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漳州布袋木偶戲源於晉,承於唐,興於宋,盛於明清,是由木偶表演、劇目、音樂、木偶製作、服裝、道具、布景等組合而成的一種綜合性藝術,其特點是用指掌直接操縱偶像進行戲劇性的表演,使之活靈活現,栩栩如生,既能夠體現人戲的唱、念、做、打,以及喜、怒、哀、樂的感情,又能表演一些人戲難以體現的動作,具有技巧高超、造型精美等獨特風格。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
  • 別名:景戲、指花戲、掌中戲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 遺產編號:Ⅳ-92
  • 保護單位: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偶型雕刻,操縱表演,音樂演奏,舞台美術,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傳承譜系,保護措施,社會影響,重要演出,榮譽表彰,

歷史淵源

晉代(20—420年),布袋木偶在拾遺記載:”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於掌中備百獸之樂,婉轉屈曲於指間。人形或長數分或複數寸,神怪倏忽,銜麗於時”。(摘自《漳州文化志》第一章戲劇第六節:掌中木偶戲中劇種源流。)這裡所描述的於正是傳統布袋木偶戲用指掌操作偶人的表演方法與偶人的大小形態。說明晉代已經出現了用指掌操作表演的木偶了。
唐代(618—907年),敦煌莫高窟第13窟中有一副作於盛唐時期的壁畫《弄雛》畫中畫有一位婦女用指掌套設嫌臭著小偶人給身旁的小孩表演,逗小孩玩樂。這證實了民間已把晉代用指掌操作的木偶沿襲下來,並作為玩偶形式供兒童玩樂。
宋代(906—1279年),南宋紹熙年間,理學家朱熹任漳州郡守時,曾頒布一道《郡守朱子諭》其中第十條規定:約束城市鄉村,不得以禳災祈福為名,斂掠財物,裝弄傀儡(摘自光緒丁丑芝山書院版《漳州府志》卷五宋郡守朱子諭俗文)。這裡所載的“裝弄傀儡”指的是漳州的布袋戲。“裝弄傀儡”沿襲到了宋代是一個相當流行的時期,已經成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同時也引起官方的逐漸重視。
明清時代,布袋木偶戲是一個成熟發展期,尤其是清代中葉的漳州,是布袋木偶戲的興盛時期,出現了很多布袋戲班社,並形成不同流派:陳文浦的福春派、林鵬的福興派和牡丹亭三派尤為出名。鼎盛時期,各類布袋戲班社達100多個。
20世紀20至30年代,福春派第四代傳人楊勝繼承了演唱漢調的傳統,並吸收由上海傳過來的京劇唱腔和表演藝術,結合布袋戲人物刻畫的特點,注重武打技巧的表現,創作出明快剛毅又細膩輕盈的特色。至此,北派布袋戲的藝術風格才逐漸清晰,楊勝也因此被尊奉為北派布袋戲的一代宗師。也正是在頸棗遙淋這個時期,漳州市木偶劇團所處之地,便是當時漳州的戲曲一條街,夜夜戲聲縈繞,門庭若市。
漳州市木偶劇團漳州市木偶劇團
抗戰時期,頻繁希立乃爆發的戰事,導致漳州布袋木偶戲受盡摧殘,大量老藝人改行以說書、當小販度日或回家種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漳州布袋戲又重新煥發光彩。在中國政府的正確領導、關心和支持下,布袋木偶戲的傳承從內容到形燥幾斷式各方面都起著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是組建成立職業劇團,解決了藝人們長期不穩定的組合形式,並保障其經濟收入,從而大大調動藝人的藝術創作和傳承的積極性。
1959年,漳州市木偶劇團成立,此時的劇團已集中了一大批老藝人,比如鄭福來、楊勝.陳南田、鄭國珍、楊烽等。
“文化大革命”期間,漳州大量地方戲曲劇團遭受強制解散的厄運,然而布袋木偶戲卻成為倖存者。布袋木偶戲依其京戲特點,創編動作、節奏同樣明快的樣板戲,演來得心應手,並經常到部隊求照中進行慰問演出。持續不斷地演出、創新,為劇團的藝術發展創造了一個穩定的狀態。
21世紀初期,漳州市木偶劇團等引進新人,壯大演出隊伍,使傳承後繼有人,並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使布袋木偶戲的傳微淋提端承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化特徵

