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真洞

朝真洞

朝真洞位於冰壺洞北山上,海拔888米,相傳為道教真人黃大仙的修煉之處,故名朝真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朝真洞
  • 氣候類型:溫帶季風氣候
  • 海拔:888米
  • 全長:250米
簡介,景觀,傳說,金華三洞,

簡介

朝真洞,又名真人洞,相傳為黃大仙修煉得道處。洞高約10米,全長250 米,曲折深長,崎嶇高曠,仿佛一巨大石拱橋洞,洞口有詩人汪志洛手跡“三十六洞天”。該洞由主洞與兩個小支洞組成。左側支洞,口小肚大,形似橫傾花瓶,故名“石花瓶”;右側支洞,也肚大口小,但尾長,形似螺螄,故名 “螺螄洞”。主洞內有“石棋盤”和“天池”,相傳為當年仙人用水與弈棋之處。洞頂有一罕見大石樑,長達數丈,上有無數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縱橫交錯, 側垂懸掛,極為壯觀。
朝真洞朝真洞

景觀

洞內有一線天、石花瓶、螺螄洞、石棋盤諸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對金華三洞有貼切的描繪:“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簾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沿亂石灣南行,過軍山東奧山莊舊址,其南山麓岩壁間有真人洞,橫寬三四丈,洞較淺,州志載宋代時有燕真人居此。洞內有行書題刻“燕真人洞”等字跡。燕真人洞前稍北平地之上,有一巨石如印,呈圓柱狀,約兩人高,下與山根不連,僅存一線.該洞由主洞與兩個小支洞組成。左側支洞,口小肚大,形似橫傾花瓶,故名“石花瓶”;右側支洞,也肚大口小,但尾長,形似螺螄,故名 “螺螄洞”。主洞內有“石棋盤”和“天池”,相傳為當年仙人用水與弈棋之處。洞頂有一罕見大石樑,長達數丈,上有無數千奇百怪的鐘乳石,縱橫交錯, 側垂懸掛,極為壯觀。朝真洞是個燥洞,可居人,傳說在此“修仙”或“隱居”者頗多。洞內還有一線天、石花瓶諸景。
洞內奇景洞內奇景

傳說

自冰壺洞北上,登石級640餘步便達朝真洞。朝真洞海拔888米,洞口朝西,洞廳軒豁。前臨深壑,背依青峰。在洞口遠眺,可極目巍然南山伴雲排列,蜿蜒婺江穿城西去。觀近處,芙蓉峰植於半空,獅子山蹲伏於下,山塘水庫則如顆顆明珠鑲嵌於綠色絲絨中。仰望長空,白雲朵朵,正如史志所云:巍然在上,去天若尺五者,曰朝真”。相傳因有石真人曾在此洞居住修煉,故又名“真人洞”。入洞曲折深長,崎崛高曠。洞高約10米,全長250米。該洞由主洞和兩個支洞組成。方鳳《金華洞天行記》載:“入洞而右為觀音洞,……其石像天成,垂衣伸一足,如土偶者。……旁有潭,深不可近,名觀音井,又名龍潭。”另一支洞肚大口小,但尾長,形似螺螄,故名“螺螄洞”。主洞內有“石棋盤”、“天池”等景觀。洞頂有一罕見大石樑,長達數十米,上有無數鐘乳石,縱橫交錯,倒垂懸掛,極為壯觀。左側洞壁下端,石筍累累,參差錯落。從“石棋盤”前行,便到達堪稱洞天奇絕的“一線天”,天窗到洞底約50米。“一線天”下來,即為“巨峽”,兩邊峭壁如削,底下巨石突兀,直下千尋,深不見底。明代學者屠隆的詩句“澗落千尋通地脈,光生一線透天門”,既是對巨峽和一線天景觀的真實寫照。過一線天盡處,原有宋代理學大師朱熹的題刻“止步”二字,因此南宋學者金履祥寫有“天窗不照人間世,限盡遊人自此回”的詩句。朝真洞為燥洞,可以居人,所以古代隱居於此修煉者甚眾。
朝真洞朝真洞

