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溝村(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

李家溝村(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

李家溝村位於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境內,辛(寨)白(塔)公路從村南穿過。李家溝村擁有豐富的物產資源和悠久的歷史文化。李家溝村人主要從事產業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李家溝村
  • 外文名稱:Li Jia Gou Village
  • 別名:李家桑行、李家溝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政府駐地:辛寨鎮人民政府
  • 電話區號:0536
  • 郵政區碼:262610
  • 地理位置: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
  • 人口:1110
  • 方言:李家溝方言
  •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型大陸性氣候
  • 主從產業:種植業、畜牧業
村莊簡介,村名由來,行政區劃歷史,統計,人口統計,受高等教育人口統計,土地資源統計,農作機械統計,主要從事產業,種植業,畜牧業,工商服務業,歷史事件記載,名人事件記載,

村莊簡介

李家溝村隸屬山東省濰坊市臨朐縣辛寨鎮,位於濰坊市區西南57公里,臨朐縣城東南24公里,辛寨鎮政府駐地東12公里,辛(寨)白(塔)公路從村南穿過。處於臨朐縣邊界區,東與昌樂縣白塔鎮大溝村接壤,東南與大高家莊村相鄰,南與王家溝村隔河相望,西與東雙山河村相連,北與柳山鎮鄔家官莊村臨近。
據《李氏族譜》記載,李氏祖先自柳山寨遷居盤陽東胡山,在清朝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氏高祖李復初從盤陽東胡山遷至此居。村落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有兩嶺,稱作“東嶺”、“西嶺”,東嶺與西嶺之間有一長溝,溝內自北向南有一條河流,人們居住於河岸兩邊,故村名帶一個“溝”字。

村名由來

因是李氏祖先遷居至此,衍生後代李姓居多,故稱“李家”;又因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有丘嶺包圍,地處溝內,故村名加一個“溝”字,取名為“李家溝村”。
20世紀中,因村內種植大量桑樹,又被稱為“李家桑行”。

行政區劃歷史

明至清宣統二年(1910)屬臨朐縣忠善鄉福山社;宣統二年至1929年屬柳山區福山社;1930年屬第六區李村鄉;1945年屬臨東縣柳山區,8月臨東縣撤銷,屬昌樂縣柳山區;1948年重歸臨朐縣,屬第七區高莊鄉;1952年屬第七(高莊)區高莊鄉;1956年,屬辛寨區高莊鄉;1958年撤區並鄉,屬高莊鄉;同年10月,屬白塔人民公社;1984年社改鄉鎮,屬白塔鄉;1996年7月,因區劃變更,屬辛寨鎮。

統計

人口統計

經世代繁衍生息,李氏成為村內大族,其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87%,其他姓氏為徐、鄔、秦、張、劉、王6姓,占全村人口的13%,全村共有7個姓氏,296戶,1110口人,均為漢族,有2戶信奉基督教。(2020年2月)

受高等教育人口統計

村有尊師重教的傳統,70年代以來,考出本科、專科大學生32名,其中博士生2名,碩士生2名。(2017年)

土地資源統計

村有耕地1982畝,屬沙石丘嶺地區,境內多為沙礫褐土、嶺地、溝地占土地面積的80%以上,俗稱:東嶺、東南嶺、東北嶺、北嶺、趙家頂、西北嶺、西嶺、西南嶺、南嶺、河崖地等。(2017年)

農作機械統計

隨著農業機械化作業水平的提高和國家各種惠民政策的實施,全村已有小型汽車8輛,拖拉機8輛,農用三輪車20輛,手扶拖拉機120台,脫粒、粉碎機6台。(2017年)

主要從事產業

種植業

村土地脊薄,原以種植糧食作物為主,主要有小麥玉米穀子高粱地瓜等。20世紀80年代以來,立足當地資源條件,調整種植結構,建起蘋果園、山楂園100畝,現總產達到20萬公斤。因地制宜種植經濟作物,主要有黃煙紅薯花生西瓜芋頭丹參等,常年種植800畝左右,正常年份畝收入2000元左右。(2017年)

畜牧業

家庭養殖以豬、奶牛、雞鴨為主,其中較大的奶牛養殖戶有10多戶,並在村南建有奶牛養殖小區1處,正常年份戶均收入3萬元左右。(2017年)

工商服務業

工商服務業以農產品加工、農田耕播、農機具維修等為主營業務。現有日用百貨門市部3處,生產資料門市部2處,油坊2處,農機車輛維修點2處。在靠近辛白路北側有各種行業經營戶10多家。(2017年)

歷史事件記載

1945年1月,臨東縣建立,魯中四軍分區十二團,打掉洋河、廟山、柳山寨等敵偽據點後,開闢了臨(朐)東根據地,沂山地委決定建立臨東縣。地委委託洪澍在李家溝召開了臨東縣成立大會,500名幹部民眾參加了會議。大會宣布趙功德任縣長,洪澍任政委(對內稱工委書記),郭忠玉任敵工部長,李敬漁任各救會長,劉普任武裝部副部長,黃維增任公安局長,張貫中任民政科長,朱煜任財糧科長。此時,所轄柳山區政府已成立,區委書記徐永三,區長石超兼區中隊長,副中隊長任銘劍。縣區機關駐高家莊、李家溝和洋河一帶,村民積極配合區機關,為解放戰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20世紀50年代,村建國小1處,教室3間。60年代新建5間,1973年學校搬遷往西嶺,新建教室12間,1986年學校從西嶺遷往村南,建有教室16間,教師6名,在校小學生120名。2001年村國小撤銷合併入辛寨鎮雙山聯小
1966年,村設衛生室1處,配備醫務人員2名。現在村南設衛生室1處,醫務人員7名。全村95%的農戶參加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1982年,開始新村規劃,村內河道兩側南北街寬6米,河東南北街一條寬7米,東西小街寬4米。1983年,在村內河上建石橋1座。2001年建水泥橋1座,鐵橋2座。2008年,在鎮政府的支持和幫助下,對村河兩邊及河東村內南北街各條主要幹道全部水泥硬化,長度2800多米,投資48萬元,全村從此告別了沙土路,走上經濟發展之路。
1982年,全村通電,家家戶戶用上電燈。2017年,全村已實現家家有電話,戶戶有彩電。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0% 。

名人事件記載

李化雨(1891~1972),少年讀過私塾,1914年起在本村、大高莊從事教育工作。抗日戰爭爆發後,李化雨被派到克家窪任教,教唱抗日歌曲,積極宣傳抗日救國。1943年春,李化雨全家逃荒至奉天(今瀋陽),為餬口活命,他賣身窯廠當勞工,受盡苦難。1944年家鄉解放後,始返故土。1945年夏,帶頭在本村建起高莊區第一所國小。1947年臨朐戰役期間,李化雨跟隨人民政府轉移。次年冬,參加沂山專署在臨朐舉辦的教師訓練班,後調到大高家莊任教。李化雨一生從事教育近50年,教學成績突出,多次受到上級表彰。1958年,被選為高莊鄉人民代表,鄉人民委員會委員,並出席縣人民代表大會,被選為第三、四、五、六屆縣人民委員會委員。1963年8月退休,1972年5月病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