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

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

《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是2013年8月化學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乃興。

基本介紹

  • 書名:有機反應——多氮化物的反應及若干理論問題(第三版)
  • 作者:王乃興 著 
  • ISBN:978-7-122-16228-1 
  • 頁數:522頁 
  • 定價:¥128.0元 
  • 出版社化學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3年8月 
  • 裝幀:精 
  • 開本:B5  710×1000 1/16 
前言,目錄,

前言

本書主要概述了多氮化物的研究進展,論述了相關多氮化物的有機反應問題,書中對大量疊氮化物的有機反應、疊氮化物涉及的氮雜Wittig反應的機理和套用,多氮手性雜環化合物的不對稱合成,三唑、苯並三唑、咪唑環番、四唑和四嗪衍生物、卟啉衍生物、吲哚生物鹼等均作了較為詳盡的闡述,並對含氮化合物與Fullerene[60]的化學反應及其進展作了論述。對輔酶NAD(P)H與生物有機光化學的基本問題及其NAD(P)H模型分子的研究作了深入的描述,概述了酶催化的有機反應及相關酶催化的手性合成。詳細論述了相關含氮小環化合物的手性合成方法等。本書對有機反應中的溶劑效應和各種新反應介質、載體固相反應、諸種相轉移催化劑以及極性轉換的作用等重要理論問題作了闡述。本書還介紹了一些前線軌道理論,深入論述了微擾分子軌道法的套用。
本書可作為有機化學、材料化學、藥物化學、精細化工和生物工程等專業的高年級學生、研究生、教師及科研人員的學習參考。

