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經歷,科學研究,研究內容,科研成果,學術成果,論文專著,出版專著,發表論文,個人榮譽,相關報導,
人物經歷
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校,畢業後留校給袁隆平老師當助手研究雜交水稻。
1973年與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
1973至1976年在湖南農學院農學系學習。
1984至1988年擔任安江農校副校長、副書記、研究員。
1987年3月至11月擔任美國德克薩斯州農場技術顧問。
1988年8月至2003年6月擔任湖南省安江農校黨委書記兼雜交水稻研究所主任。
科學研究
主要研究方向是作物品種改良與原理和種子生物技術工程。
研究內容
1.作物品種改良與原理主要研究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原理、途徑與技術;水稻種質資源評價、利用和創新; 水稻高產、優質、抗病蟲害、抗逆性等主要性狀的遺傳、表達及這些性狀的遺傳改良原理和技術。
2.種子生物技術工程
利用現代農業生物技術,開展水稻種質工程研究,培育出轉基因水稻品種。以抗蟲、抗病、抗逆種子生物技術工程為重點,以新品種、新方法為突破口,為種子產業化工程提供技術支撐。
科研成果
1 秈型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的研究 袁隆平; 李必湖; 李實蕡; 周開達; 孫曉輝 湖南省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協作組;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協作組; 江西省萍鄉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四川農學院農學系; 湖北省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協作組; 福建省雜交水稻協作組 2006-01-01
4 安農810S的選育及套用研究 鄧華鳳; 劉愛民; 李必湖; 全慶豐; 羅利民; 曾新明 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 1999-01-01
6 水稻標810S淡黃葉突變體的發現與研究 宋克堡; 宋澤觀; 李必湖; 王聰田; 匡曉東; 陳興中; 吳以平; 吳厚雄; 曾存玉; 王付華; 賀再新; 吳青松; 寧鵬; 肖建平; 陳湘國; 向太雙 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 2006-08-06
7 安農標810S 宋克堡; 宋澤觀; 李必湖; 王聰田; 匡曉東; 曾存玉 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 2008-03-05
8 水稻中優281 陳湘國; 李必湖; 全慶豐; 王聰田; 匡曉東; 唐顯岩; 向太雙 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 2007-02-13
9 水稻Ⅱ優231 曾存玉; 李必湖; 張振華; 王聰田; 匡曉東; 張德寧 懷化市職業技術學院 2005-02-05
學術成果
1. 1970年冬,按照袁隆平院士制定的技術路線,在海南發現“野敗”,為攻克中國秈型三系雜交水稻保持系難關打開了突破口,促成了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成功;
2. 1988年以來,指導助手育成國內第一個光溫敏核不育系“安農S-1”及一系列高產優質雜交稻新組合金優402、威優402、八兩優100等,為雜交水稻研究做出了特別突出的貢獻;
3. 多次受到國家、省、廳的表彰和獎勵,其中秈型雜交水稻選育,1981年獲國家特等發明獎(排第2);
4. 安農S-1秈型水稻溫敏不育系研究,1998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第2);
5. 秈型雜交早稻威優402的選育與套用研究,1998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排第2);
6. 安農S-1秈型水稻溫敏雄性核不育系的研究,1999年獲國家技術發明三等獎(排第2);
7. 秈型雜交早稻八兩優100的選育與套用,2000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排第2);
8. 此外還榮獲光召科技獎、中華科教基金獎等,是國家第一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科技專家。
論文專著
出版專著
雜交水稻發源地--懷化職業技術學院發展史 光明日報出版社 2005
發表論文
2 一個新的水稻黃化突變體的光合作用及葉綠素螢光特性研究 王聰田; 王國槐; 青先國; 郭清泉; 宋克堡; 李必湖; 曾存玉 江西農業學報 2007-09-15
