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墓園

李大釗墓園

李大釗墓園坐落在京西香山東南的萬安公墓內,為仿古式庭院建築。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之一,對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等作出了傑出的貢獻。1927年被反動軍閥殺害。1933年中共地下黨將其安葬於萬安公墓內。在1984年公布李大釗墓園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大釗墓園
  • 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
  • 對外開放:1983年10月29日
  • 稱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物生平,墓園簡介,歷史沿革,歷史背景,布局設定,人物簡介,紀念碑林,現代意義,旅遊信息,

人物生平

李大釗其人
李大釗,字守常,河北省樂亭縣人,生於1889年10月29日。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校學習政治經濟。1913年冬,李大釗懷著憂國憂民的情懷,東渡日本,考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學習。當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後,他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總會的愛國鬥爭,他起草的《警告全國父老書》的通電迅速傳遍全國,他也因此成為舉國聞名的愛國志士。1916年李大釗回國後,積極參與正在興起的新文化運動。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和啟發了李大釗,他先後發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和演說。他宣稱:“試看將來的環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9年,他又發表了《新紀元》、《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再論問題與主義》等幾十篇宣傳馬克思主義的文章。1920年3月,李大釗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10月,在李大釗發起下,北京共產主義小組建立。
李大釗墓園李大釗墓園
李大釗李大釗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李大釗代表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在黨的二大、三大和四大,他都當選為中央委員。1924年,李大釗代表中共立場,公開向北京政府請願,要求正式承認蘇聯。1926年3月,李大釗領導並親自參加了北京人民反對日、英帝國主義和反對軍閥張作霖吳佩孚的鬥爭。北洋軍閥段祺瑞執政府製造了“三·一八”慘案,北京一片白色恐怖李大釗在極端危險和困難的情況下,繼續領導黨的北方組織堅持革命鬥爭。1927年4月6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勾結帝國主義,闖進蘇聯大使館駐地,逮捕了李大釗等80餘人。李大釗備受酷刑,在監獄中,在法庭上,始終大義凜然,堅貞不屈。4月28日,軍閥不顧廣大人民民眾和社會輿論的強烈反對和譴責,悍然將李大釗等20位革命者絞殺在西交民巷京師看守所內。李大釗第一個走上絞架,從容就義,時年38歲。

墓園簡介

李大釗墓園坐落在京西香山東南的萬安公墓內,占地面積2200平方米,為仿古式庭院建築。
李大釗墓園於1983年10月29日落成,位於北京市海淀區萬安公墓中央、占地2200平方米。正西房和北廂房分別為第一、二陳列室,展出李大釗生平圖片、文物250餘件。李大釗烈士陵園是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陵園於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陵園落成以來,接待學生、軍人、社會各界幹部民眾及港澳台同胞200多萬人次。園內主體建築由高2米的李大釗烈士漢白玉石雕立像、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和一座寬4米、高2米的濟南青花崗石紀念碑組成。鄧小平同志為紀念碑題詞,中共中央為李大釗撰寫碑文。
李大釗雕像李大釗雕像
李大釗墓園
1983年10月29日落成並對外開放。李大釗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創始人之一,對新文化運動中國共產黨的建立、第一次國共合作、外蒙古能從祖國獨立出去等作出了傑出的貢獻。
走進陵園,迎面即可仰見全高2米的李大釗烈士雕像,烈士昂首挺胸,背負雙手,儒雅質樸,和藹中透著百折不回的剛毅,傳神地再現了烈士獨特的風彩。

歷史沿革

李大釗墓園
李大釗1927年被反動軍閥殺害。
1933年中共地下黨將其安葬於萬安公墓內。在1984年公布李大釗墓園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鄧小平所題的字鄧小平所題的字
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中國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
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
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2001年6月1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公布了以反映中國共產黨的光輝歷史為主要內容的第二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李大釗墓園就是其中一個。

