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范欽(1506-1585)字堯卿,一作安欽,號東明,浙江鄞縣(今寧波)人。
嘉靖十一年(1532)進士,任湖廣隨州
知州,遷工部員外郎。因與武定侯
郭勛不和,調任江西知袁州府,升廣西參政,分守桂平。轉福建按察使,遷陝西左使、河南副都御史,官至兵部右侍郎,辭不赴。嘉靖三十九年(1560)回鄉歸隱。酷愛典籍,為官多年,每至一地,廣搜圖書。抄有豐坊的藏書,豐坊“萬卷樓”倖存余書悉歸於他。嘉靖四十至四十五年,建藏書樓名“天一閣”,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閣四面臨水,上通六間為一,中以書櫥間隔;其下分六間。為古代藏書樓建築典範。清
乾隆年間,下詔建造七閣,均仿照其規格設計。
生平事跡
建天一閣
范欽最著名的事跡就是主持建築
天一閣。在寧波市月湖之西,有一座聞名中外的古建築,那就是明代嘉靖年間兵部右侍郎范欽所建的天一閣。天一閣迄今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
收藏群書
范欽性喜藏書,遊宦期間,每到一地,都特別留心搜訪當地的文獻。與其他偏重於版本的藏書家不同的是,范欽重視當代人的著作,故其藏書以明刻本為主,尤其是明代地方志、明代政書、明代實錄、明代詩文集特別多,頗有些"厚今薄古"之意。如《
軍令》、《營規》、《大閱覽》、《國子監監規》、《武定侯郭勛招供》等官書,屬當時的"內部資料",一般藏書家即便有意收藏,也決非輕易可以覓得。 范欽平生還喜歡收集古代典籍,後又得到鄞縣李氏萬卷樓的殘存藏書,存書達到了七萬多卷,其中以地方志和登科錄最為珍稀。
乾隆三十七年(公元1772年),下詔開始修撰《四庫全書》,范欽的八世孫范懋柱進獻所藏之書638種,於是乾隆皇帝敕命測繪天一閣的房屋、書櫥的款式,興造了著名的“南北七閣”,用來收藏所撰修的七套《
四庫全書》,天一閣也從此名聞全國。
藏書失散與保護
范欽同邑另有位藏書家豐坊,范欽與之交往甚善,並常去豐坊的萬卷樓借閱抄錄。後萬卷樓不幸遭受火災,豐家無意續藏,劫餘之書多讓歸范欽。
范欽為了保護藏書而訂立了嚴格的族規,世代的子孫嚴格遵循“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遺教,但終因年代過於久遠,藏書還是有很多的失散。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閣內的藏書實有4094部,共53000多卷。鴉片戰爭時,英國侵略者掠去了《
一統志》等數十種古籍。
鹹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又有盜賊潛入閣內,偷去了許多的藏書,轉賣給法國的傳教士和造紙廠。後來又經歷了許多的變故,到1940年,閣內的藏書僅存1591部,共13038卷。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天一閣,專門設定了管理機構,探訪得到了流失在外的3000多卷原藏書,又增入當地收藏家捐贈的古籍,現藏珍版善本達到了8萬多卷。
相關事件
范欽藏書處原名東明草堂,隨著藏書的增加,原來的書庫已不堪容納,范欽遂決定在住宅的東面重建一書樓,即後來著名於世的天一閣。天一閣的確切創建年份已不可考,根據有關文獻推定,當在嘉靖四十年至四十五年之間。樓為一排六開間兩層木結構,坐北朝南,前後開窗,閣前有池塘,除了可以點綴風景外,亦是重要的防火措施之一。後來,范欽蒐集碑刻,得一吳道士龍虎山石刻,為元揭傒斯的書,並有"天一池"三大字,范欽大喜,以為適與自己建閣鑿池之意相合,遂以“天一閣”名其樓。作為藏書樓,天一閣的建築相當科學,故後來庋藏《四庫全書》的文淵、文源、文溯、文津、文匯、文宗、文瀾七閣,均仿天一閣式樣營造,而清代藏書家盧址的抱經樓,更是從內部結構到外觀,完全模仿天一閣,由是天一閣更負盛名。天一閣藏書有較嚴密的管理制度。范欽臨終時,把家產分為兩份。一份是白銀萬兩,一份是天一閣及數萬卷藏書。後由長子范大沖繼承了天一閣,並遵守“代不分書,書不出閣”的祖訓,從而有效地防止了藏書的散失。
