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第3版)》是2013年08月01日由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書名: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
- 又名:Organic Reactions the Reactions of Polynitrogen Compounds and Some Theoretic Questions
- 作者:王乃興
- 頁數:520頁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1日
- 開本:16開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化學工業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第3版)》本書主要概述了多氮化物的研究進展,論述了相關多氮化物的有機反應問題,書中對大量疊氮化物的有機反應、疊氮化物涉及的氮雜Wittig反應的機理和套用,多氮手性雜環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三唑、苯並三唑、咪唑環番、四唑和四嗪衍生物、卟啉衍生物、吲哚生物鹼等均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並對含氮化合物與Fullerene[60]的化學反應及其進展作了論述。對輔酶NAD(P)H與生物有機光化學的基本問題及其NAD(P)H模型分子的研究作了深入的描述,概述了酶催化的有機反應及相關酶催化的手性合成。詳細論述了相關含氮小環化合物的手性合成方法等。本書對有機反應中的溶劑效應和各種新反應介質、載體固相反應、諸種相轉移催化劑以及極性轉換的作用等重要理論問題作了闡述。本書還介紹了一些前線軌道理論,深入論述了微擾分子軌道法的套用。本書可作為有機化學、材料化學、藥物化學、精細化工和生物工程等專業的高年級學生、研究生、教師及科研人員的學習參考。
作者簡介
王乃興研究員,中國科學院2000年“百人計畫”人選者,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於1996年赴美國從事博士後研究,1998年在美國Rice大學獲RobertA.Welch博士後獎學金等。到目前已在國外Nature:Scientific Reports;Eur.J.Org.Chem.;Adv.Synth.Catal.;Org.Lett.;Coor-din.Chem.Rev.和Nature等刊物和國內《中國科學》等雜誌發表論文百餘篇。
獲授權專利10項。已培養畢業博士生多名。專著有:王乃興著,《天然產物全合成――策略、切斷和剖析》,科學出版社(科學出版基金資助出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學叢書),2011年;王乃興編著,《核磁共振譜學――在有機化學中的套用》,化學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0年;王乃興,馬金石,劉揚著,《生物有機光化學》,科學出版社(科學出版基金資助出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學叢書),2008年。
獲授權專利10項。已培養畢業博士生多名。專著有:王乃興著,《天然產物全合成――策略、切斷和剖析》,科學出版社(科學出版基金資助出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學叢書),2011年;王乃興編著,《核磁共振譜學――在有機化學中的套用》,化學工業出版社,第一版2006年;第二版2010年;王乃興,馬金石,劉揚著,《生物有機光化學》,科學出版社(科學出版基金資助出版,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教學叢書),2008年。
圖書目錄
第1章 緒論
醫藥研究方面
1.1 多氮化物作為抗生素
1.2多氮化物作為降壓藥
1.2.1 多氮化物作為中樞降壓藥
1.2.2 多氮化物作用於離子通道的藥物
1.2.3 多氮化物作為利尿降壓藥
1.2.4 影響RAAS系統的藥物
1.2.5 多氮化物作為a受體阻滯劑
1.2.6 β受體阻滯劑
1.2.7 多氮化物作為其他幾種重要的心血管藥
1.3 多氮化物作為抗病毒藥物
功能材料方面
1.4合成染料類
1.5新型非線型光學材料
1.6新型含能材料
1.7 電化學感測器
1.8多氮化物作為新催化劑
天然化合物
1.9簡介
1.10維生素B12
1.11相關天然生物活性分子
1.11.1 生物鹼
1.11.2 輔酶NAD(P)H
1.12幾種多氮天然產物的手性合成
第2章多氮化物的縮合反應
2.1 多氮化物二氨基吡啶的縮合反應
2.1.1 二氨基吡啶與幾種多硝基鹵代苯的反應
2.1.2 溶劑效應
2.1.3 NaF的促進作用
2.1.4 紫外光譜吸收
2.1.5 小結
2.2二氨基吡啶縮合反應動力學
2.3二氨基吡啶衍生物的性能與結構理論
2.4相關有機功能材料的性能與結構
第3章疊氮衍生物的有機反應
3.1 疊氮化物的結構理論
3.2苯並氧化呋咱的結構和反應
3.2.1 苯並氧化呋咱的結構
3.2.2 苯並氧化呋咱的合成方法
3.2.3 苯並氧化呋咱的主要反應
3.2.4苯並氧化呋咱衍生物的合成新進展
3.3疊氮化物反應的新進展
3.3.1 利用疊氮化物合成玫瑰樹鹼
3.3.2 利用疊氮化物合成氮雜螺環化合物