偶型雕刻

布袋木偶戲“刻木為偶”,舊時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傳統木偶只有6~8寸大小,1966年後,尺寸擴大到1.2尺,甚至1.5尺。即便如此,布袋木偶戲的舞台也比人戲小得多,儼然一個“小人國”。作為真人的再現,布袋戲偶通過觀眾的直觀印象來蜜慨應展示自己的身份,因此偶形雕刻,尤其是木偶頭部及面部五官表情的雕刻,對木偶戲角色的塑造起到了直接的重要作用。
木偶雕刻作坊里的傳統木偶製作流程已經相當成熟,基本會選用合適的樟木為木偶頭材料,製作上分為選輕軟木料、開坯定型、細雕、表紙、打底、磨平、彩繪、蓋光、藏須、梳發、安裝活動的嘴和眼珠等十道基本工序。在完成這一系列工序的過程中,漳州偶雕追求布袋戲偶面部神韻的體現,因此特別講究“五形”“三骨”,即兩眼、兩鼻孔、一嘴與眉骨、顴骨、下頜骨的造型,五官和臉形的變化更是層出不窮。

操縱表演

在木偶的操作方式上,有別於提線木偶“上弄下”、鐵枝木偶與皮影戲“後弄前”的操縱方式,布袋木偶戲是演員的手掌向上伸入木偶的布套,在布套的覆蓋下進行表演的,屬於“下弄上”,這也與杖頭木偶戲一致。在操縱藉助的工具方面,布袋木偶戲也與其他木偶戲有著直接與間接的區別:提線木偶的操縱依靠提線牽引,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的操縱依靠托棍,屬於間接操縱,但只有布袋木偶戲是用演員的手掌,尤其是手指,直接操縱、舞弄木偶的,所以閩南語中又稱其為“指花戲"。
指掌功夫作為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的關鍵,以左手為主手,雙手皆能獨立演出。布袋木偶藝人都兼具“一心兩用”,合演“對手戲”的本領,左右手各自操縱一個木偶,同時刻畫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並通過掌指熟練運用“反套"和“飛套”的操縱技巧。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式動作,使藝人能通過運用偶人表現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體現出很強的對真人的模仿性,真實地塑造或誇張地表現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因此,布袋木偶戲表演能夠善於通過操縱人偶的特技,再現飲酒、吐水、抽菸等生活化的動作,更有甚者,在砍頭、吃人等人戲中真人經過特技培訓都未必能掌握的劇情中,偶戲卻毫不費力,大顯身手,全程沒有血腥味,只有偶的詼諧,迎合了觀眾的好奇心理一“真戲假做”和“假戲真做”,這體現了木偶在表演上具有真假兩重性的特點,達成藝人、偶人、角色三個“自我”的統一。

音樂演奏

布袋木偶戲行當角色齊全、分工細緻,在表演程式上與人戲一樣,可分為“唱、做、念、打”。其中“做”和“打”則主要通過藝人雙手操縱木偶間接地表現出來。而“唱”和“念”從視聽感受上,是木偶表現出來的,但實際上是藝人表現出來的,是屬於藝人的直接表演部分。
漳州布袋木偶戲音樂奏唱與漳州當地民間音樂和曲藝的影響分不開,一般隨著漳州當時流行的戲曲劇種而調整變化,經歷了從漢調、京劇、薌劇(歌仔戲),到以薌劇曲調為主,雜以京調,再到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漳州布袋木偶戲道白依然明顯地保留著漳州當地“講古說書”的歷史痕跡,除了要求鑼鼓等伴奏的配合,布袋木偶戲藝人對表演的“聲情”也格外強調,即所謂的“八聲七情”。“八聲”就是輕、重、緩、急、吞、吐、浮、沉,“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布袋木偶戲善於表演武戲的特點,結合它對語言藝術中“聲情”上的性格化的講究,就產生了“千斤道白四兩曲“。如今道白幽默出彩的洪惠君、蔡柏惠一演出,觀眾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肯定他們的道白和逗趣的實力。

