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李侍曾,戰功卓著一名將,方誌記載,
李侍曾
李侍曾(1900~1942),字繼孔,邱縣賀釗鎮西村人。民國9年因生活所迫,他在北胡帳民團當兵,“七·七”事變時任山東高密縣政務局長。後回鄉在士紳慫勇下為保鄉護家,以威縣、邱縣民團為基礎組建“壯丁隊”,任司令。
1937年11月,“壯丁隊”被日軍收編為“清水部隊警備一旅第二團”,李侍曾任團長。收編後李不甘當漢奸,加之對國民黨素無聯繫,對其軍隊極其反感。他性情剛直,懷有愛國保家思想,願意接受共產黨領導,走抗日救國道路。1938年2月16日他的部隊被八路軍改編為“冀南抗日游擊獨立第二師”,他任副師長兼二團團長。5月,獨二師進駐邱城,軍紀嚴明,深受人民歡迎。同年8月該部又整編為“八路軍129師青年縱隊第三團”,李任團長。在共產黨教育下,李在政治上進步很快,每到一地都積極宣傳民眾、組織民眾,開闢新區,擴大黨和八路軍的影響。在開展敵後工作和爭取偽軍方面,他作出了突出成就,被一二九師黨委吸收為中共黨員,在部隊享有很高的威望。1939年他被評為“模範朱德青年隊員”;1940年,冀南軍區授予他“模範幹部”稱號。1940年8月“青年縱隊第三團”改編為“一二九師新編第四旅十一團”李任團長;不久調赴陝甘寧邊區保衛黨中央、毛主席。1942年5月29日,李因患肝癌病故於臨清縣,葬在東目寨村,後移葬於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1947年為紀念烈士,將李侍曾故鄉鎮西村改名為侍曾村。
戰功卓著一名將
李子方
在烽火漫天的抗日戰爭時期,李侍曾在邱縣、威縣、臨清一帶是頗有名氣的。因為他是八路軍冀南主力部隊的一位有威望的團長,在這一帶有廣泛的社會關係和影響。更主要的是他在黨的教育下,由一個舊軍人,轉變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正如他自己人,轉變成為一名共產主義戰士。正如他自己常說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李侍曾。”
一
李侍曾,原名世僧,亦作仕曾,字繼孔,1898年正月初五日生於邱縣賀釗鎮西村(現威縣賀釗侍曾村)一個地主家庭里。五歲時,突遭變故,家庭破產。
侍曾自幼聰穎,但未能念書。從十二三歲開始,農忙時做短工,冬閒時賣花生、梨膏糖,藉以謀生。也曾跟人去曹州(山東渮澤)販過牛。1920年大旱,生活無計。1926年被保薦到北胡帳民團局當兵,是年又參加國民黨軍隊。後又到邱縣警備隊當班長、騎兵排長、縣政府政務警長。他人雖在舊軍隊,為人正直厚道,具有民族正義感,曾為救護一名共產黨員而險遭迫害。1935年隨縣長薛儒華到高密縣,1937年“七七”事變,抗日戰爭爆發,時仍任山東高密縣政務警長。他拜東目寨青幫頭子姚洛俊為師,是青幫“二十四”。在邱縣、威縣、曲周等地收徒千餘人。
在北胡帳當兵時和楊氏結婚,後又從邱縣常屯納一妾,均不育,養一義女,名子葵。
二
“七七”事變爆發,威縣國民黨當局不戰而退。土匪蜂起,一片混亂。當時,威縣城周圍就有大小土匪二十六股。
1937年秋末的一天,邱縣土匪李景龍竄到架釗。他是侍曾的青幫徒弟,雖不敢搶劫師父的家鄉,卻揚言要把賀釗工商隊的槍帶走。這一下急壞了商紳鄉老,求告侍曾族侄出面把搶支留下,由各商號和富戶湊足三千元“慰勞費”送去了事。
不久,侍曾從山東高密回來。在鄉紳慫恿下,為了“保鄉保家”,以邱縣、威縣的民團為基礎,成立了“壯丁隊”,侍曾為司令。臨清、冠縣北區和清河的民團亦前來參加,又收繳國民黨散兵一批槍枝彈藥,“壯丁隊”迅速由21人發展到3000多人,1700多條槍,100多匹馬。成為一支較有影響的勢力。
