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掘情況
1970年春,山東省
博物館組織發掘朱檀墓。墓室距地表深20餘米,鑿石開壙,砌以磚室,墓道居南側。墓室前有封門牆、金剛牆、墓室通長20.6米,有兩重門,分前後兩室,兩室間有甬道相連,前室前部正中置一大缸,內有一盞萬年燈;後部中央設一紅御案,案面有藍頂寶匣,內盛“魯王之寶”印;御案之前有
木雕彩繪俑群,其中
武士俑、儀仗俑、樂俑、侍衛俑380個,馬俑24個,車2輛。後室正中朱檀棺槨置磚雕
棺床之長。因墓室長年積水,隨葬品6000餘件大多保存完好,出土有戧金漆箱、
南宋“天風海濤”琴、
織金緞
龍袍、雙層透雕玉帶、
冕旒等衣物。最珍貴的是保存了
宋高宗題跋的金粉“葵花蛺蝶”扇面、
元 錢選自跋的白蓮手卷和無款金碧山水絹畫三件等均為國內罕見的文物珍品。以及《
四書集注》、《通鑑節要》、《杜工部詩史》等七種二十餘冊元刻本
書籍。自1985年起,
鄒縣(今
鄒城市)人民政府陸續修復了墓前的陵園建築,復原了墓室的陳列,並對外開放。
內容
歷史魯王
朱檀陵墓,座落在
鄒城東北12公里的
九龍山南麓,紅牆護圍,松柏掩映,為埋葬和祭祀朱檀的地方。據《明史》記載,朱檀,系
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1370年)生。生兩月而封為魯王。洪武十八年(1385年)15歲時就藩兗州,轄四州二十三縣。朱檀“謙恭下士,博學多識,好文禮士,善詩歌”,甚為
朱元璋所喜愛。但住進兗州魯王府後,誤入邪路,信奉道教,終日焚香誦經,燒煉“仙丹”,求不老之藥,希冀長生,結果卻“餌金石藥,毒發傷目”,僅活了19歲。朱元璋獲悉後十分惱怒,認為他的行為實在荒唐,遂賜惡謚曰“荒王”。
明魯荒王墓未經盜掘,經過清理,共出土遺物1100餘件,其中珍品文物有織金緞龍袍、九旒冕、九縫皮弁(biàn,古代男子戴的帽子)、“魯王之寶”貼金木印、金鑲玉透雕玉帶、唐代“天風海濤”琴、宋高宗題詩扇面、元代錢選白蓮手卷、元版古籍、戧金雲龍紋漆箱、青白釉雲龍紋罐、等等。
擇選風水寶地不惜人力財力,大興土木,為其修建了這處規模宏大的陵墓。荒王陵,背依
九龍山(為九龍山第一峰,號稱“龍頭”,又名“玄武”),東有
臥虎山,西有
玉泉山(又名曰“青龍”、“白虎”),南與
朱雀山遙遙相對,按古代“
四神方位”定穴。《禮記·曲禮上》:“行前
朱鳥而後
玄武”。下有
白馬泉,為
白馬河源頭。陵園居高臨下,向陽瀕水,四望山川迴環,林木葳蕤,風景如畫。不僅是一處人間勝境,還是一座典型的明代親王陵園。陵區原占地面積7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莊嚴,分為陵園和地宮兩部分。陵園:陵區分內城和外城,修有內外護城河。進入神道的第一座門坊是午朝門,前為單拱石橋,名“御橋”。石橋攔板上飾有透雕的寶瓶靈芝等圖案。橋東西兩側既是白馬二泉,泉水明澈,常年不涸,號稱“龍泉”。過“御橋”便是內城門。內城分為環以四周的紅牆高3.70米,寬0.70米,為冰盤檐式磚石結構,陵園分前後兩進院落,布局嚴謹,建築典雅富麗。南門三座,中門獨高,旁門稍矮,翼然並列,系門洞式斗拱建築。雕樑畫棟,色彩絢麗,重檐斗拱,凌空欲飛,中門坊額上書“荒王陵”三個鎏金大字。第二道門與南門建築在同一條中軸線上,為四柱三楹式
歇山飛檐建築。後部有
享殿,殿七楹,歇山重檐飛角,是當年祭祀魯王朱檀的殿宇。據說當年內城牆的四角上還建有角樓。
地宮:出陵園後門便是方城明樓,是
地下宮殿的重要標誌。方城高7.2米,周圍建有2.70米寬的迴廊,供遊人飽覽陵區風光。方城上建有明樓,為
