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生平 早年生活 中國元朝
至元 元年(高麗忠肅王后四年)十月十一,李成桂出生於
雙城總管府 (
朝鮮 語:
쌍성총관부 ),(大約位於今日朝鮮鹹鏡道)
永興 郡
黑石 里的桓祖(朝鮮語:
환조 )私邸(永興本宮)。朝鮮北部自金朝起直到明朝
朱元璋 時期納入中國版圖。兩漢至元末歷15個世紀,總計1500餘年,中國對朝鮮半島北部一直領有主權。雖然疆界線呈出從南向北退縮的趨勢,但在遼金元400餘年間,基本穩定在今朝鮮江原道的永興郡一帶。至元十九年(1282年),日本侵擾
高麗 沿海,在高麗國王請求下,元軍駐防
金州 。第二年,中國
元朝 正式在高麗設定征東
行中書省 ,以高麗王與元軍將領
阿塔海 共領行省事(《元史》卷208《高麗傳》)。直至元末,高麗的內政與外交均受到元朝的控制。父親
李子春 (
이자춘 )仕中國元朝
遼陽行省 雙城總管府,並為高麗朔方萬戶。李成桂少年仕高麗,官至東北面元帥知門下省事、守門下侍中(수문하시중),並與
女真族 酋長
李之蘭 結拜兄弟,使得李成桂的軍事地盤擴大。韓國學術界出現新解釋說朝鮮太祖李成桂(1335~1408年)為高麗系
蒙古 軍閥勢力,而朝鮮王朝是以北方遊牧傳統為基礎建立的國家。
太祖大王李成桂 高麗末年 元至正二十八年(高麗武宗十七年,明洪武元年)正月初四(1368年2月),出身
紅巾軍 的朱元璋在應天(現
南京 )即位,建立明朝,改元“洪武”。1368年,明軍北伐,攻占
元大都 ,元惠宗(即“元順帝”,蒙古稱為烏哈圖可汗)北奔,作為中國歷史朝代之一的元朝宣告終結。但是在這之後很長一段時間裡,元朝殘餘勢力仍然控制著
蒙古高原 等地區,並且影響著高麗對明朝和“北元”的政策。
洪武 二年(北元至正二十九年;高麗武宗十八年;1369年)四月,朱元璋派人前往高麗,宣告即位。高麗立即停用至正年號,遣使至應天恭賀朱元璋登極,朱元璋頒詔冊封恭愍王為高麗國王,並賜
金印 。明朝和高麗兩國宗藩關係正式建立。但是,高麗王室世代迎娶蒙古公主,而且高麗一向擅長在大國之間採取靈活的外交政策——這也是它免於被金、元這樣的虎狼之國吞併的原因——而獲得好處。所以高麗朝廷一直與北元朝廷私下也有往來。洪武五年(北元
宣光 二年,高麗武宗二十一年,1372年),明軍在遼東敗於盤踞在姚京行省的北元將領納哈出,高麗親元勢力也大為活躍。洪武七年(北元 宣光四年;高麗 武宗23年;1374年),恭愍王被弒,北元想送高麗宗室、沈王姚脫不花回國即位,但是高麗擁立恭愍王養子辛褕。洪武十年(北元宣光七年,高麗莊宗4年,1377年),北元冊封辛褕為
征東行省 左丞相 、高麗國王。洪武十一年(北元宣光八年,高麗莊宗5年,1378年)北元昭宗駕崩,國力式微,善變的高麗又再次向明朝示好。1368年
朱明 王朝建立,在
東北地區 一面派遣大軍征討蒙元殘餘勢力,一面派遣官員深入各民族地區,宣諭
明朝 政策,對各族首領進行招撫。地處朝鮮半島南部的王氏高麗已進入
末世 階段,還念念不忘向北擴張。高麗原為中國元朝藩屬,見元室垮台明室初立,企圖趁機擴大北疆。於是遣官向明朝請求土地,要求
鐵嶺 以北歸其版圖。明朝則認為故元朝土地、人民、藩屬都應該歸屬
於明 ,高麗朝按道理按勢力大小來說,都應該遞表稱藩屬,所以朱元璋對
禮部尚書 李原名說:“數州之地,如高麗所言似合隸之。以理勢言之,舊既為元所統,今當屬於遼,況今鐵嶺已置衛,自屯兵為守,其民各有統屬。高麗之言,未足為信,且高麗地壤舊以鴨綠江為界,從古自為聲教,然數被中國累朝