1937年月11月16日威縣淪陷。在豪紳包圍和日寇威迫下,“壯丁隊”被日寇收編為“清水部隊警備第一旅第二團”,侍曾為團長。這時,一些長期跟隨他的人相繼離去,大批社會渣滓和土豪劣紳乘機湧來。國民黨河北民軍張蔭梧也派人拉攏侍曾,一些前朋好友對他規勸指責。侍曾猶豫徘徊,陷於痛苦為難之中。
三
1937年底,八路軍挺進巨鹿。先派來劉相林(冀中人),又改派廖中符(遼寧人)同侍曾聯絡;與此同時,威縣黨組織指派他族侄李子方到他身邊工作。
侍曾對被日寇收編當漢奸,本不甘心情;和國民黨素無聯繫,對其軍隊一向反感。他性情剛直,有愛國保家之心。這是侍曾能夠被我爭取的有利條件。他的社會關係複雜,有多年的混事經驗,舊的積習較重。對共產黨素不了解,有許多懷疑。他知道紅軍能打仗,把毛澤東、朱德當作傳奇人物來敬仰。對其能否抵得日寇,對於中國抗戰前途,茫然不解。這又決定了侍曾接受我黨的教育和改編,是不會一帆風順的。
八路軍派來聯絡的人,最初不公開身份。侍曾指令部下管吃住,走時送給盤費,拒不接見。後來把八路軍身份亮明,也只讓他的族侄接待。對於國民黨,地方豪紳和其他方面來聯絡的人,以及書信來往,都由他族侄處理。連對他有過影響的堂兄——一位窮書生,也不耐煩見面了。這樣一來,實際上減少和排除了其他方右對他的糾纏和影響,便於我們對他進行工作。
隨著冀南抗戰形勢的發展,侍曾逐漸關心起同八路軍聯絡的情況,關心起對共產黨、八路軍的深層了解。侍曾曾很神密地問他的族侄:“共產黨共產共妻是真的嗎?”“你兩個五大娘怎么辦?會不會共一個?你去常屯一趟,找宋襄臣,先把你那個五大娘離掉。”“共產黨會相信我嗎?把我當成漢奸怎么辦?”“聽說共產黨都是念書識字的人,是嗎?八路軍是不是‘朱、毛’的紅軍?”“國民黨那么多軍隊都跑了,八路軍能打贏日本嗎?”……他不只一次地提出諸如此類的問題。思想有顧慮有懷疑,在猶豫在鬥爭。
1938年元旦前不久,侍曾帶著幾個騎馬出走了!即不要他族侄相隨,事先也未告訴任何人。第二天傳來訊息,在香城固一帶被土匪扣留了。這是怎么回事?他去香城固乾什麼?盤踞在香城固一帶的土匪王來賢和趙山峰同是青幫的人,同被編為清水部隊警備一族。且不說侍曾人馬比他們多,勢力也比他們大,為什麼要扣留他?八天之後,侍曾回來了。據說是他青幫師父把他要出來的。這又是怎么回事?後來,侍曾交代說:“當時,害怕背漢奸的罵名,又怕共產黨不相容,晝夜不安。想來‘樹大招風’都是因為領著這么一夥人。但又不知道這夥人能把握到什麼程式,想避一避風,看一看動靜。”豈知這使他更加孤零和痛苦。他想這決非長遠之計。可以認為這是他當時的真實思想,也可能事情並不這么簡單。因為侍曾不是一個頭腦簡單、做事魯莽的人。最好的說明是他後來發展的全部實踐。
從香城固回來,侍曾的政治態度開始明郎,決心也比較大了。“以後河北民軍來的人不要理他們。南邊土匪來了,扣起來,把姓除的那傢伙殺掉算啦!”(徐某,湖北人,原是國民黨部隊的一個排長。南逃時,脫離部隊,糾集數十名散兵,在威縣廣宗交界一帶搶劫。後來侍曾收編,委以連長。但惡習不改,後被處決。)
1938年元月一天晚上,八路軍東進縱隊騎兵連由任縣邢家灣進駐威縣魚堤。真如神兵天降,人心沸騰起來,侍曾馬上要他族侄代表他前去歡迎和慰勞。他詳細詢問八路軍情況,對他們一夜之間從邢家灣來到這裡感到驚奇。對八路軍艱苦的作風,嚴明的紀律,以及刷寫標語、宣傳民眾,教兒童唱歌這些新鮮事讚嘆不已。他特別注意這支部隊的口音,當他知道是“南方口音”的時候,連說:“江西紅軍!江西紅軍!”深受鼓舞和感動。
一月下旬,陳再道司令員、宋任窮政委率八路軍東進縱隊進駐南宮。他立即要他族侄女去南宮歡迎。他族侄帶回東縱政治部主任胥光義、參謀長王薀瑞的親筆信。侍曾第一次接見了八路軍代表、東縱參謀科長賈建國和工作人員廖仲符。
