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望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是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所寫的一首詞。此詞為詞人懷念亡妻盧氏之作。上片回憶去年,表達對亡妻的深切思念。下片寫眼前,愛妻離去後詞人悲傷的心境。全篇回憶的溫馨與現實的孤清形成鮮明對照,更加重詞作的悵惘、悲痛之感。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望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
  • 作者:納蘭性德
  • 作品別名:望江南·挑燈坐
  • 作品出處:《納蘭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望江南·宿雙林禪院有感
挑燈坐,坐久憶年時。薄霧籠花嬌欲泣,夜深微月下楊枝。催道太眠遲
憔悴去,此恨有誰知。天上人間俱悵望,經聲佛火兩淒迷。未夢已先疑。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望江南:又名“夢江南”“憶江南”,原唐教坊曲名,後用為詞牌名。段安節《樂府雜錄》:“《望江南》始自朱崖李太尉(德裕)鎮浙日,為亡妓謝秋娘所撰,本名“謝秋娘”,後改此名。”《金奩集》入“南呂宮”。小令,單調二十七字,三平韻。
②雙林禪院:指今山西省平遙縣西南七公里處雙林寺內之禪院。雙林寺內東軸線上有禪院、經房、僧舍等。
③憶年時:謂回憶起去年此時來。年時:往昔。
④薄霧籠花:程垓《滿江紅》:“薄靄籠花天欲暮。”
⑤太眠遲:眠太遲。
⑥“天上”句:自居易詩:“但教心似金鈿堅,天上人間會相見。”這句是說天上人間也很難相見。
⑦“經聲”句:謂耳中所聽,眼中所見都是淒迷之情景,更增添了調悵。 佛火:供佛時點燃的油燈香燭之火。

白話譯文

挑亮燈芯,在夜中獨坐,久久地回憶去年光景。還記得那個時候,薄薄的霧氣籠罩花枝,花朵那嬌滴滴的模樣就像快要哭泣。夜深時一輪淡月掛在楊柳梢頭,景色迷濛而美麗,讓人不忍睡去,是你關懷地催我早些就寢。
如今你離我而去,我滿腔幽怨誰能明白?你我天人懸隔,在兩個世界裡各自悵望對方卻無緣再聚,而這寺院裡,誦經的聲音和佛前的燭火無不令人感到淒迷。明明人還清醒,卻分不清眼前的影像與聲音究竟是夢是真。

創作背景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二月、九月,納蘭曾兩次隨同皇帝、皇太后西幸五台山,這首《望江南》大約作於九月的行途中,是為亡妻而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上片回憶去年,表達對亡妻的深切思念。開端看似平平,卻蘊含深意。納蘭對亡妻懷著真誠執著的愛戀,故望著搖曳的燈火,自然而然就想起了去年此時的情景。他與亡妻的往事實是不勝回憶,不堪回憶,卻終究不免回憶。於是由回憶而動情,那薄霧籠罩下的花朵嬌艷得令人幾乎涕下,月亮也由楊柳梢頭向下墜——已經是後半夜了,卻還是人不寐。
下片轉為感慨道;“憔悴去,此恨有誰知。天上人間俱悵望,經聲佛火兩淒迷。”只有眼前的“經聲佛火”卻又迷茫惆悵,虛無縹緲。現實生活中既難得團圓,轉而渴望能於夢裡廝見,這是人之常情。可詞人卻說出“未夢已先疑”,言下有無限怨嗔。然而,這看似有悖常情的語言表達,卻蘊含著較常情更為深刻的心理內容。試想,一次死別,已是不能堪,豈可以再,豈可以三。夢中相逢,固然慰情聊勝於無,其奈“覺來知是夢,不勝悲”。詞人著意用此重拙之筆收束全篇,彌見精力飽滿,情致濃郁,意思深沉。
從全詞看,詩人宿於寺舍僧房,但所得感受卻非禪宗佛事,亦非對人生的某種領悟,而是更勾起對亡妻的刻骨懷念。其所謂“有感”,便是這天上人間生死之別的不能忘情。可見納蘭與盧氏夫妻情愛之深篤,亦可見納蘭於愛情的真純誠摯。這種生死不渝的愛情、夫妻情,對於封建時代的貴介公子來說,確是難能可責的。

名家點評

河北民族師範學院教授趙秀亭、馮統一《飲水詞箋校》:“雙林禪院印盧氏厝柩之處。全闋皆懷念盧氏。上片憶去年,每逢深夜,妻即催寢;下片言眼前,唯經聲佛火而已。”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1655年1月19日—1685年7月1日),葉赫那拉氏,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滿洲正黃旗人,清朝初年詞人,原名納蘭成德,一度因避諱太子保成而改名納蘭性德。大學士明珠長子,其母為英親王阿濟格第五女愛新覺羅氏。
納蘭性德於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溘然而逝,年僅三十歲(虛齡三十有一)。納蘭性德的詞以“真”取勝,寫景逼真傳神,詞風“清麗婉約,哀感頑艷,格高韻遠,獨具特色”。著有《通志堂集》《側帽集》《飲水詞》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