金華三洞

朝真洞
金華北山的“雙龍”、“冰壺”、“朝真”洞,合稱為“金華三洞”。道家稱它為“第三十六洞天”。雙龍洞位於金華北山西北麓,離城約13公里,海拔520米。它的特點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百年來人們譽為“水石奇觀”。雙龍洞由內洞和外洞組成,外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洞中常年溫度約在15攝氏度左右。一進洞口可見宋代書法家吳琳手書的“洞天”二字。洞口兩側上端懸有兩個鐘乳石“龍頭”,形象逼真。外洞洞底平坦,洞內石壁上鐘乳石和石筍縱橫交錯,有的形似珍禽異獸,其中還有一黃色鐘乳石,高達5米,如飛瀑傾瀉,人們稱之謂“石瀑”。外洞東壁下有個小穴,內有清泉溢出,泉水清涼甘洌。從外洞進入內洞須經此小穴逆水而行,洞穴寬3米餘,僅容兩隻小船並行進出,水面離穴頂30餘厘米,欲進入內洞,必須平臥船中,仰面擦崖而過,饒有異趣,古人有“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口溪”之句。船行約10餘米就進入內洞,內洞面積2000多平方米,洞底崎嶇不平,洞頂高低起伏,洞內鐘乳石石筍比比皆是,奇形怪狀,燈光輝映,宛若置身於“水晶龍宮”。游完內洞,折返外洞,可以從外洞東南角一名為“龍耳”的小洞出去,再折向東北拾級而上,經赤松亭至冰壺洞。 冰壺洞,海拔580米,洞口朝天,垂直而下,口小、肚大、洞深,內有飛瀑。形似“冰壺”而得名。洞深120米左右,由洞口朝下望去,幾米以下,即一片漆黑,深奧莫測。從洞口至洞底築有石階260餘級,石階邊上有護桿。順石階而下約20步,就能聽到瀑聲如雷,愈往下聲愈大,能見一掛瀑布,從洞頂右側石隙中飛噴而出,高達20多米,其勢雄偉無比。郭沫若游北山時,對冰壺洞大力讚賞,留有“壓倒雙龍何足異,嵌崎此景域中孤”之句。 出冰壺洞由東轉西而上約1公里,即為朝真洞。它又名真人洞,據傳洞內曾有石真人。洞海拔887米,洞口向西,
韓真洞韓真洞
韓真洞韓真洞
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芙蓉、鹿田諸峰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因而得名。洞曲折而深長,崎嶇而高曠,洞中有洞。洞內有一線天、石花瓶、螺螄洞、石棋盤諸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對金華三洞有貼切的描繪:“朝真以一隙天光為奇;冰壺以萬斛珠簾為異;而雙龍則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金華市內還有太平天國侍王府八詠樓天寧寺等名勝古蹟, 韓真洞
附近蘭谿市境內有六洞山、諸葛古鎮等名勝。金華雙龍洞距金華市區約15公里,坐落在海拔1000多米的北山南坡,除底層的雙龍洞之外,還有中層的冰壺洞和最高的朝真洞。雙龍洞分內、外兩洞,外洞高大明亮,洞高66餘米,廣、深各33餘米,面積1200多平方米。洞內陳放著一排排石桌、石椅,可容千人品茶避暑。雙龍洞最奇趣的是外洞與內洞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岩石覆蓋在一流清泉之上,水道寬丈余,岩底僅離水面一尺左右,進出里洞,只得用小船,人直躺在船底,小船從岩底的水面穿引而入,當穿到岩底中間時眼前一片漆黑,似乎周圍的岩石一齊朝身上擠壓過來,岩石几乎擦著鼻子。進約二三丈,又豁然開朗,被譽為奇觀。內洞約有2000多平方米,岩洞深邃。在小船上岸處,抬頭仰望,有一條青色鐘乳岩紋自東北洞頂蜿蜒而來,另有一條黃色鐘乳石自西北俯衝而至,人們稱為“雙龍”,龍狀清晰可辨,形象逼真。洞內鐘乳、石筍奇形怪狀,縱橫交錯。 冰壺洞的洞口朝天,深達40多米。俯首下視,寒氣襲來,洞不見底,故稱“冰壺”。遊人可踏著石階,盤曲通達洞底。冰壺洞內的瀑布從15米左右高的洞頂傾瀉,瀑聲轟隆,震耳欲聾。朝真洞的洞口向西,前臨深壑,背依青峰。洞前眺望,四周群峰挺立,宛若百僧朝聖求真,洞名即由此來。洞中鐘乳高懸,石筍遍地,其中一根大石筍形似“觀音”,稱“觀音大士像”。洞的上方有一“天窗”,透進一束陽光,宛如半月,也稱“一線天”。 