在抗戰形勢鼓舞感召下,侍曾下定決心,接受共產黨的領導,走抗戰救國的道路。
四
經過幾個月的複雜鬥爭和緊張工作,侍曾率2000餘人於1938年2月16日反正,毅然宣布參加抗日,接受八路軍改騙。4月5日東進縱隊在北胡帳將其所部正式改編為“冀南抗日游擊獨立第二師”(簡稱獨二師),侍曾任主事副師長兼二團團長,參謀長廖仲符,政治部主任鄧易非。社會渣滓被淘汰,一批青年學生和共產黨員輸入部隊,部隊又隨之擴大。但部隊成份仍很複雜,一部分權力和重要位置還把持在國民黨分子和豪紳手中。4月初,獨二師駐紮七級整訓,宋任窮由南宮到七級召開營以上幹部會議,講抗戰形勢和建黨建軍任務。研究攻打威縣城事宜。4月底,獨二師移駐經鎮,做攻打威縣城準備。5月9日,一二九師副師長徐向前和陳再道、宋任窮在經鎮召開參戰部隊首長和參謀人員會議,下達進攻威縣城作戰命令。獨二師任務是打埋伏,只抽警衛連7名戰士當嚮導。犧牲3名。
1938年5月10日凌晨,威縣攻城戰鬥結束後,獨二師移駐香城固,遂又進駐邱城,官兵紀律嚴明,買賣公平,深受民眾擁戴。6月下旬回師威縣城內,徐向前、宋任窮主持整編,獨二師整編為“八路軍冀魯抗日游擊第一支隊”,侍曾任支隊長,副支隊長廖仲符,政治處主任孫卓夫。轄4個大隊、2個直屬連,共3000餘人,正式冠以“八路軍”稱號。由地方游擊隊發展成為黨領導下的抗日野戰軍。開始建立政治機關,設立政治委員、教導員和指導員。我黨一部分黨員的身份也公開了。
7月,調赴臨清駐防,時第一支隊四大隊大隊長宮聘之和土匪馮壽彭(外員馮二皮,曾為聊城專員范築先收編)勾結,陰謀率部叛逃,為我政治工作人員發覺,宮聘之率十幾名親信倉惶逃走,後被抓獲槍斃。這一事件對侍曾教育很深,感動很大。由此使他懂得了“鞏固部隊”,同時認識到開展政治文化教育,活躍部隊生活,宣傳組織民眾,維護部隊紀律等工作的重要性。他認識到八路軍同一切舊軍隊有本質的區別,深深敬佩共產黨治軍打仗的辦法。
8月,青年抗日游擊隊與獨立旅合編為青年抗日縱隊。8月21日在夏津,第一支隊和七七一團一個營,青年縱隊一個炮兵連,整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青年抗日縱隊第三團”(代號成安),侍曾任團長,政委劉福勝(桂承志1939年8月),副團產廖仲符,參謀長(劉昌義)張鶴聲,政治處主任孫卓夫。其編制是四個步兵營,一個炮兵連,一個特務連,一個騎兵排,全團共2000多人。裝備加強,彈藥充實,成為八路軍的一支野戰主力部隊。遂轉戰魯西北、魯西南、豫北、冀西、冀南和晉東南一帶,是年11月20日青縱三團進駐邱縣。部隊政治工作和戰鬥力得以加強。同時,侍曾也受到教育,政治上進步很快。期間曾參與漳南戰役,襲擊巨鹿、阜城、南宮、文宗、束鹿、武邑、任縣、棗強、威縣、清河等縣城。
1940年6月,青年縱隊第三團改編為一二九師冀南軍區新編第十一團,侍曾任團長,他是這個團的開創人。政委桂承志,副團長黃學義(程其昌),參謀長陳明春、政治處主任王謙(賴達元)。1941年12月14日,十一團於隆平耿莊橋,伏擊敵汽艇。12月24日,襲入成安縣。1942年6月2日,侍曾逝世後新四旅十一團與四分區三十六團合併為二十團。不久新四旅奉調開赴陝甘寧邊區,保衛延安,保衛黨中央、毛主席。解放戰爭時期是西北戰場的主力部隊之一,打了很多勝仗。後編入彭總領導的人民解放軍第一野戰軍。這是後話,因此時他已去世。
五
