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廣東省潮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潮州鐵枝木偶俗稱“紙影戲”,系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潮州鐵枝木偶偶像由連在後面的三枝鐵枝操縱,保留了皮影操縱特點;劇目、表演動作、音樂唱腔與潮劇相同。
2006年5月20日,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
- 批准時間:2006年5月20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2
- 申報地區:廣東省潮州市
- 非遺類別:傳統戲劇
- 保護單位:潮州市潮安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表演形式,道具特徵,舞台搭建,戲班組成,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潮州鐵枝木偶是中國木偶藝術的稀有品種,系由南宋時期隨中原移民傳入的皮影戲演變而來。清代以後,為滿足觀眾視覺欣賞需要,藝人們逐漸把舞台蒙上的白紙曲調,把木偶從平面改為圓身,於是“捆草為身,扎紙為手、削木為足、塑泥為頭”,在當時稱為“圓身紙影”。後經藝人不斷實踐,逐步形成偶像舞台表演。木偶是由三根鐵枝操控,所以近代另定學名為“潮州鐵枝木偶戲”。20世紀80年代,潮州鐵枝木偶戲在潮汕地區盛極一時。當時每逢傳統節日或各鄉各里的民俗活動日,都常見潮州鐵枝木偶戲的身影。
文化特徵
表演形式
潮州鐵枝木偶偶像由連在後面得三枝鐵枝操縱,保留了皮影操縱特點;劇目、表演動作、音樂唱腔與潮劇相同;表演時後台由三至四人操縱木偶,盤腿而坐,每人操縱一至二尊,後面伴唱,伴樂者九至十二人;基本表演手法有:推、拉、提、撥、抖等;表演過程根據人物行當和劇情需要表演飛天、入地、點火、射箭、騎馬、張扇、划船、武打等動作,呈現獨特的操縱技藝。
道具特徵
鐵枝木偶的偶頭使用紅泥塑成,曬乾後烘烤定型,再塗上防水的顏料,按照不同的角色身分,畫成各種人物的臉譜,演出時穿戴上不同的裝束,就成為一個個活靈活現的戲曲人物。
操縱木偶的三根鐵枝分為中箸、左箸和右箸,中著控制“中樞神經”把握平衡,左、右箸分別繫於木偶的左、右手,舞弄動作。表演時,藝人需要用特有的手法,左手掌心向上,中指和無名指夾住中箸,拇指和食指捏著左箸,右手則捏著右箸,靠腕力改變木偶的動作,這木偶不過約2斤重,操縱者卻要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心中琢磨表演,口裡念唱詞劇,手中舞弄角色。
舞台搭建
戲班演出時會用竹竿、木板臨時搭建舞台,操縱木偶的師傅席地而坐或者站立,然後從攜帶的道具“四箱二囊”中布置表演,即2箱木偶,1箱樂器,1箱布景,2個竹囊,裝大鼓、日遮、油布、搭台用具等標配。
戲班組成
戲班演出時先要搭建舞台,台上鋪著草蓆,操縱木偶的人盤膝而坐。坐在台上正中的人,一般是資歷較淺的藝人,叫中劇,左側的人,叫副劇,是操縱偶人的第二把手,位於台上右側的,叫正劇,是戲班的核心人物。潮州一帶流行的方言中,還把“持正劇的”比做一個單位的負責人。
傳統的鐵枝木偶戲班由九人組成,操縱、演唱、伴奏各三人,劇中角色多的時候,操縱和伴奏的人也要兼演唱。木偶戲班大多由家庭組成,大班多時有十幾個人,小班只有五、六個人。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造型藝術重在木偶的雕刻和設計,潮州鐵枝木偶戲蘊藏著當地人民的思想、道德和審美意識,應加以扶持和保護。
傳承狀況
由於隨著人們藝術欣賞時尚的改變,演出市場日益萎縮;木偶班大多為半農半藝,是鬆散形業餘藝術團體,對木偶戲的研究傳承具有一定難度,特別是一些高難表演技藝面臨失傳,必須採取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傳承。
傳承人物
陳培森,男,漢族,1968年生,廣東潮安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潮州工藝美術大師。陳培森自幼受家庭影響,在家父的傳授下,開始從事鐵枝木偶的製作和表演,有20多年的豐富經驗,是當地木偶劇團設計製作和表演的主要骨幹,現為潮安縣戲劇工作者協會理事,也是木偶團主要的表演骨幹和設計製作人員。他的演出技術高超,風格古樸,獲得了廣大民眾和各級有關領導的好評,並參加了德國、奧地利世界國際木偶節表演,代表作品有《歡慶》《段紅玉》等。
丁清波,男,漢族,1963年生,廣東潮安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丁清波1983年經老藝人繼林介紹,隨“源香班”蔡來發師傅學藝,學成後,成立以家庭為模式的新源香木偶團,並把技藝傳授給黃美容、丁佳銘等人。在多年的學習演出中,他掌握頂鍋、抽紙龍、轉瓷盤、提花瓶等技巧表演,同時恢復了失傳多年的表演技藝,並且重新改革相關表演器具,使瀕臨失傳的鐵枝木偶藝術傳承下來,代表作品有《唐僧收三徒》《雜技》《八仙賀壽》《五福連》等。
保護措施
為了讓鐵枝木偶戲更貼近時代潮流,非遺傳承人丁清波創辦了一個民間木偶劇團,非遺傳承人陳培森通過改革創新編排,製作了如國語版《西遊記之收蜈蚣精》、微電影《在途中》、現代新劇目《常回家看看》《抗疫故事》等,通過網路流傳到海內外,受到年輕一代的喜愛。非遺傳承人們在搶救瀕臨失傳的鐵枝木偶表演技藝,培養傳承人等方面,均做出了積極貢獻。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潮州市潮安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項目評估合格,潮州市潮安區文化館(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獲得該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1993年,木偶戲(潮州鐵枝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陳培森操作表演的木偶戲被選送參加德國、奧地利世界國際木偶節,後又被選送參加白俄羅斯別洛維日國際木偶節和南斯拉夫第七屆兒童戲劇節,並分別獲“創新獎”和“藝術團體大獎”。
由陳培森創新改編的《楊八姐闖幽州》在表演的技巧上突破了騎馬、射箭、後空翻等鐵枝木偶各項高難度表演技藝,曾在國際木偶藝術節上獲得“最佳傳承獎”。
社會活動
2001年11月,鐵枝木偶戲參加“香港潮州節”展演活動。
2016年6月10日至13日,潮州市潮安區人民政府在潮安區人民公園舉辦了首屆潮州鐵枝木偶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