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於世。雙龍洞位於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徵。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成。外洞寬敞,面積達1200平方米。常年洞溫為15攝氏度左右,冬暖夏涼,炎夏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內外洞有巨大的石屏相隔,僅通水路,水路長十餘米、寬三米多。內外洞的相隔與相通,形成了雙龍洞最鮮明的特色。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要從外洞進內洞,須平臥小舟,仰面擦崖逆水而入,有驚無險,妙趣橫生,堪稱遊覽方式一絕,有“水石奇觀”之譽。內洞略大於外洞,如果說外洞是“龍廳”的話,那么內洞就是“龍宮”。洞內石鐘乳石筍眾多,造型奇特、布局巧妙、顏色各 韓真洞
韓真洞韓真洞
韓真洞韓真洞
異,有“黃龍吐水”“倒掛蝙蝠”“彩雲遮月”“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龜蛇共生”“壽星與仙桃”“青蛙盜仙草”等四十餘種景觀,幻化多變,使人目不暇接,宛若置身水晶龍宮雙龍洞有著燦爛悠久的歷史文化,文化遺產博大豐厚。東晉以來就為世人所鐘情,唐宋明清幾度輝煌,文人墨客慕名而來,李白王安石孟浩然蘇軾李清照等歷史名人都曾有佳作。旅行家徐霞客寫下了4000多字的遊記。現代文學家郁達夫、葉聖陶、郭沫若艾青等都為雙龍洞寫過膾炙人口的名作。毛澤東、朱德、宋慶齡、彭德懷、陶鑄、彭真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也在此留下了足跡。洞內留有多處古今名人的墨寶。石鐘乳和石筍的形成石鐘乳、石筍都是由石灰質聚集而成的。岩洞中的石灰質溶解在水裡,水中的石灰質一點一點地聚集起來,在洞頂逐漸形成冰錐狀物體,這就叫石鐘乳,也叫鐘乳石(類似北方冬季屋檐下的冰柱)。洞頂的水滴落在地上,石灰質也逐漸聚集起來,越積越高,形成直立的筍狀柱體,叫石筍。石筍常與石鐘乳上下相對,日久天長,有些石鐘乳與石筍連線起來,就成為石柱。石鐘乳和石筍都有各種各樣的形狀。那些頂天立地的“靈芝柱”,就是石筍和石鐘乳對接起來之後形成的。據說,石筍和石鐘乳,每百年才長高一厘米(一公分,十毫米)。雙龍洞簡介:雙龍洞屬岩溶景觀,位於雙龍洞景區中心,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標誌景觀,根據史料記載,西漢元帝年間(公元前48年-公元前33年)劉仲卿大將遭誣貶後,隱居於金華山中,唐代的柳宗元為之撰寫了《劉仲卿隱金華洞》(雙龍洞古代亦稱金華洞),從那時算起,雙龍洞的歷史已長達2000多年。雙龍洞海拔約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一青一黃,酷似兩龍頭,兩龍頭在外洞,而龍身卻藏在內洞,故名“雙龍洞”。傳說,古代婺州連年大旱,民不聊生,青龍黃龍知後,偷來天池水,拯救了百姓,卻因觸犯天條被王母娘娘用巨石壓住脖頸,困在雙龍內洞,但雙龍仍頑強地仰頭吐水,清澈泉水至今潺潺不絕。外洞寬敞高廣,面積約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集會。常年洞溫保持在17℃左右,冬暖夏涼。特別是在炎熱夏日,金華人和遊客到洞中納涼已成千古風俗,比起天然空調,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古人形容得好:“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 外洞洞壁有眾多摩崖石刻,洞口北壁“雙龍洞”三字,傳為唐人手跡,後由民國交通次長臨摹刻撰;南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書法家於佑任先生之手筆;最裡邊石壁上還有“水石奇觀”石刻和清代名人探洞遊記碑刻;近代合肥遊人的“雙龍洞”三字石刻,很有趣味,他將“龍”字反刻,寓意雙龍洞的兩龍頭,要站在洞廳內往外反過來 韓真洞
