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林(現代民族教育先驅)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8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李仕林,男,今寧夏同心人,現代民族教育先驅,1904年出生在平遠縣樂利堡(今同心縣預旺鎮)一個教育職業者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李仕林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04年
  • 職業:現代民族教育先驅
祖父是當地很有聲望的阿文大師,平生主張子弟讀書上進。父親李文炳(字虎臣)是1910年畢業於甘肅優級師範學校的寧夏籍學生中的一人,人稱“洋舉人”,抱著改變家鄉教育落後面貌的強烈願望,1912年他毅然來到本縣即平遠縣下馬關高小任校長,培養出了一批優秀人才,因此受到國民黨中央教育部的嘉獎。寧夏護軍使馬福祥給他題贈了“教育一新”的匾額,並在興辦寧夏蒙回師範學校時聘請他任校長。李仕林承繼父業,為改變當地回族落後愚昧的面貌一生熱衷教育,嘔心瀝血。
1922年,李仕林從北平大國學專修科畢業回到鎮戎縣南關同心縣下馬關鎮)清真國小任教。時值寧南山區連年大旱,地方饑饉,加之河湟之亂,土匪猖獗,駐防軍不但不剿匪安民,反而與地方劣紳惡棍勾結同惡相濟。匪來關閉城門,匪走搜刮民財,甚至把善良百姓抓去非刑拷打乃至斃命,致使民生凋敝,民怨沸騰。李仕林因此挺身而出,向前來視察的蘭州委員檢查團申訴駐防軍暴行。駐防軍一營營長祝國瑞惱羞成怒,威殃墓勸逼恫嚇李仕林,迫使李先生辭教回家。
1930年起,經寧夏教育廳長劉葆鎧(李仕林的學友,時任吉鴻昌秘書)推薦,李仕林先生先後任馬鴻賓學兵連文化教員、徵收局會計、15路軍秘書處中尉譯電員、會計室庶務員等職。然而,李仕林一生憨直,不求仕途,任職多年反被軍法處處長趙文府、副處長金鐘秀、深文周納誣陷其染指貪污巍峨而挨了軍棍降了級!目睹官場爾虞我詐的卑劣怪現象,他深惡痛絕,夢想著有朝一日能實現人人平等共同富裕的大同世界。但是黑暗統治對弱小民族壓迫更甚,他深深地感悟到,如果不改變民族文化落後的狀況使其覺醒,那么他們將永遠處在社會的最底層。舉辦民族教育是當時回族有志之士的共同願望,李仕林頁淋頌贈先生即是其中之一。
1939年,同心海原等地的地方知識分子、宗教人士及開明人士等熱心教育者和衷共濟,在喊叫水鄉榆樹台村行奠基禮建立了一所回民完小。為紀念當地洪教主(字海如)生前重視教育,另為號召回民子弟積極入學,遂命名為“海如完小”。李仕林被聘為校長。當時,這裡的人絕大多數是文盲,寫信和讀信均要求人,甚至要帶上油炸饊子走好遠的路去請人。面對這種狀況,李仕林一到學校就積極開展了工作。他是校長,也是中文、音樂老師,他為學校作詞譜曲的舉台艱校歌深受學生喜愛:
自古人才學校出,出來人才造幸福
海如 海如,海如學校是救渡
海如 海如,我們青年要加入
快讀書,快讀書,讀書自有好出路
李仕林還常常向學生灌輸“為往者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讀書救國思想。海如學校是一所平民學校,這一點深合李先生心意。學校從中衛請了一名數學老師孟長有,他的言談舉止使李仕林一見如故。兩人同吃同住,感情深厚。他們制定的“反對封建勢力、改變舊風俗、反對貪官污吏、劣紳土豪”的校訓和“四不”(不娶纏足媳婦、不購日貨、不體罰學生、不做亡國奴)和“五提倡”(提倡讀書救國、提倡循循善誘、提倡教學相長、提倡重視體力勞動、提倡文化娛樂體育相結合)深受學生及民眾的擁護。
1940年4月孟長有不明不白被人帶走後李仕林才知道他是延安抗大畢業受共產黨派遣來寧夏開展革命工作的共產黨員。他四處請人說情,又動員學生湊錢派學生代表去縣府看望孟長有孟長有回信用“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寄語他和李先生之間的深厚感情。孟長有遇害後,李仕林沒有改變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並且鼓勵學生把當時國民黨禁唱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革命歌曲一直唱下去。危主肯頸國民黨縣政府派人到學校開展國民黨、三青團的有關活動,李先戒汗生堅決反對,最後大罵教育科長和縣黨部書記,直至把他們推出門外。先生一人堅持辦學三年,節假日都顧不得回家。三年里,他培養出六年級畢業生31名,五年級42名,他們中考上寧夏中學、中衛中學、綏寧師範、隴東師範的皆名列前茅,這些學生畢業後大部分仍從事教育,成為寧南山區的教育骨幹。1941年馬鴻逵大肆擴充兵備,大批學生被迫去當兵,當時李先生已積勞成疾,身體十分虛弱,加上幼子夭折,只好辭職回家。
