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選自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本文為《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篇中的一章,有刪節。這是一篇著名的駁論文。文中孟子對帶有平均主義傾向的農家學派的理論進行了深刻的批評,進而提出了自己關於社會分工的思想。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
  • 作者孟子
  • 創作年代:先秦
  • 作品出處《孟子》
  • 文學體裁:散文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語注釋,白話譯文,文言知識,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自楚之滕,踵門而告文公曰:“遠方之人聞君行仁政,願受一廛而為氓。”文公與之處,其徒數十人,皆衣褐,捆屨、織席以為食。
陳良之徒陳相與其弟辛,負耒耜而自宋之滕,日:“聞君行聖人之政,是亦聖人也,願為聖人氓。陳相見許行而大悅,盡棄其學而學焉。
陳相見孟子,道許行之言曰:“滕君則誠賢君也;雖然,未聞道也。賢者與民並耕而食,饔飧而治。今也滕有倉廩府庫,則是厲民而以自養也,惡得賢?”
孟子曰:“許子必種粟而後食乎?”曰:“然。”“許子必織布而後衣乎?”曰:“否。許子衣褐。”“許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曰:“自織之與?”曰:“否。以粟易之。”曰:“許子奚為不自織?”曰:“害於耕。”曰:“許子以釜甑爨,以鐵耕乎?”曰:“然。”“自為之與?”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為厲陶冶;陶冶亦以其誠器易粟者,豈為厲農夫哉?且許子何不為陶冶,舍皆取諸其宮中而用之?何為紛紛然與百工交易?何許子之不憚煩?”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為也。”“然則治天下獨可耕且為與?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為備,如必自為而後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勞心,或勞力;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天下之通義也。
“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於天下,草水暢茂,禽獸繁殖,五穀不登,禽獸逼人,獸蹄鳥跡之道交於中國。堯獨憂之,舉舜而敷治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澤而焚之,禽獸逃匿。禹疏九河,瀹濟漯而注諸海,決汝漢,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後中國得而食也。當是時也,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人,雖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敘,朋友有信。放勛曰:‘勞之來之,匡之直之,輔之翼之,使自得之,又從而振德之。’聖人之憂民如此,而暇耕乎?
“堯以不得舜為己憂,舜以不得禹、皋陶為己憂。夫以百畝之不易為己憂者,農夫也。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是故以天下與人易,為天下得人難。孔子曰:‘大哉堯之為君!惟天為大,惟堯則之,蕩蕩乎民無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與焉!’堯舜之治天下,豈無所用其心哉?亦不用於耕耳。
“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陳良,楚產也,悅周公、仲尼之道,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謂豪傑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數十年,師死而遂倍之!昔者孔子沒,三年之外,門人治任將歸,人揖於子貢,相向而哭,皆失聲,然後歸。子貢反,築室於場,獨居三年,然後歸。他日,子夏、子張、子游以有若似聖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強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蠻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師而學之,亦異於曾子矣.吾聞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者,未聞下喬木而人於幽谷者。《魯頌》曰:‘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學,亦為不善變矣。”
“從許子之道,則市賈不貳,國中無偽,雖使五尺之童運市,莫之或欺。布帛長短同,則貿相若;麻縷絲絮輕重同,則賈相若;五穀多寡同,則賈相若;屨大小同,則賈相若。”
曰:“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萬。子比而同之,是亂天下也。巨屨小屨同賈,人豈為之哉?從許子之道,相率而為偽者也,惡能治國家?”

