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
美國
在美國,“文化保守主義”逐漸被用來取代“
基督教右派”或“宗教右派”(Religious right)。“文化保守主義”可能隱含在
文化戰爭中採取保守立場。在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化保守主義其中一個例子是艾倫·布倫(Allan Bloom),在《The Closing of the American Mind》一書中主張反對
文化相對論。
中國
文化保守主義,主張以
儒家思想為基礎,吸收某些外來的文化 ,創造中國新的文化。這一主張,大體上延續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模式。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俄國十月革命的爆發,促使歐洲思想界掀起批判和重新審視資本主義文明的思潮。這一思潮傳人中國,與原有的文化保守主義結合,形成東方文化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東方雜誌》的主編杜亞泉,首先提出“東洋文化和西洋文化結合產生未來的新文化”的問題。梁啓超訪問歐洲歸來,宣傳“西方文化已經破產”,呼籲:“人人存一個尊重愛護本國文化的誠意”。
梁漱溟於1921年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演講,提出東西方文化不存在先進與落後的問題,而是三種不同的文化類型:歐洲文化“意欲向前”,把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對立起來,強調改造自然,改造社會;中國文化“意欲調和精神”,遇到問題不是改造局面,而是“自我意欲的調和”,“隨遇而安”;印度文化“意欲反身向後”,遇到問題既不是改造局面,也不是變更主觀想法,而是取消“意欲”,以超然出世的態度對待宇宙人生。他認為世界的未來要走“中國的路,孔家的路”,“未來文化就是中國文化之復興”。30年代又出現“本位文化派”,由陶希聖、何炳松等十教授發表《中國本位文化建設宣言》,其宗旨,正如一位文化保守主義者所稱:“以儒家之根本精神,為解決今世人生問題之要義” 。抗日戰爭時期興起新儒學,主要有
熊十力、
馮友蘭、
賀麟等著名哲學家擔綱。如馮友蘭提出:“社會制度是可變的,而基本道德則是不可變的”,賀麟主張:“以西洋之哲學發揮儒家之理學”,等等。
長期以來,對文化保守主義多持批判和否定態度,認為:“他是站在地主的立場而去軟化農民和無產者的”;他是站在封建的立場而去反對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近些年,對文化保守主義的研究有所深入,並取得可喜成果。如青年學者何曉明所著《百年憂患——知識分子命運與中國現代化進程》一書,對文化保守主義從理論角度肯定了它的價值。該書認為:“保守主義對現代化過程的本質分析,富有建設性的認識價值”,“發軔於歐洲的原生型現代化,是以科技為主導的。在這種歷史——現實的背景下,西方思想家對現代化本質的理解,往往側重於有關人與自然關係(科學技術)方面的革新,而疏於有關人與人關係(心性倫理)方面的進化。這種偏頗認識的現實報應,便是歐美地區科技突飛猛進的同時,社會又為之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物慾橫流,道德淪喪,以至釀成全球性的戰爭悲劇。近代中國保守主義,則在承認科技進步是現代化基本內容的前提下,著重強調現代化本質的另一面:心性人倫絕非科技進步的犧牲品,它也應該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並以自己的功用來促進科技進步和社會和諧。換言之,科學技術和心性人倫的共同進化,才是人類社會現代化進程的全部本質” 。文化保守主義學者張君勵,早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就曾指出:“現代化的程式應從內在的思想著手,而不是從外在開始”。此話雖嫌矯枉過正,但強調“現代化意識”的重要性,是十分深刻的。
和自由主義知識分子不同,以
梁漱溟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義者並不僅僅紙上談兵,而是在中國農村搞了長達十幾年的“鄉村建設運動”,此舉,被稱為“儒學現代化運動的實踐”。我們把梁氏的理論與“鄉村建設運動”聯繫起來,或許更能了解文化保守主義的歷史地位和認識價值。