侍曾擔任青年縱隊三團團長以後,在黨的關懷教育下,經過戰爭鍛鍊,日益成長起來。組織上專為他配備一名教員,幫助他學政治、學文化、學歷史。鼓勵他參加幹部理論學習,吸收他參加“朱德青年隊”。他積極學習,帶頭遵守學習制度,按時完成作業。很快學會讀報紙,看作戰方案,擬電文、寫日記。他寫日記很認真,雖然錯別字免不了,但內容豐富,詞句通順。在行軍作戰緊張情況下,也堅持不斷。他的實際行動鼓舞了幹部戰士的學習熱情。1939年被評為“模範朱德青年隊員”,1940年冀南軍區授予他“模範幹部”的稱號。他很快學會了八路軍宣傳民眾組織民眾武裝民眾的許多道理和做法,每到一地都要召集老鄉座談,在民眾大會上講話。對於開闢新區工作,擴大我黨我軍政治影響起了積極作用。在開展敵區和偽軍工作方面成績尤為突出。
1940年,調侍曾到太行山師部學習兩個月。師長劉伯承、政委鄧小平及其他首長都和他談過話,朱德司令接見了他,把他作為思想轉變的一個典型予以鼓勵。6月,一二九師黨委吸收侍曾為中國共產黨黨員。是月,侍曾率十一團1500餘人,活動於邱北地區。8月,轉移。
侍曾入黨後,和指戰員更加親密無間。他在部隊中有很高的威信,經常深入連隊,檢查督促連隊一伙食,和戰士拉家常。戰士們親熱地喊他“我們的老團長”,他可以叫出許多戰士的名字。有一次,一個戰士俏皮地問他“報告我們老團長,我叫什麼名字?”對這些敢說敢講的“俏皮”鬼,他不但叫得出名字,卻知道他的綽號。有時,他不直接回答,卻嚴肅地發出口令:“立正!報名字來!”戰士只得報名。“不對,還叫什麼名字?”只好說自己的綽號,於是一陣大笑。官兵之間無拘無束親密無間。侍曾不會從頭到尾唱完一支歌。這事被戰士知道了,一有機會啦啦隊就要他唱歌。這時,他就領唱一句,指揮著大家齊唱起來。歌聲不斷,此起彼伏。他是很鼓動情緒,活躍部隊生活的。
六
1941年,因積勞成疾,侍曾身患重病,經確診是晚期肝癌,仍堅持指揮戰鬥。冀南軍區派來醫生專門為他治療,軍區和旅首長數次前來探望。當時戰鬥頻繁,醫藥奇缺,環境日益艱苦,上級決定讓他離隊治療,由一個排擔任警衛,進行特別護理。他的療養點邱縣大省莊被敵人發覺。一天夜裡突然被敵人包圍,經過激戰,部分戰士衝出,部分戰士隱蔽,侍曾由民眾掩護起來。我增援部隊趕來,把敵人打退。被轉移到倪宋,仍不得安靜,又轉移到下堡寺小李莊。幾經周折,病情日趨嚴重。1942年4月29日是,敵寇一萬餘人對冀南四分區威縣、企之、宏毅、廣曲、邱縣一帶進行鐵壁合圍,戰鬥十分激烈。侍曾一周內數次轉移,病情惡化,終於5月5日(一說5月29日)在香城固逝世(一說逝世於臨清縣李馬寨),秘密葬於東目寨,終年45歲。
賴達元《硝煙散盡青山在》云:“四·二九鐵壁合圍時,十一團團長李繼孔當時身患重病,在突圍轉移後,病情加劇,1942年5月5日在香城固病逝。李繼孔是一員驍將,敵人很怕他,他負傷的時候,戰士用擔架抬著過封鎖線,走到敵人崗樓前,他對戰士說:“告訴他們,就說我李繼孔要過去”。結果敵人乖乖地放行了。
1947年秋,其族人將其屍骨遷葬原籍祖塋。二年後,上級決定將侍曾屍骨移葬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因族人有不同意見,邯鄲來人只取走了些其生前遺物,因之邯鄲陵園墓穴也就成了衣冠家。
侍曾生前,上級已任命他為冀南軍區第四軍區副司令員。因戰爭環境惡劣,任命通知尚未宣布。但八路軍序列及軍區沿革、一二九師留有記載。
1945年11月2日,邱縣在威縣境內飛地賀釗等28個村劃歸威縣。
1947年為永遠紀念李侍曾烈士,威縣民主人民政府決定:將烈士家鄉賀釗鎮西村正式改名為侍曾村。
真是不幸的很,一九四二年“四·二九”事件之後,緊接著我們的李團長因病於一九四二年五月二十九號和我們永別了。團長是我團(十一團)的創造者,是我們親愛慈祥的領袖,他自始至終和我們在一塊生活,鬥爭在一起,他的死對我們是萬分的悲痛和難過,我們失掉了一個英明的領袖,一個善戰的英雄,他的死是我黨的最大損失。