注釋譯文

詞語注釋

(1)為:治,指信奉。神農之言:神農的學說。戰國時的農家學派,假託神農以宣揚自己的主張,故稱為“神農之言”。神農,傳說中的三皇之一,教民耕稼。許行:戰國農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所遺事跡不多,只是在本篇中可以約略地看出他的主張。
(2)滕:春秋戰國時的小諸侯國,後為齊所滅。故治在今山東滕縣境。
(3)踵門:親自登門。文公:滕文公,定公之子。
(4)受:得到。廛(chán):古代一個成年男子所有之地。氓:民,偏遠之民。一說指自他處歸附的民眾稱氓。這是許行自謙的說法。
(5)處:居處,指田地房舍等。
(6)捆屨:指做麻鞋。做麻鞋時要不斷敲打使之緻密,故稱為捆。捆,敲打。
(7)陳良:楚國的有名儒者。
(8)耒耜:古時的兩種農具。宋:春秋戰國時的諸侯國,後為齊所滅。故治在今河南商丘境。
(9)“盡棄”句:完全拋棄了原來學習的儒家學說而向許行學習。
(10)並耕而食、饔飧而治:意思是與民眾共同耕種,自食其力,親自執炊做飯,並且還要管理國家。饔飧:熟食,早餐為饔,晚餐為飧。在這裡作動詞用,做飯。治:治國。
(11)倉廩:穀倉。谷藏曰倉,米藏曰廩。府庫:貯存財物之所。
(12)厲民:虐待百姓。厲:病,虐害。
(13)惡:何,怎么。
(14)必:必定,一定。
(15)冠:帽子。這裡用作動詞,指戴帽子。
(16)奚:何,什麼。
(17)素:未著色的絹。這裡指用生絹做成的帽子。
(18)害:危害,妨礙。
(19)釜甑:炊具。釜:鍋一類炊具。甑:瓦制蒸器,後代用竹木做成,即蒸籠一類炊具。爨(cuàn):燒火煮飯。鐵:指鐵制農具。
(20)陶冶:制陶和冶煉。這裡指從事制陶和冶煉鐵器的手工業者。
(21)為:做,從事。
(22)“舍皆”句:意思是什麼東西都從家裡面拿來用呢?舍,通“啥”,什麼。宮,住所。戰國時代,一般人的住處都可稱宮。
(23)紛紛然:雜亂的樣子,這裡指頻繁。百工:泛指各種工匠。
(24)憚:害怕。
(25)“有大人”兩句:意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事情。大人:這裡指在上位的人,即統治者。《孟子》中常常以“大人”與“小人”、或“君子”與“小人”對舉,“大人”、“君子”常指在上位的人或有德者,而小人則指民眾。
(26)一人之身:指一個人的需要。身,自身,此指自身之需。
(27)備:具備。
(28)率:導,引導。路:通“露”,敗壞,窮困。
(29)食:動詞,供養。
(30)平:平安,安定。
(31)暢茂:繁茂。
(32)登:成熟。
(33)偪:同“逼”,威脅。
(34)中國:古時指中原地區。
(35)舉:舉拔,選拔。敷治:普遍治理。敷:遍。
(36)益:傳說是舜時主持火政的官。掌火:主持火政。
(37)烈:火勢猛烈。這裡用作動詞,指點燃大火。焚:燒。
(38)九河:指黃河下游的九條支流。據記載,這九條河是徒駭、太史、馬頰、覆釜、胡蘇、簡、絜、鉤盤鬲津
(39)瀹:疏導。濟、漯(tà):濟水和漯水。濟水故道今為黃河奪占,漯水湮沒。註:灌注,流入。諸:之於。
(40)“決汝”二句:極言禹疏導江、淮流域水道之功。決,開挖、加寬。汝,汝水。漢,漢水。排,疏通壅塞。淮,淮河。泗,泗水。今只有漢水入長江,其他三水都不入長江。
(41)后稷:傳說中周人的始祖,名棄,曾為帝堯的農師,教人耕作,所以稱“稷”。稼穡(sè):指農業生產。稼:耕種。穡:收穫。
(42)樹藝:種植。五穀:古代稱稻、黍、稷、麥、菽為五穀。
(43)人之有道:意指做人的道理。
(44)逸居:過安逸的生活。教:教化,教育。
(45)有:又。
(46)契:傳說中商人的祖先,帝嚳之子,曾為舜的司徒。司徒:古代官名,掌人倫教化。
(47)人倫: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和相處的原則,即下文的“父子有親”等等。倫:常。
(48)敘:同“序”,次序。
(49)信:誠信。
(50)放勛:傳說為帝堯之號,一作帝堯之名。日:每天。勞之來(lai)之:指勸勉撫慰人民。來,作“”,慰勉。之,代詞,指民眾。下同。
