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1982年考入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1986年7月畢業,同年任教於東南大學。1997年4月受聘為副教授。1998年春,以同等學力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師從趙憲章教授門下攻讀文藝學博士學位,2000年底畢業,並獲得博士學位。博士論文題目為:《文學與權力: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2001年8月,赴復旦在朱立元教授指導下做博士後研究。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畫。曾到美國杜克大學訪學一年,目前為華師大中文系主任,《文藝理論研究》副主編。2016年入選2015年度長江學者。
主講課程
文藝理論。
研究方向
文藝美學。
主要貢獻
獲得基金資助
2002 年,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研究,中國博士後基金。
2003 年,布迪厄美學研究,
上海市社會科學基金。
專著
權力的文化邏輯:圖繪布迪厄,
上海三聯書店, 2004 年版。
‚《文學與權力: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考察》‚上海:華東師大出版社‚2006年。
譯文
布迪厄:《海德格爾的政治存在論》‚上海學林出版社‚待出版。
《形式》‚載《西方大觀念》‚華夏出版社‚待出版。
華康德:《實地運用布迪厄》‚《文化研究》‚2003年‚第4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布迪厄:《攝影的社會定義》‚《視覺文化研究讀本》‚2003年‚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布迪厄:《純粹美學的社會條件》‚《民族藝術》‚2002年第3期。
羅戈沃特:《視覺文化研究》‚《文化研究》‚2002年‚第三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發表論文
· 《試比較張承志和艾特瑪特夫的美學追求》,《批評家》, 1986年第2期。
· 《論學院文化的特徵和功能》,《
當代青年研究》, 1990年第1期。
· 《〈紅樓夢〉與〈百年孤獨〉》,載《比較文學三百題》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0年版。
· 《〈莫斯科不相信眼淚〉與中國當代愛情觀》,同上。
· 《別一種媚俗:〈文化苦旅〉論》,《
當代作家評論》, 1995年第2期。
· 《文藝學:另一種可能的思路》,《藝術學研究》, 1995年第1期。
· 《試論中國古典文學女追男現象》,《南京師範大學學報》, 1995年第2期。
· 《潤筆考論》,《東南文化》, 1996年第4期。
· 《雅俗文學的概念區分》,《
文藝理論研究》, 1996年第4期。
· 《文學批評參照系之再思考》,《江海學刊》, 1996年第6期。
· 《略論對問體》,《東南大學社會科學論壇》, 1996年第1期。
· 《林語堂幽默觀新探》,《海外華文文學研究》, 1996年第3期。
· 《試論景觀美學的特徵》,《美學與藝術學研究》, 1996年第2期。
· 《潤筆瑣談》,《文史知識》, 1997年第1期。
· 《關於金庸研究的一點思考》,《文藝評論》, 1997年第3期。
· 《略論通俗文學的批評策略》,《文藝研究》, 1997年第6期。
· 《蔡邕的悲劇》,《讀書》, 1998年第4期。
· 《蒙著紅布的吶喊:接近崔健》,《
東南大學學報》, 1999年第2期。
· 《藝術終結之後的藝術可能》,《文藝爭鳴》, 1999年第4期。
· 《白樓人:被統治的統治者?》,《當代作家評論》, 1999年第6期。
· 《選擇嚴冬:對魯迅虛無主義的一種解讀》,《文藝爭鳴》, 2000年第4期。
· 《子貢與孔子》,《孔子研究》, 2000年,第4期。
· 《從權力的邏輯看:文學合法性的批判性導言》,《江海學刊》, 2000年第4期。
· 《王安石小人化過程之推考》,《
江蘇社會科學》 ,2000年第5期。
· 《文學權力:一個社會學的闡釋》,《莽原》, 2001年第1期。
· 《印刷時代的文學權力》,《晉陽學刊》, 2001年第4期。
· 《通向文學史的多元路徑》,《
中國社會科學》, 2001年第4期。
· 《徜徉在歷史和文學之間:〈斜陽舊影〉讀後》,《東南大學學報》, 2001年第3期。
· 《文學權力:文化資本》,《求是學刊》, 2001年第4期。
· 《詩學的敘事話語》,《文論報》, 2001年9月15日。
· 《文學與符號權力》,《
天津社會科學》, 2002年第1期。
· 《
視覺文化研究》,《文化研究》, 2002年,第三輯,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此文為譯文。
· 《大眾文學的系譜》,《文藝研究》, 2002年第3期。
· 《巷陌驪歌》,《民族藝術》, 2002年第2期。
· 《純粹美學的社會條件》,《民族藝術》, 2002年第3期,此文為