李先生平生清廉自律,辭職回家一年多粗衣疏食生活極其困難。1945年他去時任中寧行政專員的故友馬廷秀身邊做事,後來又隨其去省黨部做秘書。1949年馬廷秀起義,李仕林積極參與。建國後,李仕林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培訓學習,1950年3月被委任為縣文教科科長。建國初,同心縣的檔案事業非常落後,全縣只有國小35所,學生總共700餘人,設備一無所有。李仕林懷著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發展當地教育事業的急切渴全記陵望,一到任就深入全縣各個學校,鼓勵師生自己動手,因陋就簡修繕破爛不堪的校舍,動員適齡匙刪民兒童入學;親臨課堂聽課,具體指導教學工作。李先生久患腰腿疼痛之病,下鄉時常拄著拐杖,有時一走就是幾十里甚至上百里山路。他很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除加強教師在職學習理論和業務外,還保送他們去省城學習深造。1950年起,全縣普遍辦起了冬學、民校識字班。李先生分別趕編了供冬學和民校用的識字課本,並親自動手和同事們連天連夜刻印成冊。他還組織辦起了幹部業餘文化學校,按文化程度分別編為中學班、高小班和初小班,利用寒暑假由學校教師任課教學。由於李先生的辛勤工作和深入指導以及全縣教職員工的不懈努力,到1957年底,全縣各級國小發展到117所,有學生601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回族在校學生比率均比建國初期大大提高。
1957年反右鬥爭中,李仕林被錯劃為“右派”遣回六區南關接受勞動改造。但他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厄運擊倒,生產勞動之餘他種樹、種藥材,還以頑強的毅力自學中醫。為了學習針灸他把自己身上扎的到處都是針眼。李先生能治病的訊息不脛而走,附近村民紛紛趕來治病,但他們對他只給藥扎針不收錢的舉動大惑不解。李仕林的居室里掛了一幅對聯:味無味處有真樂,材不材間過一生。辛棄疾的這兩句詩正表明了他的寬闊胸懷。1979年李仕林終於得以平反。
李仕林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開同心海原地區民族教育之先河,他棄官從教“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氣概,謙和內斂堅韌頑強的品德,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獻身教育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懷念。
1940年4月孟長有不明不白被人帶走後李仕林才知道他是延安抗大畢業受共產黨派遣來寧夏開展革命工作的共產黨員。他四處請人說情,又動員學生湊錢派學生代表去縣府看望孟長有孟長有回信用“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寄語他和李先生之間的深厚感情。孟長有遇害後,李仕林沒有改變學校的一切規章制度,並且鼓勵學生把當時國民黨禁唱的“義勇軍進行曲”等革命歌曲一直唱下去。國民黨縣政府派人到學校開展國民黨、三青團的有關活動,李先生堅決反對,最後大罵教育科長和縣黨部書記,直至把他們推出門外。先生一人堅持辦學三年,節假日都顧不得回家。三年里,他培養出六年級畢業生31名,五年級42名,他們中考上寧夏中學、中衛中學、綏寧師範、隴東師範的皆名列前茅,這些學生畢業後大部分仍從事教育,成為寧南山區的教育骨幹。1941年馬鴻逵大肆擴充兵備,大批學生被迫去當兵,當時李先生已積勞成疾,身體十分虛弱,加上幼子夭折,只好辭職回家。
李先生平生清廉自律,辭職回家一年多粗衣疏食生活極其困難。1945年他去時任中寧行政專員的故友馬廷秀身邊做事,後來又隨其去省黨部做秘書。1949年馬廷秀起義,李仕林積極參與。建國後,李仕林參加了政府組織的培訓學習,1950年3月被委任為縣文教科科長。建國初,同心縣的檔案事業非常落後,全縣只有國小35所,學生總共700餘人,設備一無所有。李仕林懷著對黨、對社會主義祖國的無比熱愛和對發展當地教育事業的急切渴望,一到任就深入全縣各個學校,鼓勵師生自己動手,因陋就簡修繕破爛不堪的校舍,動員適齡兒童入學;親臨課堂聽課,具體指導教學工作。李先生久患腰腿疼痛之病,下鄉時常拄著拐杖,有時一走就是幾十里甚至上百里山路。他很注重提高教師自身素質,除加強教師在職學習理論和業務外,還保送他們去省城學習深造。1950年起,全縣普遍辦起了冬學、民校識字班。李先生分別趕編了供冬學和民校用的識字課本,並親自動手和同事們連天連夜刻印成冊。他還組織辦起了幹部業餘文化學校,按文化程度分別編為中學班、高小班和初小班,利用寒暑假由學校教師任課教學。由於李先生的辛勤工作和深入指導以及全縣教職員工的不懈努力,到1957年底,全縣各級國小發展到117所,有學生6012人。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回族在校學生比率均比建國初期大大提高。
1957年反右鬥爭中,李仕林被錯劃為“右派”遣回六區南關接受勞動改造。但他並沒有被突如其來的厄運擊倒,生產勞動之餘他種樹、種藥材,還以頑強的毅力自學中醫。為了學習針灸他把自己身上扎的到處都是針眼。李先生能治病的訊息不脛而走,附近村民紛紛趕來治病,但他們對他只給藥扎針不收錢的舉動大惑不解。李仕林的居室里掛了一幅對聯:味無味處有真樂,材不材間過一生。辛棄疾的這兩句詩正表明了他的寬闊胸懷。1979年李仕林終於得以平反。
李仕林先生的一生是不平凡的一生,他開同心海原地區民族教育之先河,他棄官從教“不事王侯高尚其事”的氣概,謙和內斂堅韌頑強的品德,兢兢業業嘔心瀝血,獻身教育的精神永遠值得人們懷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