梁漱溟為什麼要搞“鄉村建設運動”呢?他在1934年12月寫的《鄉村建設旨趣》中說:“近代西洋文明來了,逼著中國往資本主義工商路上走。……八十年來,除了鄉村破壞外,沒有都市的興起,……不見新工商業之發達”,因此,他主張中國應當走一條不同的現代化之路,“這一條不同的路,便是從農業引發工業,農業工業為適當的結合,以鄉村為本而繁榮都市,鄉村都市為自然均實的發展”,“我們只有向著創造新文明去努力才可以救中國” 。由此可見,梁漱溟所說的:“中國問題的內涵,雖包有政治問題經濟問題,而實則是一個文化問題”,所謂“文化問題”不是僅指窄義的文化,而是含蓋了廣義的“意識觀念”。梁漱溟的“救國之路”,雖然迴避了20—30年代的中國當務之急——社會革命問題(他不贊成和反對武裝革命),但在探討中國現代化道路上,不乏真知灼見:其一,中國應該走與西方不同的,有中國特點的現代化之路;其二,中國的現代化,應該考慮農業所起的重要作用;其三,以農業的發展促進工業的發展,工業與農業密切結合;其四,城市與鄉村均衡發展,二者不可脫節;其五,“現代化意識”在實現現代化中占有重要位置。
不必諱言,梁漱溟政治上是個改良主義者,不贊成搞階級鬥爭,反對暴力革命。他曾說:“要想消除共產黨的農民運動,必須另有一種農民運動起來替代才可以。我們的農村組織除了一面從地方保衛上抵禦共產黨外,還有一面就是我們這種運動實為中國農民運動的正軌,可以替代共產黨” 。我們以他在政治層面上的表態,代替“鄉村建設運動”的總體指導思想,進而全部否定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思想,則有失片面。在這個問上,中國共產黨的領袖
毛澤東抗日戰爭初期的表態,還是公允的。1938年1月,梁漱溟訪問延安,向毛澤東宣傳他的鄉村建設理論。毛澤東於百忙中詳細閱讀了梁漱溟的書,並且說:“你的著作對這個社會歷史的分析有獨到見解,不少認識是對的,但你的主張總的說是走改良主義的路,不是革命的路。改良主義解決不了中國的問題,中國的社會需要徹底的革命” 。
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後,一般知識分子不滿意國民黨反動派的專制統治,又不贊成共產黨領導的土地革命運動,他們想找第三條道路,正是在這一歷史背景下,鄉村改良運動蓬勃發展起來,梁漱溟是這一運動的倡導者。1930年時任山東省主席的
韓復榘,電召梁漱溟商議在山東開展鄉村建設運動。1931年6月,在鄒平縣正式成立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梁任研究部主任,後任院長。1933年8月,山東省政府劃出菏澤縣為鄉村建設實驗區。一時吸引許多青年知識分子來到這裡,“他們主觀上是企圖改造鄉村,改造中國,他們不是為著掩護地主資產階級,甚至不是為著個人的金錢或地位,而是為著追求光明,追求自己的空洞的理想,而在這裡艱苦地工作著” 。梁漱溟本人不僅身體力行,而且到處宣傳知識分子到農村工作。1930年暑期,他在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等校演講,中心講“中國問題之解決”。他說,中國問題之解決的主動力,全在於其社會中的知識分子與鄉村平民打成一片,結合在一起所構成之偉大力量 。
鄉村建設運動搞“鄉村自治”,“政”(政權)、“教”(教育)、“富”(經濟)、“衛”(保衛)合一,以村學鄉學代替基層政權,“鄉學村學,一方面是鄉村自治機關,一方面是鄉村教育機關”。到1935年,以菏澤為中心,增劃濟寧等13個縣為實驗區,1937年,山東省的107個縣中就有70多個被指定為鄉村建設實驗區,這一運動直到日本入侵才告終。
文化保守主義的理論與實踐表明,在中國近代史上,它之所以能與馬克思主義和自由主義形成三足鼎立之勢,絕不是偶然的。在自由主義者主張“全盤西化‘,某些馬克思主義者形上學的對待傳統,實行“兩個徹底決裂”的時候,文化保守主義強調“傳統”的重要意義,並以國學大師的身份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和闡發;在自由主義者把人與自然對立起來,津津樂道於改造自然的偉大成績,當某些馬克思主義者把鬥爭絕對化,熱心宣傳“鬥爭哲學”時,文化保守主義強調“天人合一”,提醒人們注意“和諧”在發展中的意義;當自由主義者鼓吹“科學萬能”,某些馬克思主義者不適當地宣傳“理想高於一切”的時候,文化保守主義者重視“人”的歷史位置,他們回歸儒學,並不是停留在“尊孔讀經”層面上,而是主張以“
孔子的人生”為樣板解決文化問題和人生問題;在自由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者都十分重視“理性”的作用時,文化保守主義者豐富了人們對“情”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