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藥部位
花。
性味
甘、苦,涼。
歸經
脾、肺、肝經。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
治療腸風瀉血,赤白下痢,痔瘡出血,肺熱咳嗽,咳血,白帶,瘡癤癰腫,燙傷。
相關配伍
1.治下痢噤口:紅木槿花去蒂,陰乾為末,先煎麵餅二個,蘸末食之。(《濟急仙方》)
2.治赤白痢:木槿花一兩(小兒減半),水煎,兌白蜜三分服。赤痢用紅花,白痢用白花,忌酸冷。(《雲南中醫驗方》)
3.治吐血、下血、赤白痢疾:木槿花九至十三朵。酌加開水和冰糖沏半小時,飯前服,日服二次。(《福建民間草藥》)
4.治風痰壅逆:木槿花曬乾,焙研,每服一、二匙,空心沸湯下,白花尤良。(《簡便單方》)
5.治反胃:千葉白槿花,陰乾為末,陳米湯調送三五日;不轉,再將米飲調服。(《袖珍方》槿花散)
6.治婦人白帶:木槿花二錢,為末,人乳拌,飯上蒸熟食之。(《滇南本草》)
7.治疔瘡癤腫:木槿花(鮮)適量,甜酒少許,搗爛外敷。(《江西草藥》)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克,鮮者30-60克。外用:適量,研末或鮮品搗爛調敷。
使用注意
孕婦慎用。
禁忌
孕婦慎用。
採集加工
夏、秋季選晴天早晨,花半開時採摘,曬乾。
形態特徵
木槿落葉灌木,高3-4m。小枝密被黃色星狀絨毛。葉互生;葉柄長5-25mm,被星狀柔毛;托葉線形,長約6mm,疏被柔毛;葉片菱形至三角狀卵形,長3-10cm,寬2-4cm,具深淺不同的3裂或不裂,先端鈍,基部楔形,邊緣具不整齊齒缺,下面沿葉脈微被毛或近無毛。花單生於枝端葉腋間,花梗長4-14mm,被星狀短絨毛;小苞片6-8,線形,長6-15mm,寬1-2mm,密被星狀疏絨毛;花萼鐘形,長14-20mm,密被星狀短絨毛,裂片5,三角形;花鐘形,淡紫色,直徑5-6cm,花瓣倒卵形,長3.5-4.5cm,外面疏被纖毛和星狀長柔毛;雄蕊柱長約3cm;花柱枝無毛。蒴果卵圓形,直徑約12mm,密被黃色星狀絨毛。種子腎形,背部被黃色長柔毛。花期7-10月。
生長環境
多生於向陽山角、路旁。
性狀鑑別
藥材性狀:本品多皺縮成團或不規則形,長2-4cm,寬1-2cm,全體被毛。花萼鐘形,黃綠色或黃色,先端5裂,裂片三角形,萼筒外方有苞片6-7,條形,萼筒下常帶花梗,長3-7mm,花萼、苞片、花梗表面均密被細毛及星狀毛;花瓣5片或重瓣,黃白色至黃棕色,基部與雄蕊合生,並密生白色長柔毛;雄蕊多數,花絲下部連合成筒狀,包圍花柱,柱頭5分歧,伸出花絲筒外。質輕脆,氣微香,味淡。
藥理作用
花對致病大腸桿菌及痢疾桿菌均無明顯的抑菌作用。花煎劑口服對兔之毒性不大。動物試驗證明花粉有致敏作用。
相關論述
①《日華子本草》:涼。
②《滇南本草》:性微寒,味微苦,平。
③《綱目》:甘,平,滑,無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