舞台美術

漳州布袋木偶戲畢竟是偶戲。與身高一米六七的真人演員相比,舞台上的傳統木偶身形尺寸太小,最初僅6寸,舞台也相應地小。為了保證觀眾的視覺效果,早期的布袋木偶戲演出舞美行頭十分簡陋,它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構成,簡裝輕便。後來的傳統布袋木偶高8寸,採用約6尺長的“一字台”,舞台左右側置垂簾以供“出將”“入相”,正副手坐長凳,隔簾為觀眾表演,表演區域很小,讓300位觀眾觀看已是極限。隨著布袋木偶的增大,觀眾不再限於300人,布袋木偶戲不再主要依靠流動搭台演出,而常常是在人戲的舞台上再架設個木偶戲台,或是在劇場演出。劇場舞台面偏高,造型設計要考慮仰角、視覺效果、燈光變化等。
布袋木偶戲的舞美燈光等視覺形象的塑造,不同於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還講究偶雕、表演、音樂之外的舞台效果和劇場效果,講究舞台造型設計、劇情、藝人操縱的完全一致。結合木偶戲的特點,木偶戲舞台假定性強、可塑性大,具有造型藝術的屬性。
布袋木偶舞台大小雖受限,但山川自然,盡收咫尺;世間萬象,躍然舞台;偶戲所展現的空間,何止萬里。這樣高度假定性的舞台空間裡,演繹出了許許多多奇詭浪漫的神話劇、童話劇與威武雄壯的武打劇。漳州布袋木偶戲偶形雕刻、操縱表演、音樂奏唱、舞台美術的風格特點,反映著閩南民間傳統藝術的個性,巧妙地將地方性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融為一體。

