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1965年生,湖北武漢人,中共黨員。華中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華中科技大學科學技術發展院院長、先進技術與裝備研究院院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宏平
- 國籍:中國
- 出生日期:1965年
- 畢業院校:華中科技大學
- 性別:男
人物經歷,學習經歷,工作經歷,社會兼職,主要貢獻,研究工作,學術論著,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學習經歷
1984.09-1988.07:華中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專業本科,並被免試為研究生,連續三年擔任建工843班班長,連續三年被評為校特優生。
1989.09-1992.06:華中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碩士,碩士論文被評為校優秀碩士論文,並被免試為博士研究生。
1992.09-1995.05:華中理工大學結構工程專業博士,博士論文在全國首屆100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在碩士到博士的6年時間裡,連續5年擔任建築工程學院研究生支部書記,並兩次榮獲光華獎學金。
1996.00-1997.00:香港科技大學土木及結構工程系博士後。
1997.00-1998.00:日本京都大學土木系JSPS Fellow。
工作經歷
1988.07-1989.08:華中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專業助教。
1995.06-1996.01:華中理工大學建築工程專業講師。
1998.05 -1998.12:華中理工大學土木工程系系主任助理。
1999.01 -1999.08:華中理工大學土木建築工程學院副教授、副院長。
1999.09 -2001.08:被我國教育部委派至亞洲理工學院任副教授。
2001.05::被聘為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生導師。
2001.9 -2005.8:擔任了《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常務副主編。
2005.08至今:擔任華中科技大學土木工程與力學學院院長。
2002.12-2003.02: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工程系訪問學者。
2003.07-2003.09:香港理工大學土木與結構工程系訪問學者。
社會兼職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城市科學版)》常務副主編。
《振動工程學報》編委、國際期刊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 (ASCE), Journal of Concrete Materials (ACI), Journal of Sound & Vibration,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 & Mechanics,Journal of Computation Methods in Civil Engineering和國內多種重要的學術期刊如《公路交通科技》、《工程力學》等的評審專家。
中國振動工程學會振動控制專業委員會理事。
中國建築工程標準化專業委員會青年委員。
湖北省土木工程學會理事,工程計算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湖北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
湖北省建設教育專家委員會土木工程專家組組長。
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協會會員,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保護研究所所長。
武漢市建設委員會科技諮詢專家。
As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客座教授。
美國土木工程學會(ASCE)和混凝土材料學會(ACI)會員。
主要貢獻
研究工作
長期以來從事土木工程結構數值計算方法與套用、振動分析與控制、損傷檢測與健康評估等方面的研究工作;發表論文近100篇,其中SCI檢索11篇,三大索引近40篇;研究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等。
1990-1995年,參與了兩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建築物基礎隔震”與“高聳與大跨度結構的振動控制”。
1996-1997年,完成香港KSM斜拉橋健康監測與虎門橋空氣動力模型試驗研究。
1997-1998年,完成日本明石海峽大橋振動控制研究。
1998-2000年,主持完成教育部回國人員基金。
1999-2001年,主持完成湖北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基於神經網路模型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識別的理論和試驗研究”。
1999-2001年,主持完成武漢市科技晨光計畫“系統識別與土木工程結構損傷檢測研究”。
1999-2001年,參加一項國家科技部社會公益基金項目“電網雷擊控制系統”。
2000-2002年,主持完成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建築物壽命智慧型評價系統”。
2002-2004年,主持完成“河南省紅旗渠拱橋安全性評定”、“河南省信陽彩虹大橋健康監測”,“湖北省仙桃大橋施工監控”等橫向課題。
2004-2005年,主持完成武漢市建委科研項目“武漢市優秀歷史建築的維修與安全性評價系統”。
2003-2005年,正主持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大型空間結構損傷檢測”。
2004-2006年,正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大型土木工程結構壽命評價系統”。
2004-2006年,主持河南省平頂山公路局科研項目“瀝青路面裂縫防治技術”。
2004-2006年,主持教育部博士點基金“鋼筋混凝土結構損傷檢測”。
2005-2006年,主持武漢市建設委員會科研項目“高聳及大跨度結構建築質量無損檢測技術”。
2005-2006年,主持河南省交通廳科研項目“宛坪高速公路橋樑關鍵技術研究”。
2005-2007年,主持武漢市建設委員會科研項目“天興洲大橋引橋連續鋼構力學行為分析”。
2005-2007年,主持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工程資助項目“災害環境下土木工程結構監測與智慧型防護”。
學術論著
Damage detection of mono-coupled multistory buildings :Numerical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Estimation of structural modal parameters by Fourier Transform with an optimal window
Optimum parameters of Maxwell model-defined dampers used to link adjacent structures
Damage Identification in Beam Structures Based on Mechanical Impedance Characters
基於敏感性分析的周期結構損傷檢測
結構動力模型修正方法的比較研究及評估
建築聯合體整體平移的基礎處理技術
斜拉橋動力特性的參數分析
利用連線裝置控制兩相鄰結構的地震動回響
運用波傳播和子結構技術檢測結構損傷
土木工程結構損傷檢測中的神經網路方法
Damage assessment in periodic structures from measured natural frequencies by a sensitivity and transfer matrix-based method
Structural damage identification using test static data based on the grey system theory
利用振動模態測量值和神經網路方法的結構損傷識別研究
Damage detection of mono-coupled periodic structures based on sensitivity analysis of modal parameters
基於自適應BP神經網路的結構損傷檢測
A study on interaction control for seismic response of parallel structures
A study of response control on the passive coupling element between two parallel structures
DAMAGE DETECTION IN BUILDINGS USING A TWO-STAGE SENSITIVITY-BASED METHOD FROM MODAL TEST DATA
DAMAGE DETECTION IN STRUCTURES USING MODIFIED BACK-PROPAGATION NEURAL NETWORKS
獲獎記錄
2002年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獲得者。
2004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入選者。
湖北省重點學科“結構工程”學術帶頭人。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建築與環境學科通訊評議專家。
國家留學基金通訊評議專家。
教育部博士後基金通訊評議專家。
1997年獲日本科技振興會獎學金(JSPS)。
1997年研究成果獲教育部科技進步三等獎。
1998年在全國首屆100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獲湖北省優秀博士論文。
1998年入選湖北省跨世紀學科帶頭人。
2002與2005年度國家科技部973項目評審。
2002年度國家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資助計畫獲得者。
2003年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1,2層次)。
2003年獲得湖北省科技期刊學會首屆青年科技獎。
2003年獲華中科技大學優秀研究生指導教師。
2004年獲湖北省暨華中科技大學優秀本科生畢業設計指導教師。
2004年獲湖北省暨華中科技大學優秀碩士論文指導教師。
2004年獲華中科技大學教學質量二等獎。
2004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工程。
2005年度國家科技部973項目中期評估專家。
2009年獲得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長江學者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