歇山式飛檐斗拱建築,氣勢雄偉。方城後便是地宮。地宮距地表深26米,由墓道、前室、後室三部分組成,依山鑿石開擴,青磚築室,上為高大封土。地宮建有兩道石門,墓道全長50餘米,並築有用石灰和糯米汁混合澆鑄而成的三道擋土牆。墓門前為一道高8.86米的封土牆,牆後便是高8.20米、寬5.35米的紅色金剛牆,牆沿飾綠色琉璃瓦和
吻獸。第一道門位於入洞口1.50米的甬道中,為雙扉樞軸式。門以巨石製成,高2.40米,寬1.30米,厚0.18—0.20米,每扇重約2噸,門樞鑲有重約15公斤的合金銅套。門的正面雕有縱橫九排門釘和鐵質塗金的鋪首銜環。石門塗紅漆,釘貼金,六百年後的今天,色澤仍十分鮮艷。這第一道門即為前室,為
拱券式磚結構,磨光方磚鋪地。南北長8.25米,東西寬5.25米,高4米,為東西向券頂。墓室建築規模宏偉,高大寬敞,堅固嚴密,防水性強,在建築藝術上有獨到之處。前部當中置一大瓷缸,直徑1.70米,內裝鐵燈芯座、豆油,稱為長明燈,又叫萬年燈。後部中間設有一張朱紅御案,案上放盝頂寶匣三隻。內裝木製帖金的“魯王之寶”金印。室內還隨葬有龐大的
木雕彩繪俑群,共432件,分別為儀仗俑和樂俑。木俑雕刻精細,刀法簡練,神態各異,手持各種儀仗和樂器,其中有拱手而立的文官和身材魁偉的侍衛。尤為引人注目的是一匹高頭大馬,昂首而立,是出土24匹馬中最為健壯肥大華麗的一匹。第二道石門與前門基本相同,兩室間有一甬道。後室為棺室,東西長8.20米,南北寬5.45米,高5.50米。中部砌有南北3.85米、東西3.10米,高0.50米的須彌座式
棺床,朱漆楠木棺槨置於棺床上。棺內朱檀身著龍袍,腰束玉帶,頭貫金簪,身下鋪19枚金錢。棺床兩邊各有兩張木桌和兩個描金木箱。箱內裝有冠、袍、靴、衣、帽、
玉圭、玉帶和梳妝具等。桌上擺放著文房四寶和琴棋詩畫等物。東西兩壁並擺著葬儀用的匾牌。其它
隨葬品為木、竹、銅、錫製作的一些小
冥器和瓷器等。
出土珍貴文物:朱檀墓共出土各類文物1100餘件,保存基本完好,這批豐富寶貴文物的出土,對研究明初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官制、
輿服、紡織、書法、繪畫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資料。朱檀墓文物曾在我國北京和日本展出,引起人們極大的興趣。
出土的大量隨葬品大致分為
冠服、儀仗、家具、和文房四寶、琴棋書畫幾類,其中最突出的是“王冠”。此冠通高18厘米,長49.4厘米,寬30厘米。系藤篾編制,鑲以金圈、金邊、冠兩側飾梅花穿,貫一金簪。九旒、旒貫紅、白、青、黃、黑五色玉珠。它體現了魯王朱檀的高貴地位。出土的
袍服衣著之類,有盤領窄袖金織
龍袍,中紗單袍和交領暗花雲紋袍,織錦圖案非常漂亮,大多用金線織成。龍袍是朱檀在大典的日子裡穿的,身長1.30米,袖長約1.10米,
交領窄袖,米黃色,兩肩及胸背上繡金織盤龍雲紋,袖及膝欄飾行龍雲紋花草、胸下部飾三組九行盤線,圖案花色豐富多彩,對了解和研究明代絲織品有重要參考價值。玉製品在出土文物中占較大比例,其中有件
玉帶,
玉質潤澤,刻工精美。它以25節羊脂玉組成,用金片鑲嵌,雕有縷空靈芝圖案。帶頭三節用雙層透花金片鑲嵌著一顆藍寶石、兩顆較小藍寶石、十二顆紅寶石、八粒珍珠、六顆綠松石、兩塊長方形螢石(分別呈綠色,粉色),一顆祖母綠和一顆稀有的貓眼寶石,通體總計鑲嵌各色寶石33顆。其工藝之高超,實屬罕見。此外,還有一隻白釉雲龍紋蓋罐,口徑24.4厘米,底徑21.2厘米,通高37.5厘米。圓唇,直口,圓鼓腹,平底。胎體厚重,通體施青白色釉。蓋呈倒荷葉形,脈絡清晰,寶珠鈕。腹部刻暗雙龍紋,昂首在雲中遨遊相逐,龍紋上下間隔以卷草紋為飾。出土時罐內盛放梨、棗、肉、米飯、雞蛋、菜葉等。和兩塊質地分別為碧玉和羊脂玉的
