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上的足跡》,文章名,為2014年人教版初一語文課本課文,作者朱長超,選自20世紀發現縱橫談(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月亮上的足跡
- 作品出處:人教版初一語文課本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朱長超
字詞,文章屬性,原文,背景資料,整體把握,練習說明,教學建議,相關資料,從“水星”計畫到“阿波羅”登月計畫,阿姆斯特朗,教學準備,教學重點,教學難點,學情分析,課前準備,教學過程,導語激趣,引人課題,初讀課文,掃清障礙,細讀課文,整體感知,質疑問難,合作探究,課堂總結,
字詞
讀一讀 寫一寫:
征程(zhēng chéng):征途。
健步(jiàn bù):善於走路;腳步快而有力。
橢圓(tuǒ yuán):橢圓形。
鐵鍬(tiě qiāo):鐵鍬,一種農具,用於耕地、鏟土。長柄多有木製,頭為鐵制,還可軍用。
測定(cè dìng):經測量後確定。
濺落(jiàn luò):重物自高處落入水中。
暢談(chàng tán):痛快、盡情、毫無拘束地談話、交談。
里程碑(lǐ chéng bēi ):比喻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可以作為標誌的大事。
昂首挺立(áng shǒu tǐng lì ):抬起頭,筆直地站立著。形容很有精神,很有氣魄的樣子。
一葉孤舟(yī yè gū zhōu ):像一片樹葉一樣的一隻船。比喻孤零惟一。
遙遙在望(yáo yáo zài wàng ):距離很遠的東西已在視線之內,可以望見。
文章屬性
朱長超,1944年10月生,1982年畢業於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哲學專業。後又修完華東政法法學院法學本科、華東師大漢語文學系本科,並通過了心理諮詢師3 級2級的考試,此外還學過中醫等,粗通文理,略識中西,有開闊的知識面。現在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工作。社會兼職: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思維科學研究所上海分所所長,上海南市思維進修學校校長。現為上海社會科學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員,中國思維科學學會籌委會副理事長,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初步構造了人類思維史的理論框架,對思維史的發展階段、動力、研究方法作了深入論述;對海克爾提出生物發育重演律及黑格爾、恩格斯提出的精神重演律運用DNA及分子生物學成就作了理論說明;運用思維科學及腦科學成就,提出了智力開發和思維訓練的“左右腦均衡開發”論,並編寫出版了智力開發教材;出版了通俗哲學和科學普及的著作和文章,不斷探索著理論通俗化的道路。其作品共獲得20多個獎項,其名被收入《中華人物辭海》等多部辭書。
原文
(1)在茫茫太空,月亮是地球的近鄰。雖說是近鄰,離地球也有38萬公里,真是可望而不可即。
(2)然而,1969年7月,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終於代表全人類拜訪了月球,邁開了人類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樹起了宇航事業的一塊新的里程碑。
(4)飛船的指令長阿姆斯特朗、指令艙駕駛員科林斯和登月艙駕駛員奧爾德林在宇航中心的食堂里吃了早飯,穿上了太空衣。一個偉大的時刻就要來到了,他們就要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他們同前來送行的人們—一道別。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遙遠的一次旅行。他們健步來到發射架下,乘上電梯,來到指令艙前,進入狹小的指令艙。
(5)地勤人員對火箭作了極為仔細的檢查,證明一切正常。指揮中心發出點火指令後,計算機開始自動工作。自動點火裝置點燃了點火器,“土星5號”開始發出隆隆的聲音,大地劇烈地震動起來,火箭緩緩上升,不斷加速。三位太空人躺在艙內,觀察著各種儀表的讀數。此時,他們正承受著巨大的壓力,那是由於火箭的加速而引起的超重力。發射後2分42秒,第一級火箭自動脫落,二三兩級火箭繼續上升。當達到182公里高度時,第二級火箭自動脫落,速度達到每秒6.8公里。離地9分5秒,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飛船在預定的時間、預定的高度進入預定的軌道。此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每秒7.67公里。
(6)飛船進入預定的軌道後,先繞著地球飛行,以觀測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飛行。根據飛行狀況的測定,休斯敦地面指揮中心發出了向月球進軍的指令。於是,第三級火箭再次發動,使速度達到每秒10.5公里,進入登月軌道,向著月球奔去。
