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一章(有感(譚嗣同詩作))

有感一章(譚嗣同詩作)

有感(譚嗣同詩作)一般指本詞條

《有感一章》是清代革命家譚嗣同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首詩寫面對國土被侵、主權旁落的深重民族危機,詩人滿懷悲痛和無助,雖身處陽光和煦的春日,仍無法慰藉內心深處的愁緒,詩人憂國憂民,感懷於國家的懦弱與苦難,困惑國家的出路到底在何方,不禁與同胞們一起潸然淚下。全詩風格悲愴蒼涼,情感濃烈真摯,閃爍著愛國精神之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有感一章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譚嗣同
  • 作品別名:有感
  • 作品出處:《譚嗣同全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有感一章
世間無物抵春愁,合向蒼冥一哭休
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抵:抵得過。春愁:對於春天消逝的憂愁。這裡指對於國事飄搖、國勢衰微的憂愁。
⑵合:應該。蒼冥:蒼天。一哭休:痛哭一場才罷休。
⑶四萬萬人:當時中國人口有四萬萬。四萬萬,四億。
⑷神州:戰國時騶衍稱中國為“赤縣神州”。後世用它作為中國的代稱。

白話譯文

世間沒有什麼事物能抵償春天的愁苦,應當面對蒼天一哭而休。
四億人民啊一起痛哭吧,遼闊的遠方哪裡還有中國的疆土!

創作背景

此詩作於光緒二十二年(1896)春。先一年三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因甲午戰爭戰敗而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這對譚嗣同刺激極大。他在《興算學議》中說:“經此創巨痛深,乃始屏棄一切……當饋而忘食,既寢而屢興,繞屋傍徨,未知所出。”因此,當又一個春天來臨之際,他又激起了萬斛“春愁”,作了這首詩。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有感一章》這首詩是一首寫大憂和大痛的七言絕句。首句“世間無物抵春愁”直抒胸臆,世間沒有什麼能夠抵得了自己的“春愁”,極言自己愁之大、愁之重。“抵”這個動詞使後面春愁一詞一下子具體化形象化了,並給人無盡的想像。春天本來是充滿生機和希望的,但是在一年前的春天,清政府因甲午戰爭失敗而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從此,為春天留下了民族恥辱的陰影。當春天再次來臨時,這種亡國之恨當然是撕心裂肺、刻骨銘心的。
第二句“合向蒼冥一哭休”,緊承首句,進一步寫悲。只有面對蒼天,放聲痛哭一場才能罷休,然而這“哭”字又不僅僅寫悲,因為是向著蒼天去哭而不是向隅而泣,那悲必然是悲中有憤。第三句“四萬萬人齊下淚”,由個人悲轉向億萬廣大同胞悲,表現的是更大的悲痛。同時也表明了詩人的思想情緒與億萬廣大人民是一致的。
末句“天涯何處是神州”,點明了以上三句所寫憂愁和悲痛的原因。在蒼茫的大地上,昔日的神州不知到底在何處。被帝國主義瓜分了,這必然使詩人和全國億萬人民痛哭。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對國土淪陷、國家危亡的無限憂慮和悲痛,表達了對清王朝腐敗無能、賣國求榮的憤慨,但這首詩寫憂寫痛並不使人沉溺於憂愁和悲痛,而給人一種催人警醒、奮爭的潛在力量。直抒胸襟,感情激越,視野廣闊,筆力沉重,以反詰收束,更增添了悲痛感慨的力量,這是此詩寫作上的特色。

名家點評

中國古典文學專家霍松林《歷代好詩詮評》:前兩句,寫“春愁”難抑,欲痛哭問天,已極悲痛。後兩旬,更從個人的角度擴展到全民族的角度:“四萬萬人齊下淚”!為何下淚?就因為走遍“天涯”,已經看不到完整的“神州”!國破家亡,誰能在簽訂賣國條約的春天不發愁、不下淚呢?《馬關條約》的簽訂距今已一百多年,讀此詩,猶催人淚下。

作者簡介

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湖南瀏陽人。中日甲午戰爭後,他愛國熱情高漲,發憤鑽研和提倡新學,宣傳變法維新,救亡圖存。後參加康有為、梁啓超領導的維新運動。是骨幹之一。變法失敗,朋友勸他出奔避難,他堅決拒絕,表示要以鮮血喚醒國人。後被捕入獄,慷慨就義。他的詩激情澎湃,風格壯闊。有《莽蒼蒼齋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