韓真洞韓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看,才能看到他們的真面貌.外洞廳北有一掛黃色“石瀑”,儼然是古人衣袍,這就是傳說的“呂先生藏身”景點,相傳八仙之一的呂洞賓曾隱身於此,又有傳說是,有個村姑誓不嫁搶她的財主,被鎖困在洞中,呂洞賓就是從這裡去營救洞中的村姑的。靠廳北盡頭就是“駱駝仰首”、“石蛙窺穴”、“雄獅邁步”、“金鷂展翅” 等景觀,特別是洞中的岩溶景觀“仙人田”層層疊疊,使人不由產生來到世外的感覺。內外洞之間有巨大的屏石橫亘相隔,僅有狹窄的地下河相通,河長15 余米,寬3米多。要想進入內洞,只有屏息仰臥小船中,逆水擦岩而過,不得稍做抬頭,否則就有碰破鼻尖之虞,很是驚險,遊覽方式為世界獨有(見圖2)。古詩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就是描寫歷史上就是如此探洞的。明朝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400年前,則是向洞前的潘老太太借了澡盆,解衣游進雙龍內洞的。“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人回溪”,進入內洞就宛如置身仙境龍宮了。內洞更大於外洞,面積約3500平方米,洞內鐘乳石石筍石幔、石柱、石鐘、地下泉水眾多。“神龍見首不見尾”,在洞內你就可以見到兩龍的龍身、龍爪、龍尾了。其他主要景觀有“晴雨石”等數十多個岩溶景觀,琳琅滿目,惟妙惟肖,遊客至此,都會忘記塵世的喧囂,體驗“洞中方一日,人間已三載”的神奇。明代的徐霞客根據雙龍洞“外有二門,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的獨特景觀特點和價值,把她列為“金華山八洞”的第一位。葉聖陶寫過遊記:記金華的雙龍洞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裡出來的。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 韓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在那裡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並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繫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裡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後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入了,這就到了內洞。內洞漆黑一片,什麼都看不見。雖然工人們提著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餘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麼,那是什麼,大都依據形狀想像成神仙、動物以有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麼,也很值得觀賞。在洞裡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么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金華雙龍洞導遊詞:遊客們,我們現在來到了曾經在葉聖陶老先生筆下提到過的久負盛名的雙龍洞。我們都知道,金華的各種溶洞是“金華四寶”之一,那么有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樣形成的呢?其實,我們在中學裡的地理課應該學過,這種溶洞是一種特殊的地貌類型,我們稱之為“喀斯特地貌”,是水對可溶性岩石(碳酸鹽岩、石膏、岩鹽)進行以化學溶蝕作用為主而形成的地貌。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的利亞半島的石灰岩高原的地名,而在我國,喀斯特地貌亦稱岩溶地貌。