(7)三名太空人在艙內吃了晚飯,在發射後13小時30分開始平靜地進入夢鄉。地面站停止對他們發出指令,以免干擾他們的好夢。他們必須好好休息,因為要成功地進行登月飛行,沒有良好的體力和精力是不行的。
(8)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中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月亮和地球距離的中間點,在19日晚上8點33分,又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這個引力的靜止點在離月球28000公里的地方,月亮和地球在這一距離上引力平衡。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
(9)19日晚上9點32分,地面指揮中心發來呼叫。三個人急忙起身。這一天,他們應該按計畫登上月球。飛船開始作減速飛行,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要到達神往已久的月亮上空了。三個太空人緊張地工作著,他們手握操縱桿,以防一旦計算機出現故障,就可以手工操縱。還好,計算機發著正常的指令,飛船減慢到一定速度時,就自動作了停火的指令。7月20日上午7點32分,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換乘登月艙,並與地面指揮中心通了話。不久,登月艙和飛船脫離,飛船繼續在月亮的軌道上飛行,而登月艙則開始降落,不斷地在橢圓形軌道上緩緩下降。
(10)7月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登月艙平穩地降落在月球上。登月的太空人興奮地向休斯敦地面中心報告:他們已經勝利著陸。休斯敦地面中心也高興地祝賀他們的成功。
(11)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1點51分,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了月球。月面上到處是細小的顆粒,有點像地球的海灘。緊接著,奧爾德林也來到了月面。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2)一到月球表面,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馬上開始了緊張的工作。他們的任務很多,但是供給他們呼吸的氧氣卻很有限,只夠使用四個小時。因此,每分每秒都得抓緊。他們檢查了登月器的著陸情況,發現一切正常;他們拿出鐵鍬,採集了月壤和月岩的樣品;他們從登月艙中取出一塊紀念碑,把它樹立在月球上。紀念碑刻著地球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圖像,上面還刻著:
1969年7月,太陽系的行星——地球上的人類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跡。我們代表全人類,來這裡做一次和平的旅行。
然後,奧爾德林從登月艙中取出電視攝像機,安裝在月球的表面;他們又安裝了一台太陽風測定裝置,用來檢測宇宙射線;還安裝了用來精確測定月球和地球之間距離的雷射儀;安裝了測定月震的月震儀。他們又取出美國的星條旗,神色莊重地把它插在月亮上。這些工作完成後,他們舒了一口氣,跟美國總統尼克森進行了月亮和地球之間的第一次通話。總統熱情地祝賀他們登月成功。
(13)三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他們的氧氣袋中只剩下夠一個小時的使用的氧氣。休斯敦地面中心命令他們停止作業,從月球返回登月艙內。他們小心翼翼地登上登月艙,脫掉登月服,換上艙內航天服,美美地吃了頓中飯,甜甜地睡了七八個小時。
(14)1969年7月22日0點15分,休斯敦地面中心喚醒了飛船中的科林斯和登月艙上的兩名太空人,命令登月艙升到一定的繞月軌道,與“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登月艙發動機起動了,它不斷地上升,不斷地加速,進入了預定軌道。22日上午6點35分,它與去那裡等候的“阿波羅11號”飛船對接成功。三位太空人在月亮上空會合了,他們激動地在狹窄的指令艙中緊緊地握手。登月艙已經完成了它的歷史使命,將它帶回地球,是不合算的。於是,它被甩在太空。
(15)飛船開始向遙遠的地球返航。25日凌晨1點35分8秒,它以合適的角度進入地球大氣層。下降到4000米高度的時候,三個大型降落傘在空中張開,“阿波羅11號”飛船準確地濺落在預定的海域,被等候在那邊的海軍救起。
(16)人類第一次踏上了月球。這次偉大的探險來回共經過76萬公里,歷時195個小時,三位太空人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個星球的探險。
(17)登月歸來後不久,即1969年9月16日,三位太空人到美國國會大廈,在國會聯席會議上發表了演說,暢談登月的感受。
(18)阿姆斯特朗談到了登月的意義。他這樣評論他們離開登月艙、踏上月球的“一小步”:“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
背景資料