布迪厄專著《區隔》導言的譯文。
· 《學術合法性是如何可能的?》, 2002年,《學術界》,第4期。
· 《學術爭鳴何以可能?》, 2002年,《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科版》,第4期。
· 《口傳時代的文學權力》,《求是學刊》, 2003年,第1期。 此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
· 《電影:文學的終結者?》, 2003年,《
文學評論》,第2期 。
· 《反思社會學研究》,《
國外社會科學前沿》,上海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3年版。
· 《大眾媒介時代的文學權力》,《浙江社會科學》, 2003年,第3期。
· 《文學場的邏輯:布迪厄的文學觀》,《文化研究》, 2003年,第4輯,中央編譯 出版社。此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文藝理論》。
· 《實地運用布迪厄》, 《文化研究》, 2003年,第4輯, 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此文為譯文。
· 《古典時代的政治資本與文學》,《天津社會科學》, 2003年,第6期。
· 《可憐無補費精神?》,《中文自學指導》, 2003年,第5期。
· 《中國人也在詩意地棲居嗎》,《文藝爭鳴》, 2003年第6期。
· 《繼承與斷裂:布迪厄的哲學思想淵源》,《現代哲學》, 2003年第4期。
· 《布迪厄、歷史理性、後殖民文化生態及其他:陶東風、朱國華學術通信選》,《社會觀察》, 2003年,第2期。
· 《陌生人:布迪厄的生活軌跡與學術性情的發生》,《河北學刊》, 2004年第1期。此文轉載於人大複印資料。
· 《知識分子場:布迪厄對知識分子的祛魅》,《江蘇社會科學》, 2004 年第 1 期。
· 《習性與資本: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東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 《場域與實踐:略論布迪厄的主要概念工具》,《東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2期。
· 《社會空間與社會階級:布迪厄階級理論評析》,《江海學刊》, 2004 年第 2 期。
· 《合法趣味、美學性情與階級區隔》,《讀書》, 2004年第7期。
· 《藝術編碼的社會條件:管窺布迪厄藝術社會學》,《文藝理論研究》 ,2004年第4期。
· 《彼山之玉與此山之石》,《中文自學指導》, 2004年第4期。
· 《感情放逐之後的感情》,《評論》, 2004年卷,第一期,
江蘇文藝出版社。
· 《藝術終結的辯證法》,《美術觀察》, 2004年第7期。
· 《藝術博物館:虛假的文化承諾》,《民族藝術》, 2004年第3期。
· 《皮埃爾 ·布迪厄:〈中等品味的趣味〉》,《中國學術》,2004年1期。
· 《經濟資本與文學:文學場的符號鬥爭》,《社會科學》, 2004年第9期。
· 《關於身體寫作的詰問》,《文藝爭鳴》, 2004年第5期。
· 本 雅明:迎向靈光消逝的掙扎者,文景, 2004年11-12合期。
· 背誦、經典與
文化保守主義, 南方周末, 2004年7月22日。
《布迪厄:清醒的文化角鬥士》,《
社會科學報》, 2002年2月28日。
《理性何為》,社會科學報, 2003年。
《當文化成為資本》,社會科學報, 2003年。
《陶東風、朱國華學術對話》,社會科學報, 2003年。
《審美現代性與中國語境》‚《天津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文學場的歷史發生與文學現代性》‚《河北學刊》‚2005年‚第4期。
《現代性視域:一個概念梳理》‚《實現:綜合藝術評論》‚2005年‚第4期。
《非同一性與模仿:阿多諾的美學邏輯》‚《福建論壇》‚2005年‚第8期。
《當代文論語境中的布迪厄》‚《社會科學》‚2005年‚第12期。
《諷喻詩學的辯證結構》‚《上海文化》‚2006年第1期。
《靈氛理論的諷喻結構》‚《藝術百家》‚2006年第1期。
《文學經典化的可能性》‚《文藝理論研究》‚2006年第2期。
《純粹語言、經驗、理念與彌賽亞時間》‚《華東師大學報》‚2006年第5期。
《祛魅、解構與大眾文化的自主性》‚《文學評論》‚2006年第6期。
《顛倒的經濟世界:文學場的結構》‚《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第6期。
《教育體制、合法語言與社會再生產》‚《人文藝術》2006年‚第7輯。
《學術語言的幾個層次:兼論晦澀》‚《福建論壇》‚2006年第10期。
《民族文化認同與經典的再發明》‚《雲南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大眾媒介時代藝術批評的困境:以“白韓之爭”為例》‚《藝術百家》‚2007年第3期。
《對祛魅理論的祛魅解讀:布迪厄社會學詩學研究策略》‚《西北師大學報》‚200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