3 水稻淡黃葉突變體安農標810S的光合特性初探 王聰田; 王國槐; 青先國; 李必湖; 郭清泉; 宋克堡; 匡曉東 雜交水稻 2008-01-15
4 苧麻低位分枝扦插苗插條長度與成苗率及麻苗素質的相關性 賀再新; 孫煥良; 李必湖; 曾曉珊; 李羅先; 賀勇; 孟桂元; 伍波; 朱潔文; 張海星湖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8-06-15
5 雜交稻中優281及其穩定性和適應性分析 肖建平; 陳湘國; 李必湖 現代農業科學 2008-09-10
6 加入WTO對湖南糧食生產的影響及發展對策 李必湖; 向陽; 張振華 科技進步與對策 2003-12-30
8 低溫敏核不育水稻go543S育性對溫、光的反應 吳厚雄; 李必湖; 向陽; 梁滿中; 徐孟亮; 陳良碧 生態學報 2003-03-25
9 溫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對低溫持續時間的敏感性差異比較研究 李必湖; 吳厚雄; 徐孟亮; 梁滿中; 張振華; 陳良碧 作物學報 2003-11-20
10 明恢63生物學特性及其組合高產制種技術 李必湖; 李光清; 張德寧; 寧鵬; 張振華; 吳厚雄 種子 2003-04-30
11 水稻不同基因源光溫敏核不育系雜交F_1育性變化規律的研究 李必湖; 向陽; 余進懷; 陳良碧 湖南農業科學 2003-05-30
12 植物熱激蛋白的研究進展 吳厚雄; 肖輝海; 李必湖生物技術通報 2003-08-26
13 早秈恢復系402生物學特性及高產制種技術 李必湖; 李光清; 寧鵬; 謝軍; 唐顯岩; 吳厚雄 作物研究 2003-06-30
14 自然生態法鑑定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雄性不育起點溫度的研究 謝軍; 李必湖; 吳厚雄; 寧鵬 種子 2004-01-25
15 雜交早秈金優402主要特徵特性與高產栽培技術 吳厚雄; 寧鵬; 謝軍; 肖順勇; 唐顯岩; 李光清; 李必湖 種子 2004-03-25
16 不同基因源光溫敏核不育水稻在不同遺傳背景下F_2育性變化規律的比較研究 向陽; 李必湖 作物研究 2004-06-30
17 光敏、溫敏核不育水稻核不育基因等位性及基因對數的研究 向陽; 李必湖; 吳厚雄; 陳良碧 種子 2002-08-30
18 不同秧齡移栽對恢復系播始歷期的影響 王付華; 李必湖 雜交水稻 2002-01-30
19 兩系雜交稻新組合八兩優63 鄧華鳳; 李必湖; 莆紅鐵 雜交水稻 2000-07-30
20 加強科技創新 推動職教發展 李必湖 湖南經濟 2001-09-08
21 亞種間雜交水稻低結實率的生理原因分析 向陽; 李必湖; 陳良碧; 周建林 作物研究 2001-06-30
22 水稻溫敏不育系育性與溫度的相關性分析 劉愛民; 李必湖 雜交水稻 1996-05-30
23 安農810S所配組合雜種優勢觀察與分析 鄧華鳳; 李必湖; 周清明 湖南農業科學 1996-06-10
24 安農810S的選育及初步研究 鄧華鳳; 李必湖; 劉愛民; 周清明 作物研究 1996-03-30
25 安農810S高產優質制種技術研究 鄧華鳳; 李必湖; 張學政; 舒服; 龔開偉 雜交水稻 1997-03-30
26 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起點溫度提純的實踐與探討 鄧華鳳; 李必湖; 劉友芳; 舒服; 田明喜 雜交水稻 1997-11-30
27 兩系雜交早稻八兩優100的選育與套用 鄧華鳳; 李必湖 雜交水稻 1998-03-15
28 優質雜交早稻新組合金優402 唐顯岩; 李必湖; 賈先勇 雜交水稻 1998-03-15
29 我們是怎樣研究雜交水稻的 李必湖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 1977-01-15
30 談談雜交水稻——對水稻三系的認識 袁隆平; 李必湖; 尹華奇 植物雜誌 1977-02-15
31 雙季雜交稻組合配套栽培 李必湖農業科技通訊 1984-10-27
個人榮譽
1. 1978年獲全國科學大會獎。2. 1978年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
3. 1980年獲湖南省重大成果獎。
4. 1981年獲國家特等發明獎。
5. 1982年獲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獎。
6. 1984年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
7. 1988年被農業部聘為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
8. 1989年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
9. 1990年開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10. 1996年被命名為首屆“湖南科技之星”。