3.3.3 手性控制的疊氮基的不對稱加成
3.3.4通過疊氮化物合成β多肽
3.3.5 利用疊氮化反應合成(2S,4R)—4—羥基鳥氨酸衍生物
3.3.6羥基直接一步疊氮化反應
3.3.7 疊氮基環化合成吲哚衍生物
3.3.8 疊氮苯和4—疊氮基—1—氧化吡啶的光化學反應
3.3.9 疊氮連烯化合物的環化串級反應
3.3.10 由疊氮化物合成腈的新方法
3.3.11 無Cu(I)催化的疊氮化合物Click反應
3.3.12 用疊氮化物合成四元環的β—內醯胺
3.3.13 烷氧基n電子和正電荷相互作用的立體擴環反應
3.3.14 疊氮化合物有機反應的區域選擇性
3.3.15 手性氮雜Wittig反應
醫藥研究方面
1.1 多氮化物作為抗生素
1.2多氮化物作為降壓藥
1.2.1 多氮化物作為中樞降壓藥
1.2.2 多氮化物作用於離子通道的藥物
1.2.3 多氮化物作為利尿降壓藥
1.2.4 影響RAAS系統的藥物
1.2.5 多氮化物作為a受體阻滯劑
1.2.6 β受體阻滯劑
1.2.7 多氮化物作為其他幾種重要的心血管藥
1.3 多氮化物作為抗病毒藥物
功能材料方面
1.4合成染料類
1.5新型非線型光學材料
1.6新型含能材料
1.7 電化學感測器
1.8多氮化物作為新催化劑
天然化合物
1.9簡介
1.10維生素B12
1.11相關天然生物活性分子
1.11.1 生物鹼
1.11.2 輔酶NAD(P)H
1.12幾種多氮天然產物的手性合成
第2章多氮化物的縮合反應
2.1 多氮化物二氨基吡啶的縮合反應
2.1.1 二氨基吡啶與幾種多硝基鹵代苯的反應
2.1.2 溶劑效應
2.1.3 NaF的促進作用
2.1.4 紫外光譜吸收
2.1.5 小結
2.2二氨基吡啶縮合反應動力學
2.3二氨基吡啶衍生物的性能與結構理論
2.4相關有機功能材料的性能與結構
第3章疊氮衍生物的有機反應
3.1 疊氮化物的結構理論
3.2苯並氧化呋咱的結構和反應
3.2.1 苯並氧化呋咱的結構
3.2.2 苯並氧化呋咱的合成方法
3.2.3 苯並氧化呋咱的主要反應
3.2.4苯並氧化呋咱衍生物的合成新進展
3.3疊氮化物反應的新進展
3.3.1 利用疊氮化物合成玫瑰樹鹼
3.3.2 利用疊氮化物合成氮雜螺環化合物
3.3.3 手性控制的疊氮基的不對稱加成
3.3.4通過疊氮化物合成β多肽
3.3.5 利用疊氮化反應合成(2S,4R)—4—羥基鳥氨酸衍生物
3.3.6羥基直接一步疊氮化反應
3.3.7 疊氮基環化合成吲哚衍生物
3.3.8 疊氮苯和4—疊氮基—1—氧化吡啶的光化學反應
3.3.9 疊氮連烯化合物的環化串級反應
3.3.10 由疊氮化物合成腈的新方法
3.3.11 無Cu(I)催化的疊氮化合物Click反應
3.3.12 用疊氮化物合成四元環的β—內醯胺
3.3.13 烷氧基n電子和正電荷相互作用的立體擴環反應
3.3.14 疊氮化合物有機反應的區域選擇性
3.3.15 手性氮雜Wittig反應
3316苯二氮雜類化合物的合成111
3317三唑與腈的有機反應及咪唑環番113
3318多氮化物的不對稱開環反應116
3319利用疊氮基還原合成(+)負黴素117
3320通過疊氮化合物進行C—H鍵胺化反應118
第4章多氮化物的有機反應123
41有機合成中的氮雜Wittig反應123
411亞胺基膦的製備和套用123
412分子內氮雜Wittig反應在雜環合成中的套用126
413串聯氮雜Wittig反應的雜環合成129
414氮雜Wittig反應的進展132
42雙氮手性雜環的合成144
421咪唑烷144
422咪唑啉酮146
423吡唑烷和吡唑啉149
424手性哌嗪環的形成155
43三唑化合物的合成反應159
431疊氮基與重鍵的作用160
432氨基縮合和氨基與異硫氰酸酯加成161
433Hoffmann重排反應162
434其他反應類型164
435融合的雙三唑合成166
4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167
45多氮咪唑衍生物及咪唑環番170
46苯並三唑的有機反應174
461苯並三唑作為好的離去基團174
462促使質子離去174
463好的電子給體175
464苯並三唑與Wittig試劑的開環反應176
465快速真空熱解法合成7H聯苯並[b,d]氮雜7酮177
47多氮試劑——DBU177
48氮賓及其單線態與三線態182
481氮賓的結構182
482氮賓的生成183
483氮賓的反應185
49螢光與磷光現象189
491結構特徵189
492螢光與磷光190
410重氮化物的結構和反應192
411四唑和四嗪的有機反應195
4111四唑及其有機反應196
4112雙環四唑衍生物的合成198
4113四嗪及其反應199
412相關天然吲哚生物鹼的合成反應及吲哚合成200
4121Suzuki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1
4122Negishi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3
4123Stille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5
4124Heck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6
4125TsujiTrost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7
4126吲哚骨架的合成208
413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215
