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花慢·江行晚過北固山》是清代詞人蔣春霖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詞人自金陵移舟東下沿江所見及夜深夢醒之哀緒;下片寫詞人面對北固山感事傷時、憂國如焚之壯烈情懷。此詞賦陳其事,從行船出發開始,一路逶迤寫來,漸入佳境,曲折委婉與頓宕豪放處,疏密相間,美不勝收,其美學魅力來自作者對心靈的真實描摹。在思想上,這首詞則繼承南宋詞人的傳統,借寫景詠愛國情懷,表達對時事的悲憤。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木蘭花慢·江行晚過北固山
- 作者:蔣春霖
- 創作年代:清代
- 出處:《水雲樓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木蘭花慢·江行晚過北固山
泊秦淮雨霽,又鐙火,送歸船。正樹擁雲昏,星垂野闊,暝色浮天。蘆邊,夜潮驟起,暈波心、月影盪江圓。夢醒誰入楚些?冷冷霜激哀弦。
嬋娟,不語對愁眠,往事恨難捐。看莽莽南徐,蒼蒼北固,如此山川。鉤連,更無鐵鎖,任排空、檣櫓自迴旋。寂寞魚龍睡穩,傷心付與秋煙。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 木蘭花慢:詞牌名。此調為柳永所始創。雙調,上片十一句,押五平韻,五十字,下片十二句,押七平韻,五十一宇,共一百零一字。
- 北固山:在江蘇丹徒縣北,下臨大江,與金、焦並稱京口三山。
- 秦淮:河名,源出江蘇溧水縣北,經南京而入長江。
- 樹擁雲昏:化用杜甫《返照》:“歸雲擁樹失山村。”
- 星垂野闊:化用杜甫《旅夜書懷》:“星垂平野闊。”
- 暝色:夜色。
- “暈波心”句:化用姜夔《揚州慢·淮左名都》:“波心蕩、冷月無聲。”
- 楚些(suò):此代指楚辭。些,語助詞,楚辭句尾多“些”字。
- 泠泠:形聲詞。哀弦:哀楚的樂聲。
- 嬋娟:美人,代指月。
- 愁眠:張繼《楓橋夜泊》“江楓漁火對愁眠”。
- 捐:捐棄。
- 南徐:今江蘇鎮江。
- 如此山川:梁武帝登北固,題“天下第一江山”。
- 鐵鎖:晉王濬伐吳,吳人以鐵鎖鏈橫江,王濬作大木筏沿江而下,燒斷鐵鏈。
- 排空:擁塞天空,形容眾多、氣勢浩大。
- 檣櫓:指戰船。自迴旋:隨意出入游弋。
- 寂寞魚龍:化用杜甫《秋興》:“魚龍寂寞秋江冷。”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我停泊這艘船在秦淮的岸邊,剛剛雨過天晴。兩岸的燈火和船上的燈火正送我這正要還鄉的歸人的船。樹的周圍好像被雲彩擁抱著,是那么昏暗的一片。曠野很廣闊,就感覺星星的位置更是低垂。天慢慢地黑下來了,那昏暗的黃昏暝色從水面上直瀰漫到天邊。長滿蘆葦的江邊,夜晚潮水澎湃的聲音突然一陣高起來了,在江上水波的中心有一圈一圈的光暈。這圓圓月亮的影子照在江心,而隨波搖盪。我在船上一夢醒來是誰在唱著哀傷的《楚辭》呢?好像聽到江面上傳來哀傷悲涼的琴聲。
月亮靜靜無言地照著我一個人,能和我相語的只有無邊的孤寂憂愁和難以成眠的漫漫長夜。有多少家國個人的往事都是忘不掉的。看那廣闊無盡的南徐平野,看這么蒼茫的北固高山,是如此美好的山川。晉朝攻打東吳的時候鉤連的鐵鎖尚且被燒斷了,現在的滿清連不可恃的鐵鎖也沒有,更不用談還有什麼國防設施了。任憑敵人的軍艦長驅直入在我們的長江上迴旋馳騁,激浪排空。國家如此多難,而朝廷卻一無作為與對策,只能把一切傷心都付與秋江上的一片茫茫煙靄。
創作背景