征伐 者,為其自生釁端也。今復以鐵嶺為辭是欲生釁矣。遠邦小夷,固宜不與之較,但其詐偽之情不可不察。禮部宜以朕所言,咨其國王,俾各安分毋生釁端”1.朱元璋斥責了高麗王的貪求,同時表明不在乎數州之地、不與小邦計較的容讓風格,並且按照高麗所要求的那樣以鴨綠江為界。自此劃定鴨綠江以南歸高麗,以滿足其擴疆之請。李成桂為高麗朝臣,發動政變推翻高麗朝建立
李朝 ,其為太祖。成桂領略過明軍的威力,又為穩定國內反對派的攻擊,沒有向明朝提出進一步的疆域要求。明成祖朱棣繼位以後,繼承其父的遺志繼續在東北各民族地區招撫,設立衛所。與朱棣相繼繼位的是李朝太宗,新君上任
宿念 復發。永樂二年(1403年)五月間明朝欽差
東寧 衛千戶
王修 招諭三散、禿魯兀等11處女真人,以授官設衛。李朝立即向
明廷 提出請求,要將三散、禿魯兀等11處地域劃歸自己版圖,使女真人附籍當差成為其子民。為討明廷喜歡特加一句,“十處地面皆在聖朝同仁之內,伏望聖慈許令上項人等仍舊安業,永沾聖澤”2。朱棣學其父大度為懷,在千恩萬謝聲中,允許11處之請。李朝太宗於五年五月即明永樂三年(1404年)接到了“欽蒙敕旨”,立刻表示“臣與一國臣民感激不已”3.與此同時,李朝又提出進一步要求,即將11處之北的“猛哥貼木兒、答失等並管下一百八十餘戶見居公貝僉鎮迤南境城地面,把兒遜、著和等並管下五十餘戶見居公貝僉鎮迤南慶源地面”,也歸其所屬“附籍當差”4.明廷沒有允準,於是李朝阻止欽差
王教化 的對猛哥貼木兒的招撫。此舉激怒了朱棣,他叱責說“東北面十一處人民二千餘口,已皆準請,何惜猛哥貼木兒乎?猛哥貼木兒,皇后之親也。遣人招來者,皇后之願欲也。骨肉相見人之大倫也。朕奪汝土地,則請之可也,皇親猛哥貼木兒,何關於汝乎?”李朝太宗聞明成祖訓立即表示歉意:“今聞皇帝之諭,不勝惶愧,往者不可追,來者猶可圖。貼木兒理宜督送,不可緩也;遣陪臣陳情,亦不可緩也”5。其實貪而無厭者並非太宗一人,以高麗朝為例,從其朝臣泣淚懇請出兵拓展此疆的狀況看,在統治集團中一直有股勢力意在於此。在李朝太宗聽到明廷訓斥之前即其使臣回來之前,
李王 已經後悔此舉:“予初不欲使
李行 計稟,帝(中國皇帝)已許東北面十一處人民矣。何顏更請此事?”
初露鋒芒 高麗 末年國內戰亂連連,此時正是李成桂賺取政治資本的時機。恭愍王十年(公元1361年)九月,禿魯江萬戶朴儀反叛,官軍平叛不力潰敗。此時,李成桂官居
通議大夫 東北面上萬戶、
金吾 上將軍,以一千五百的兵力大破叛軍初戰告捷。這是李成桂出士以來的首次戰功。當年年底,中國境內的紅巾軍四萬人渡過鴨綠江、攻入高麗境內。紅巾軍的活動範圍與高麗相隔萬里,但是兩方早已結怨甚深。親元的
高麗恭愍王 迫於蒙元的徵召,發兵幫助蒙元軍鎮壓紅巾軍,由是雙方產生摩擦。此次紅巾軍入侵即為報復而來。在
潘誠 的率領下紅巾軍攻破靜州、鐵州、麟州,進而攻入西京,蹂躪高麗的國土。恭愍王十一年(公元1362年)正月,高麗
參知政事 安佑與上將軍李芳實回師二十萬攻擊西京紅巾軍。李成桂本次領兵二千人參戰,由
東大門 奮勇進擊,率先等城,又立大功一件,從此威名日著。此後,李成桂不斷建立
武功 ,先後擊退元朝遼陽行省丞相納哈出的入寇、收復東寧府、
平定 倭寇......僅以身免的
納哈出 (
나하추 )稱李成桂“年少用兵如神,真天才也,將任大事於爾國矣。”憑藉戰功顯赫,李成桂逐漸替代了
李仁 任,位居右侍中,與
崔瑩 、曹敏修掌握實權。而任大事的時機,也正將要到來。
鐵嶺爭端 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明軍迫降納哈出,控制了遼東一帶。翌年三月,明朝在遼東置鐵嶺衛