(51)“匡之”句:意思是糾正他們的邪僻之心。匡,正。
(52)輔:幫助。翼:衛護。
(53)振德:救助並施以恩德。振,通“賑”。
(54)皋陶:人名,舜的賢臣,主管司法。
(55)易:治。
(56)為天下得人:求得能治理天下的人。
(57)與:給與,傳給。易:容易。
(58)“惟天”兩句:意思是只有上天是大公無私的,只有堯能效法它。大,無私。則,取則,效法。
(59)蕩蕩乎:廣大的樣子。無能名:不能稱說。指堯的恩德廣被,不能用言語來表達。
(60)巍巍乎:盛大的樣子。與:參與。以上孔子的幾句話見《論語·泰伯》,文字、內容與孟子所引皆有不同。
(61)亦:只是。
(62)用夏變夷:用華夏族的禮義改變夷族的風俗。夏,諸夏,指華夏族。夷,華夏族稱居住在東方的少數部族為夷,也泛指外族。
(63)楚產:生於楚,意思是楚國人。
(64)悅:悅慕,喜愛。周公:西周初年有名的政治家,周文王子,武王弟,名旦。武王死,輔佐成王安定周初天下,建立了一整套的禮儀制度。封於魯。
(65)“北學”句:意思是,向北方的中國學習。
(66)或之先:或先之,指有人能超過他。之,代陳良。
(67)事:侍奉,指跟從學習。
(68)倍:通“背”,背叛。
(69)治任:整理行裝。任,抱,載,指行裝之類。
(70)揖:拱手禮,是古時朋友見面或分別時的常禮。子貢: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賜,字子貢。
(71)反:同“返”。
(72)場:墓前平地,供祭祀時用。傳說孔子死後,子貢設篷帳守墓三年。
(73)“子夏”句:諸人皆是孔子弟子。子夏:姓卜名商,字子夏。子張,姓顓孫,名師,字子張。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有若,姓有名若,字子有。似,貌似。聖人,指孔子。
(74)強:勉強。曾子:姓曾名參(shēn),字子輿,孔子弟子,以孝道著名。
(75)江、漢:長江,漢水。濯:洗濯。
(76)秋陽:秋天的太陽。周正建子,夏正建寅,周之七八月正是夏正五六月,正是陽光最強的時候。暴:同“曝”,曬。
(77)皜皜:光明的樣子。尚:上。這句意思是說孔子的盛德光明,不是江、漢,秋陽的作用可以比得上的。以喻不能拿有若和孔子相比。
(78)南蠻:對楚人的貶稱,這裡指許行。鴃(jué)舌:比喻難聽的語言,如同鳥叫。鴃,伯勞鳥。
(79)“出於幽谷,遷於喬木”:見《詩經·小雅·伐木》篇。幽谷,深谷。喬木,高大的樹木。
(80)《魯頌》:《詩經》中的一部分。此處所引見《詩經·魯頌·閟宮》篇。戎狄:我國古代北方的兩個少數部族。膺:打擊。荊:楚國;舒:春秋時南方的一個小國,為楚的盟國。懲:懲罰。
(81)子是之學:意思是你卻去學這些。是,代詞,此、這。
(82)賈:通“價”。
(83)偽:作偽,欺詐。
(84)相若:相同,一樣。
(85)齊:同,一樣。
(86)情:實情,常情。
(87)“或相”三句: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倍,一倍。蓰(xi),五倍。
(88)比而同之:指同等看待。比,並列。
(89)巨屨小屨:製造粗糙的麻鞋和製造精細的麻鞋。一說指大小不同的麻鞋,亦通。
(90)相率:相互引導。率:率領,引導。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有位主張神農學說的人叫許行,他從楚國到滕國進見滕文公說:“我這個從遠方來的人聽說您施行仁政,希望能得到一個住所成為您的百姓。”滕文公給了他住處。許行的門徒有幾十個人,都穿著粗麻衣服,靠打草鞋織蓆子謀生。
陳良的門徒陳相和他弟弟陳辛,背著農具從宋國來到滕國,也對文公說:“聽說您實行聖人的政治,因此也是聖人了,希望作您的百姓。”陳相見到許行大為高興,便完全拋棄他原來學的東西,學習許行的學說。
陳相去見孟子,轉述許行的話說:“滕文公的確是個賢明的君主,雖然如此,他還不知道作賢君的道理。賢君應該和老百姓一塊耕種糧食吃,自己作飯,也辦理政事。現在滕國有盛糧食的倉廩、存財物的府庫,這是損害百姓來養肥自己,怎么能算賢明呢?”