代表劇目

漳州布袋木偶的主要傳統和現代劇目有《蔣乾盜書》《雷萬春打虎》《大名府》《戰潼關》《大名府》《兩個獵人》《賣馬鬧府》《小貓釣魚》《拔蘿蔔》《人偶同台》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學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文學性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演繹文學性較強的名著。福建漳州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蠻荒之地,民眾生存條件艱苦,福禍難料,漳州盛行天神鬼巫之說;民間習慣於把支配著自然力的鬼神物化為木偶的形象,以木偶娛神。因此,在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初期,木偶只是簡單地模擬人的動作、進行機械錶演,缺乏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內容空洞。其二,採用文學的樣式編戲。在20世紀50年代,閩南地區搶救傳統劇目時,文人加入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團隊,根據民間藝人口述,記錄了木偶戲劇目,整理並創作出完整的木偶戲劇本。其三語言豐富精美。戲文語言豐富、辭藻華美,善於營造意境,增強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文學性。
民族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在閩南地區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富有中國色彩和鄉土氣息,保留了許多民族傳統藝術。其一,人物性格體現民族性。漳州布袋木偶戲塑造的主人公個性突出,具有典型的漢民族特色。戲中主角或有勇有謀、不畏權勢、行善濟貧、義薄雲天等,具有一定“民本”思想,敢於為民伸張正義;或敢於追求自由、痛恨貪官污吏、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反映市井階層的思想、心理和願望。其二,雜技和武術體現民族性。漳州布袋木偶戲中的“武戲"居多,其融合雜技和武術表演藝術,擅長表演頂缸、耍盤、耍棍、腰鼓、舞綢、刀槍對打、舞獅等技藝,展示出閩南民間喜武好鬥的習性。漳州布袋木偶戲還吸取了漢代“百戲”、隋唐“散樂”的民俗技藝特長,展現出古老的民族藝術,延續了閩南民眾自漢唐以來喜歡看雜耍、喜歡舞槍弄棒的習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其三,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體現民族性。
精神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富有靈魂和思想,且包含著藝人的精神,將最真實的情感帶給觀眾。藝人翻轉木偶、舞動道具、賦予木偶鮮活的生命,使之具有獨特的精神性,展現出木偶藝人獨特的精神認知。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價值也貴在其精神性。其一,揚善去惡的民族精神。一台木偶戲就是一個微縮的社會,戲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三教九流人物一應俱全。漳州布袋木偶戲通過木偶的表演展現出社會風貌、人情冷暖,喚起民眾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鞭撻。其二,張揚個性的閩南精神。漳州布袋木偶戲在情節安排上反映了人生艱難、社會不公的現實困境,以戲中人物拼搏奮鬥、走出困境為情節主線刻畫出閩南民眾渴望自由、舒張人性、自強不息、“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其三,祈求平安的傳統精神。漳州布袋木偶戲通過表現戲中人物拜神靈求平安的習俗,反映閩南民眾希望家和萬事興,鄉鄰和睦、生活安定的精神祈盼。
戲曲性價值
從戲曲的角度觀之,木偶雖不屬於戲曲,但具備戲曲性,屬於泛戲曲。其一,與戲曲同宗同脈。漳州布袋木偶戲自古以來就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戲曲花苑裡的一朵奇葩。其二,導人戲曲表演手段。漳州布袋木偶戲導人戲曲表演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運用了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木偶戲藉助戲曲表演手段,把死的木偶變成能說會道、活靈活現的“活人”,既能分角色表演生、且、淨、末、醜,也能夠表演飛禽走獸;一個木偶即是一個角色,一個木偶即是一齣戲。其三,沿用戲曲的舞檯布置和樂曲。漳州布袋木偶戲模仿戲曲的舞檯布置,設有“出將”“人相”兩個邊門,作為木偶上下場之處;在薌劇、潮劇流行地區,漳州布袋木偶戲應觀眾所需,採用了多種戲曲伴演的手法,戲曲成分居多。
世俗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演出,幾乎存在於閩南各個歲時節令中,如“天公生”(正月初九)、端午節、普渡節、下元節等。漳州布袋木偶戲根植於民間,產生於民眾的文化需求,擁有民眾基礎,是民眾的精神寄託。同時,宋代以來儒、釋、道三家與世俗社會的融合,使漳州布袋木偶戲成為閩南民眾的精神寄託。

傳承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漳州布袋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傳承人物

陳炎森,男,1946年1月出生,2009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福建省漳州市。
陳錦堂,男,1942年3月出生,2008年1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福建省漳州市。
莊陳華,男,1944年5月出生,2008年1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福建省漳州市。

傳承譜系

下面圖片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和傳承譜系表。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獲得“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79年,大型漳州木偶戲神話劇《三打白骨精》上演後,連續滿座一年多,一天3場,達560多場,觀眾達40萬人次。同年演出的神話劇還有《火焰山》。
2003年,漳州市木偶劇團改編的大型漳州木偶戲《鐵牛李逵》在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大賽中演出。
2009年,漳州市木偶劇團改編的大型漳州木偶戲《水仙花傳奇》分別在福建省第二十四屆戲劇會演和第三屆全國木偶皮影大賽中演出。
2016年2月,漳州市木偶劇團推出的新編木偶神話戲劇《孫悟空決戰靈山》在人民劇場公演,該戲劇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為了拯救幼童,與金羽仙子在靈山展開聖戰的故事,不同於以往擒魔降妖的慘烈決戰,而是一場體現不畏強權,真正“戰勝自我”的決鬥。
2019年11月,漳州市木偶劇團上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布袋木偶戲。

