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金陵(元代薩都剌詩作)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望金陵》是元代詩人薩都剌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的首聯描寫雨後行人入城,聽見遠處傳來鐘聲;頷聯描寫秦淮河波濤洶湧,遺蹟古物都已破敗凋零;頸聯則緣景述情,感嘆世事變遷,江山依舊如畫;尾聯詩人要“買花載酒”去“賞心亭”,以曠達的眼光總結全篇。全詩懷古詠今,情景交融,以對比的手法引發出對歷史變遷、人事興衰的感慨,情感豪放曠達。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金陵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薩都剌
  • 作品出處:《雁門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金陵
行人雨霽入金陵1,蕭寺疏鐘又遠聽2
五月潮聲方洶湧,六朝文物已凋零3
春風玉燭留歌韻4,落日青山立畫屏。
千古興亡堪一笑,買花載酒賞心亭。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雨霽:風雨停止。入金陵:一作“金陵去”。
2.蕭寺:即佛寺。這是因為佛教在南朝時大為發展,尤其到梁武帝蕭衍時更甚,僅在建康就造佛寺七百所。據說,蕭衍造寺,曾命書法家蕭子云在寺門上大書一“蕭”字,後寺毀而此字獨存,故後世稱佛寺為蕭寺。疏鐘:一作“鐘聲”。
3.六朝,指三國時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個朝代,都建都於建康(即金陵),
4.春風玉燭:形容太平景象。《爾雅·釋天》: “四氣和謂之玉燭。”

白話譯文

行路之人雨過天晴進入金陵,遠處聽見佛寺傳來斷斷續續的鐘聲。
五月的潮聲正澎湃洶湧,六朝的文化遺物已滿目凋零。
天下昇平留下的只有歌韻,落日映照青山像立著的畫屏。
千古的興亡令人發笑,不如買花載灑去往賞心亭。

創作背景

這首詩應為元至順三年(1332)左右所作,薩都剌其時任江南諸道行御史台掾史,居住在金陵,創作了一批關於金陵的懷古詠史詩詞,如《滿江紅·金陵懷古》、《百字令·登石頭城》等。《望金陵》也是一首以金陵為主題的懷古七律。金陵曾是六朝古都,遺留下無數名勝風物,前人題詠數不勝數。詩人登上賞心亭,眺望金陵,通過古寺的鐘聲、城邊的濤聲等金陵的典型景物,回顧金陵六朝的歷史,感慨萬千,因此作下了此詩。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行人雨霽入金陵,蕭寺疏鐘又遠聽”,這裡的鐘聲用“疏”字來形容,很貼切地表現出金陵城的廣大,以及寺院鐘聲節奏的緩慢穩重。這每一次“噹噹”的敲擊聲都在城內悠揚迴響,令人想起杜牧的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關於寺廟的鐘聲,也有一個與梁武帝有關的傳說,據說梁武帝曾私下諮詢寶志和尚,如何才能解除死後在地獄中的痛苦,寶志回答說只有聽到鐘聲痛苦才能平息,於是梁武帝就命令天下寺院敲鐘,這才有了寺院的梵響鐘鳴。當然,這只是傳說。蕭寺、鐘聲兩個典故都來源於梁武帝,又都與金陵有關,開篇即暗示整首詩金陵懷古的主題。
“五月潮聲方洶湧,六朝文物已凋零”,金陵五月,正是秦淮河水的潮汛期,波濤洶湧,拍打河岸,其聲轟鳴。潮聲為金陵城有代表性的景物,唐詩人劉禹錫曾寫《金陵五題》,其中《石頭城》一首說“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成為吟詠金陵的名句。而作為六朝古都,城內曾經擁有的紅樓朱閣、亭台古寺這些遺蹟古物,現在已經變得破敗凋零。數百年來,潮聲依舊迴響於古城,但是城裡改朝換代,滄桑變化,昔日繁華景象早已經盪盡,六朝風流已經逝去。這兩句採用對比的手法,表達景色依舊、物是人非的感嘆。上下兩句對比,表明六朝金粉、英雄偉業,比不上濤聲的生命力更持久。
“春風玉燭留歌韻,落日青山立畫屏”,這兩句仍然緣景述情,感懷舊史,但是沒有一味悲嘆。六朝的繁盛固然值得不斷詠唱,但經過幾百年的變遷,英雄事跡已變成古舊的傳說,而江山依舊如畫,依然可以像一面畫屏那樣供人欣賞。
“千古興亡堪一笑,買花載酒賞心亭”,最後一聯以曠達的眼光來總結全篇,提出自己的觀點:千百年來朝代的更迭、世事的紛紜,只能作為供後人笑談的往事;不如買上一些時令的鮮花,帶上一壇好酒,登賞心亭眺望金陵的美景,開懷暢飲,這才是人生的賞心樂事。“賞心亭”正好面對著秦淮河,景色絕佳。歷代詩人登臨多有題詠,如南宋詞人辛棄疾有《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陸游也有《登賞心亭》詩。薩都剌這首詩到最後,才揭出在何處“望金陵”,原來他是登臨賞心亭,居高臨下俯視古城。“千古興亡堪一笑”這樣睥睨歷史、胸襟曠達的詩句,把詩人慷慨豪邁的氣概表現得淋漓盡致。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這是他對歷史滄桑的評價,正如宋人張昪離亭燕》詞所云,“多少六朝興廢事,盡入漁樵閒話”。這種物是人非、朝代更迭的情形屢次發生在金陵城裡,滄桑變化如此頻繁,人們對此已經不應再感到訝異。這貌似輕鬆的“一笑”之中,又藏有多少無法言說的沉重,作者沒有明說,只將這心事埋藏在賞花、飲酒的行動當中了。對最後這一聯,有人認為作者是完全的曠達,有人則認為這是故作放縱的沉痛。詩人究竟是怎樣一種心情,只能各人去揣摩體會了。
薩都剌寫有諸多關於金陵的詩詞,《望金陵》是其中一首名作。這首詩以懷古詠今為主題,以“望”字作為抒發情感的起點,通過眺望六朝古都的山光水色,對比往日的繁華,感受古城的滄桑變化,最後引發出對歷史變遷、人事興衰的感慨,更留下“千古興亡堪一笑”的警句。在這“一笑”里,有詩人內心的感觸,有他對歷史的評判,並且還顯出作者豪放的胸襟,他並沒有太多的悲嘆,而欲把千古以來沉重的歷史事件、繁華興盛都當成笑談,可謂舉重若輕。在薩都剌的懷古詩中,這首詩的格調、立意都屬上乘。

名家點評

人民文學出版社古典部編審宋紅:詩的風格蘊藉,將思古之情與眼前之景熔鑄一爐。“千古興亡堪一笑”,詩人之高屋建瓴語也。(《中國古代詩歌精華下》)

作者簡介

薩都剌(1272—1355),字天錫,號直齋,蒙古族。父因軍功居雁門(今山西代縣),故為雁門人。泰定進士,授翰林應奉,後出任南御史台掾、淮西憲司經歷等職。棄官後隱居安慶司空山。詩多寫自然景色,清新綺麗。有《雁門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