歷史背景

李大釗墓園建於1983年,當時利用萬安公墓的老建築,年代久遠,破損嚴重,因而進行了大規模的翻修改建工程。如今,一座仿古庭院式的木結構四合院建築呈現在參觀者面前。陵園正西房是李大釗生平事跡陳列室,第一展室通過大量的圖片、實物資料展示李大釗烈士在天津法政專門學校讀書及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及後來接受和傳播馬列主義的經歷。重點展示李大釗在任北京《晨鐘報》總編輯和《新青年》雜誌編輯期間,發表的《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等文章,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在北京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和共產主義小組的情況;陳列室還展出了李大釗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後的一系列工作活動經歷,歌頌了李大釗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為中國革命事業所做出的偉大貢獻。第二展室展出陵園20多年的發展歷史、黨和國家領導人及各界人士參觀陵園的照片及資料。
李大釗其人李大釗其人
在眾多的圖片資料中,有一幅李大釗站在絞刑架下的照片,讓參觀者心中熱浪翻滾。那種坦然自若、大義凜然的神情,表現出了革命烈士堅定不移的共產主義信念。通過這幅照片,人們感受到烈士的英魂和浩氣長存於天地之間。

布局設定

李大釗墓園為方形院落,肅穆寧靜。李大釗烈士漢白玉雕像高2米,立在李大釗烈士及夫人趙紉蘭墓前。墓後為寬4米,高2米的紀念碑。碑正面鐫刻著鄧小平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碑後面是中共中央為李大釗烈士撰寫的碑文。陵園正殿為李大釗烈士革命事跡陳列室。墓地後是李大到革命事跡陳列室,陳列先烈生前的遺物、遺墨和照片。在這次移靈中發現的1933年4月北平各革命團體為李大釗舉行公葬的墓碑也陳列於此,正面刻“中華革命領袖李大釗同志之墓”。原墓地在陵園的西南。當年劉半農為之撰寫的墓碑仍豎立在墓地上。
李大釗墓園中有一塊重要的文物,即1934年安葬烈士時,中共北方地下黨為烈士雕刻的一塊石碑。這塊石碑在白色恐怖的年代不能立在烈士的墓前,不得不和烈士靈柩一起葬入地下,直到50年以後的1983年,在建立墓園時,終於得以面世,成為墓園最重要的革命文物。在這塊墓碑兩側,是黨和國家領導人朱德陳毅李先念林伯渠何香凝等緬懷烈士的題詞。
李大釗的墓碑,是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修建的。在墓碑上有中共中央撰寫的碑文。碑文指出:李大釗同志是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和共產主義者,是中國共產黨的主要創始人之一。他對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和無產階級的革命前途無限忠誠。他為在中國開創和發展共產主義運動的大無畏的獻身精神,永遠是一切革命者的光輝典範。墓園聳立著李大釗漢白玉全身雕像,雕像後是烈士及其夫人趙紉蘭同志墓,墓後為紀念碑,由鄧小平同志題寫。李大釗墓園1984年公布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被國務院批准為全國重點烈士紀念物保護單位。1992年被北京市人民政府命名為北京市青少年教育基地。1995年被民政部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人物簡介

李大釗(1889-1927) ,原名耆年,字壽昌、守常,筆名李釗、劍、劍影等。河北樂亭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政治學家、歷史學家、無產階級革命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1913年留學日本,入東京早稻田大學政治本科。1916年為參加國內的“討袁”運動,輟學回國,任北京《晨鐘報》主編、《甲寅》日刊編輯,宣傳民主革命思想。1917年應聘到北京大學,任圖書館主任、校評議委員會評議員,經濟系、歷史系教授,參與編輯《新青年》。
李大釗(1889-1927)李大釗(1889-1927)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後,接受和積極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發表《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主義的勝利》等著名的論文。參與組織“少年中國學會”,與陳獨秀等創辦《每周評論》,積極領導“五四”運動。1920年與鄧中夏等在北京大學發起組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會見共產國際代表,討論有關建立中國共產黨的問題。同年9月與鄧中夏等在北京建立共產主義小組,並創辦《勞動者》周刊,向工人民眾進行馬克思主義宣傳,為創建中國共產黨在思想上和組織上作出了重要貢獻。與此同時在北京大學等校講授馬克思的經濟學說、歷史哲學、唯物史觀,工人的國際運動、社會主義與社會運動等課程和專題,並撰寫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等重要論文,系統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後,負責中共北京市委和北方區委的工作。後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校長秘書、北大圖書館館長、學生事業委員會長,中共中央委員,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北方分部書記等職。1923年2月參與組織和領導“二七”大罷工。同年6月參加中共第三次代表大會,贊成國共合作,會後代表中國共產黨與孫中山進行會談。1924年1月。參加國民黨第一次代表 大會,當選為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同年6月率中國共產黨代表團出席共產國際第五次代表大會。
1924年,李大釗代表中共立場,公開向北洋政府請願,要求正式承認蘇聯政府,並且支持蘇軍駐兵外蒙古。據北洋政府外長顧維鈞回憶李激昂地聲稱“即使把外蒙置於蘇俄統治下,那裡的人民也可以生活得更好”。
1925年-1926年積極參加和領導北京“五卅” 運動、“三.一八”運動。1927年4月6日被奉系軍閥張作霖逮捕,28日在北京英勇就義。主要論著收入《李大釗文集》。