11. 1997年度中華農業科教獎。
12. 1998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3. 1998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4. 1999年獲國家發明獎。
15. 2001年被評為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
16. 2002年被授予湖南省首批優秀專家。
17. 2003年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8. 2004年獲袁隆平農業科技獎。
19. 2008年獲中華農業英才獎。
相關報導
光明日報報導
閃光的種子——記湖南省安江農校黨委書記李必湖研究員
來源:光明日報 2000年07月02日
提起雜交水稻,人們就會想起袁隆平。但許多人不知道,1981年,國家向雜交水稻研究者頒發特等發明獎,第一受獎人是袁隆平,第二受獎人便是李必湖。
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黨委書記、研究員李必湖不僅是一位傑出的科學家,還是一名出色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個優秀的共產黨人。“七一”前夕,湖南省農業廳黨組作出決定,號召全省農業系統的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和科技工作者向李必湖同志學習。
5顆金燦燦的雜交種子
提起李必湖對科學的貢獻,就要從30年前那5顆種子說起。1964年他在安江農校讀書時,袁隆平正起步研究雜交水稻。他被袁隆平選入課題研究小組,從此便與雜交水稻結下了不解之緣。
1970年,為了突破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難關,李必湖第3次奔赴海南。他在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一塊沼澤地找到了一大片正抽穗揚花的野生稻。一株三個稻穗雄性異常的野生稻植株,就是他渴望已久的“野敗”(雄蕊敗育的野生稻)。他小心翼翼地將稻株連根帶泥挖出來,脫下衣服包起,帶回試驗基地。他每天提水澆灌,守株待花,開一朵,就小心地用鑷子夾著栽培稻的雄花與之雜交。一連5天,雜交了65朵小花。為防麻雀和田鼠,他把鋪蓋搬到田邊精心呵護,終於收穫了5顆金燦燦的雜交種子。
5顆種子改變了世界。“野敗”的發現和轉育成功,結束了雜交水稻研究徘徊的局面。他無私地把“野敗”材料分送給13個省市的科技人員,開始了全國性協作攻關。1973年,終於完成了水稻雜交“三系”配套的創舉,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秈型雜交水稻在全國套用推廣以來,累計種植面積30億畝,增產稻穀3500多億公斤,增純利逾千億元,先後被引種到20多個國家和地區。目前國內外種植的雜交稻,90%以上的組合和面積都是“野敗”的細胞質。雜交水稻作為中國第一項農業技術轉讓給美國,李必湖赴美國德克薩斯州傳授制種技術。
幾十年來,李必湖一刻也沒有放棄對科學的追求。他擔任安江雜交水稻研究所所長,與助手一道培育出威優48、威優49、威優402、威優438、金優402、八兩優100、安農810S等一系列高產、優質的雜交稻新組合,在全國15個省區推廣,累計種植面積4億畝,增產稻穀340多億公斤,創利200多億元。他指導助手鄧華鳳成功育成國內外第一個秈型水稻光敏核不育系——“安農S-1”,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由三系變為兩系、品種間優勢變為亞種間優勢的構想成為現實,繼續保持了中國雜交水稻研究的國際領先地位,這項成果獲國家科技發明三等獎。“八五”期間,他和助手共取得9項科研成果。
行動才是最重要的
安江農業學校獲得了那么多的榮譽:國家級重點中專,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先進單位……李必湖這個黨委書記有什麼絕招呢?
他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強化管理,銳意改革,全面推行雙文明建設目標管理責任制。1988年,他在懷化市桐木鄉建立起學校第一個科教興農示範基地。他為農民講課,現場傳授技術。3年時間,先後組織專業教師舉辦技術培訓班98期,培訓農民6400多人次。國務委員陳俊生稱讚安江農校的經驗代表了中國農業中專和農業院校教育改革發展的方向。他帶領師生在洪江、靖州、芷江、中方等縣市的10多個鄉鎮建立雜交水稻新組合制種及高產栽培示範基地。多年來學校既為國家輸送了尖端科學家,也為農村培養了1萬多名實用人才,取得43項科技成果,其中8項次獲國家級獎勵,28項次獲省部級獎勵。安江農校成為全國農校一顆最亮的星。 “向我看齊”是李必湖的座右銘。1996年7月,沅江漲大水。7月16日,正在懷化開會的李必湖立即往回趕。但洪水已阻斷了交通,他毫不退縮,一共轉了7次車,3趟船,趕回學校部署搶險。17日清晨,洪水闖進了李樹林等26戶教職工的家。李必湖帶領大家搶救財物。上午10點,洪水向學校雜交水稻研究所進逼,70公斤一包的種子李必湖扛起就跑,他的行動就是無聲的命令,在校的教職工還有附近的農民都默默投入了戰鬥,6萬公斤優質雜交水稻種子終於被轉移到了安全地帶。中午,李必湖又去搶救學校圖書館。下午,他挨家挨戶視察,可他的家早已浸泡在洪水之中。