4131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機理215
4132新進展219
414卟啉衍生物的合成反應222
4141卟啉衍生物的生物合成223
4142卟啉衍生物的化學合成225
4143聚卟啉的合成反應228
415生物圈和植物中的氮素236
416N雜環卡賓(NHC)242
4161N雜環卡賓作為有機催化劑242
4162N雜環卡賓(NHC)催化的分子內環化反應243
4163N雜環卡賓(NHC)催化劑\[Ni(NHC){P(OPh)3}\]
高選擇性催化烯烴和醛的偶聯反應245
4164手性氮雜環卡賓Cu(Ⅰ)催化共軛加成反應245
4165氮雜環卡賓Pd催化體系246
417催化的氮賓插入和Brnsted酸催化的串級反應247
4171Au(Ⅲ)催化的氮賓插入247
4172Cu(Ⅱ)催化N對甲苯磺醯氨基甲酸酯的分子內
反應249
4173手性Brnsted酸催化串級反應249
418葫蘆[6]尿多氮化物251
第5章含氮化物與Fullerene[60]的有機反應253
51Fullerene[60]的有機反應253
511加成反應——Fullerene[60]的主要反應方式253
512其他幾種有機反應類型254
52Fullerene[60]與含氮化合物反應258
521與疊氮化物的反應258
522與重氮化物的反應259
523與生物活性含氮化物的反應260
524與多氮化物的光化學反應262
525與小分子含氮化物的反應264
5313C NMR譜和Fullerene[60]的衍生物269
5316,6加成和6,5加成270
532五元環和六元環的磁異性274
第6章NADH(NADPH)等生物活性分子及酶催化有機
反應27861NADH模型分子的合成278
611概述278
612一些C2對稱的NADH模型分子的合成280
613NAD+模型分子的還原研究283
614同位素效應和空間效應284
615線粒體呼吸和生物電子傳遞中的NADH287
616NAD(P)H及其模型分子的研究進展290
62NADPH與生物光化學299
621概念300
622光合作用中的NADPH301
623光合作用與NADPH小結306
624其他光合作用及其模擬307
625光合作用的進一步探討310
626視覺光化學316
63卟啉衍生物和類胡蘿蔔素衍生的大分子323
631卟啉衍生物323
632類胡蘿蔔素衍生物325
64有機反應中的酶催化328
641介紹328
642酶催化與有機反應328
643手性合成中的酶催化336
644紅茶發酵中的酶催化反應340
645小結342
第7章氮丙啶的手性合成反應345
71概述345
72氮丙啶的結構特徵348
73氮丙啶作為手性底物349
731簡介349
732氮丙啶的合成351
733氮丙啶的親核開環352
734小結353
74氮丙啶作為手性助劑355
741概況355
742作為手性助劑的C2對稱氮雜環357
743氮丙啶的合成360
744氮丙啶的烷基化反應362
745氮丙啶輔助的醛醇縮合反應365
746Michael反應和氮丙啶的移除371
747新法手性氮丙啶合成372
748小結373
75氮丙啶的手性合成新方法及開環反應377
76手性合成的基本方法384
761手性合成的幾種方法384
762手性拆分的幾種方法388
77Click反應和多氮手性化合物及其手性催化劑391
771Click 反應392
772多氮化合物手性催化劑394
773疊氮手性化合物401
774展望403
78一些手性新問題404
781升華與自動光學純化問題404
782非手性化合物晶態下的光學活性406
783不對稱現象及其模擬406
第8章有機反應中的若干理論問題408
81有機反應中的溶劑效應408
811概述408
812溶劑對反應的定性理論408
813溶劑對反應的定量理論410
814溶劑的疏水性尺度和溶劑化作用413
815溶劑效應的新探討414
816溶劑效應中的新問題415
817水及其混合物作為反應介質417
818液體二氧化碳作為反應溶劑418
819離子液體作為反應介質418
8110傳統的固相有機反應419
8111有機“王水”421
82固相合成反應進展423
821傳統固相反應的新進展423
822載體固相反應簡介424
823載體固相反應進展425
83水和全氟溶劑的溶劑效應434
831水溶液獨特的性質434
832水在有機反應中的溶劑效應436
833全氟溶劑的溶劑效應439
84有機反應中的相轉移催化作用449
841引言449
842機理450
843套用451
844三相相轉移催化劑454
845溫控相轉移催化劑455
846手性相轉移催化劑457
85有機反應中的極性轉換作用462
851極性轉換的概念462
852極性轉換在有機反應中的套用463
86環加成反應的擇向效應470
861影響環加成擇向效應的因素471
86214;21規則及其套用471
86314;21規則運用舉例473
87不對稱的[4+2]反應的套用476
88微擾分子軌道法的套用479
881共軛烴的芳香性479
882化學反應的Dewar活性指數481
883離域能對親核反應的作用483
884π電子密度對親電取代反應的作用485
885NBMO係數激發能的貢獻485
886雜原子取代奇交替烴總π能對性能的關係487
887雜原子取代奇交替烴的電荷分布490
888共振結構的計數492
889非鍵軌道係數對鍵參數的作用493
8810共振結構數對反應性能的定量探討494
附錄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497
後記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