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故事,人物榮譽,
人物故事
朱清科,男,中共黨員,1970年11月生人,漢族,現為山東省濟寧市明珠中心國小工會主任。
工作生活中,他常懷感恩之心,尊老愛幼、樂於助人。十八年來,他把沒有血緣的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來照看,使其安享晚年。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山東人的大愛和情義。曾先後獲得“五星級優秀共產黨員”“山東好人”稱號,入選山東省第七屆道德模範。
朱清科祖籍在山東省嘉祥縣紙坊鎮前呂村,爺爺奶奶都是村裡有名的善人,奶奶義務給村里人接骨針灸幾十年,從未收過別人的錢財。2000年左右,貴州老人楊素珍流落到前呂村,朱清科的爺爺奶奶看到這個老人太可憐,身體單薄,就收留了她。楊素珍來自貴州山區,使用的是苗語,不善交流,說的話也聽不懂,但一家人相處得其樂融融。每次回老家,朱清科在給家裡老人帶禮物時,也總想著給楊素珍帶一份。
在隨後的幾年內,朱清科的老輩人陸續去世,楊素珍的歸屬問題成了朱清科心裡最牽掛的。經過交流,此時已經適應村里生活的老人明確表示還想繼續在朱家老宅住下去。於是,朱清科責無旁貸地接過愛心接力棒,毅然承擔起照顧楊素珍老人的責任,使其安享晚年。為了更好地贍養老人,他把農村的老房子重新翻蓋,安裝了空調、太陽能,改造了水沖式廁所,還專門為老人購買了手機和50寸高畫質電視。周末、節假日朱清科和妹妹們都帶著孩子們回家看望老人,給老人買衣服和生活用品,給老人零花錢,姊妹們見了老人也都自然地喊媽媽。這一家人的善行義舉鄉鄰們都看在眼裡,他們都很欽佩和感動,誇獎楊素珍有福氣,朱清科一家待她勝過親生的父母。
轉眼間,老人在朱家已經度過了18年。
2018年夏天,老人經常性鬱鬱寡歡、夜不能寐。朱清科帶她去看病,做了全身檢查,竟找不到病源。醫生了解到情況後說,老人這是心病,想家了。
朱清科意識到,對於老人來說,再好的生活也不如老人對故土的眷顧和對親人的思念。徵求完老人的意見後,他著手為老人尋找貴州的親人。戶籍系統根本沒有楊素珍的身份信息。朱清科沒有氣餒,找到嘉祥縣民政局,通過濟寧救助站聯繫貴州省興仁縣民政局,興仁縣民政局的工作人員感動于山東人的大愛義舉,十分重視,多次翻山越嶺,下鄉打聽,終於找到了老人的兩個兒子和一個女兒。在得知找到楊素珍的家人後,朱清科很高興,然而楊素珍猶豫了。原來,老人感覺自己沒有盡到撫養孩子的義務,擔心孩子們不接受她。朱清科將老人的顧慮告訴了楊素珍的大兒子。老人的大兒子提出,等弟弟妹妹們都回來一起跟老人視頻,大家一起請老人回家。他們在約定的日子接通了視頻,親人相見的一瞬間,喜悅的熱淚冰釋了所有的前嫌。
2018年12月24日,是老人回家的日子。而在前一天,朱家四五十人為楊素珍舉行了盛大的歡送宴會。那張定格的照片將成為老人永久的記憶。朱清科為老人收拾了三大包新衣服,又塞給老人三萬塊錢,這樣確保老人今後生活無憂。之前,朱清科又多次和興仁縣民政局取得聯繫為老人重新辦理戶籍和低保手續,徹底解決後顧之憂。
貴州省興仁縣民政局的萬科長感動於這種大愛,特作詩《聞山東老師義務贍養貴州籍老人十八年有感》:“運河濱畔禮儀鄉,華夏文明似水長。孔孟之鄉多雅士,助人為樂在濟寧。清科師長家風正,大愛無疆福滿堂。問暖驅寒雙九載,初心不變德流芳。”老人的兒子把一面寫著“德繼孔孟 恩如泰山”錦旗寄到學校。
朱清科夫妻兩人都是國小教師,現在每周末都回到農村老家,為鄰居和親戚的孩子們義務輔導作業,辦起了留守兒童書屋,一直堅持資助低保戶朱留雙的三個孩子,贈送錢財衣服和食品,並積極出資為村民修路,得到鄉親們多番稱讚。
工作中,朱清科盡職盡責、愛崗敬業,三尺講台,方寸之間,擎著愛與責任;生活中,他常懷感恩之心,尊老愛幼、樂於助人。十八年來,他把沒有血緣的老人當成自己的親人來照看,使其安享晚年。他用自己的愛心生動詮釋了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內涵,以實際行動展現了山東人的大愛和情義。參加工作以來曾先後獲得“五星級優秀共產黨員”“山東好人”稱號,入選山東省第七屆道德模範。
人物榮譽
2019年7月,入選“中國好人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