紀念碑林

李大釗紀念碑林李大釗紀念碑林
鄧小平所題的字:1984年8月下旬,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明確指出,中國革命的早期領袖,北方只有李大釗,應該有李大釗的幾年碑林,必須與城市公園的建設結合起來實施,占地面積可大一些。嗣後,樂亭人民和不少在冀東留下戰鬥足跡的革命家,為爭取儘早建成李大釗紀念碑林,作出了長期的不懈努力。1996年夏天,經中共中央批准,李大釗紀念碑林開始修建;8月18日,舉行了奠基儀式。歷經一年的緊張施工,整個工程全部落成。1997年8月16日,順利完成。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錦濤代表中共中央,與中央有關部門負責人一起,冒雨參加了李大釗紀念紀念碑林的儀式。出席的還有多年積極呼籲儘早建成紀念碑林的李運昌李葆華于明濤張明遠等革命前輩。
李大釗紀念碑林的主體建築——莊嚴、肅穆的李大釗像亭,裡面正面安放著李大釗漢白玉坐像,坐像背後的白色大理石貼面屏風上,鑲嵌著鄧小平於1983年4月1日專門為北京李大釗烈士陵園墓地書寫的題詞:“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烈士永垂不朽!”圍繞著樸實無華的李大釗像亭,座座碑樓和長長碑廊,以及散落在草坪、花園之中的石碑,鐫刻有60多方各具韻彩的碑銘,其中有歷代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緬懷李大釗烈士書寫的題詞、詩歌,有李大釗的《獄中自述》全文和留下的詩歌、文章、書信,以及書寫的名言、唐詩等手跡,有國內不少著名的藝術家,以及各界人士饋贈給李大釗紀念館的緬懷和頌揚李大釗豐功偉績的書法作品,以及歷史遺存的有關李大釗的碑刻複製品等。漫步在李大釗紀念碑林,品味和欣賞革命先驅李大釗的珍貴手跡,黨和國家領導人的一個個激動人心的題詞,諸多名人、墨客為紀念李大釗創作的書法作品,以及歷史遺存的碑銘等,會使敬仰革命先驅之情更加激盪,並能陶冶革命情操,增添學識和藝術修養。

現代意義

李大釗墓園的悼念活動:由建園開始到2008年這十餘年來,李大釗墓園已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基地。烈士雕像前可容納500餘人的小廣場是共產黨員、共青團員、少先隊員們舉行各種儀式和黨、團、隊活動的重要場所。
李大釗墓園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積極開展各種宣傳教育活動,組織出版《萬安叢書》,除宣傳李大釗烈士的《李大釗傳略》外,還利用萬安公墓安葬歷史名人多的優勢,出版了《文藝名家》、《學界宗師》等,向大中小學生和各界民眾宣傳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這裡變成了人們紀念和緬懷李大釗豐功偉績的主要場所。多年來,到李大釗紀念館參觀的黨員幹部青少年和各界人民民眾,以及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絕。不少地方的黨組織到李大釗紀念館舉行黨員活動,讓共產黨員到這裡重溫入黨誓詞,接受特殊的黨課教育。這裡,也成為很多機關、廠礦、農村學校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最佳課堂,經常組織各種參觀和紀念等活動。
如今,李大釗墓園已經成為中共中央宣傳部確定的全國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同時,也是紅色旅遊的熱門景點之一。

旅遊信息

地址:北京市海淀區香山萬安里1號
電話:62591044
開放時間:8:30——16:30(周六、日休息)
門票:免費
位置:坐落在京西香山東南的萬安公墓內
交通:乘333路到萬安公墓下車向東南方向行,或乘360路到萬安公墓南口站下車向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