都指揮使司 ,將鐵嶺劃入
直轄 之下。所謂鐵嶺爭端亦由此而起。鐵嶺位於朝鮮半島中部東邊沿海,與朝鮮半島西部的慈悲嶺連成一線(大抵與今日之南北韓軍事分界線相當),在元朝時作為蒙麗之間的國界。明朝承襲了元朝的疆界,並無意退出鐵嶺以北的土地。該地為女真與
蒙古人 之聚集地。明朝的行徑令一直對鐵嶺有領土要求的高麗惱怒不已,早有親元傾向的
辛旽 為此事所激化,更加堅定了向元遠明的決心。儘管如此,辛隅還是上表明帝,尋求取得鐵嶺主權的可能,但為洪武帝所嚴詞拒絕。
權臣 崔瑩對此十分憤慨。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崔瑩調集諸道軍隊,自任八道都統使,命曹敏修、李成桂分掌左、右軍都統使,分領三萬八千兵馬,準備提兵渡遼、征伐遼東。雖然李成桂等極力諫阻,不過未能阻止出兵計畫。鐵嶺爭端,標誌著明朝和高麗關係的徹底決裂,辛隅宣布停用洪武正朔,回復胡服。同年五月,大軍渡過鴨綠江,駐紮於江心威化島。出兵遼東無疑是以卵擊石,崔瑩固執己見,一意孤行拒絕還軍。昏暗的辛隅毫無主見,任崔瑩任意妄為而不加阻止。李成桂力避與明朝發生衝突,與曹敏修商議之後帶領厭戰的軍隊回師開城,以強大兵力為後盾,一舉廢黜了辛隅,驅逐權相崔瑩。從此,李成桂除去崔瑩的勢力,趁機掌握了兵權,任都中外諸軍事。朝中形成了以李成桂與曹敏修兩派對立勢力。
私田改革 礙於曹敏修的勢力,李成桂尚未能一手遮天,不得不擁立辛隅之子辛昌為新王。辛昌在位僅僅一年,李成桂就藉口辛昌並非王氏正統,不可以為高麗國王,遂廢黜並流放
江華島 ,迎立
高麗神宗 大王七世孫
王瑤 (恭讓王)為王。自任都總制使,總攬政事。
李朝宮殿 大權在握的李成桂對外奉行親明政策,對內則實行田制改革。高麗王朝實行的是土地國有制度。但是自高麗中期以來,豪族寺院兼併土地日益嚴重,
大地主 的農莊林立,土地的國有制度逐漸受到破壞。國有的土地,被權臣所霸占,並且肆無忌憚地不斷擴占,由此造成稅制紊亂,農民生活困苦不堪,國家經濟基礎陷入危機(類似唐代
均田制 的瓦解)。權臣對土地的占有是權臣得以在
王廷 作威作福的資本,占有國家大部份土地的權臣,自然就可以影響國家財政,進而可以左右國家政治,排斥打壓異見的士大夫。因此,李成桂如若要剷除曹敏修之流,就必先要改革田制,削弱權臣之根基,然後才能一舉除去。
在威化島回師之後,李成桂掌握了軍權。以此為後盾,當年李成桂宣布將佛寺的三百多處土地收歸國有,沒收國家東北部和西北部的所有私田文契。洪武二十三年(高麗純宗2年,1390年),焚公私田籍於市街,大火數日不滅。洪武二十四年(高麗純宗3年,1391年),重新丈量全國土地,共79萬多結(包括耕地和荒地);並宣布實行
科田法 ,整頓高麗中期以來陷於混亂的田制,恢復土地國有制度,重新將土地分配給農民,保護其使用權。國家規定,京畿一帶土地按科(等級)授給在京任職的官員,稱科田。第一科得田150結,依次遞減,至第十八科得田10結。京畿以外的地方置軍田,以養軍士。地方官吏和“閒良”,不論資品高下,隨其本田多少,各給軍田10結或5結。從“凡受田者身死後,其妻有子媳守信者,全科傳受,無子媳守信者,減半傳受”看,科田和軍田都允許程度不同的世襲。另有功臣田,可以子孫相傳。公私奴婢、工商、賣卜、娼妓、僧尼等,不許受田。凡公私田租,水田1結糙米30斗,旱田1結雜谷30斗。除陵寢、
倉庫 、
宮司 、