為了打破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畫,並在國會上大膽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於前蘇聯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務。甘迺迪以一種歷屆美國總統都沒有的坦率態度警告美國人民,除非他們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則就不要接受這項任務。這項任務就是後來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畫。 此項任務先後有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了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本文記述的是1969年7月“阿波羅11號”飛船成功登月這一事件。
整體把握
人類早就有登上月球的願望,並且因此產生了很多美麗的神話傳說。1969年7月,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終於把人類的這一夢想變成了現實。本文真實地記錄了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登月的全過程。這是一篇饒有興趣的科普小品,閱讀它,可以激發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
本文側重於記敘,將登月的全過程敘述得清楚明白、生動形象。可以說,吸引人是本文的突出特點。首先是登月本身這件事吸引人,特別是對青少年學生就更具吸引力。月球上有什麼?人如何才能登上月球?飛船是如何製造的?萬一出現意外飛不回來怎么辦?在高達每秒10.5公里的飛行速度中,太空人會有什麼樣的感覺?太空人在飛行中怎樣吃飯?大小便如何處理?如此等等,一系列的問題能喚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心。教師的教學設計要注意去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通過學習本文,學生能夠向教師提出許許多多的問題(即便這些問題教師回答不了也不要緊),這正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所以,“激趣”是教師教學本文的重點。教師完全可以讓學生去設計一種更新的登月計畫,每人都說出自己的想法,哪怕不合邏輯也是非常可貴的。
要讓學生認真朗讀課文,從朗讀的情況就能看出學生的興趣濃度。對某些句子教師可作朗讀指導。比如對阿姆斯特朗的那句名言:“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教師要啟發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選擇適當的讀法。
怎樣把一件事情敘述得完整生動呢?本文提供了很好的範例。首先是渲染。文章的1、2段進行了渲染,目的是引起讀者的閱讀興趣。其次是有明晰的時間線索。從第3段的“這一年的7月16日”開始,作者把登月的全過程按照時間順序作了詳細交代,甚至連幾分幾秒都寫得清清楚楚。這就使讀者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可以說,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是本文寫作的又一突出特點。
生動的語言是本文第三個突出特點。語言的生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恰當的描述。在寫到火箭發射前的景象時,作者寫道:“火箭像巨人一樣昂首挺立著,尖端直指藍天,高達一百多米。”這表現了火箭高大雄偉的姿態。寫火箭在太空飛翔時,作者寫道:“飛船像一葉孤舟在太空緩緩地行駛。它飛過了……又飛過了……從飛船上可以看到美麗的月球已經遙遙在望。它發著美麗的銀光,靜靜地懸在飛船的上方。”這樣描述很能激發讀者的想像。2.用數字說話。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了一系列的數字,它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因為這些數字都是富有吸引力的。比如三級火箭的速度分別是6.8、7.67、10.5,就可以令學生遐想不已。還體現了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3.敘述中有議論。在記敘文中恰當穿插一些議論的句子,可以起到深化理解、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第4段中作者寫道:“一個偉大時代就要來到了……這將是人類進行的距離最為遙遠的一次旅行。”再比如第11段中:“這是一個偉大的時刻。這是人類偉大的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這種記敘中加議論的寫法是中學生應該掌握的寫作要點。問題研究
