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寄斬蛇
- 起源時間:東晉時期
- 故事類別:勵志;正義
- 主角:李寄
原文概述,白話譯文,課文簡析,作者簡介,
原文概述
東越閩中有庸嶺,高數十里,其西北隰中有大蛇,長七八丈,大十餘圍。土俗常懼。東冶都尉及屬城長吏,多有死者。祭以牛羊,故不得禍。或與人夢,或下諭巫祝,欲得啖童女年十二三者。都尉、令、長並共患之。然氣厲不息。共請求人家生婢子,兼有罪家女養之。至八月朝祭,送蛇穴口,蛇出吞齧之。累年如此,巳用九女。 爾時預復募索,未得其女。將樂縣李誕,家有六女,無男。其小女名寄,應募欲行。父母不聽。寄曰:“父母無相,惟生六女,無有一男,雖有如無。女無緹縈濟父母之功,既不能供養,徒費衣食,生無所益,不如早死。賣寄之身,可得少錢,以供父母,豈不善耶!”父母慈憐,終不聽去。寄自潛行,不可禁止。
寄乃告請好劍及咋蛇犬。至八月朝,便詣廟中坐,懷劍將犬。先將數石米餈,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蛇便出,頭大如囷,目如二尺鏡,聞餈香氣,先啖食之。寄便放犬,犬就齧咋,寄從後斫得數創。瘡痛急,蛇因踴出,至庭而死。寄入視穴,得九女髑髏,悉舉出,咤言曰:“汝曹怯弱,為蛇所食,甚可哀愍!”於是寄乃緩步而歸。
白話譯文
李寄斬蛇
東越的閩中地區有一座庸嶺,山高几十里,嶺西北山洞裡有一條大蛇,七八丈長,十幾圍粗.當地人常常害怕它。東冶郡都尉及屬縣的縣吏也有不少被它傷害死的。於是人們用牛羊去祭祀,但照樣得不到保佑。大蛇有時候託夢給人,也有時下告巫祝,說是要吃十二三歲的女孩子。都尉和縣官都為這件事大傷腦筋。可是大蛇妖氣造成的災害並不因此停息。大家一起尋找家生女婢和犯罪人家的女孩,先把她養著,等八月初祭期一到,就把她送到大蛇洞口。大蛇一出洞就吞吃了小女孩。接連好多年都是這樣,已經斷送了九個小女孩的生命。
這一年,大家又在預先尋求招募祭蛇用的小女孩,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將樂縣李誕家裡有六個女兒,沒有兒子。小女兒名叫李寄,想自願去應招。父母不同意。李寄說:“爹媽的命相不好,只生了六個女兒,連一個兒子也沒有,雖說有後代,卻和沒有一樣。我沒有緹縈那種能給父母解救苦難的力量,既然不能供養雙親,只是白白地浪費衣食。活著沒有什麼益處,倒不如早點死掉。賣掉我還可以得到一點錢,拿來供養爹媽,難道不好嗎!”父母疼愛孩子,始終不允許她去應招。李寄偷偷地一個人溜走了,父母制止不了。
於是李寄就向官府請求賜給鋒利的寶劍和咬蛇的獵狗。到了八月初祭那天,她便帶上劍,牽著狗,來到廟中坐下。她預先用幾石米拌上蜜糖,做成糍粑,放在蛇洞口。大蛇爬出洞外,頭大得象個圓頂糧屯,眼睛像兩面二尺闊的銅鏡子。蛇聞到糍粑的甜香氣味,就先大口吞食起來。李寄立即放出獵狗,那狗衝上前去咬大蛇。李寄又從後邊用寶劍砍傷了蛇幾處。蛇受不了傷口劇痛,就猛然躍了出來,竄到廟中院子裡死掉了。李寄進洞一看,發現九具女孩留下的頭骨。她從洞中把這些頭骨全拿出來,痛惜地說:“你們這些人軟弱膽小,結果被蛇吃掉了,真值得憐憫啊!”說完,李寄就緩步回家去了。
東越國王聽說這件事,來聘娶李寄為王后,任她的父親為將樂縣令,她母親和姐姐們都得到賞賜。從此東冶不再出現妖異怪物,歌唱李寄斬蛇的歌謠至今還在那地區流傳。
詞語解釋
啗:吃。同啖
聘:舊時定親叫聘
後:王后
吞齧:吞吃 齧:咬
無相:沒有福氣
告請:訪求。請,求
不聽:不答應
餈:一種用糯米製成的食品。餈,同“糍”
詣:到
課文簡析
本文描寫窮苦少女李寄斬蛇除害的事跡,熱情讚頌其不畏凶暴,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大智大勇,同時也暴露了封建官吏的懦怯無能、草菅人命。
故事情節雖較簡單卻很完整,敘事也井然有序。首先交代故事發生的地點、主要事件,展開矛盾。閩中庸嶺,有大蛇為害,郡縣官吏束手無策,還聽從大蛇的意旨,殘忍地以童女祭蛇。累年已用九女,蛇害依然。其次,寫將樂少女李寄不顧父母反對,挺身而出,主動應募。再次,寫李寄斬蛇的經過。她事先“告請好劍及咋蛇犬”,做好周密安排、充分準備,表明她不信邪,不畏兇殘,對即將到來的拚鬥胸有成竹。屆時她“詣廟中坐,懷劍將犬”,沉著應對。又“先將數石米糍,用蜜麨灌之,以置穴口”,設巧計引蛇出洞。乘大蛇“啖食”之際,放犬“齧咋”,自己從後奮力砍殺,終於為民除去一大禍害。斬蛇的過程,既表現了她的機智,也表現了她的勇敢。複次,寫她入穴尋得九女髑髏,嘆其怯弱,哀其不幸,自然交代了故事的結局。“於是寄女緩步而歸”,寥寥數字,傳神地表現出這個少女從容自信的情態和氣度。在敘事中,李寄的勇敢機智和官吏的懦怯無能形成強烈的對比。文章對李寄的描寫雖然著墨不多,但能抓住情節的展開來表現,人物形象鮮明。
文章最後寫越王“聘寄女為後”以及對其家人的獎賞,在情節結構上有畫蛇添足之嫌,削弱了李寄斬蛇除害的社會意義。李寄與父母的對話流露出重男輕女的傾向,也有損李寄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