公廨 、功臣田外,有田者皆納土地稅,水田1結白米2斗,旱田1結黃豆2斗。科田、軍田、功臣田都是私田,其餘土地為公田,公田作為國家開支的來源。公私田的比例無資料可查,無疑公田占絕大多數。軍田和科田,須向國家納土地稅,所以又是不完全的私田。重要的是國家規定公私田租的數額,“此外有橫斂者,以髒論。”科田法的實施有積極意義,它限制了大農莊主的橫徵暴斂,有利於中央權力的加強,也多少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根據科田法的條例,土地按人的地位(等級)來分配,通常只供有生之年享有。受田者獲得租權,而農民則得到耕種權。按慣例田租為莊稼收成的一半,通常作為租稅繳納給國家。由於就耕作權而言,農民作為佃農對土地的占有得到了保障,不能被沒收,他們的生活得到了改善。此外,兩班(即擁有官職的貴族)的土地積累受到這樣一條規定的嚴格控制:科田將只在首都周圍的京畿地區授予,在這個地區,政府很容易加以監督和監視,防止土豪的產生威脅中央。
科田制是一場不見刀光劍影的爭鬥,通過田制改革,舊貴族失去了經濟基礎紛紛崩潰,李成桂及其心腹新官吏(
鄭道傳 、趙竣等)通過堅決地實行
土地改革 ,獲得了大量土地,進而控制了國家經濟。至此,李氏代高麗自立已經為期不遠了。
此時,李成桂已經有心取高麗而代之。李成桂和諸子在松京展開了緊鑼密鼓的布置工作。為了剪除忠於王氏高麗的勢力,在京城善竹橋刺殺了有極高聲望、不肯歸依李家勢力的
高麗大學 者鄭夢周,並藉機刺殺了許多其他反對派。高麗京城內一片腥風血雨的恐怖景象。
權知高麗國事時期 明朝洪武二十五年七月十六日(1392年8月),在高麗左侍中裵克廉、以及鄭道傳、
趙浚 等人的倡議推戴下,李成桂在
松京 (
송경 今開城)壽昌宮(
수창궁 )即位。其時五十八歲。李成桂以“權知高麗國事”的頭銜向明朝上表,稱高麗國王昏亂,自己受推戴不得不即位。朱元璋則口氣冷漠,說“爾恭愍王死,稱其有子,請立之,後來又說不是。又以王瑤為王孫正派,請立之,今又去了。再三差人來,大概要自作王。我不問,教他自作,自要撫綏百姓,相通來往”。
權知朝鮮國事時期 不久,李成桂擬定兩個國號——“朝鮮”(古號)和“和寧”(李子春就仕之地)請朱元璋決定,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選了朝鮮二字,但是又因為李成桂“頑囂狡詐”而不正式冊封賜印。於是李成桂的頭銜改成了“權知朝鮮國事”。李成桂一即位,便追尊四世祖為王,並改名字為
李旦 (
이단 )(為統一起見,下文仍稱其原名“李成桂”)。
朝鮮王朝國徽
洪武二十六年十一月(1394年1月),李成桂頒詔定都
漢陽 (
한양 ),建宗廟社稷、宮室城池。同時由鄭道傳等人制訂了《朝鮮經國典》。鑒於高麗諸王崇拜佛教而影響國事,李成桂推行崇儒抑佛的
國策 。寺院的土地多被沒收,貴族莊園裡的奴婢都被釋放,並且實行開墾農地與改良農具谷種等勸農政策。
李成桂 有兩個王妃。原配是承仁順聖
神懿王后 (
신의왕후 )韓氏(籍開京),洪武二十三年(高麗純宗2年,1390年)薨。繼妃是順元顯敬
神德王后 (
신덕왕후 )康氏(籍驪興)。李成桂把神德王后所生的最小的兒子——八子
李芳碩 (
이방석 )立為世子,把輔佐大任交給鄭道傳。鄭道傳當時掌握著軍權和政權。對此,創業中立下功勞的五子
李芳遠 (
이방원 )心懷不滿,終於在太祖7年(洪武三十一年)八月(1398年9月)發動政變,當時太祖正在病中。
李芳 遠的府邸在漢城俊秀坊,坐落在
景福宮 西門迎秋門附近。李芳遠因勢力弱小而採取了先發制人的手段,召集府中私兵和守衛景福宮的禁軍,殺入宮中,沖入世子東宮——資善堂,亂刀砍死了李芳碩,然後從景福宮南門殺出,襲擊大臣鄭道傳。鄭道傳的家宅號為百子千孫堂,在漢城壽進坊。那時鄭道傳正在家中同世子李芳碩的丈人姚孝生進行歡談,亂兵殺進門來,遭受意外襲擊一同身亡。掌握政權的芳遠對鄭道傳非常仇恨,將他的住所沒收改成宮中飼養馬匹的司仆寺。神德王后所生的另外一個兒子李芳蕃(
