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創作的一首詞。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才愈加地難分難捨。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要如約歸來。全詞從景物著手,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淒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慢·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出處:《納蘭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慢1·立秋夜雨送梁汾南行2
盼銀河迢遞3,驚入夜,轉清商4。乍西園蝴蝶5,輕翻麝粉6,暗惹蜂黃7。炎涼8。等閒瞥眼,甚絲絲、點點攪柔腸。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
疑將9。水墨畫疏窗10,孤影淡瀟湘11。倩一葉高梧12,半條殘燭、做盡商量13。荷裳14。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從此羈愁萬疊15,夢回分付啼螿1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木蘭花慢:詞牌名。原為唐教坊曲。《金奩集》入“林鐘商調”,五十五字,前後片各三仄韻,不同部換葉。
2.梁汾:顧貞觀(1637一1714年),又名華文,字華峰,一作華封,號梁汾,江蘇無錫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年)與納蘭性德相識,從此交契,直至納蘭性德病歿。
3.迢遞(tiáo dì):高遠貌。
4.清商:古代五音之一,即商音,其調悲涼淒切。此處借指入夜後的秋雨之聲。
5.西園:本為園林名,後亦泛指園林。
6.麝(shè)粉:香粉,代指蝴蝶翅膀。
7.蜂黃:本指婦女塗額之黃色妝飾,此處代指蜜蜂。
8.疑將:仿佛、類似。將,助詞。唐王勃《郊園即事》:“斷山疑畫障,懸溜泄鳴琴。”
9.炎涼:是暖是寒。炎:熱。涼:冷。
10.水墨:淺黑色,常形容或借指煙雲。疏窗:雕刻有花紋圖案的窗戶。
11.瀟湘:本指湘江,或指瀟水、湘水,此處代指竹子。
12.倩:倚近、靠近。
13.商量:斟酌、思考之意。洪咨夔《念奴嬌·老人用僧仲殊韻詠荷花橫披謹和》:“香山老矣,正商量不下,去留蠻素。”
14.荷裳(hé cháng):用荷葉做衣服,這裡指荷葉。
15.羈愁:旅人的愁思。萬疊,形容愁情的深厚濃重。
16.螿(jiāng):即寒蟬,蟬的一種,比較小,墨色,有黃綠色的斑點,秋天出來鳴叫。

白話譯文

盼望著銀河的出現,入夜的時候卻偏偏下起了悲悽的秋雨。剎那間,園裡的蝴蝶和蜜蜂紛紛飛起,匆匆躲避。是暖是寒。入秋夜雨本是等閒之事,但今晚那絲絲點點的雨聲卻令人攪斷柔腸。應該是因為此時正是別離送友的時刻,所以這秋雨才這樣讓人斷腸吧。
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水墨畫。能否請求高高的梧桐樹和燒殘的燈燭細做掂量,不要在此時再添人的愁緒池塘里,荷葉已經被秋風吹殘,那今夜誰來代替荷葉為鴛鴦們遮風擋雨呢?你將上路遠行,從此旅途勞頓,夢醒之時,唯有悲切的寒蟬聲相伴。

創作背景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秋天,梁汾以母喪南歸,納蘭在他還鄉奔喪時寫下這首《木蘭花慢》為他送別。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詞的上片,詞人開門見山地表述了他與好友聚少離多的現實,所以分別的時候二人愈加地難分難捨。“盼銀河迢遞,驚入夜,轉清商。”一個“盼”字,寫出了容若與友人的期待。只可恨“天有不測風雲”, “驚入夜,轉清商”,一場突如其來的秋雨隨風而至,一個“驚”字,語意突轉,盡顯出乎預料之意。“盼”與“驚”形成鮮明的對比,詞的感情也由美好的期盼陡然直降,成了失落。“乍西園蝴蝶,輕翻麝粉,暗惹蜂黃。”這場雨來得真的是太突然了,連院子裡的蝴蝶都沒有準備好,嚇得四處翻飛,撲棱著翅膀,鱗粉也飄落下來。一不小心,又驚到了無辜的小蜜蜂。這樣一來,園中蜂飛蝶舞,一片慌亂景象。這個氣候真是變化無常,明明之前還是晴朗溫暖,一瞬間就變得風雨交加、陣陣涼寒。這雨浙漸瀝瀝的,連綿不絕下個不停,而且點點滴滴,敲打著心房,纏綿著柔腸。“甚絲絲、點點攪柔腸”,夜雨愁人,上天看到世間的悲苦,流下眼淚,化作雨水,灑落在人間。如果說之前容若還在隱忍著離別的傷心,這一句開始感情便出現了波瀾。“應是登臨送客,別離滋味重嘗。”是送友遠行,再一次嘗到了離別的滋味,再一次忍受相思之苦。一個“重”字真是盡顯無奈與怨恨。
到了下片,詞人筆鋒一轉,開始囑咐好友要努力加餐飯,在桂花飄香的時節要如約歸來。“水墨畫疏窗,孤影淡瀟湘”意境很是空淡疏緲。瀟湘和下片開頭“疑將”連在一起看,秋夜雨灑落在疏窗上,那雨痕仿佛是屏風上畫出的瀟湘夜雨圖。“瀟湘”二字本就是離愁別恨的代名詞,在這裡無非是納蘭心事的一種寄託。“倩一葉高梧,半條殘燭,做盡商量”,這句子納蘭說得婉轉,窗外夜雨梧桐、屋內泣淚殘燭,怎不讓人傷神。因此納蘭說,能否請梧桐和燈燭細做掂量,莫要此時再添人愁緒。“荷裳一被風暗剪,問今宵誰與蓋鴛鴦”,已至秋天,荷塘自然也是一片蕭索,此情此景,像極了李商隱那首《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里的句子:“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枯荷聽雨聲。”到了“從此羈愁萬迭,夢回分付啼螢”,納蘭終於將“送別”二字明寫在了詞面上,“雨夜”“寒蟬”渲染了離別的氣氛,離別後,愁惰萬疊,只恨造化弄人。詞人把這樣的話放在詞末,惜別離愁之意溢於言表。
全篇都圍繞著“立秋”和“夜雨”展開,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營造離別的氛圍,悲涼淒切之情更為細密深透。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徐燕婷、朱惠國《納蘭詞評註》:“此詞為送別之作。全詞直寫離別,恰如靖蜓點水點到即止。更多的是從景物著手,用景物烘托,秋風秋雨,疏影殘燭,營造離別的氛圍,映襯感傷的心境。”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