李必湖的人格魅力影響著他周圍的人。芷江侗族自治縣羅舊鎮黨委副書記周代岳就深有體會——李必湖是著名科學家,可一點架子也沒有,像個農民。我和他一起在農民家住了3晚,徹夜交談。他問我,如今的農民,與60年代有什麼不同。我說沒以前聽話了,過去幹部威信高,現在農民不買我們的賬。他說:“這要具體分析。時代在變化,農民比以前更有思想,當然也有落後面。但農民最講實際,如果我們改變作風,真正為農民著想,農民會買我們的賬的。”這一年,農民制種獲得了豐收,每畝收入比往年增加500元。農民好高興,主動要求今年繼續制種。白石坡村因變壓器發生糾紛,一個組把另一個組的電線桿拔掉了。電停了一年,我們幾次調解不好。我也曾想親自幫民眾架電線桿,但作為書記,拉不下這個面子。李必湖的言行打動了我。以他為榜樣,我帶領6個鄉、村幹部,為農民架好了7根電線桿。電通了,糾紛擺平了,農民該上交的任務第二天就完成了。不是農民不聽話,而是我們的話沒說到農民的心裡去。李必湖給我的啟發是:行動才是最重要的,種子自己不說話。
科技人員的一面旗幟
李必湖書記家門口貼著一副對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堅信馬列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共產黨人(橫批)。”農校高級講師王聰田說;“如今的對聯大多是財源茂盛恭喜發財之類,我經過李書記家門口,卻被這幅對聯深深震撼了。”
“共產黨人”對聯就是李必湖人格的寫照。他無私,帶領助手完成許多成果,報獎時,助手把李必湖的名字排在第一位,他都悄悄把自己的名字移到後面;學校出台《精神文明獎懲辦法》,規定教師在外獲獎,學校給予對等獎勵,已有70多人次獲得了獎勵,而唯獨李必湖“違反規定”,拒絕獎勵自己,拒獎金額達6萬多元;他廉潔,不用公車辦私事,即便是送女兒看病,也自覺交用車費。學校搞基建、招生,有人送紅包、禮品,他一律拒絕,回絕不了的,就上交紀委。榜樣的力量無窮,學校近年招生數千人,無一人向家長索要紅包。他的住房是70年代的磚瓦結構平房,多處漏雨。省農業廳撥2萬元給他維修住房,李必湖卻將這筆錢“挪用”到了其他教師的房屋上。
家在洪江市熟坪鄉的安江農校99級學生謝橋生,家裡4口人,3個是殘疾。21歲的姐姐癱瘓在床21年了,家裡很窮。可是去年8月出現了轉機:“那天,家裡來了一位客人,他揭開鍋蓋看,還餵我姐姐吃飯,我爹娘一個勁地說髒、髒,他好像沒有聽見。想起以前有人進我家捂鼻子的情形,我鼻子一酸想哭。他就是李必湖。李書記問我想不想讀書。我說想是想就是沒有錢。他說,來我們安江農校讀書吧!你情況特殊,我們爭取免掉你的學費。我成了全校第一個學費全免的學生。今年春天,李書記又一次來我家指導制種。聽說我家沒有錢買肥料,他掏出200塊錢給我爹救急。現在我家的田裡長滿了綠色的秧苗,我們一家有希望了。”
學校的教職工生病住院,李必湖總是親自去探望。學校守傳達室的仲兆基是個孤老,李必湖家裡有好菜就送給老人嘗,上門與老人聊天,生病時,更是照顧入微。家庭屢遭不幸的高級講師郭鐘靈,受到李必湖的關懷和資助,重新揚起了生活的風帆。她至今還保留著解決媳婦、孫子城市戶口的報告草稿,因為上面有李書記精心修改的筆跡。記者粗略統計,幾年來他個人資助困難戶的金額有12000元。
李必湖除了學校的工作,還兼任懷化市科協主席、懷化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可他總是超負荷地工作。去年4月的一天,李必湖帶病來到懷化市鶴城區清水井村,為農民講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硬撐著講完課,回答完農民的所有問題,被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高達39度。今年五一節,人們忙著去旅遊,李必湖卻背著10斤優質稻種,坐火車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洞雷村。他在洞雷村“旅遊”了3天,分析了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村幹部一起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科技脫貧的3年規劃。
十多年來,李必湖為13個縣市,32個鄉鎮,98個村莊的農民義務講課150多場,聽課人數達24000人。在他和學校的幫助指導下,20萬農民脫貧致富。懷化市科協副主席趙憲光說:“李必湖擔任科協主席15年,特別重視農村科普工作,他撰寫科普文章,組織科普巡迴報告團,帶領科協幹部在芷江縣碧河村辦點,推廣栽培金秋梨。我們把他看作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幟。”
記者與李必湖交談,印象最深的是這幾句話:“我與種子打了幾十年交道。我對種子和土壤有特殊感情。我們共產黨人就好比是種子吶!”