이방번 )也同在此變中被殺。是朝鮮王朝的
第一次王子之亂 (
제1차 왕자의 난 , 史稱“
戊寅靖社 ”
무인정사 )。
王子之亂發生後,漢城沉浸在不安和恐慌的氛圍中。李芳遠衝進宮中,宣布“李芳碩、鄭道傳謀反,圖謀殺害王子”。在李芳遠操縱下,李成桂被迫讓位給二子
李芳果 (朝鮮定宗)。神德王后姚氏被李芳遠從宮中趕出,搬到了兵曹判書姚得芬家,不久就神秘地“因病”而薨。
失去了王后姚氏和兒子芳藩、芳碩之後,李成桂患了一種像火一樣,堵塞喉嚨說不出話的疾病。定宗不喜歡散發著血腥味的漢城,朝鮮定宗元年(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李芳果(이방과 )以參拜神懿王后韓氏的陵墓為由,前往開京,就在開城壽昌宮定居。當年三月,李成桂也被迫移宮。當他以太上王身份離開漢城時流下了悔恨的老淚。走過神德王后的貞陵前時怎么也邁不開腳步,慨嘆:“初次遷出漢陽不是我個人的意願,是和國人們商議的。”回到開京後,又說:“我遷都漢陽後失去王妃和兒子,現在重新遷都,對都邑人們實在慚愧。”
明建文二年(朝鮮定宗3年,朝鮮太宗元年,1400年),朝鮮再次發生變亂(
第二次王子之亂 ,제2차 왕자의 난)。為了爭奪王位,精明強悍的李芳遠和四兄李芳乾兩人各自動員私兵,在
開城街 頭展開了激烈的巷戰。在這次戰鬥中取勝的芳遠已經不在甘心於幕後操縱,於是從名義上的國王李芳果手裡接過了王位,就是朝鮮太宗。這一次,李成桂為了保全老命,星夜出奔,直逃老家
鹹興 ,居住在幼年的潛邸(鹹興本宮)中。李芳遠為了探問老父,多次派出所謂“問安使”,朝鮮史書中對此有生動的記載:“芳碩變後,太祖棄位,奔於鹹興。太宗屢遣中使問安,太祖輒彎弓而待之,前後相望之使未敢道達其情。時問安使無一得還者。太宗問君臣‘誰可遣?’莫有應之者”。後來朝鮮形容一個人被支使乾一項棘手的任務(尤其是有去無回的)的著名諺語“鹹興差使”就是這么來的。
最後歲月 但是面對李芳遠這種六親不認的悍主,這樣的父子對立終究有結束的時候。建文四年(朝鮮太宗3年)十二月(1403年1月),李成桂被挾持回京,幽居在離宮
昌德 宮內。明永樂六年(朝鮮太宗9年)五月二十四日(1408年6月),老邁多病的李成桂於昌德宮廣延樓下別殿薨,總計在王位7年,在太上王(태상왕)位10年,春秋73歲,諡號康獻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大王(朝鮮語:태조강헌지인계운성문신무대왕)。明朝賜謚為“康獻”(溫良好樂曰“康”,聰明睿智曰“獻”;《春官通考》則為“撫民安樂曰‘康’,行善可紀曰‘獻’”)。這位朝鮮王朝的開國君主被孤零零地一個人安葬在漢城近郊楊州(양주)儉岩山下的健元陵(건원릉)。500年後,其後代高宗李熙建元稱帝,追尊李成桂為太祖至仁啟運應天肇統廣勛永命聖文神武正義光德高皇帝(朝鮮語:태조지인계운응천조통광훈영명성문신무정의광덕고황제)
身世爭論 韓國學術界出現新解釋說朝鮮太祖李成桂(1335~1408年)為高麗系蒙古軍閥勢力,而朝鮮王朝是以北方遊牧傳統為基礎建立的國家,這很可能引起爭論。年輕的東方歷史學家尹銀淑博士和蒙古系中國學者
埃爾德 尼-巴
塔爾 (音譯,
內蒙古大學 前任講師)上月通過在
江原大學 歷史系通過的博士學位論文提出了上述主張。