榮譽表彰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聯歡節,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大師楊勝,陳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獲一等表演金質獎章,為中國贏得榮譽,也為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在國際藝壇上奠定了根基。
1981年,大型神話劇《八仙過海》獲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獎。
1984年,大型木偶電視劇《黑旋風李逵》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五周年全國電視節目展播一等獎和福建省首屆電視作品“優秀獎”。
1986年,木偶劇《岳飛》獲福建省第二屆電視作品優秀獎。
1990年,神話劇《鐘馗元帥》獲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藝術創新獎、“優秀劇本獎”“布景設計獎”。
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中獲“優秀劇目獎”,及編劇、導演、表演、造型獎。
1994年,童話劇《口技獵人》獲全國兒童劇“金猴獎”囊括七項獎:編劇、導演、表演、雕刻、舞美、音樂、燈光。
1999年10月,兒童劇《少年岳飛》獲文化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第九屆文華獎“文華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美(雕刻)獎”。
2000年,木偶劇《神笛與寶馬》獲福建省現代戲調演優秀演出獎。
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2003年7月,木偶傳統劇《鐵牛李逵》在金獅獎第二屆木偶皮影比賽中獲得銀獎。
2004年6月,木偶童話劇《兩個獵人》在捷克布拉格舉行木偶比賽中獲得“最佳表演獎”。
2014年11月,《戰潼關》《蔣乾盜書》《招親》在第四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邀請賽中獲“ 最佳木偶藝術傳承獎"。
2015年8月,在第四屆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中,《孫悟空決戰靈山》獲金獅獎“最佳劇目獎"。
21世紀初期,漳州市木偶劇團等引進新人,壯大演出隊伍,使傳承後繼有人,並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使布袋木偶戲的傳承發展煥發出勃勃生機。

文化特徵

偶型雕刻

布袋木偶戲“刻木為偶”,舊時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傳統木偶只有6~8寸大小,1966年後,尺寸擴大到1.2尺,甚至1.5尺。即便如此,布袋木偶戲的舞台也比人戲小得多,儼然一個“小人國”。作為真人的再現,布袋戲偶通過觀眾的直觀印象來展示自己的身份,因此偶形雕刻,尤其是木偶頭部及面部五官表情的雕刻,對木偶戲角色的塑造起到了直接的重要作用。
木偶雕刻作坊里的傳統木偶製作流程已經相當成熟,基本會選用合適的樟木為木偶頭材料,製作上分為選輕軟木料、開坯定型、細雕、表紙、打底、磨平、彩繪、蓋光、藏須、梳發、安裝活動的嘴和眼珠等十道基本工序。在完成這一系列工序的過程中,漳州偶雕追求布袋戲偶面部神韻的體現,因此特別講究“五形”“三骨”,即兩眼、兩鼻孔、一嘴與眉骨、顴骨、下頜骨的造型,五官和臉形的變化更是層出不窮。

操縱表演

在木偶的操作方式上,有別於提線木偶“上弄下”、鐵枝木偶與皮影戲“後弄前”的操縱方式,布袋木偶戲是演員的手掌向上伸入木偶的布套,在布套的覆蓋下進行表演的,屬於“下弄上”,這也與杖頭木偶戲一致。在操縱藉助的工具方面,布袋木偶戲也與其他木偶戲有著直接與間接的區別:提線木偶的操縱依靠提線牽引,杖頭木偶、鐵枝木偶的操縱依靠托棍,屬於間接操縱,但只有布袋木偶戲是用演員的手掌,尤其是手指,直接操縱、舞弄木偶的,所以閩南語中又稱其為“指花戲"。
指掌功夫作為漳州布袋木偶戲表演的關鍵,以左手為主手,雙手皆能獨立演出。布袋木偶藝人都兼具“一心兩用”,合演“對手戲”的本領,左右手各自操縱一個木偶,同時刻畫兩個不同的人物形象,並通過掌指熟練運用“反套"和“飛套”的操縱技巧。它包括了一系列的程式動作,使藝人能通過運用偶人表現出不同的立姿、頭姿、手姿、步姿,體現出很強的對真人的模仿性,真實地塑造或誇張地表現有內心活動的偶人形象。因此,布袋木偶戲表演能夠善於通過操縱人偶的特技,再現飲酒、吐水、抽菸等生活化的動作,更有甚者,在砍頭、吃人等人戲中真人經過特技培訓都未必能掌握的劇情中,偶戲卻毫不費力,大顯身手,全程沒有血腥味,只有偶的詼諧,迎合了觀眾的好奇心理一“真戲假做”和“假戲真做”,這體現了木偶在表演上具有真假兩重性的特點,達成藝人、偶人、角色三個“自我”的統一。

