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科技大學),由國家科技部批准,於2018年10月8日正式掛牌成立,是中國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

澳門科技大學於2005年開始參與“嫦娥探月工程”數據分析和研究工作。2008年與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成立“月球與行星探測套用研究聯合實驗室”;2011年成立太空科學研究所;2014年獲中國科學院批准設立“中國科學院月球與深空探測重點實驗室夥伴實驗室”,成為中國科學院首個境外夥伴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白春禮院長親臨澳門主持揭牌儀式;2018年獲國家科技部批准成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澳門特別行政區崔世安行政長官、國家科學技術部張建國副部長、澳門科技大學劉良校長等主持揭牌儀式;2019年國家航天局澳門太空探索與科學中心在澳門科技大學揭牌。

實驗室在國家大力發展深空探測的戰略指引下,深度參與國家深空探測計畫,成功開展了多項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為中國深空探測提供重要的科學支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 外文名: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Lunar and Planetary Science
  • 成立時間:2018年10月8日
  • 機構地址:澳門科技大學
發展歷史,研究方向,研究內容,人才隊伍,科研成就,科研綜述,嫦娥探月,火星探測,星體探測,人才培養,機構領導,獲獎記錄,

發展歷史

2018年7月,國家科技部批准在澳門科技大學成立“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是國家在天文與行星科學領域的首個國家重點實驗室。
2018年10月,“2018澳門科學技術獎勵頒獎典禮暨新建國家重點實驗室揭牌儀式”於澳門文化中心綜合劇院舉行。澳門特別行政區崔世安行政長官、國家科學技術部張建國副部長、澳門科技大學劉良校長等為“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持揭牌儀式。
2019年4月,與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簽署合作框架協定。澳門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共同支持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和中國科學院行星科學重點實驗室建立戰略合作夥伴關係
2019年6月,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來訪澳科大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和上海衛星工程研究所聯合簽署了戰略合作備忘錄,基於雙方在空間科學和深空探測領域的基礎和優勢,圍繞空地地磁探測、深空微型探測相機/探頭技術、行星科學、行星化學、行星地質等方面開展科學研究與項目合作。
2019年12月,國家航天局澳門太空探索與科學中心在澳門科技大學揭牌。

研究方向

研究方向包括:行星內部結構、行星內部動力學、行星表面物理、行星地形地貌、行星磁場與重力場物理、行星隕石化學、行星形成與演化、行星宜居性。

研究內容

主要研究內容:圍繞月球、火星、近地小天體和氣態巨行星,利用數值仿真、數據分析、高解析度觀測、實驗研究等各種手段開展行星內部結構和重力場、行星內部流體與磁流體動力學、行星表面撞擊坑、行星地形地貌比較研究、行星表面物質特性統計研究、行星大氣動力學、行星際空間電漿、採樣/隕石分析、極端環境下生命存在形式等研究。

人才隊伍

據2022年7月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太空科學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實驗室現有40位專家學者,包括講座教授、教授、特聘教授、特聘顧問、副教授、特聘副教授、助理教授等, 研究團隊逾90人。專家學者均來自於國內外知名的教研機構,具有豐富的研究經驗和國際視野,組成了一支多學科結合、結構合理的國際化研究隊伍。

科研成就

科研綜述

截至2021年5月,實驗室以國家深空探測戰略需求為引導,已積極開展行星空間環境、行星大氣、行星地質、行星內部等相關科學研究,特別是利用嫦娥四號的資料進行相關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成果發表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Astronomy 等國際著名學術期刊。
2012年,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2016年6月,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2020年研究項目「月球、小行星、巨行星的表面特徵、內部結構研究」獲得了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嫦娥探月

實驗室根據“嫦娥工程”為主線,以本身“嫦娥工程多波段觀測資料的科學發現”、一、二、三號嫦娥衛星所取得的科學套用經驗和成果為依託,重點發展含四號、五號飛行器的研究包括月表及近月環境的研究、嫦娥五號採樣返回樣品的分析及撞擊坑的形成機制及月面的遙感觀測。
2012年,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探月數據的分析與研究」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三等獎。
2016年6月,實驗室研究項目「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資料的科學發現」獲得澳門科學技術獎中的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2020年11月,實驗室啟動空間探測科學實驗平台,分析嫦娥五號月球樣品。
2021年2月,實驗室祝夢華副教授,代表實驗室科研人員,獲邀參加國家領導人接見嫦娥五號參研參試人員活動。

火星探測

2016年12月1日,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一行前往澳門科技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就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中開展合作相關事宜達成共識,邀請澳科大研究人員深度介入我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的科學研究工作,雙方同意由澳科大負責火星環繞器工程測量分系統可分離遙測探頭研製生產,數據處理及分析工作。按照國防科工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安排,澳門科技大學於2017-2018年在珠海承辦了“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有效載荷探測技術和數據處理”第一次和第二次學術研討會,推動工程與科學對接,為火星任務科學研究做好先期準備,保證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早出成果、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截至2020年7月,實驗室/中心已完成和在研的火星研究項目11項。在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工局民用航天“十三五”技術預先研究項目資助下,澳門科技大學研究人員在火星地形地貌、礦物反演、淺表層結構及水冰探尋、天體生物學、表面輻射環境、大氣及沙塵氣候、內部結構、磁場及空間環境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多項研究成果。特別是火星大氣及沙塵氣候研究,為保證我國火星探測器的安全著陸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7月,澳門科技大學深度參與的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探測器在文昌航天發射場發射。

星體探測

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許文韜博士領導的中美研究團隊於2022年1月8日通過美國太空總署歐空局哈勃太空望遠鏡(Hubble Space Telescope)觀測了C/2014 UN271 (Bernardinelli-Bernstein),他們分析了哈勃的觀測數據,並結合了稍早前的阿塔卡瑪大型毫米及次毫米波陣列射電觀測,確認了該彗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彗星,其彗核直徑達約120-135公里,至少是普通彗星彗核尺寸的五十倍,彗核表面幾何反照率(反射太陽光之能力)僅為~3-4%,黑甚過煤炭。該合作是由來自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許文韜領導,聯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UCLA)的行星科學教授David Jewitt博士、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助理教授余亮亮博士以及美國太空望遠鏡科學研究所Max Mutchler所做的研究,研究結果已發表於《天體物理學雜誌通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

人才培養

據2022年7月澳門科技大學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太空科學研究所官網信息顯示,實驗室開設1個博士學位課程,2個碩士學位課程。
博士學位課程:地球與行星科學博士學位課程
碩士學位課程:地球與行星科學碩士學位課程、空間大數據分析學碩士學位課程

機構領導

實驗室主任: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張可可講座教授
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歐陽自遠院士
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潘永信院士
學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中國科學院王水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海外院士、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李羅權院士,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景益鵬院士,澳門科技大學特聘教授、台灣中央研究院葉永烜院士,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徐義剛院士,中國科學院雲南天文台韓占文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空間科學中心王赤主任,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台李春來副台長,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常進副台長,澳門科技大學校監顧問許敖敖教授,澳門科技大學太空科學研究所所長、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可可講座教授。

獲獎記錄

時間
獎項
獲獎對象
2024年1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2023年度專業功績勳章
月球與行星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