科學中國人報導
雙手捧出稻花香——記湖南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李必湖研究員
在李必湖自家門內有這樣一副對聯:上聯“牢記宗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下聯“堅信馬列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橫批——共產黨人。
熟悉他的人沒有一個不知道,這的確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
幾十年來,他為中國水稻育種事業的發展,兢兢業業,艱苦奮鬥,用雙手捧出了稻花香!
投身科研,他是埋頭苦幹的實踐者
李必湖,1946年出生在湖南沅陵的大山深處。“野菜野果當雜糧,紅薯要當半年糧”的困窘日子,讓李必湖很小就樹立起了人生理想——“解決人們的吃飯問題。”
有了目標之後,李必湖全力以赴地暢遊在知識的海洋中,披沙揀金,汲取營養。1964年,他考取了湖南安江農業學校。兩年後,因表現突出留校工作。當時,袁隆平剛開始搞雜交水稻研究,李必湖便作為他的主要助手開始了圓夢之路。
上世紀70年代前,中國水稻的平均產量不到4.5噸/公頃。要解決中國的糧食問題,選育水稻優質良種迫在眉睫。為找到雜交水稻“三系”配套的理想不育系、保持系,李必湖常年南繁北育,風餐露宿……
直到1970年,李必湖終於在三亞南紅農場附近的一塊沼澤地找到了一大片正在抽穗揚花的野生稻。終於,他找到了野生稻雄花不育株——“野敗”。他興奮地將稻株連根帶泥,小心翼翼地挖了出來,用自己的衣服包著,搬回了實驗基地。從此,他每天細心呵護,精心培育,直到收穫了5顆金燦燦的種子。
5顆種子改變了全世界。“野敗”的發現和轉育成功,為攻克中國秈型雜交水稻保持系難關打開了突破口。1973年秋實現“三系”配套,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在水稻生產上利用雜種優勢的國家。1976年,這一成果開始在全國推廣套用,十三億人口的吃飯問題隨之迎刃而解。
目前,國內雜交水稻年種植面積約占水稻播種面積的50%,增產稻穀約占總產的60%。全世界有23個國家和地區引種了雜交水稻。其中,90%以上的組合是“野敗”細胞質。
榮譽接踵而至。1981年,李必湖作為主要技術骨幹的秈型雜交水稻項目榮獲“國家特等發明獎”。
然而,李必湖沒有就此停下奮進的腳步,而是向更高更遠處奮力地走去。八五期間,他協助袁隆平院士主持雜交水稻研究工作,指導助手培育出威、汕優16,威優38,威優48,湘優102,威、金優402,威、金優191,汕優230等20多個雜交水稻新組合,在南方稻區推廣0.3億公頃,增產稻穀400多萬公斤,增利稅287億元。
作為一項中國轉讓的農業技術,雜交水稻技術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歡迎。1987年,李必湖應邀赴美德克薩斯農場傳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在全機械化生產條件下,取得母本畝產130公斤的好結果,使美方堅定了發展雜交稻的信心,對雜交水稻技術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和讚賞。
生命不息,奮鬥不止。1988年,李必湖指導助手鄧華鳳研究出國內第一個秈型水稻光溫敏核不育系安農S一1,使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由三系變二系、品種間優勢變亞種間優勢利用的構想變成現實,保持了雜交稻研究在國際上的領先地位。
良種培育出來還不算完,李必湖的目標是讓貧困農民掌握知識和技術,早日脫貧致富。他積極行動,先後在湖南省10多個鄉鎮,建立起雜交水稻新組合制種及高產栽培示範基地,現場教學,幫助農民增產增收。在科研工作中,李必湖是一位扎紮實實的實踐者。
服務農業,他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
投身農業,服務農業發展,這是李必湖一直努力的方向。
他按照服務“三農”的辦學宗旨,在懷化市中方縣桐木鄉創辦了學校第一個科教興農示範基地,三年多時間裡,累計推廣科技項目15個,辦培訓班98期,印發資料34560份,全鄉增產糧食326萬公斤,增收利稅329萬元。後來,該基地被列入國家農科教結合試驗示範區,安江農校亦成為全國農科教結合的示範學校。