詩作一覽
范欽建築了天一閣,是十分得意的。當時閣內儲有藏書七萬多卷,多數系宋明的木刻本和手抄本,有的是稀有珍本和孤本,在當時文士學子中頗有影響。范欽也常常邀集當地的名士到天一閣飲酒談詩。他在《上元諸彥集天一閣即事》詩中寫道:
闐城花月擁笙歌,仙客何當結軫過。
吟倚鰲峰夸白雪,笑看星駕度銀河。
苑風應即舒梅柳,徑霧含香散綺羅。
接席呼盧堪一醉,何來心賞屢蹉跎。
藏書狀況
天一閣原有藏書七萬餘卷,從明末戰亂起始大批散失,到清康熙時閣中所藏明實錄已佚其半;乾隆時修《四庫全書》,又從天一閣調走六○二種(一說六三八種)圖書,以後多未發還;一八四○年鴉片戰爭中,英軍占領寧波,從天一閣掠走地理與圖數十種,一八六一年太平軍進駐寧波,當地盜賊乘機竊走大批圖書;民國初年,江洋大盜薛繼渭與不法書商相勾結,又盜去藏書一千餘部。經過這幾番劫難,到解放初期,天一閣書僅剩一萬三千多部。
此外,還有地方上的父母官借書不還,以及零星散失和保管不善,到解放前夕,天一閣藏書只剩下一萬三千多卷,只有原藏書的五分之一。許多珍籍成了斷簡殘篇。難怪有人發出這樣的感嘆:“久聞天一閣藏書,英石芸香辟蠹魚。今日櫝存珠已去,我來翻擷但欷歔。”
但是,歷三百餘年保存下來的這一萬三千多卷古籍,仍舊是稀世珍寶,價值連城。遺存的書籍,宋元版本已為數甚少,絕大多數為明代刻本和抄本。其中以各地方志和明朝科舉題名錄為最名貴。寧波解放前夕,周恩來指示南下大軍要保護好寧波的天一閣,使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得以保存。一九六二年十月二十七日,郭沫若到天一閣視察時,撫今思昔,在天一閣“蘭亭”中揮筆題律詩一首:
明州天一富藏書,福地琅環信不虛。
歷劫僅存五分一,至今猶有萬卷余。
林泉雅潔多奇石,樓閣清癯類碩儒。
地六成之連解放,人民珍惜勝明珠。
解放以後,天一閣管理部門,經多方訪求,收回了散失在各地的天一閣原藏書。寧波許多著名藏書家和他們的後裔,都把自己珍藏的書籍捐贈給天一閣保存。其中有馮孟顓“伏跗室”藏書;朱贊卿的“別宥齋”藏書;孫翔熊的“蝸寄廬”藏書以及張秀言的“樵離”藏書,楊容林的“清防閣”藏書等等,可謂百川歸海。由此,天一閣藏書已逾三十萬卷,其中善本書為八萬卷。藏書獨具特色、為國內各大圖書館所少見的有兩大類:一是明嘉靖年間刻印的全國各地方志二百七十四種;二是明朝鄉試、會試登科錄四百十一冊。這些古籍都是研究古代尤其是明朝歷史、勝地、人物,風俗以及各地氣象、水文、地質、礦產等寶貴資料。此外,還有不少名貴的手抄本,如明代正德年間吳氏撰輯的大型類書《三才廣志》手抄本,據說從未刻印過,至今也沒有發現第二部手抄本,被譽為“稀世之珍”。
天一閣藏書曾多次編目。最早的藏書目錄為范欽手定的《范氏東明書目》,現存最早的目錄是清初抄本《天一閣書目》,一九八○年天一閣編有《天一閣善本書目》,共著錄善本四千餘部,七萬餘卷。
其藏書印達30枚,除了“天一閣”等易辨識外,還有“堯鼎”、“東明山人之印”、“古司馬氏”、“和鳴國家之盛”、“司馬之章”、“司勛大夫”、“萬古同心之學”、“東明外史”、“一吾樓”、“四明山水野人之印”、“壬辰進士”、“壬辰子大夫”、“人生一樂”、“子子孫孫永傳寶之”、“七十二峰”、“四明範氏圖書記”、“四明範氏家藏”、“范氏看畫記”等。
主要作品
范欽著述有《天一閣集》、《四明範氏書目》、《煙霞小說》、《撫掌錄》、《奏議》、《草朝遺忠錄》、《明文臣爵謚》、《古今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