孟子說:“許子一定自己種莊稼然後才吃飯嗎?”陳相說:“是。”“許子一定織布然後才穿衣服嗎?”答道:“不,許子只穿粗麻布衣服。”“許子戴帽子嗎?”答道:“戴。”孟子問:“戴什麼帽子?”答道:“戴白綢帽子。”孟子問:“自己織的嗎?”答道:“不,用糧食換的。”孟子問:“許子為什麼不自己織呢?”答道:“因為耽誤莊稼活。”孟子問:“許子也用鍋甑作飯、用鐵器耕地嗎?”答道:“是。”“自己做的嗎?”答道:“不,用糧食換的。”孟子問:“許先生為什麼不自己織呢?”回答說:“因為怕耽誤耕種。”孟子問:“許先生用鍋和甄子做飯,用鐵器耕種嗎?”回答說:“是的。”“他自己做的嗎?”回答說:“不是,是用糧食換的。”
“農夫用糧食換炊具和農具,不能說是損害了瓦匠和冶鐵匠;瓦匠、鐵匠也用炊具和農具換糧食,難道能說損害農夫嗎?並且許子為什麼不親自製陶器、冶鐵,做成各種器械,什麼用具都從家中拿出來使用?為什麼這樣一件那樣一件與各種工匠交換?為什麼許子這樣的不怕麻煩呢?”
陳相回答說:“各種工匠的活,本來不是一方面種地一方面能同時幹得了的。”“那么單單管理國家難道就可以一面耕種一面同時幹得了嗎?做官有做官的事情,當老百姓有當老百姓的事情。只要是一個人,各種工匠的產品於他都是必需的,如果必須一件一件地親自做出來然後去使用它,這是率領天下的人疲於奔命。所以說,有的人勞心,有的人勞動體力,勞心的人統治別人,體力勞動者被人統治;被統治者養活別人,統治者靠別人養活,這是天下共同的原則。
“當堯在位的時候,天下還沒有治理好,洪水亂流,天下泛濫成災,草木非常茂盛,禽獸繁殖很多,糧食沒有收成,禽獸到處傷害人,遍地是它們的足跡。堯一個人憂慮這些,選拔出舜來負責全面治理工作。舜派伯益管理火政,伯益放火燒了山野和沼澤地帶的草木,使禽獸逃跑隱藏。禹又疏浚九河,濟水、漯水,使它順流入海,挖開汝水、漢水,排出淮水、泗水,使它流入長江。然後中原地區可以耕種打糧食了。在這個時候,禹八年在外,三次路過家門都不能進去看看,雖然他也想耕種,有可能嗎?
“后稷教給老百姓播種和收穫,種植五穀,五穀熟了百姓便可以得到養育。人之所以為人,吃得飽,穿得暖,住得安適,如果沒有教育,就和禽獸差不多。聖人又為此憂慮,便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用正常的人倫關係來教育人民,——父子之間要親愛,君臣之間要有禮義,夫婦之間要男女有別,老少之間要有尊卑之序,朋友之間要有信用。堯說道:‘慰勞他們,糾正他們,幫助他們,使他們各得其所,遇到困難就救濟他們,對他們施以恩惠。’聖人這樣為百姓考慮操勞,還有閒暇耕種嗎?