多年來,李必湖率領全校師生員工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教學科研並舉,科、科、推相結合,既為國家輸送了尖端科學家,也為農村培養了1萬多名實用人才,取得43項科技成果,其中8項次獲國家級獎勵,28項次獲省部級獎勵。期間,數不清的榮譽紛至沓來:國家級重點中專,全國農科教結合示範學校,湖南省文明衛生單位,湖南省“七五”、“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先進單位……
紮根科研,積極服務農業發展,李必湖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
鞠躬盡瘁,他是不折不扣的共產黨員
多年來,李必湖為13個縣市,32個鄉鎮,98個村莊的農民義務講課150多場,聽課人數達24000人。在他和學校的幫助指導下,20萬農民脫貧致富,農民民眾稱其為“財神爺”。
“李必湖擔任科協主席15年,特別重視農村科普工作,他撰寫科普文章,組織科普巡迴報告團,帶領科協幹部在芷江縣碧河村辦點,推廣栽培金秋梨。我們把他看作是科技人員的一面旗幟。”懷化市科協副主席趙憲光這樣評價李必湖。
的確,李必湖做到了別人做不到的事情,是共產黨員當中的典範:他無私奉獻,不計名利,總是把科研成果更多地歸功於自己的夥伴;他公正廉潔,心繫民眾,用自己的獎金為教師維修房屋;他敢作表率,帶領教師職工同心協力面對困難,及時幫助有苦難的同志;他關懷學子,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然而,誰知道,李必湖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和腦動脈硬化多年,還常常超負荷地工作。去年4月的一天,李必湖帶病來到懷化市鶴城區清水井村,為農民講授雜交水稻制種技術,硬撐著講完課,回答完農民的所有問題,被送進醫院時,體溫已高達39度;2000年的“五一”勞動節,人們忙著去旅遊,李必湖卻背著10斤優質稻種,坐火車來到通道侗族自治縣甘溪鄉洞雷村。“旅遊”的3天中,他分析了當地的自然條件,與村幹部一起制定了調整產業結構,科技脫貧的3年規劃……
走到哪裡,就工作到哪裡;走到哪裡,都影響和帶動一大批人。這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共產黨員——李必湖。
5粒種子改變世界,李必湖曾與袁隆平一道創造了中國雜交水稻的輝煌;心繫百姓,服務農業,李必湖一定會在中國的廣袤大地上創造出更加動人的篇章!
李必湖科研成果獲獎情況(部分)
1978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全國科學大會獎;
1978年,“V20A、二九南A”獲湖南省科學大會獎;
1981年,“秈型雜交水稻”獲國家特等發明獎(排名第二);
1982年,“湘優102”獲湖南省人民政府工作獎;
1998年,“秈型雜交早稻威優402的選育與套用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1998年,“安農S一1秈型水稻溫敏核不育系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
1999年,“安農S一1秈型水稻溫敏核不育系研究”獲國家發明獎;
1980年,“秈型雜交水稻雜種優勢利用研究”獲湖商省重大成果獎;
2003年“金優402的選育及套用研究”獲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
專家簡介
李必湖 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懷化職業技術學院院長,湖南沅陵縣人,土家族。1946年5月出生,1966年畢業於湖南省安江農業學校,1976年畢業於湖南農學院農學系。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長期致力於雜交水稻的育種和推廣工作,歷任安江農業學校技術員,懷化地區科協副主席,安江農業學校(今懷化職業學院)副校長、校長,懷化職業學院院長,雜交水稻研究室副研究員、研究員。
1970年在海南島發現雄花敗育的普通野生稻,為選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實現雜交水稻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配套做出了重要貢獻。1973年,與袁隆平等一起在世界上首次育成強優勢雜交水稻。1981年,榮獲國家發明獎特等獎。撰有《我們是怎樣研究雜交水稻的》、《雜交水稻組合配套栽培技術》等論文。“全國先進工作者”,“湖南省優秀科技工作者”,湖南省優秀中青年專家,湖南科技之星,全國優秀農業科技工作者,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