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甘衛指揮使司,明代藏區官署名。洪武三年(1370)五月,左副將軍鄧愈自臨洮進克河州(今甘肅臨夏),遣人招諭吐蕃諸首領,河州以西朵甘地區諸部歸附。四年十月,設定...
朵甘衛都指揮使司,明代藏區官署名。洪武七年(1374)七月,由衛指揮使司升置,轄地範圍仍舊,即今甘、青、川廣大藏區。按明初建置例,設都指揮使2員、正二品;...
明朝永樂皇帝於藏曆第七繞迥火豬年(1407年)封賜西藏館覺頭目南葛堅贊為朵甘衛都指揮使的銀印。印文為九疊篆體,三行,從右至左。原件9.4X 9,4厘米,拓印,...
明朝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設定的都司衛所。以當地酋長、族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戶、百戶、鎮撫等官,由朝廷發給□書、印信,使各統其眾,因俗而治,直隸於...
明朝在當地置朵甘衛,後來升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朵甘都指揮使司。詞條標籤: 非地理 , 社會 V百科往期回顧 詞條統計 瀏覽次數:次 編輯次數:12次歷史版本 最近...
岷州軍民指揮使司、洮州衛、河州軍民指揮使司、甘肅衛後為甘州後衛、山丹衛後...烏思藏都指揮使司、朵甘衛都指揮使司。指揮使司一隴答衛指揮使司。...
1374年,復於河州設定“西安行都指揮使司”,同時升“朵甘衛”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升“烏思藏衛”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明太祖為此下詔曉諭諸部: ...
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的建立朱元璋曾遣員外朗許允德出使吐蕃,令各族酋長舉故官至京受職。洪武六年(1373)二月初一日,所舉各官來朝至京,乞受職名。於是朱元璋...
羈縻衛所,地方機構名。明朝洪武、永樂年間設於邊疆非主體民族地區,以當地首領為都督、都指揮、指揮、千百戶、都指揮使、鎮撫等官,賜給敕書印記,轄都司衛所,...
公元1373年,明朝設立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受西安行都指揮使司統轄,另外還設立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理阿里等區域。以後又設立了從指揮使司、宣慰使司、招討使司、...
明朝先後設定烏思藏、朵甘(其機構為朵甘衛)兩個 “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分別管理前後藏、昌都(朵甘)和阿里地區的軍政事務。 昌都區域稱為朵甘、喀...
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設立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受西安行都指揮使司統轄,另外還設立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理阿里等區域。以後又設立了從指揮使司、宣慰使司、招討...
1373年(洪武六年):1、二月,詔置烏斯藏衛指揮使司、朵甘衛指揮使司及二宣慰使司、四招討司等。次年七月升為烏斯藏行都指揮使司和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4] ...
永樂五年(1407年)二台銀印“朵甘衛都指揮使司印”,九疊篆,線條剛勁挺拔,後世稱之為鐵線篆。洪武五年(1372年)螭紐玉印“灌頂國師之印”,九疊篆,筆畫粗方,有...
早在洪武四年(1371),明朝就開始在我國的西藏地區陸續設定了烏斯藏、朵甘衛指揮使司以及宜慰使司元帥府、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行政機構。洪武七年升朵甘、...
洪武四年(1371),明朝就開始在西藏地區陸續設定了烏斯藏、朵甘衛指揮使司以及宜慰使司元帥府、招討司、萬戶府、千戶所等行政機構。洪武七年升朵甘、烏斯藏二衛...
衛”為“烏思藏行都指揮使司”。1374年,復於河州設定“西安行都指揮使司”,同時升“朵甘衛”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 後接而升“行都指揮使司”為“都指揮...
明洪武四年(1371),朝廷在靈藏(即林蔥,今俄文)詔置朵甘衛指揮使司,洪武七年(1374),朝廷升朵甘衛指揮使司為朵甘行都指揮使司,增設朵甘思宣慰司,封置招討司6個...
明洪武四年(1371年,藏曆第六繞迥陰鐵豬年),朝廷設定“朵甘衛指揮使司”,負責今西藏昌都地區、四川甘孜等藏區軍政事務,左貢屬“朵甘衛指揮使司”下轄部分。...
1370年,吐蕃宣慰使何鎖南普等率吐蕃諸部歸降 [145] ,後於青藏地區設烏思藏、朵甘衛指揮使司,採取廣行招諭、多封眾建、因俗以治的治藏政策。 [17] [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