音樂演奏

布袋木偶戲行當角色齊全、分工細緻,在表演程式上與人戲一樣,可分為“唱、做、念、打”。其中“做”和“打”則主要通過藝人雙手操縱木偶間接地表現出來。而“唱”和“念”從視聽感受上,是木偶表現出來的,但實際上是藝人表現出來的,是屬於藝人的直接表演部分。
漳州布袋木偶戲音樂奏唱與漳州當地民間音樂和曲藝的影響分不開,一般隨著漳州當時流行的戲曲劇種而調整變化,經歷了從漢調、京劇、薌劇(歌仔戲),到以薌劇曲調為主,雜以京調,再到根據劇目特點進行配曲的歷史發展過程。但是,漳州布袋木偶戲道白依然明顯地保留著漳州當地“講古說書”的歷史痕跡,除了要求鑼鼓等伴奏的配合,布袋木偶戲藝人對表演的“聲情”也格外強調,即所謂的“八聲七情”。“八聲”就是輕、重、緩、急、吞、吐、浮、沉,“七情”就是喜、怒、憂、思、悲、恐、驚。布袋木偶戲善於表演武戲的特點,結合它對語言藝術中“聲情”上的性格化的講究,就產生了“千斤道白四兩曲“。如今道白幽默出彩的洪惠君、蔡柏惠一演出,觀眾們都會豎起大拇指,肯定他們的道白和逗趣的實力。

舞台美術

漳州布袋木偶戲畢竟是偶戲。與身高一米六七的真人演員相比,舞台上的傳統木偶身形尺寸太小,最初僅6寸,舞台也相應地小。為了保證觀眾的視覺效果,早期的布袋木偶戲演出舞美行頭十分簡陋,它由一桌二椅及假定性的布城、車旗等構成,簡裝輕便。後來的傳統布袋木偶高8寸,採用約6尺長的“一字台”,舞台左右側置垂簾以供“出將”“入相”,正副手坐長凳,隔簾為觀眾表演,表演區域很小,讓300位觀眾觀看已是極限。隨著布袋木偶的增大,觀眾不再限於300人,布袋木偶戲不再主要依靠流動搭台演出,而常常是在人戲的舞台上再架設個木偶戲台,或是在劇場演出。劇場舞台面偏高,造型設計要考慮仰角、視覺效果、燈光變化等。
布袋木偶戲的舞美燈光等視覺形象的塑造,不同於繪畫、雕塑和建築藝術,還講究偶雕、表演、音樂之外的舞台效果和劇場效果,講究舞台造型設計、劇情、藝人操縱的完全一致。結合木偶戲的特點,木偶戲舞台假定性強、可塑性大,具有造型藝術的屬性。
布袋木偶舞台大小雖受限,但山川自然,盡收咫尺;世間萬象,躍然舞台;偶戲所展現的空間,何止萬里。這樣高度假定性的舞台空間裡,演繹出了許許多多奇詭浪漫的神話劇、童話劇與威武雄壯的武打劇。漳州布袋木偶戲偶形雕刻、操縱表演、音樂奏唱、舞台美術的風格特點,反映著閩南民間傳統藝術的個性,巧妙地將地方性的哲學思想和審美情趣融為一體。