玉圭,以及
玉硯、玉佩、
玉筆管、
玉筆架等。從這批玉器的工藝水平看,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高超的技藝和聰明才智。“天風海濤”琴。桐木製成,黑漆琴身,裂似蛇蚹,背刻篆書“天風海濤”。琴腹有龍池、鳳沼兩共鳴槽。龍池內有“聖宋隆興甲申口口,大唐雷威親斫”兩行銘文。雷威為唐代制琴大師,以善制蛇蚹琴而著名。南宋大詩人陸游詩云:“古琴蛇蚹評無價,魚腸寶劍託有靈”,可見雷威製作的蛇蚹琴,在明代的古琴中實為傳世珍品了。宋葵花蛺蝶扇面。高24.3厘米,寬25.5厘米。絹本、金粉設色,畫上方鈐有“皇女市圖書”朱印,左下方鈐有“司印”二字的騎縫朱印。背面有
宋高宗趙構為葵花扇面題的金字跋文:“白露才過催八月,紫房紅葉共淒涼;黃花冷淡無人看,獨自傾心向夕陽” 元錢選工筆白蓮畫。紙本。高42厘米,長90.3厘米,下有錢選自提七言詩一首:“裊裊瑤池白玉花,往來青島靜
無嘩;幽人不飲閒攜杖,但憶清香伴月華。”
錢選,宋末元初人。善畫山水花鳥人物,為元初畫界八俊之一。這些宋、元古畫的出土,為研究我國古代書畫藝術提供了寶貴資料。
隨葬品還有各種書籍共7種21冊。有《朱子訂定蔡氏集傳》、《增入音注括例始末胡文定公春秋傳》、《四書集注》、《少微家塾點校附音通簽節要》、《朱文公校昌黎先生文集》、《黃氏補千家注紀年杜工部詩史》等。這些宋元版本已是傳世珍品,有的更是海內孤本,實為瑰寶。
中國歷代帝王為了顯示地位和尊貴,提倡“厚葬以明孝”,不惜動用大量人力物力修建巨大的陵墓,朱檀陵園的建造,在當時實為一項浩大的系統工程。僅掘石開擴,
填積封土,動用土石方量約計20餘萬立方米。這座具有600多年歷史的古建築群,充分展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970年春至1971年,山東省、濟寧地區和
鄒縣考古工作者在有關部門配合下,對荒王陵地宮進行了發掘,出土文物1300餘種,不僅是山東省至今發現最大的,而且是京南江北最大的地下宮殿。
從1986年始,鄒城市人民政府投入巨資對荒王陵進行修復建設,歷時兩年,今日的荒王陵重現昔日雄姿。現已建立了朱檀墓文物管理所,複製文物近300件,按墓內原貌布置陣列,每年都吸引著大批中外遊人來此覽勝,現已被公布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附:
魯荒王世襲表魯荒
王檀,太祖庶十子,洪武三年封。十八年就藩兗州府。二十二年薨。靖王肇輝,荒庶一子,永樂元年襲封。成化二年薨。惠王泰堪,靖嫡一子,成化三年襲封。九年薨。莊王陽鑄,惠嫡一子,成化十二年襲封,嘉靖二年薨。當漇,莊嫡一子,成化十九年封世子,
弘治十八年薨。以孫觀火定 襲封,追封王。溢曰懷。健木戈 ,懷嫡一子,弘治十六年封世孫。正德十五年薨,以子觀火定 襲封。追封王,溢曰悼。端王觀火定 ,悼嫡一子,嘉靖七年襲封。二十八年薨。恭王頤坦,端一子,嘉靖三十年襲封。萬曆二十二年薨。敬王壽增,恭庶六子,初封富平王。二十八年薨。無子。憲王壽釒宏,恭庶七子,初封常德王。萬曆二十九進封。崇禎九年薨。無子。肅王壽鏞、恭庶九子,初封泰興王。崇禎九年進封。十二年薨。自朱檀始,共傳十代十三王,前後延續達283年,貫穿整個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