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

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

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廣東省梅州市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梅州市五華縣的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民間又稱“懸絲戲”,明初由福建輾轉傳入,至21世紀初已有600餘年歷史。清末民初十分興盛,五華縣有20多個木偶戲班,足跡遍及粵東大片地區。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造型精細,形體高大,高度約為90厘米,操縱木偶的線有14至20條。其唱腔音樂以漢調為主,間唱客家山歌、民歌、採茶小調等,對白則使用客家話或國語。

2006年5月10日,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經廣東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廣東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2008年6月7日,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遺產編號為Ⅳ-9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
  • 批准時間:2008年6月7日
  • 非遺級別:國家級
  • 非遺編號:Ⅳ-92
  • 申報地區:廣東省梅州市
  • 遺產類別:傳統戲劇
歷史淵源,文化特徵,傳承保護,傳承價值,傳承狀況,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廣東省梅州市五華縣素有“木偶之鄉”之稱。五華提線木偶,民間又稱“懸絲戲”,其主要流傳於五華縣的安流、轉水、梅林、棉洋、周江等鄉鎮。
五華提線木偶戲源遠流長,明朝初年由福建傳入,流行至21世紀初已有600多年。其傳承主要是通過師徒教傳和培訓班性質的社會傳承以及家族傳承的方式代代相傳,至21世紀初最長時間的已經歷10代傳承。
明清時期,五華提線木偶的演出已經十分興盛,至20世紀初,五華全縣擁有20多個木偶戲班,足跡遍及五華各鎮各村和揭陽、陸豐、豐順、海豐、紫金、潮州、汕頭、東江等相鄰地區。
民國19年(1930)後,五華提線木偶戲班更遠涉重洋,到達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等海外客家人聚居地演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經廣東省文教廳批准並撥給專款,五華縣木偶劇團於1951年12月成立,五華提線木偶因此得到傳承和發展。
文革期間,五華縣木偶劇團受到衝擊一度被迫解散,五華提線木偶也因此瀕臨滅絕的境地。
1971年,葉劍英回五華縣視察,詢問得知五華提線木偶戲境況,在他的關懷下,於1972年1月復辦五華縣木偶劇團。
改革開放後,五華提線木偶在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家的強國富民政策扶持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承和發展。

文化特徵

特點與技藝
五華提線木偶具有三大特點:一、活動範圍不受空間的限制,騰雲駕霧,上天下海,來去自如。二、演員少道具不多,音樂簡單。三、自提自唱,手口並用。
五華提線木偶戲的表演技藝自成體系,別具一格,獨創了許多奇特的絕技絕藝,是嶺南民間戲曲藝術的代表,也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和創造力的生動例證。其創新表演藝術技巧,如舞獅、拉二胡、吹嗩吶、耍扇、拔劍、射箭、翻筋斗、噴火、書法等,達到“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藝術效果。
唱腔唱詞
五華提線木偶唱腔用二簧、西皮、大板之類,與廣東漢劇無異。唱詞原用一種“爛正字”(即不純正的官話),已改用國語。醜白用客話。伴奏最初僅用鑼鼓和頭弦,也已發展為“八音”,甚至還配用少數西方音樂。
操作技巧
五華提線木偶頭像分生旦、醜、公、婆、淨六個臉譜,造型精細,形體高大(高約90厘米),形象生動。每個偶像安裝三條硬線(固定線),一為背線,用於固定全身並能使偶人彎腰突胸,另兩條為裝於兩耳的耳線,用於固定頭部並使之能左右轉動和上下仰俯;再是在手腳每個關節安裝軟線(表演線),並根據動作表演需要增加線點,可多至20條,以便於複雜多變的表演。提線藝人運用手指、手腕及手掌關節的操作技巧異常純熟靈巧,既能揮灑自如地表演偶人上天、入地、下海、跑馬、射箭、降龍、伏虎、斗妖等高難度動作,又能把握筆、拔劍、甩髮、梳頭、拭淚、斟酒、紡紗、駕車、吹笛、拉弦、搖扇、吐煙等情態細節表現得出神入化,還能操縱偶人表演各種如真似幻的雜耍,或把葫蘆耍得上下翻飛,把金棒舞得左右飛旋,或控著兩條大蛇尾巴從桿上滑落,又被大蛇從地面拉上桿頂,還有舞雙槍、砍頭術、分身法等。
劇本題材
五華提線木偶戲演出的傳統劇目分傳本戲和雜耍戲兩類,傳本戲有較為規範的傳統劇本,多以民間傳說故事為題材,雜耍戲則來自社會日常生活,以滑稽諷刺手法褒貶人情世態,傳統劇目有40多種。

傳承保護

傳承價值

五華提線木偶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貼近生活、貼近民眾,其演出足跡遍及五華的鄉村,遠到廣東省內外和中國海外地區,起到了聯絡和團結中國海內外同胞的作用。五華提線木偶戲在歷史、宣傳、教育、觀賞、聯誼、研究等方面具有藝術價值。

傳承狀況

五華提線木偶戲地處經濟欠發達地區,又受到多元文化的衝擊,加之絕技絕藝的傳承難度較大,在正面臨人才的全面缺乏和青黃不接,五華提線木偶戲藝術的發展舉步維艱。如不加大搶救、保護和傳承的力度,瀕危狀況則難以避免。

傳承人物

李新賢,男,漢族,1964年生,廣東五華人,中共黨員,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所長,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理事,廣東省木偶皮影藝術學會副會長,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2018年5月,李新賢入選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項目名稱: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申報地區:廣東省梅州市。

保護措施

2007年8月,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被廣東省委宣傳部列為廣東省9個稀有劇種之一。
2012年8月,五華縣創立五華提線木偶傳習所,是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廣東省級傳承基地。
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獲得“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項目保護單位資格。
2023年10月31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木偶戲(五華提線木偶)”項目保護單位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評估合格。

社會影響

重要演出
2018年11月,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的提線木偶傳統劇《水漫金山》《好漢進城》在四川省閬中市舉行的第七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傳承展演暨國際木偶皮影歷史傳承與當代發展研討會上演出。
榮譽表彰
1995年、1999年、2004年,五華提線木偶連續三屆參加梅州市藝術節獲“優秀表演獎”。
2006年3月,五華提線木偶書法《藝無止境》參加首屆全國木偶皮影中青年技藝大賽,獲“優秀表演獎”。
2019年8月,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打造的大型傳統提線木偶劇《金鱗記》在江蘇省揚州大劇院舉行的慶祝新中國成立七十周年“廣陵杯”全國木偶皮影劇(節)目展演活動上,獲得1個集體獎和4個個人獎。
衍生作品
五華提線木偶的一些節目被中央電視台、法中友協、廣東衛視和香港有關媒體等攝製成電視連續劇、木偶藝術片、電影舞台藝術片、電影紀錄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