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體論主義

本體論主義是指蘇聯哲學界關於馬克思主義哲學和唯物辯證法的對象的爭論中出現的一種學術觀點和理論傾向。與“認識論主義”相對。20世紀50年代末出現。以強調哲學的本體論意義為特點,1959,年,B.圖加林諾夫在“論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結構和職能” (《列寧格勒大學學報》中明確提出,對科學對象持本體論觀點,即研究對象本身而撇開它與認識它的主體的關係,是每一門科學的主要的和最重要的任務。哲學也執行著這個任務即說明整個世界,正是由於有了這個任務和職能,它才是世界觀。我們把馬克思主義哲學稱之為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首先就說出了它的本體論的任務和本體論的職能。

持這種觀點的哲學家都強調哲學的對象就是客觀存在,即作為客觀存在的物質及其具有的變化和發展的規律性,唯物辯證法是關於整個世界的普遍聯繫和發展的學說。認為從哲學中排除“存在”的內容,實際上就是否認辯證法中的唯物蘭義,否定‘整個世界”是哲學研究的對象,就是否認哲學制定的認識方法和範疇的普遍性。認為唯物僻證法具有本體論積能、邏輯和認識論職能、世界觀職能、方法論職能等等,但首光是本體論職能。只要弄清“整個世界”是怎么回事.就不難弄清楚人對這一世界認識進程的性質和人類思維規律,也就不難弄清楚人的問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