代表劇目

漳州布袋木偶的主要傳統和現代劇目有《蔣乾盜書》《雷萬春打虎》《大名府》《戰潼關》《大名府》《兩個獵人》《賣馬鬧府》《小貓釣魚》《拔蘿蔔》《人偶同台》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文學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文學性集中表現在以下幾方面。其一,演繹文學性較強的名著。福建漳州自古以來就被視為蠻荒之地,民眾生存條件艱苦,福禍難料,漳州盛行天神鬼巫之說;民間習慣於把支配著自然力的鬼神物化為木偶的形象,以木偶娛神。因此,在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初期,木偶只是簡單地模擬人的動作、進行機械錶演,缺乏故事情節和主題思想,內容空洞。其二,採用文學的樣式編戲。在20世紀50年代,閩南地區搶救傳統劇目時,文人加入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團隊,根據民間藝人口述,記錄了木偶戲劇目,整理並創作出完整的木偶戲劇本。其三語言豐富精美。戲文語言豐富、辭藻華美,善於營造意境,增強了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文學性。
民族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在閩南地區擁有悠久的發展歷史,在社會生活中發揮過重要的作用,富有中國色彩和鄉土氣息,保留了許多民族傳統藝術。其一,人物性格體現民族性。漳州布袋木偶戲塑造的主人公個性突出,具有典型的漢民族特色。戲中主角或有勇有謀、不畏權勢、行善濟貧、義薄雲天等,具有一定“民本”思想,敢於為民伸張正義;或敢於追求自由、痛恨貪官污吏、相信“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因果輪迴,反映市井階層的思想、心理和願望。其二,雜技和武術體現民族性。漳州布袋木偶戲中的“武戲"居多,其融合雜技和武術表演藝術,擅長表演頂缸、耍盤、耍棍、腰鼓、舞綢、刀槍對打、舞獅等技藝,展示出閩南民間喜武好鬥的習性。漳州布袋木偶戲還吸取了漢代“百戲”、隋唐“散樂”的民俗技藝特長,展現出古老的民族藝術,延續了閩南民眾自漢唐以來喜歡看雜耍、喜歡舞槍弄棒的習俗,具有深厚的民族性。其三,民間故事和民間傳說體現民族性。
精神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富有靈魂和思想,且包含著藝人的精神,將最真實的情感帶給觀眾。藝人翻轉木偶、舞動道具、賦予木偶鮮活的生命,使之具有獨特的精神性,展現出木偶藝人獨特的精神認知。漳州布袋木偶戲的價值也貴在其精神性。其一,揚善去惡的民族精神。一台木偶戲就是一個微縮的社會,戲中帝王將相、才子佳人、平民百姓等三教九流人物一應俱全。漳州布袋木偶戲通過木偶的表演展現出社會風貌、人情冷暖,喚起民眾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醜惡的鞭撻。其二,張揚個性的閩南精神。漳州布袋木偶戲在情節安排上反映了人生艱難、社會不公的現實困境,以戲中人物拼搏奮鬥、走出困境為情節主線刻畫出閩南民眾渴望自由、舒張人性、自強不息、“愛拼才會贏”的拼搏精神。其三,祈求平安的傳統精神。漳州布袋木偶戲通過表現戲中人物拜神靈求平安的習俗,反映閩南民眾希望家和萬事興,鄉鄰和睦、生活安定的精神祈盼。
戲曲性價值
從戲曲的角度觀之,木偶雖不屬於戲曲,但具備戲曲性,屬於泛戲曲。其一,與戲曲同宗同脈。漳州布袋木偶戲自古以來就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戲曲花苑裡的一朵奇葩。其二,導人戲曲表演手段。漳州布袋木偶戲導人戲曲表演唱、念、做、打四種藝術手段,運用了戲曲表演的四項基本功。木偶戲藉助戲曲表演手段,把死的木偶變成能說會道、活靈活現的“活人”,既能分角色表演生、且、淨、末、醜,也能夠表演飛禽走獸;一個木偶即是一個角色,一個木偶即是一齣戲。其三,沿用戲曲的舞檯布置和樂曲。漳州布袋木偶戲模仿戲曲的舞檯布置,設有“出將”“人相”兩個邊門,作為木偶上下場之處;在薌劇、潮劇流行地區,漳州布袋木偶戲應觀眾所需,採用了多種戲曲伴演的手法,戲曲成分居多。
世俗性價值
漳州布袋木偶戲的演出,幾乎存在於閩南各個歲時節令中,如“天公生”(正月初九)、端午節、普渡節、下元節等。漳州布袋木偶戲根植於民間,產生於民眾的文化需求,擁有民眾基礎,是民眾的精神寄託。同時,宋代以來儒、釋、道三家與世俗社會的融合,使漳州布袋木偶戲成為閩南民眾的精神寄託。