傳統的語文教學喜歡把課文劃分若干段落層次。這種做法固然有其合理之處,但往往陷入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有些課文沒有必要劃分段落層次。像本文,由於時間線索很明晰,學生完全看得出事件發展的階段,因此教師不必花費精力去分段。即便分出來了,也沒有什麼實際意義。教學本文,教師應該在如何激發學生興趣上下功夫。另外,人類登月已不止一次,教師可適當向學生介紹其他的有關情況,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去找有關材料。還有,有人寫文章說,阿波羅登月計畫是一場大騙局。也有人說,登月的照片有些是假的。對於這些觀點,教師了解一點即可,不必在課堂上給學生講。一旦學生問到,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想辦法證實一下,因為證實的過程就是鍛鍊的過程。
作者在文中說“這一時刻的精確時間是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寫登上月球具體的時間,為什麼要精確到“秒”?答:1、表現出作者的科學、嚴謹、準確。2、記錄了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刻。3、作者這樣也表現出了他的激動。4、列數字
練習說明
一 快速默讀課文,試把登月的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作簡要的解說。
此題激發學生想像。只要能按照時間順序畫出示意圖就可以。解說性的文字要簡練。
二 閱讀下面幾段文字,與同學討論:為什麼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1.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阿姆斯特朗)
2.踏上月球的第一步,也是踏上太陽系各行星和最終走向太空其他星球的一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這句話闡述的是事實,而“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則是對未來的希望。(奧爾德林)
3.21~22世紀,人類將移民月球,建立月球村。月球村將利用太陽能取暖,利用月球上發現的水生產蔬菜、糧食,建立各種生活設施。月球村的重要任務是開採氦3並運回地球,並利用這一熱能源發電,供應全地球所需電能。人類還將開發地球人拜訪月球村的旅遊業。(何祚庥)
此題旨在考查學生對登月活動重大意義的理解。在此之前,人類曾幻想過登月,並產生了很多神話傳說、科幻作品,但從來沒有真正到過地球以外的星球。“阿波羅”登月計畫的成功使人類的夢想變成了現實,人類開始走向地球以外的星球,說明現代科學技術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不會局限於地球,人類的未來是美好的。可以讓學生盡情回答,此題沒有“標準答案”。
三 根據下面的情境,展開想像,寫一段一二百字的文字。
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此題主要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教師對學生的想像不要加任何限制,文字要儘量生動。
教學建議
一、有條件的學校,可準備一些教學課件,使課堂教學更加生動直觀,引起學生學習興趣。
二、通過本課學習要培養學生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教學時可與本單元綜合性學習“探索月球奧秘”綜合起來考慮。
三、教給學生一點快速閱讀的方法,在規定時間內讀完全文,概括課文內容,看誰概括得全面而正確。
四、開展一個口述活動。請一位或幾位學生對登月全過程作跟蹤報導,報導的內容可以本文為主,參照其他有關資料。
五、讓同學們快速地默讀課文,試著把登月的全過程畫成一張示意圖。
相關資料
從“水星”計畫到“阿波羅”登月計畫
美國為謀求和保持“空間領先”地位,在“空間競賽”中戰勝蘇聯,自1958年成立宇航局以來實施了一系列載人航天計畫。
“水星”計畫是美國1958年開始實施的第一個載人航天計畫。鑒於當時與蘇聯競爭的緊迫形勢,該計畫的基本指導思想是儘可能利用已經掌握的技術和成果,以最快的速度和簡單可靠的方式搶先把人送上天。但事實上,當蘇聯於1961年4月12日把航天員加加林送上天成功地完成軌道飛行時,“水星”飛船尚處於無人試驗階段,直到1962年才進行首次載人軌道飛行。“水星”計畫於1963年結束,共完成25次飛行試驗,其中包括4次動物飛行,2次載人彈道飛行,4次載人軌道飛行,耗資約4億美元。
“阿波羅”計畫從1961年開始實施至1972年結束,共花費240億美元,先後完成6次登月飛行,把12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它不僅實現了美國趕超蘇聯的政治目的,同時也帶動了美國科學技術特別是推進、制導、結構材料、電子學和管理科學的發展。但是,“阿波羅”計畫耗資太大,幾乎占用了宇航局60年代全部經費的3/5,嚴重影響了美國空間科學和空間套用領域的發展,迫使美國重新考慮下一步的航天目標。“阿波羅”登月計畫:人類航天史上的驚人之作 前蘇聯於1957年搶先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又於1961年把人類第一名航天使者送上地球軌道。從表面上看,前蘇聯在航天領域屢拿金牌,遙遙領先。這大大刺激了技術力量雄厚的美國人,連美國第35任總統甘迺迪也驚呼:“我們落後了!”