目錄

第1章緒論1
醫藥研究方面1
11多氮化物作為抗生素1
12多氮化物作為降壓藥6
121多氮化物作為中樞降壓藥6
122多氮化物作用於離子通道的藥物7
123多氮化物作為利尿降壓藥8
124影響RAAS系統的藥物9
125多氮化物作為α受體阻滯劑12
126β受體阻滯劑13
127多氮化物作為其他幾種重要的心血管藥16
13多氮化物作為抗病毒藥物23
功能材料方面29
14合成染料類29
15新型非線型光學材料31
16新型含能材料32
17電化學感測器33
18多氮化物作為新催化劑34
天然化合物35
19簡介35
110維生素B1236
111相關天然生物活性分子39
1111生物鹼39
1112輔酶NAD(P)H48
112幾種多氮天然產物的手性合成50
第2章多氮化物的縮合反應63
21多氮化物二氨基吡啶的縮合反應63
211二氨基吡啶與幾種多硝基鹵代苯的反應65
212溶劑效應67
213NaF的促進作用67
214紫外光譜吸收68
215小結68
22二氨基吡啶縮合反應動力學69
23二氨基吡啶衍生物的性能與結構理論72
24相關有機功能材料的性能與結構74
第3章疊氮衍生物的有機反應77
31疊氮化物的結構理論77
32苯並氧化呋咱的結構和反應82
321苯並氧化呋咱的結構82
322苯並氧化呋咱的合成方法84
323苯並氧化呋咱的主要反應85
324苯並氧化呋咱衍生物的合成新進展87
33疊氮化物反應的新進展90
331利用疊氮化物合成玫瑰樹鹼90
332利用疊氮化物合成氮雜螺環化合物91
333手性控制的疊氮基的不對稱加成92
334通過疊氮化物合成β多肽93
335利用疊氮化反應合成(2S,4R)4羥基鳥氨酸衍生物94
336羥基直接一步疊氮化反應96
337疊氮基環化合成吲哚衍生物96
338疊氮苯和4疊氮基1氧化吡啶的光化學反應98
339疊氮連烯化合物的環化串級反應99
3310由疊氮化物合成腈的新方法103
3311無Cu(Ⅰ)催化的疊氮化合物Click反應105
3312用疊氮化物合成四元環的β內醯胺106
3313烷氧基n電子和正電荷相互作用的立體擴環反應107
3314疊氮化合物有機反應的區域選擇性109
3315手性氮雜Wittig反應111
3316苯二氮雜類化合物的合成111
3317三唑與腈的有機反應及咪唑環番113
3318多氮化物的不對稱開環反應116
3319利用疊氮基還原合成(+)負黴素117
3320通過疊氮化合物進行C—H鍵胺化反應118
第4章多氮化物的有機反應123
41有機合成中的氮雜Wittig反應123
411亞胺基膦的製備和套用123
412分子內氮雜Wittig反應在雜環合成中的套用126
413串聯氮雜Wittig反應的雜環合成129
414氮雜Wittig反應的進展132
42雙氮手性雜環的合成144
421咪唑烷144
422咪唑啉酮146
423吡唑烷和吡唑啉149
424手性哌嗪環的形成155
43三唑化合物的合成反應159
431疊氮基與重鍵的作用160
432氨基縮合和氨基與異硫氰酸酯加成161
433Hoffmann重排反應162
434其他反應類型164
435融合的雙三唑合成166
44三唑衍生物的合成167
45多氮咪唑衍生物及咪唑環番170
46苯並三唑的有機反應174
461苯並三唑作為好的離去基團174
462促使質子離去174
463好的電子給體175
464苯並三唑與Wittig試劑的開環反應176
465快速真空熱解法合成7H聯苯並[b,d]氮雜7酮177
47多氮試劑——DBU177
48氮賓及其單線態與三線態182
481氮賓的結構182
482氮賓的生成183
483氮賓的反應185
49螢光與磷光現象189
491結構特徵189
492螢光與磷光190
410重氮化物的結構和反應192
411四唑和四嗪的有機反應195
4111四唑及其有機反應196
4112雙環四唑衍生物的合成198
4113四嗪及其反應199
412相關天然吲哚生物鹼的合成反應及吲哚合成200
4121Suzuki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1
4122Negishi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3
4123Stille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5
4124Heck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6
4125TsujiTrost反應合成吲哚生物鹼207
4126吲哚骨架的合成208
413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215
4131鈀催化的交叉偶聯反應機理215
4132新進展219
414卟啉衍生物的合成反應222
4141卟啉衍生物的生物合成223
4142卟啉衍生物的化學合成225
4143聚卟啉的合成反應228
415生物圈和植物中的氮素236
416N雜環卡賓(NHC)242
4161N雜環卡賓作為有機催化劑242
4162N雜環卡賓(NHC)催化的分子內環化反應243
4163N雜環卡賓(NHC)催化劑\[Ni(NHC){P(OPh)3}\]
高選擇性催化烯烴和醛的偶聯反應245
4164手性氮雜環卡賓Cu(Ⅰ)催化共軛加成反應245
4165氮雜環卡賓Pd催化體系246
417催化的氮賓插入和Brnsted酸催化的串級反應247
4171Au(Ⅲ)催化的氮賓插入247
4172Cu(Ⅱ)催化N對甲苯磺醯氨基甲酸酯的分子內
反應249
4173手性Brnsted酸催化串級反應249
418葫蘆[6]尿多氮化物251
第5章含氮化物與Fullerene[60]的有機反應253
51Fullerene[60]的有機反應253
511加成反應——Fullerene[60]的主要反應方式253
512其他幾種有機反應類型254
52Fullerene[60]與含氮化合物反應258
521與疊氮化物的反應258
522與重氮化物的反應259
523與生物活性含氮化物的反應260
524與多氮化物的光化學反應262
525與小分子含氮化物的反應264
5313C NMR譜和Fullerene[60]的衍生物269
5316,6加成和6,5加成270
532五元環和六元環的磁異性274
第6章NADH(NADPH)等生物活性分子及酶催化有機
反應27861NADH模型分子的合成278
611概述278
612一些C2對稱的NADH模型分子的合成280
613NAD+模型分子的還原研究283
614同位素效應和空間效應284
615線粒體呼吸和生物電子傳遞中的NADH287
616NAD(P)H及其模型分子的研究進展290
62NADPH與生物光化學299
621概念300
622光合作用中的NADPH301
623光合作用與NADPH小結306
624其他光合作用及其模擬307
625光合作用的進一步探討310
626視覺光化學316
63卟啉衍生物和類胡蘿蔔素衍生的大分子323
631卟啉衍生物323
632類胡蘿蔔素衍生物325
64有機反應中的酶催化328
641介紹328
642酶催化與有機反應328
643手性合成中的酶催化336
644紅茶發酵中的酶催化反應340
645小結342
第7章氮丙啶的手性合成反應345
71概述345
72氮丙啶的結構特徵348
73氮丙啶作為手性底物349
731簡介349
732氮丙啶的合成351
733氮丙啶的親核開環352
734小結353
74氮丙啶作為手性助劑355
741概況355
742作為手性助劑的C2對稱氮雜環357
743氮丙啶的合成360
744氮丙啶的烷基化反應362
745氮丙啶輔助的醛醇縮合反應365
746Michael反應和氮丙啶的移除371
747新法手性氮丙啶合成372
748小結373
75氮丙啶的手性合成新方法及開環反應377
76手性合成的基本方法384
761手性合成的幾種方法384
762手性拆分的幾種方法388
77Click反應和多氮手性化合物及其手性催化劑391
771Click 反應392
772多氮化合物手性催化劑394
773疊氮手性化合物401
774展望403
78一些手性新問題404
781升華與自動光學純化問題404
782非手性化合物晶態下的光學活性406
783不對稱現象及其模擬406
第8章有機反應中的若干理論問題408
81有機反應中的溶劑效應408
811概述408
812溶劑對反應的定性理論408
813溶劑對反應的定量理論410
814溶劑的疏水性尺度和溶劑化作用413
815溶劑效應的新探討414
816溶劑效應中的新問題415
817水及其混合物作為反應介質417
818液體二氧化碳作為反應溶劑418
819離子液體作為反應介質418
8110傳統的固相有機反應419
8111有機“王水”421
82固相合成反應進展423
821傳統固相反應的新進展423
822載體固相反應簡介424
823載體固相反應進展425
83水和全氟溶劑的溶劑效應434
831水溶液獨特的性質434
832水在有機反應中的溶劑效應436
833全氟溶劑的溶劑效應439
84有機反應中的相轉移催化作用449
841引言449
842機理450
843套用451
844三相相轉移催化劑454
845溫控相轉移催化劑455
846手性相轉移催化劑457
85有機反應中的極性轉換作用462
851極性轉換的概念462
852極性轉換在有機反應中的套用463
86環加成反應的擇向效應470
861影響環加成擇向效應的因素471
86214;21規則及其套用471
86314;21規則運用舉例473
87不對稱的[4+2]反應的套用476
88微擾分子軌道法的套用479
881共軛烴的芳香性479
882化學反應的Dewar活性指數481
883離域能對親核反應的作用483
884π電子密度對親電取代反應的作用485
885NBMO係數激發能的貢獻485
886雜原子取代奇交替烴總π能對性能的關係487
887雜原子取代奇交替烴的電荷分布490
888共振結構的計數492
889非鍵軌道係數對鍵參數的作用493
8810共振結構數對反應性能的定量探討494
附錄歷屆諾貝爾化學獎得主497
後記521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