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牛頭寺

望牛頭寺

《望牛頭寺》是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杜甫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詩的前四句寫牛頭山的景象和禪師的佛法精深;後四句感嘆佛法慈悲,同時抒發自己修禪的決心。全詩大量引用佛經典故,可見對禪師佛法的嚮往之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牛頭寺
牛頭見鶴林1,梯逕繞幽深2
春色浮山外,天河宿殿陰3
傳燈無白日4,布地有黃金5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6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牛頭:牛頭寺。《杜詩餞注》引《寰宇記》:“牛頭山在(梓州)都縣西南二里,高一里,形似牛頭,四面孤寂。”鶴林:鶴林禪師,一說為附近的鶴林寺。
2.逕(jìng):同“徑”,山路。
3.天河:銀河。
4.傳燈:佛法像燈一樣,能夠照破世間冥暗,所以佛門把傳法稱為“傳燈。”
5.“布地”句:典出《佛說阿彌陀經》:“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
6.不住心:猶無住心,即空靈禪心。典出《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白話譯文

牛頭山上見到鶴林禪師,禪機如同山路蜿蜒幽深。
春色浮滿山中,山高寺遠,連銀河似乎都宿在大殿影中。
傳燈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眾生長處黑夜,故施慈悲,於世間遍布遠比黃金更貴的佛法。
我年紀已老,別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性了。

創作背景

此詩大約是唐代宗廣德元年(763年),杜甫游梓州郪縣西南牛頭寺時所作,時年五十二歲。這一年間,杜甫因陪一些官員游賞蜀國山水,曾到閬州(四川閬中),游牛頭、兜率、惠義諸寺。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該詩是杜甫往牛頭山拜訪鶴林禪師後,下山回望的記述。
“牛頭見鶴林,梯徑繞幽林。”詩人拜見禪師後,感覺到禪機深奧高妙,猶如上山來的山經,盤旋曲折,穿雲繞霧,難見真面目。描寫牛頭寺的景色,表示詩人對禪居生活及心境的嚮往。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陰。”待詩人更上一層樓,頓覺所要尋者,原來睹面就是。浮動在遠山上的春景、晚上的銀河,無一不是。在這裡,衲子們不捨夜晝,布道傳燈,嚮往那黃金敷地的琉璃世界。至此,詩人法喜充滿,禪悅遍布。
“傳燈無白日,布地有黃金。”詩人接著感嘆傳播佛法並不容易,但禪師仍然慈悲傳法。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理解到此,詩人對佛法與鶴林禪師充滿了尊敬和感激之情,但也不執著於此,所以說“回看不住心”。是啊,如此清修淨境,詩人很嚮往之。詩人年紀也大了,不適合再作狂吟之事了,是該收收心,靜心下來好好修心養性了。其實,收住自己的妄心而安住清涼界也會更加自在。
杜甫寫有禪詩數十首,中多論禪禮佛之句。從此可看出杜甫於佛法確有所得,領會《金剛經》“應無所往,而生其心”的義理。從他的一生雖困苦不堪,但始終“哀而不傷”的中庸境界來看,詩人的確是從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同時也表現出詩人心繫禪悅的心跡。

名家點評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次章,既上寺而有望也。上四望中之景,下四望中之意。下三句,乃鶴林寺景,其寺必有名僧傳佛心印,而長者於此布金。故公欲從之求第一義也。春色,日所見。天河,夜所見。無白日,燈常在。有黃金,殿至華。回看不住,欲此心空虛無著。

作者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原籍襄陽,遷居河南鞏縣。杜審言之孫。年輕時應進士舉,不第,漫遊各地,後客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中投奔唐肅宗,授左拾遺。收復長安後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入蜀,定居成都浣花溪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嚴武死後攜家出蜀,漂泊江南,病死在江湘途中。杜甫的詩以古體、律詩見長,風格多樣,情感沉都,展現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為“詩史”。杜甫是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李白齊名,並稱“李杜”。有《杜工部集》。
杜甫像杜甫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