撰寫學位論文《蒙、元帝國期斡赤斤家對東北滿洲地區的統治》的尹銀淑博士說:“13~14世紀元朝的斡赤斤王室統治著東北滿洲地區的事實值得關注。”成吉思汗於1211年將自己爭奪的領土分封給自己的弟弟時,將該地區分交給小弟斡赤斤統治。斡赤斤家通過遊牧和農耕的經濟基礎,可以在該地區形成獨立的勢力。
問題是李成桂家族就生活在他們的支配領域內。李成桂的高曾祖父
李安社 (穆祖)離開
全州 ,在圖們江斡東地區安身後的1255年被元朝皇帝封為5000戶千戶長和“達魯花赤(元朝的地方官職)”。尹銀淑說:“千戶長一職是很少由
蒙古族 之外的人擔任的高級官職,所以事實上可以認為李成桂家族已成為得到斡赤斤家承認的軍閥勢力。”1290年由於斡赤斤家的內部分裂,李安社的兒子
李行里 (翼祖)失去了斡東,遷移到鹹興平野。但千戶長和達魯花赤職位一直世襲到李行里的曾孫李成桂,共世襲5代。
撰寫學位論文《關於元朝和高麗支配勢力的關係性質的研究》的埃爾德尼-巴塔爾說:“通過斡赤斤家掌握當時最先進的
蒙古帝國 軍事技術的李成桂家族,靈活利用直屬斡赤斤家的翰東地區和雙城總管府的各種條件壯大了勢力。”李成桂1362年利用這一“先進技術”在同元朝將軍納哈出的戰鬥中取得勝利。尹銀淑表示,應該將1388年的“威化島回軍”理解為熟悉蒙古內部情況的李成桂掌握元朝的基本實力即將滅亡後做出的“蒙古將軍的背叛”。
所以不能認為朝鮮王朝的建立只是韓半島“自生”的產物。尹銀淑說:“蒙古帝國的核心地區東北亞在13~14世紀發生劇變後誕生的王朝就是朝鮮。儘管表明上主張了“親明”、“事大”,但事實上朝鮮王朝依然堅持了‘蒙古和平’體系的中心——北方遊牧帝國的傳統。”他們說:“這並不是說朝鮮王朝的歷史是
蒙古史 的一部分,而是超出韓半島的範圍,從東亞史的角度上重新對高麗與朝鮮王朝的交替進行解釋。”
對此,學術界的評價互不相同。江原大學歷史系博士周采赫說:“其意義在於,查明了統治滿洲兩個世紀的先進文明圈帶給朝鮮王朝的一些影響。”高麗大學歷史系教授朴元浩說:“雖然是很令人感興趣的假設,但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家庭 王妃 承仁順聖神懿王后韓氏(籍開京),高麗密直司副使安川府院君韓卿女。至元三年(高麗忠肅王后三年,1337)生洪武二十三年(高麗 純宗2年;1390年)薨,葬開京豐德崇貞陵。
繼妃 順元顯敬神德王后康氏(籍驪興) ,高麗判三司事
象山 府院君康允成女。洪武三十一年(定宗元年;1398年)薨,初草殮於漢城皇華坊,建文三年(太宗2年;1401年)改葬貞陵(在今韓國
首爾 市內貞洞)。
子女 長子
鎮安 大君(
진안대군 ) 李芳雨 (
이방우 )(神懿王后所生)
次子 朝鮮定宗大王(조선정종대왕 ) 李芳果(이방과 )(神懿王后所生)
三子 益安大君 (익안대군 )李芳毅(이방의 )(神懿王后所生)
四子
懷安 大君 (
회안대군 )李芳乾(
이방간 )(神懿王后所生)
五子 朝鮮太宗大王 (조선태종대왕 )李芳遠(이방원 )(神懿王后所生)
六子
德安 大君(
덕안대군 ) 李芳衍(
이방연 )(神懿王后所生)
七子 撫安大君(무안대군 ) 李芳蕃(이방번 )(神德王后所生)
八子
宜安大君 (
의안대군 )李芳碩(
이방석 )(神德王后所生)
長女 慶慎公主(경신공주 )(神懿王后所生)
二女 慶善公主(경선공주 )(神懿王后所生)
三女 慶順公主(경순공주 )(神德王后所生)
庶長女 宜寧翁主 (의령옹주 )
庶二女 淑慎翁主 (숙신옹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