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有感
如殘葉濺
血在我們
腳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半死的月下
載飲載歌
裂喉的音
隨北風飄散。
吁!
撫慰你所愛的去。
開你戶牖
使其羞怯
征塵蒙其
可愛之眼了。
此是生命
之羞怯
與憤怒么?
如殘葉濺
血在我們
腳上。
生命便是
死神唇邊
的笑。
創作背景
此詩寫於20世紀的20年代初,收錄在1926年出版的詩集《為幸福而歌》中。作者在詩集序言中說這本詩集“多半是情詩,及個人牢騷之言”。這首詩大概就屬於其中的“牢騷之言”。“有感”相當於傳統的“無題”。李金髮的這首詩就是一篇無題詩。他“有感”是為表達一個古老而頹廢的主題:人生短促,時光不再,只能在酒與愛的享樂里消除痛苦。
文學賞析
在這首《有感》中,詩人思考生命,思考生命與死亡的關係。《有感》這首詩充滿了怪異的意象,這些意象之間的連線也沒有明顯的線索。整個詩就像一個難以索解的謎。
一開頭的“殘葉”讓人們想到中國古典詩歌中經常見到的類似的意象,如“曉來誰染霜林醉”中的“霜林”“山山黃葉飛”中的“黃葉”,但接下來的“血”就讓人感到一種不安了,“命便是/死神唇邊/的笑”,死亡只是人化為其他生命狀態存在而已。李金髮對生死的理解則充滿了現代主義的味道,他看到生死貼得很近,只隔咫尺,生命在死亡面前不堪一擊:“殘葉”是“樹葉”生命走向盡頭的狀態,其紅如血,殘葉的飄零使詩人想到生命的脆弱,死神是冷酷的,生命便在他輕輕一笑中消失,永不再來。
生死的無常使人想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儘量享受在世的幸福,然而“裂喉的音/隨北風飄散”,如在曠野般的孤獨感驅使人去尋找慰藉。在互相依偎中取暖:“撫慰你所愛的去。”愛情似乎成為抵擋死亡恐懼和孤獨感的最佳方式,然而詩人又懷疑人與人之間是否能真正進行心的交流了:“開你戶/使其羞怯,/征塵蒙其/可愛之眼了。”長期的漂泊使人一方面渴望同情理解和愛,一方面又因對他人疑懼而羞怯,想固守自己的孤獨,內心充滿矛盾。李金髮旅居法國多年,這種自身漂泊無依的刻骨銘心的體驗與他對生命的理解相結合,又加深了他對“生命如寄”的感悟。愛情與生死就這樣交織在一起,形成“此是生命/之羞怯/與憤怒么?”的感慨。
最後一段與開頭重複,形成一個圓圈,結構上的“圓圈”又和生命過程相對應,更加深了這首詩透骨的生命悲涼感。
詩人他對生命、愛情的獨特感悟雖然有一種頹廢氣息,但又有著一種智者的清醒。其實生命的意義或許就是無意義,到頭來落得白茫茫一片,真乾淨詩人認為“生命是死神唇邊的笑”,個體被上帝捉弄,被任意牽著鼻子走,像一個被愚弄的木偶,到頭來狼狽不堪,似乎生命的主人公便是上帝。因此人生充滿了悲苦,充滿了孤寂,更充滿了不平與憤懣。詩中的血讓人充滿了不安,“殘葉”預示著生命的衰頹,在風中搖搖欲墜,聽任風的安排,自身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生命的無常常使人想到對酒當歌,高歌當泣,伴隨著嘶啞的聲音在“半死的月下,載飲載歌”以尋求慰藉。“生命是席華美的袍,上面爬滿了虱子”,充滿了悲傷與無奈。
名家點評
安徽大學教授
方銘:李金髮是中國早期象徵詩派的代表。這首《有感》是他的名作。全詩共有六節,第一、二節與五、六節相同,結構並不複雜。一開始就是象徵性的比喻。而且建構奇特。(《中國現代文學經典評析 現代詩歌》)
當代作家
孫玉石:這首《有感》,採用近於“樓梯式”的短句法本身就與詩人憤怒痛苦的感情密不可分。有些短句又用新穎的斷句法,如“濺血”是一詞,故意割開排列,“血”字放在前邊去了,“死神”也不接“便是”,而是另提一行,“唇邊的笑”也硬加分開,把“的笑”另立一行,都是為了使那些另提一行的詞,給讀者一種強烈的印象,增強閱讀者的接受效果。這樣斷句法是西方現代派詩常用的,在新詩中,李金髮較早地進行嘗試,是對新詩傳達情感手法的一種擴大。全詩首尾兩節的重複,不僅加強了作品的音樂美,也使詩的主題得到更強的表現。(《新詩鑑賞辭典》)
吉首大學中文系教授陳遠征:象徵派詩人歌詠頹廢人生往往還有暴露社會醜惡的意思,而李金髮的《有感》則僅止於頹廢。但就比喻而言,比之曹操的“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內涵要飽滿得多了。(《現代中國的詩人與詩派》)
作者簡介
李金髮(1900—1976),原名李淑良,廣東梅縣人。中國早期象徵詩派代表詩人之一。早期詩作受法國象徵主義影響,以抒寫直覺為主,詩意朦朧,語言晦澀,注重暗示和隱喻,充滿想像的跳躍。詩歌代表作為《棄婦》《琴的哀》《生之疲乏》《有感》等。出版詩集《微雨》《為幸福而歌》《食客與凶年》。其中,1925年11月出版的《微雨》最早將法國象徵派詩帶進中國詩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