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口牛會

朱口牛會歷史悠久,據傳始自清朝鹹豐九年(1859),由十八位牛商,販牛數十頭,於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朱口牽嘴角東沙洲舉行為期三天的耕牛交流會,以調節耕牛餘缺,沿襲。牛會牛源來自江西寧都黎川、福建邵武永安連城等十多個縣市,每年上百個牛販,不遠千里而來參加選購或交換耕牛。買賣雙方自議價格,成交後每頭牛課“牛會樂捐”兩元,但伴隨母牛哺乳的幼牛免稅。朱口牛會為支持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經久不衰,遠近聞名。農曆七月底,天氣仍很炎熱,遠道跋涉而來的個別耕牛難免中暑患病,在牛場暈倒在地,朱口向有牛醫,只要在病牛的主要穴位上扎一針,立起沉疴,這是朱口牛會獨特的傳統技術。解放後,耕牛交流會於1953年恢復,日趨繁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朱口牛會
  • 據傳始:自清朝鹹豐九年
  • 十八位牛商:販牛數十頭
廟會簡介,社會貢獻,

廟會簡介

朱口牛會歷史悠久,據傳始自清朝鹹豐九年(1859),由十八位牛商,販牛數十頭,於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朱口牽嘴角東沙洲舉行為期三天的耕牛交流會,以調節耕牛餘缺,沿襲。牛會牛源來自江西寧都、黎川、福建邵武、永安、連城等十多個縣市,每年上百個牛販,不遠千里而來參加選購或交換耕牛。買賣雙方自議價格,成交後每頭牛課“牛會樂捐”兩元,但伴隨母牛哺乳的幼牛免稅。

社會貢獻

朱口牛會為支持農業生產起了很大作用,經久不衰,遠近聞名。農曆七月底,天氣仍很炎熱,遠道跋涉而來的個別耕牛難免中暑患病,在牛場暈倒在地,朱口向有牛醫,只要在病牛的主要穴位上扎一針,立起沉疴,這是朱口牛會獨特的傳統技術。解放後,耕牛交流會於1953年恢復,日趨繁榮。“文革”期間曾一度中斷。為了進一步促進耕牛交流,方便民眾交易,支援農業生產,泰寧縣從1981年在朱口恢復一年一度的傳統牛會,於農曆七月二十六日至二十八日,在朱口大橋頭溪邊空曠地,舉行為期三天的耕牛交流會。其中以1983年的耕牛物資交流會最盛,進場耕牛820頭,各種生產、生活物資和土特產品、農付產品的貨攤從大街擺到橋頭足有八百多米,市場空前繁榮。參加交流者來自閩、浙、贛三省的將樂、建寧、邵武、福安、連城、平陽、撫州等十四個縣市,鄰近鄉村的親朋好友更是不計遠近,雲集赴會,人流量約二萬人,成交金額達十三萬餘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