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枝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傳統戲劇)

鐵枝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傳統戲劇)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鐵枝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傳統戲劇,福建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鐵枝木偶戲,元代從中原傳入廣東惠來、海豐、陸豐一帶,音樂、語言為潮曲、潮話。鐵枝木偶戲在民間俗稱“尫仔戲”,是中國現有的古老的木偶戲品種之一。因語系相通,很快流行於閩南詔安、東山、雲霄、平和等地。鐵枝木偶原來身高九寸,纖繡精細,服飾都是大戲縮小的微型服飾。生旦淨末湊醜,行當齊全。舞台窄小只有一米八,只能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

2009年5月31日,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申報的“鐵枝木偶戲”經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Ⅳ-25。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鐵枝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9年5月31日
  • 非遺級別:省級
  • 非遺編號:Ⅳ-25
  • 申報地區: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漳州市東山縣文化館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代表劇目,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鐵枝木偶戲,元代從中原傳入廣東惠來、海陸豐一帶。經改革,唱潮曲說潮話。因語系相通,很快流行於閩南詔安、東山、雲霄、平和等地。民間俗稱“尫仔戲”。

文化特徵

鐵枝木偶的裝制精巧,它按照潮州紗燈人仔的製法,仿製戲曲行當人物,頭部用浮洋泥塑人頭,可以隨時置換,服飾是戲曲行當服飾縮小的微型飾。鐵枝木偶身高九寸,在1.8米高的舞台上,由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現場擊樂、伴奏、唱腔由操作藝人包攬。鐵枝木偶用三根鐵枝勾著身背和兩臂操作,雖然肢體不如提線木偶的靈巧和布袋木偶的隨意,但它不受線條阻礙,手掌堆積,身段顯得勻稱、文秀,袖功自如逼真,形體大方,蹲、站、坐自然敏捷。
鐵枝木偶戲
傳承人陳銀龍操控鐵枝木偶與孩子們互動
陳加申鐵枝木偶班較為經典,在原來基礎上改革創新並發揚廣大。鐵枝木偶身高由九寸(約24厘米)改為二尺二(約56厘米);舞台一米八改為四米八;背景從一塊布畫個圖案改為上下兩截,下截四分之一,遮掩操作者的手,上截四分之三,畫山水、村野、公堂等,隨劇情變化,設定內外幕;原來由一人或兩人坐著操作改為多人站立流動操作,可以互相交流;因鐵枝木偶靠著三支鐵枝勾著一背兩臂,只能演文戲,改良後可以演武戲了,如耍刀弄槍、騎馬交戰、斟酒飲酒、挨磨挑擔等;唱腔、鑼鼓改放錄音。

代表劇目

鐵枝木偶的傳統劇目有《仙女配阿義》《狄青會姑》《蓮花庵》《乾坤鏡》等。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鐵枝木偶的雕塑、造型、服飾也是民間美術工藝品,具有欣賞、收藏價值。除了豐富漳州當地居民的文化生活之外,鐵枝木偶還在海內外有著一定的影響力,是維繫海內外華人的精神紐帶。

傳承狀況

操作人,五大行當的台詞都要會唱會念會作,這種人才,較為難找,以致閩南地區的鐵枝木偶戲逐漸斷層失傳。

傳承人物

傳承譜系
第一代:陳九甲。東山鐵枝木偶戲第一代傳承人是東邊村的陳九甲,他於1856年到海陸豐拜師學藝,1898年在東山建立第一個鐵枝木偶戲班。
第二代:林阿三。陳九甲收西埔村林阿三為徒弟,林阿三成為第二代傳人。
第三代:陳加申。1958年,岐下村陳加申(潮劇演員出身)向林阿三學藝拜師,成為第三代繼承人,組建了“東山新藝鐵枝木偶潮劇團”。
第四代:陳銀龍。陳加申之子。
代表性傳承人物
陳銀龍,男,1975年4月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鐵枝木偶戲”第五批省級代表性傳承人。漳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木偶藝委會副主任。曾先後獲得“福建省文化協管員技能大賽”一等獎、“福建省民間木偶展演大賽”銅獎。他積極致力於漳州東山鐵枝木偶戲的傳承與創新,通過古老的鐵枝木偶戲表演形式,創新結合以說唱臉譜為配音,融入川劇的噴火、變臉、打架子鼓等多形式,使表演效果更加生動,促進鐵枝木偶的傳承保護。
鐵枝木偶戲(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傳統戲劇)
陳銀龍

社會影響

衍生節目
東山鐵枝木偶戲在央視、省市電視台均有專題報導和節目製作。
主要活動
2012年6月,東山縣文體局帶領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文化館、圖書館、博物館等單位以及國家級、省級代表性傳承人一行十多人,到“中華優秀文化藝術傳承學校”東山實小開展文化遺產進校園活動。其中東山鐵枝木偶戲傳承人為師生表演木偶節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