李團長是冀南威縣賀釗人,出身系貧農,他過去在家做過苦工,推過小車,也曾當過舊政府的大隊長,公安局長,從來就是忠直誠懇的,他當公安局長時,處處為民眾著想,沒有絲毫刮地皮、發洋財的思想。秉心公直人人敬愛,曾經為挽救一個共產黨員,自己幾乎被害;因為這樣,在邱縣、威縣,李世增(他原名)的名字深深地刻印在人們的腦海里。
“七七”事變後,鬼子在我冀南姦淫燒殺,到處橫行,這時將軍潰退,兵荒馬亂,人心惶惶,土匪乘機四想,鬧得人民不能安生。這時候他毅然舉起抗日的義旗,組織“義勇軍”,初時只有21個人,積極和敵人戰鬥,在他的威名下,爭取了許多土匪走向抗日戰場。不久,他組織的那支隊伍就有幾千人了,改編成了“冀南抗日游擊獨立第二師”,這就是我團(十一團)的前身。
團長領導的游擊隊改編為八路軍後,他便確定了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鬥的意志,在初改編的時候,有些怕刻苦的人要求退伍,他想盡了一切辦法去說服,個別的壞份子被檢舉了。他留給我們最深的印象,就是對黨的忠實。他的愛人曾數度到部隊來找他回去,可是他用大道理說服了她,並告訴其家人幫助隊伍擴軍。團長是個不識字的人,但他的學習很積極,學習生字,看檔案,研究情況,每天晚上都到半夜才睡,僅僅半年的功夫,他由不認字到能記日記,這除說明他學習的積極外,更證明了他追求進步的虛心。他曾經為了作偽軍工作,天天都在考慮怎樣才能使更多的偽軍反正。部隊有一個時期問題很多,他親自下連五天,以切身體驗,想出很多糾正辦法。
因為團長有那么多的優良作風,旅首長在會議上號召學習李繼孔同志,全旅幹部都掀起了向他看齊的浪潮,這是團長的光榮。
我痛恨無情的病魔竟摧殘了團長的生命,我願意學習他的精神,為他未完成的光榮事業而奮鬥到底。
(采1946年12月15日版《冀南烈士傳》)
方誌記載
附2:《威縣誌·人物》李侍曾
李侍曾(1898-1942),字繼孔,丘縣鎮西村(今威縣侍曾村)人。民國9年(1920年)大旱,因生活無計,侍曾被保薦到北胡帳民團局當兵。“七七”事變時任山東高密局縣政務局長。後回鄉,在鄉紳支持下,為了保鄉、保家,以威縣、丘縣的民團為基礎,組成“壯丁隊”,李侍曾任司令。民國26年11月,威縣淪陷,在豪紳包圍和日軍協迫下,被日軍收編。李侍曾不甘心為虎作倀,而又性情剛直,有愛國保家之思想。因此,共產黨決定爭取他。八路軍先後派劉相林、廖中符同他聯繫,威縣黨組織指派他的族侄(共產黨員)到他身邊工作。通過黨組織細緻耐心的工作,在抗戰形勢鼓舞感召下,李侍曾決心追隨共產黨,走抗日救國的道路。
民國27年2月,李侍曾部隊改編為“冀南抗日游擊獨立第二師”,侍曾任副師長兼二團團長。8月月又整編為“八路軍一二九師青年縱隊第三團”,侍曾任團長。在黨的關懷教育下,經過戰爭的鍛鍊,侍曾政治上進步很快。部隊每到一地,他就積極宣傳民眾,組織民眾,開闢新區工作,擴大共產黨、八路軍的政治影響。在開展敵區工作和爭取偽軍工作方面,做出突出成績,被一二九師黨委吸收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入黨後,他與指戰員親密無間,關心戰士的生活,在部隊享有很高的威信,戰士們親熱地稱他為“我們的老團長”。民國28年,他被評為“朱模範德青年隊員”。民國29年,軍區援予他“模範幹部”稱號。
民國29年8月,“百團大戰”打響後,青年縱隊第三團改編為一二九師新編第四旅十一團,侍曾任團長。
民國30年冬,李侍曾患肝癌。由於戰鬥頻繁,醫藥奇缺,環境異常艱苦,於民國31年5月逝世,葬於東目寨。後移葬邯鄲晉冀魯豫烈士陵園。民國36年,為紀念烈士,將其家鄉鎮西村改名為侍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