“堯以得不到舜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舜以得不到禹、皋陶這樣的人作為自己的憂慮。把自己的百畝田地耕種得不好作為憂慮的,那是農夫。把錢財分給別人叫作惠,把好的道理教給人叫作忠,為天下找到優秀的人叫作仁。所以把天下讓給別人容易,替天下找到優秀的人難。孔子說:“堯作天子真是偉大啊!只有天最偉大,自古以來,只有堯效法天,堯的聖德無邊無際啊,人民實在找不出適當的詞語來讚美他!舜真是個得人君之道的天子!以崇高的形象坐了天下,自己卻不享受,占有它!堯、舜的治理天下,難道不用心思嗎?只是也不把心思用到耕田上罷了。
“我只聽說拿中原地區的文化來改變邊遠落後民族的事,沒聽說過用邊遠落後民族的文化來改變中原地區的。陳良是在楚國生長的,喜歡周公、孔子的學說,到北方向中原地區學習。北方的學者,還沒有人能夠超過他。他真是所謂豪傑之士啊!你們兄弟跟他學習了幾十年,老師一死竟背叛了他。以前,孔子去世,他的學生都給他守孝,三年以後,各人收拾行李準備回去,走進子貢住處作揖告別,面對著面失聲而哭,然後回去。子貢又回到墓地築屋,獨自一人住了三年,然後回去。過了些時候,子夏、子張、子游認為有若像聖人孔子,想以事奉孔子的禮節事奉他,勉強曾子同意。曾子說:“不可。好像用江、漢水洗滌過,在夏天太陽里曝曬過,光明潔白沒有再超過的了。’現在許行這個南蠻子,說話象伯勞鳴叫似的怪腔怪調,也來指責我們的先王之道,你們卻背叛你們的老師去學習他,和曾子的態度便相反了。我只聽說鳥兒飛出深谷遷移到高大樹木上棲息,未聽說飛下高大樹木地入深谷去築巢的。《魯頌》說過:‘戎、狄是鷹,荊、舒是懲。’周公還要攻擊他,你們卻要向他學習,也算得是不善於變好的人了。”
陳相說:“按照許子的想法去做,就可使市場上的物價一樣,國里沒有弄虛作假的;即使打發小孩子到集市上買東西,也沒有人欺騙他。棉布和絲綢長短一樣,價錢便差不多;麻線和絲綿輕重一樣,價錢便差不多;五穀多少一樣,價錢便差不多;鞋子大小相同,價錢便差不多。”
孟子說:“各種貨物的質量品種不一樣,這是貨物的客觀情況。它們的價錢有的相差一倍、五倍,有的相差十倍、百倍,有的相差千倍、萬倍。你不分好壞,把它們弄在一塊等同看待,這是擾亂天下。好料鞋和粗料鞋價格一樣,人們豈肯做好料鞋賣呢?按照許子的想法去做,是率領大家去弄虛作假,哪能治理好國家呢?”

文言知識

一、虛詞
1.雖然,未聞到也。
(雖:副詞;然:代詞。譯成:雖然如此)
2.曰:“然。”
(這裡的然是應答之辭)
3.曰“自織之與?”
(之:代詞。與:語氣詞)
4.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則:動詞,效法。之:代詞,指天。)
二、詞類活用
1.皆衣褐(衣:穿衣,名詞做動詞)
2.而注諸海(使動用法,使…注入海)
3.匡之直之(使動用法,匡:使…正直:使…直)
三、特殊句式
1.陳良,楚產也。(判斷句)
2.“滕君,則誠賢君也。”(判斷句)
3.有為神農之言者許行(判斷句)
4.曰:“奚冠?”(賓語前置句。疑問代詞當賓語要前置。)
5.勞力者治於人(被動句)
6.未能或之先也。(賓語前置)
7.江漢以濯之,秋陽以暴之。(賓語前置)
8.戎狄是膺,荊舒是懲。(賓語前置)
9.莫之或欺。(賓語前置)

作者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 ,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聖”。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於《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於國也》和《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等篇編入中國小語文教科書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