關於此詞的寫作時間和背景,今人或推測為“作者晚年南歸,途經北固山有感而作”;或斷定為作者“壯歲之作”,其時,“太平天國事發,南京已見烽火,但尚未為其所攻占”;近人吳徵鑄在《晚清史詞》文中則謂其乃哀鴉片戰爭中鎮江之為英軍所攻破(見1942年2月《斯文》半月刊第2卷第7期)。對照原詞,比較三說,似以吳說為勝。吳文寫於抗日戰爭期間,文中還感慨遙深地指出:“國無海防,何言天塹?今日讀‘鉤連’二句,蓋有同慟。”查英軍侵入長江在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是年六月,攻入鎮江,直抵南京七月,迫清廷簽訂城下之盟——中英南京條約,八月,始退出長江。列強瓜分中國的一段屈辱歷史,遂由此開始。依吳說,則此詞反映的正是這一史實。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從詞的結拍“秋煙”句看,其寫作季節固與斯役發生的季節相符,而“莽莽南徐,蒼蒼北固”兩句,則明白點出鎮江,“更無鐵鎖”云云,更是江防廢弛及英艦在江上橫行無阻的寫照。作者於清王朝走向沒落之際,眼見鎮江這一長江重鎮失守,詞情激發,故詞題中特地標出為過鎮江之北固山而作,表明此為其心目之所注。但詞在寫法上盤旋蓄勢,不是徑從舟過北固山入題,而是遙從泊舟秦淮河寫起。上片以濃墨重筆描寫過北固山前的江行所見、舟中所聞,旨在為下片所將表達之過北固山時生髮的悲慨烘托氛圍、渲染場景,從而拓寬詞境,加重詞情。
詞在起調處,以“泊秦淮雨霽”一句把讀者引入詞境。欲寫江行,卻寫泊舟未寫北固,先寫秦淮。此句前,供人想像的是雨中秦淮河上的旖旎風光;此句後,立即以“又鐙火,送歸船”二句轉入江行的畫面,而句中的“燈火”兩字則點出詞題中的“晚”。下面更以一個表示時間的“正”字領起六句景語,把此時進入視野的岸邊景與江上景、天空景與地面景、遠景與近景、動景與靜景,盡收入詞篇之中。
此六句詞,即眼前景色,融入杜甫詩“歸雲擁樹失山村”(《返照》)、“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旅夜書懷》)及姜夔詞“波心蕩、冷月無聲”(《揚州慢·淮左名都》)諸句意境,構成一卷景象萬千的秋江夜行圖。六句中,初曰“雲昏”,繼曰“星垂”,再曰“暝色浮天”,加之以“夜潮驟起”“月影盪江”對江上的夜景句句點染,層層勾勒,境界因之全出。而在物象的組合上,在叢樹與幕雲間著一“擁”字,在繁星與平野間著一“垂”字,在瞑色與長天間著一“浮”字,在月影與大江間著一“盪”字,也都是托出境界的點睛之筆。其“暈波心”句中的一個“圓”字,更被陳廷焯在《詞則·大雅集》中贊為“警絕”。歇拍“夢醒”兩句則從寫舟外所見轉而寫舟內所聞,以“楚些(《楚辭》中《招魂》句尾語助用“些”不用“兮”,洪興祖補註云:“凡禁咒句尾皆稱些,乃楚人舊俗。”)”“哀弦”顯示入耳的音調之悲涼,對下片感時事而興悲的愈轉愈沉痛的詞情,起了引發和過渡作用。
換頭兩句中,“嬋娟”與上片中的“月影”相呼應,“愁眠”與上片中的“夢醒”相承接。此兩句融合了上述姜夔“冷月無聲”句及張繼《楓橋夜泊》詩“江楓漁火對愁眠”句而自成意境。下面“往事”七句則自劉禹錫《西塞山懷古》詩“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等句化出,意在托歷史往事以抒發其對時事的悲慨。作者之“往事恨難捐”者,非一己之事、身世之恨,而乃人世間興衰之往事、清王朝沒落之深恨。其所以“看莽莽南徐,蒼蒼北固”而發為“如此山川”之感嘆,固因望中的南徐、北固在其過此前不久竟曾為外敵所攻占,正如薩都剌在《滿江紅·金陵懷古》詞中所說,“空悵望、山川形勝,已非疇昔”了。其“鉤連,更無鐵鎖,任排空、檣櫓自迴旋”云云,當然既非對江景的一般描寫,也非對歷史的一般回顧,而是有的放矢,以古喻今,指出在腐朽無能的清廷統治下,面對列強堅利的炮艦,已無江防可言,只有任侵略軍的艦艇在長江上激浪排空,自由迴旋,終於陳兵南京城下,迫訂了南京條約,而此條約之喪權辱國,與三國時吳末帝孫皓之“一片降幡出石頭”只是五十步與百步之差而已。此三句詞中,一個“更”字、一個“任”字,情見乎辭,感概系之,字裡行間潛藏了對當前時事的深切悲憤。最後,作者以“寂寞魚龍睡穩,傷心付與秋煙”兩句宕開詞筆,結束全篇。上句出杜甫《秋興八首》之四“魚龍寂寞秋江冷”,既是寫秋江深夜的景象之冷寂,再一次點詞題中的“晚過”,也是以此一含有喻示性的意象,引人生髮在此國難當頭之際而清廷上下仍文恬武嬉、沉睡未醒的聯想。下句則把前面所表達的“哀”“愁”“恨”再歸結為“傷心”兩字,而面對沉沉夜色、浩浩秋江,此一片“傷心”之情既匪言可,也無處陳說,只有將其付與夜幕中、江水上的迷濛縹緲的秋煙。此一結拍,思入杳茫,寄慨無窮,在篇外留下了裊裊不盡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