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贊卿

朱贊卿

朱贊卿,1886年出生於浙江蕭山的鄉下朱家壇,1967年去世,享年83 歲。

27歲時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浙江省法政專門學校。畢業後的朱贊卿在出任了一段時間的法院推事(當時法官稱“推事”)後,正式改業律師,在寧波鄞縣地方法院轄區內執行職務。

新中國成立後擔任了浙江省文史館館員、政協寧波市委員會委員和寧波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等職,在整理和保存地方文獻資料方面,提出了許多的建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贊卿
  • 出生地:浙江蕭山的鄉下朱家壇
  • 出生日期:1886年
  • 逝世日期:1967年
人物簡介,藏書經歷,天一閣情緣,

人物簡介

名鼎煦,字贊卿、酇卿、贊父、者卿、宰卿、別宥、香句。浙東藏書大家。先後在蕭山高等國小堂、紹興大通師範學堂、杭州宗文中學讀書。1909年考入浙江公立法政專門學校別科,3年後以優異成績畢業,被委任為寧波鄞縣法院推事。後又回到寧波,改業做律師,在寧波鄞縣地方法院轄區內行使職責,曾任鄞縣律師學會會長。其藏書樓,取名“別宥齋”。除一般藏家注重的經史子集外,朱贊卿還廣泛收集名著稿本、讀書札記、方誌、醫書、天文、歷算、戲曲、宗教、民俗、音韻、字書、種草蒔花等,其中不乏精品。按照先生的遺願,1979年9月1日,朱氏家屬代表、朱贊卿先生的兒媳姚重之式將10餘萬卷古籍捐獻給國家。國務院公布首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天一閣博物館有9部傳世珍本、孤本入選,這其中有4部為朱贊卿所捐:萬斯同稿本《明史稿》、明末汲古閣抄本《集韻》、明抄本《三才廣志》(部分)及清稿本《明文案》。
朱贊卿

藏書經歷

朱贊卿從小酷愛讀書,做了律師之後,漸漸有了些積蓄,便萌發了藏書之念。同時,又由於律師這個職業的自由性,他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自己熱愛的事———藏書和研究著述,“是亦為政而不牽於位,故得游心藝文”。
他對藏書藏品的流傳訊息極為關心,每凡遇到故家藏書散出,他不惜傾囊購之。同時,他利用辦案之機,往來杭州、上海之間,購買所需書籍。
與一般藏書家專收“經史子集”四部藏書不同,朱贊卿在收購藏書方面往往獨闢蹊徑、慧眼獨具。他廣羅博收,名著稿本、讀書札記、方誌、醫衛、歷算、戲曲、宗教、民俗、音韻、字書、種草蒔花等內容,多有所涉,亮點頻現。他的藏書,多善本、珍本,為世人所矚目,這當然是朱先生不惜重金、苦心收求之功。遇到手頭吃緊,又有難以捨棄的典籍時,他寧肯變賣家中財物也不放棄。民國《鄞縣通志》記載:“嘗邂逅得宋本《五代史記》,把玩考校,喜而不昧。書友示以顧千里手校《儀禮》,典衣買之,故人笑為書痴。”
朱贊卿的藏書中最得其“歡心”的“寶貝”之一,就是萬斯同《明史稿》稿本。1934年,沙孟海獲悉河南人有部《明史稿》要出售,在甬上藏家間奔走傳告。當時,寧波著名藏書樓伏跗室和蝸寄廬兩家皆因價格過高而放棄。最終,朱贊卿東挪西借,湊足900銀圓買下了這部書。後來,又購得黃宗羲《明文案》手稿,他將兩部書放入一個書櫃,稱之為“句章雙璧”(句章為寧波古地名),愛惜不已。隨後,《明史稿》經許多著名學者及版本目錄學家、書法家鑑定,確認為萬斯同的手稿本無疑。在這部書上,萬氏編纂明史過程中的選擇、取捨、分合、排列等,均清晰可見,因此,它便具有了清修《明史》重要底本的性質。由此可見,這部《明史稿》具有稀見的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明史稿》書影《明史稿》書影
相比於在蒐集書籍上的不遺餘力,朱贊卿全家生活卻相當的節儉,他收入的大部分用於收購藏書藏品。由是別宥齋藏書最多時達數十萬卷,朱贊卿成為浙東卓有成就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文物收藏家和鑑賞家。沙孟海先生1950年撰《朱君生壙志》,雲“甬上數藏書家者,前有范氏天一閣四百年猶存;近則馮氏伏跗室,君之別宥齋,並致休聲,為世引重。”

天一閣情緣

1928年,朱先生協助林集虛編纂《目睹天一閣書錄》,約定林集虛以十天為期,由於時間緊迫,另又邀鎮海吳文瑩、范氏後人范寅集共同登閣,協助寫錄。
1932年至1936年,朱贊卿任鄞縣文獻委員會委員及重修天一閣委員會委員。1933年9月,寧波遭強風暴,天一閣寶書樓東牆一角傾頹。同年10月,鄞縣文獻委員會發議由公家籌款興修,成立重修天一閣委員會,朱贊卿是委員之一,經歷了天一閣的修繕、天一閣書籍的遷移等重大事件,從獻計獻策到具體參與,他盡心盡力,不辭辛苦。1933年9月,協助趙萬里重編天一閣書目,由於限定在一星期之內重編天一閣書目,難度十分大,趙邀請了馮孟顓、馬廉、朱贊卿、楊菊庭、張福慶等人,最後還讓朱先生到法院請來五位書記擔任謄寫工作,書目才得以完成。可惜的是,原稿在抗戰時散佚殆盡。此事見於趙萬里《重整天一閣藏書記略》,“孟顓、隅卿二位先生,和大律師朱酇卿先生……都來幫忙。”
別宥齋的書,是朱贊卿一手聚集起來的,分別庋藏於寧波和朱先生老家蕭山,“一齋兩藏”,以寧波為主,蕭山所藏也不乏善本。抗戰時期,蕭山老家的書籍雖轉移至紹興,然而還是沒能幸免於難,毀於戰火。寧波淪陷後,朱贊卿帶著藏書輾轉流離,歷盡艱險,直至抗戰勝利,所幸得以保全。
“文革”開始,朱贊卿因藏有滿樓的“四舊”,受到不法不公的批鬥和折磨,並被遣送回蕭山原籍。而他的收藏,幸虧當地文化部門自行組織“紅衛兵”,借“破四舊”之名,搶先一步把別宥齋藏書和文物藏品“封存”(實質上是保護)起來,暫存於天一閣,才僥倖躲過一劫。
朱氏後人捐書天一閣朱氏後人捐書天一閣
1967年8月5日,朱贊卿鬱鬱而終,時年83歲。先生彌留之際,念念不忘他花畢生精力蒐集和收藏起來的圖書、文物,這些藏品的最後歸宿成為他臨終前最為掛心之事。他懷著無可奈何又對日後寄予希望的複雜心情,囑託前來探望的摯友沈曼卿先生:“查抄的藏書藏品,日後倘能璧還,還是捐贈天一閣為好,俾使永久保存。”並對其親屬說:“予以善本遺之某,某決不能讀,則有若無也。予下世後,某或貨於人,未必得善價;即得善價矣,僅僅多揮霍耳。”又說:“吾旦暮人也,終當謝也。身後爾曹當為我善處此書,其為我捐贈天一閣,並存不朽,吾願足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