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馬關鎮

下馬關鎮

下馬關鎮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同心縣東部邊緣,毗鄰三縣九個鄉鎮,全鎮共轄16個行政村83個合作社,東西寬23公里,南北長50公里,土地總面積670平方公里,下轄16個行政村,83個合作社團組織。截至2004年6月份,全鎮共5795戶25784人,其中:回族7367人,占28%,農業人口16164人,耕地面積27.4萬畝,其中水澆地4890畝,農業人口人均占有耕地17畝,糧食、畜牧業、飼草業是該鎮的支柱產業,是同心縣東部經濟、文化、商業重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下馬關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寧夏同心縣
  • 下轄地區:16個行政村
  • 電話區號:0953
  • 面積:670平方公里
  • 人口:25784人
  •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氣候
  • 車牌代碼:寧C
  • 行政代碼:640324103
行政區劃,交通運輸,社會事業,經濟狀況,支柱產業,

行政區劃

1949年設五區,1956年改下馬關區,1958年改下馬關公社,1984年建鎮。
同心縣下馬關鎮
代碼 640324103:~200南關村 ~201北關村 ~202西溝村 ~203五里墩村 ~204王古窯村 ~205沈家灘村 ~206窖坑子村 ~207白家灘村 ~208池家峁村 ~209鄭兒莊村 ~210劉家灘村 ~211陳兒莊村 ~212靳兒莊村 ~213趙家廟村 ~214下塬村 ~215上塬村

交通運輸

公路主要有惠平公路(省道),鎮區內主要道路有下池公路、下申公路、下鄭公路、下陳公路、下靳公路、下紅公路等通車裡程總長為120公里,除惠平公路在鎮域範圍內為瀝表路面外,其餘的鄉村道路均為沙石和土路。鎮區道路寬20米,長2200米。另有街坊道路8條,總長4.1公里,長途汽車站在鎮區北側,惠平公路東側,占地4000平方米,日均客流量300人,貨運量約600噸.

社會事業

全鎮16個行政村,已達到村村通電、通電話、通郵、通公路。全鎮有中學1所,在校學生1200人,國小14所,教學點15個,學生5400餘人,有衛生院一所,職工16人。鎮區南關有一座35/10KV變電站,電源走向自縣城往下馬關至韋州,架空線總長4.8公里,鎮區年用電量78萬度.其中工業用電23萬度,生活用電3萬度,郵電所設在鎮區中心.

經濟狀況

全鎮基本形成四大產業區域,並明確了各區域的重點發展方向;一是以紅城水(水澆地有2895畝、人口近4000人)為核心的井灌區發展高效農業,建立瓜果蔬菜基地。二是以東南灘為核心的旱作區發展冬小麥、馬鈴薯、小雜糧規模種植,進一步鞏固東南灘在全鎮的糧食主產區地位;三是以沿山各村為主的牧業區發展草畜產業。四是以集貿市場為核心的集鎮區,藉助小城鎮建設,發展商貿流通業。2003年全鎮工農業總產值為7260萬元。其中二、三產業為4780萬元,占總產值的66%,畜牧業為813萬元,占農業收入的33%,200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20元。

支柱產業

下馬關鎮近年來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完善功能、發展優勢、創造特色”的原則,實施特色建鎮的戰略發展城鎮,向小城鎮建設的目標不斷邁進,形成了糧食、土豆、畜牧、飼草、商貿五大基礎產業。
下馬關鎮地處苦水沙川,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呈盆地形狀,80%以上的面積為平整灘地,土地肥沃。糧食作物以冬小麥、糜谷、蕎麥為主。經濟作物以土豆、油料、豆類為主。2004年種植面積超過6萬畝的農作物有冬小麥、土豆、油料。各種小雜糧種植面積均超過2萬畝,糧食作物位居全縣旱作區各鄉鎮之首。
近年來,在穩固糧食作物基礎地位的同位,下馬關鎮利用地壤適宜土豆生長的天然優勢,引進優質土豆品種和改進種植技術,擴大土豆種植面積7萬多畝,興建土豆儲藏基地區9個,儲藏量達2萬餘噸,承擔著本鎮及周邊地區的土豆購、儲、銷任務,土豆遠銷國內南北各大城市,走出了一條特色化、產業化道路,湧現出了利農、同富、興農等大型馬鈴薯儲藏保鮮基地。近兩年,在政府的引導下,葵花種植業迅速興起,有望成為民眾增收的又一增長點和新型特色產業。2004年達到13000畝。
畜牧業是下馬關鎮的另一支柱產業,全鎮現有牛存欄1300頭,羊存欄65300隻,年出欄羊只數4萬餘只。為了適應封山禁牧、舍飼圈養的新要求,全鎮共建成標準化養殖棚圈914個。2003完成人工種草7.3萬畝,2004年上半年完成2萬餘畝,草原承包總面積458322.9畝(其中天然草場315064.8畝,草原圍欄11萬畝),已墾草原144728.2畝,全鎮人均承包草原面積達18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