者談話中說:“現在有兩種美國人,馬海德、李敦白、史沫特萊都是好的美國人,在延安有個斯特朗也是好人,這樣的人我們都歡迎。”與此同時,李敦白也加深了對毛澤東、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的印象,他在後來自己寫的回憶錄中,還把周恩來和毛澤東作了一番比較,李敦白寫道:“與周恩來在一起的時候,我覺得他是朋友,也是同志;與毛澤東在一起,我覺得自己似乎就坐在歷史的旁邊。”
李敦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留影李敦白在文化大革命期間留影
1947年3月,國民黨胡宗南部進攻延安,新華社轉移到太行山麓的涉縣,在該地工作了大約一年。在此期間,李敦白協助陝北新華廣播電台開辦了英語廣播。
1948年5月間,新華社又轉移到河北平山縣西柏坡村附近的幾個村莊,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領導下工作。1948年底,在莫斯科幫助編輯英文報紙《莫斯科新聞》的美國左派作家斯特朗從美國趕回蘇聯,準備再去即將解放的北平。在途經東歐的時候,她興奮地發表了一篇文章,說中國革命是自主的勝利,並不是搬用蘇聯模式。不想這惹來了禍端。她剛剛抵達莫斯科,就被蘇聯的特務組織——“克格勃”逮捕並且被驅逐出境。蘇聯方面認為她涉嫌“間諜和損害了蘇聯利益”,此外也認定了她布置了一個遍布世界的“情報案”,李敦白也受她的領導,負責收集中國的情報,並通知中共方面,把李敦白抓起來。
1949年,李敦白在蘇聯任報紙編輯的斯特朗被指控為間諜,被投入監獄,期間第一任中國妻子與李敦白離婚。
1953年,史達林死後被釋放,在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擔任外國專家,與王玉琳結識,1956年結婚。
李敦白早年在中國留影李敦白早年在中國留影
1964年1月,毛澤東在北京宴請包括斯特朗和李敦白在內的外國朋友時承認了當年的錯誤並當面道了歉。毛澤東對斯特朗說:“當你在延安的時候,國民黨開始轟炸了。我們擔心你的安全,就讓你走了。如果你那時留在延安,就不會當做間諜在莫斯科被捕了。”毛澤東又朝李敦白說:“你被牽連到她的案子,我們犯了一個很壞的錯誤,你是一個好同志。”
1966年10月1日,這一天也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7周年的慶典。這天,斯特朗、李敦白等6位外國朋友被邀請登上了天安門城樓,李敦白受寵若驚。快到12點的時候,他們6人被邀請分別同毛澤東合影。第二天,《人民日報》和所有的報紙都在第一版上刊登了毛澤東和李敦白的合影。於是,李敦白的大名不脛而走,頓時傳遍了全國。
文化大革命”期間,表現得非常激進,1967年李敦白成為“白求恩-延安造反團”頭目,並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掌權;同年4月8日,李敦白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他的文章《中國文化大革命打開了通向共產主義的航道》;4月10日,李敦白作為外國人代表在清華大學批鬥王光美。李敦白還參加了對陳毅陸定一梅益等老朋友、老領導的批鬥。
李敦白李敦白
1968年2月,李敦白被逮捕入獄,直至1977年11月他才被釋放並平反,歷時9年零8個月零1天的關押。出獄後的李敦白沒有回到廣播事業局,而是先後在新華社中國社會科學院擔任顧問。
1979年,李敦白回到美國度假,並為《紐約時報》撰文。
1980年3月17日,李敦白攜妻子兒女離開中國,回到了闊別35年之久的美國並定居。
1982年,經過王玉琳的多方奔走,李敦白得到了一份徹底的平反結論。
1986年2月11日,李敦白和夫人王玉琳在北京友誼賓館舉辦了來華40年和他們結婚30年紀念的招待會。

個人生活

李敦白在1956年2月11日與妻子王玉琳結婚,育有三子一女。
李敦白與妻子王玉琳合影李敦白與妻子王玉琳合影

人物評價

李敦白夫婦與採訪的記者合影李敦白夫婦與採訪的記者合影
李敦白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由於歷史的機緣,遠涉重洋,從大洋彼岸的美國來到中國,從此終身與之結下了不解之緣。李敦白在中國工作和生活的35年間(1944年—1979年),親歷了當代中國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是中國共產黨早期惟一的外籍黨員,也是中共黨史上躋身高層核心圈的獨一無二的“老外”,與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中國共產黨領導人交往甚密。“文革”結束後,李敦白獲得的“平反結論”中認為“李敦白同志1945年到中國以來,為中國人民做了許多有益工作,對中國人民的革命事業是有重要貢獻的”,並將1968年入獄定為“被錯誤關押審查”、“純屬冤案”,“應予徹底平反”。李敦白一直致力於幫助中國共產黨打開對外交流的視窗,但就是這樣一個熱愛並獻身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事業的外國人,卻先後兩次含冤入獄達16年之久——他在中國的這段既傳奇又大起大落的經歷無疑是當代中國的縮影。

人物著作

《紅幕後的洋人:李敦白回憶錄》封面《紅幕後的洋人:李敦白回憶錄》封面
《紅幕後的洋人:李敦白回憶錄》是在中國共產黨人心目中與諾爾曼·白求恩埃德加·斯諾、愛潑斯坦等齊名的美籍友好人士李敦白推出的的回憶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