這種地貌在地下發育著地下河、溶洞等。而在溶洞內有多姿多彩的石筍、鐘乳石、石柱,奇形怪狀,美不勝收,呆會兒我們進洞後可以大膽的發揮我們的想像力去欣賞他們。除了金華雲南的石林和桂林山水都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表現。 那么我們先看一下,在洞口的“洞天”兩個蒼進有力的大字是由宋代書法家吳琳所書。大家可以找 韓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一下,雙龍在哪裡呢?(遊客找)其實,我們在洞口是找不到的,我們可以先走進來,抬頭往外望,原來兩條龍頭分別伸在外面,栩栩如生。 而龍身卻在我們的洞裡,那這是為什麼呢?原來很久以前金華的人民得到兩條龍的保佑,風調雨順,豐衣足食。但時間長了,這裡的人民就很懶惰了,就等著天上掉餡餅,兩條龍看不過去就躲到洞裡去了,於是這裡不再風調雨順,民不聊生。黃大仙看到也是很難過,他就想辦法用仙水只把龍頭引出來,這樣,只要人民比較勤勞的話,還是可以過著舒適的生活的。從此,金華的人民以勤勞著稱。我們再看對面的牆上的“雙龍洞”三個字,是不是發現有些問題?對,“龍”字是倒寫的,這個意味著龍身就在裡面,從裡面看出來,才是正面。 那么用一句話來形容雙龍洞的最大特點便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這個怎么說呢?原來,雙龍洞由內洞和外洞組成,我們現在從外洞進入內洞必須經此小穴逆水而行,水面離穴頂30餘厘米,想進入內洞,必須平臥在船里,仰面擦崖而過,非常有意思。那么講到這個船呢,我還要提一提兩個人,哪兩個人呢?他們是中國老領導人中唯一沒有進過雙龍洞的人,一個是毛澤東,一個是郭沫若毛澤東晚年的時候因為發福,沒有辦法臥船進洞,還曾卡在中央進退兩難,還是衛兵硬把船往下壓才解了圍;而郭沫若是因為覺得自己是文人怎能平臥船上讓人拉來拉去,自認清高才不肯進洞的。 好了,現在大家就請排隊上船,體會一下臥船的樂趣,進了內洞我會聘請景區導遊為大家仔細講解裡面的景致的。至宋元佑六年(1091年),婺州太守祈雨北山,從此名聲大振,遊人不絕,譽滿東南。宋朝名相王安石贊為"橫貫東南一道泉"。現山、石、水、洞等勝景風貌依然,險、奇、秀、幽的景觀氣派猶存。雙龍風景區位於海拔500-1312米之間,是一處以山嶽森林為背景,地下懸河、岩溶奇觀、赤松祖庭為特色,觀光度假、康體休閒、海外朝聖等為主要旅遊活動的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首批AAAA級旅遊區。全區劃分為雙龍洞黃大仙、大盤天、優遊園、仙鶴妍、尖峰山等六大景區,景區現規劃總面積為79.7平方公里。神奇的溶洞景觀、豐富的人文景觀、神秘的道教文化與森林生態環境融為一體,呈現了國家公園的雛型。雙龍洞天仙境不僅是古代騷人墨客尋幽探勝的世外桃源,更是現代海外僑胞尋仙訪跡、朝覲膜拜的聖地。 位於浙江省金華市北山,從雙龍洞經"龍耳"洞,拾級而上200多米,便到冰壺洞。冰壺兩洞已於1991年年底打通, 朝真洞
朝真洞朝真洞
雙龍洞內洞上行50多米,即可聞冰壺洞內瀑布的"若擊鼙之聲者"。再上行就能欣賞"銀河倒瀉入冰壺,長有驚雷陣陣呼"的洞中懸瀑奇觀了。穿越一條百米長的“地下長廊”,即到達“洞口小、肚大、洞深,內有飛瀑,形似冰壺”而得名的“冰壺洞”。冰壺洞海拔580米,洞深120米左右,洞口朝天,垂直而下,深奧莫測。為一傾斜而下的豎井狀的落水洞,洞底坡度約為40°,斜長約140米,垂深約70米。從洞底登至洞口有石階260餘級。 冰壺洞內景色主要為懸掛瀑布,其從暗河飛瀉而出,落差達20米,聲若巨雷轟鳴,其勢壯觀無比,為國內外洞景所罕見。瀑布落下又似飛珠濺玉,冰花亂舞,而水流立即潛入洞底,不留水潭。宋代著名學者金履祥贊冰壺洞詩曰:"澗外煙雲膚寸合,洞中冰雪百尋飛。壺中日月憑誰記,水自飛蒙雲自歸。"冰壺洞底裂隙中還發育有"仙牛角"、"觀音弄"等支洞,不可深入。洞中不僅銀瀑飛瀉,而且鐘乳石千姿百態。飛瀑旁有一巨大鐘乳石狀如佛手倒掛。洞底有一石筍突兀而起,高達三四丈,色澤晶瑩如玉。洞底還有多處鐘乳石,形狀奇特,令人驚嘆。在冰壺洞洞口,立有郭沫若手書的"冰壺洞"洞名碑,碑陰鐫刻郭沫若手書的七律詩一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