傳承狀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漳州布袋木偶戲的表演更加豐富多彩。除了演出傳統的戲曲節目外,還表演話劇、歌舞劇、連續劇,甚至出演廣告等。與此同時,漳州布袋木偶戲也面臨著與其他藝術形式的激烈競爭。傳統的木偶戲蘊藏著各地、各民族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傳承人物

陳炎森,男,1946年1月出生,2009年5月入選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福建省漳州市。
陳錦堂,男,1942年3月出生,2008年1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福建省漳州市。
莊陳華,男,1944年5月出生,2008年1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申報地區為福建省漳州市。

傳承譜系

下面圖片為漳州布袋木偶戲發展和傳承譜系表。

保護措施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漳州市布袋木偶傳承保護中心獲得“木偶戲(漳州布袋木偶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1979年,大型漳州木偶戲神話劇《三打白骨精》上演後,連續滿座一年多,一天3場,達560多場,觀眾達40萬人次。同年演出的神話劇還有《火焰山》。
2003年,漳州市木偶劇團改編的大型漳州木偶戲《鐵牛李逵》在第二屆全國木偶皮影大賽中演出。
2009年,漳州市木偶劇團改編的大型漳州木偶戲《水仙花傳奇》分別在福建省第二十四屆戲劇會演和第三屆全國木偶皮影大賽中演出。
2016年2月,漳州市木偶劇團推出的新編木偶神話戲劇《孫悟空決戰靈山》在人民劇場公演,該戲劇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為了拯救幼童,與金羽仙子在靈山展開聖戰的故事,不同於以往擒魔降妖的慘烈決戰,而是一場體現不畏強權,真正“戰勝自我”的決鬥。
2019年11月,漳州市木偶劇團上演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漳州布袋木偶戲。

榮譽表彰

1960年,在布加勒斯特舉行的第二屆國際木偶與傀儡聯歡節,漳州木偶表演藝術大師楊勝,陳南田主演的《大名府》《雷萬春打虎》獲一等表演金質獎章,為中國贏得榮譽,也為漳州布袋木偶藝術在國際藝壇上奠定了根基。
1981年,大型神話劇《八仙過海》獲全國木偶皮影戲調演獎。
1984年,大型木偶電視劇《黑旋風李逵》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三十五周年全國電視節目展播一等獎和福建省首屆電視作品“優秀獎”。
1986年,木偶劇《岳飛》獲福建省第二屆電視作品優秀獎。
1990年,神話劇《鐘馗元帥》獲福建省第十八屆戲劇會演“藝術創新獎、“優秀劇本獎”“布景設計獎”。
1992年,民間故事劇《狗腿子的傳說》在北京舉行的全國木偶皮影戲匯演中獲“優秀劇目獎”,及編劇、導演、表演、造型獎。
1994年,童話劇《口技獵人》獲全國兒童劇“金猴獎”囊括七項獎:編劇、導演、表演、雕刻、舞美、音樂、燈光。
1999年10月,兒童劇《少年岳飛》獲文化部(今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遊部)第九屆文華獎“文華劇目獎”“文華導演獎”“文華舞美(雕刻)獎”。
2000年,木偶劇《神笛與寶馬》獲福建省現代戲調演優秀演出獎。
2001年,電視木偶劇《森林裡的故事》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2003年7月,木偶傳統劇《鐵牛李逵》在金獅獎第二屆木偶皮影比賽中獲得銀獎。
2004年6月,木偶童話劇《兩個獵人》在捷克布拉格舉行木偶比賽中獲得“最佳表演獎”。
2014年11月,《戰潼關》《蔣乾盜書》《招親》在第四屆上海國際木偶藝術節邀請賽中獲“ 最佳木偶藝術傳承獎"。
2015年8月,在第四屆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中,《孫悟空決戰靈山》獲金獅獎“最佳劇目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