為了打破前蘇聯的航天優勢,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甘迺迪批准了航空航天局的登月計畫,並在國會上大膽地提出了在1970年以前先於前蘇聯把人送上月球的任務。甘迺迪以一種歷屆美國總統都沒有的坦率態度警告美國人民,除非他們具有跑完全程的毅力,否則就不要接受這項任務。這項任務就是後來以希臘神話中太陽神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探險計畫。
為研製大型運載火箭,著名的火箭專家布勞恩及其4人小組劃歸國家航空航天局。政府同時為“土星5號”火箭的研製經費撥款1.4億美元。在以後的日子裡,儘管失敗、事故和來自某些方面的苛刻批評接連不斷,但美國人民和他們的政府在支持“阿波羅”的計畫中從來沒有動搖過。他們下定決心,一定要“把蘇聯人摔倒在月球上”,以雪屢屢敗北之恥。
“阿波羅”計畫早在1957年便開始構想。1960年左右曾認為登月的途徑無外乎兩種:一種是“直接登上月球”,一種是從地球軌道發射站上發射。後來蘭利實驗室的一個名叫霍博爾特的工程師提出了一條全然不同的月球軌道會合方案,就是用一艘比較小的航天飛船從月球軌道上下降到月球上,完成探險任務之後再在月球軌道上與母船會合對接,返回地球。經過一場激烈的內部大爭論之後,霍博爾特的構想被採納了。據較保守的估計,這一技術途徑使“阿波羅”的登月著陸至少提前了兩年。
在最初的登月艙設計中,在每位航天員座椅前方的艙壁上各安排了兩個視窗。較大的一個舷視窗與航天員的眼睛齊平。因航天員是坐著的,視窗距航天員的眼睛的距離為60 cm。較小的一個舷視窗靠近航天員的膝蓋。兩名航天員前的4個舷視窗的總面積達11平方米。這樣的設計很不理想。首先,由於舷窗的總面積過大,暴露的陽光太多,而縮小面積又會影響航天員的視野;其次,由於視窗離航天員的眼睛較遠,視野非常有限,給月球著陸過程中航天員對著陸地點情況的觀察造成了極大的困難。此外,因為視窗大,重量也大,侵占了其他設備的重量。
“阿波羅”計畫是一項宏偉龐大的任務。沒有哪一個單位、部門或公司能夠單獨完成它。在實施該計畫的過程中,大約有40萬人和2萬多家公司參加,耗資總計239.15億美元。
(摘自2001年2月15日《新浪科技》)
阿姆斯特朗
假如有人問你:“你知道什麼動物飛得最高嗎?”很多人肯定會回答:“鷹飛得最高。”假如有人告訴你鷹能飛上月亮,你肯定會認為這個人腦子出了毛病。
1969年7月20日,一個名叫阿姆斯特朗的美國人向全人類報告了一條訊息:鷹已經飛上了月球。當時所有聽到這條訊息的人,都知道他的腦子的確沒出毛病,而且他報告的訊息的確是事實。
阿姆斯特朗所說的當然不是一隻普通的老鷹,而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地球上的十幾億人通過電視實況轉播,親眼目睹了阿姆斯特朗緩緩地走下飛船,小心翼翼地把腳踏上了月球表面。“這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但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一步!”阿姆斯特朗的這句名言成了人類征服月球的偉大宣言。
尼爾·阿姆斯特朗,1930年8月5日出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個小城。小尼爾從小就對飛行非常著迷,15歲開始學習飛行課程,學費靠他自己打工掙得。由於學習成績優異,16歲他就獲得了實習飛行員的駕駛執照。當時,他甚至還沒有取得汽車駕駛執照呢。用一句中國話來說,小尼爾還沒學會走,就已經學會跑了。
1947年,阿姆斯特朗高中畢業後,獲得美國海軍提供的獎學金,進入著名的普度大學學習。1949年小尼爾應徵入伍,正式成為美國海軍的飛行員。這以後的十幾年中,阿姆斯特朗駕駛過200多架各式飛機,包括滑翔機、直升機、噴氣機等等,最著名的機型要算速度達到6 500千米/小時的X15型超高速火箭飛機。這期間,阿姆斯特朗還在工作之餘順利完成了南加州大學的研究生課程,獲得了航空工程碩士學位。
1962年,阿姆斯特朗被美國宇航局選中,成為美國第二批太空人。1966年3月16日,阿姆斯特朗作為飛船指令長,和斯科特一起駕駛“雙子星”8號飛船與太空中的一顆衛星對接。在成功實現對接後,飛船突然開始旋轉。阿姆斯特朗操縱飛船脫離了衛星,但飛船仍在太空中翻著筋斗。阿姆斯特朗啟動了16台噴氣推進器中的一台,飛船仍在旋轉。他們又啟動了第二台推進器,30分鐘後,飛船終於穩定下來。根據地面中心的指示,他們終止了這次飛行任務,成功地飛回地面,降落在西太平洋的指定水域。
1969年7月16日,阿姆斯特朗、奧爾德林和科林斯駕駛“阿波羅11號”飛船開始了人類首次征服月球的壯舉。7月21日,他們到達了月球“靜海”的預定著陸點,正要準備著陸,突然發現飛船下方是一個足球場大小的隕石坑,裡面布滿了大大小小的石頭,如強行著陸,他們的登月艙很可能會被這些石頭撞得粉碎,而繼續往前飛的話所剩燃料又不多了。阿姆斯特朗應付緊急情況的才能再一次得到了發揮,他馬上採取緊急措施,把飛船改為手動駕駛,繼續飛行了約20秒後,在6公里以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塊較為平坦的地方。由於高度緊張,此時他的心跳已由每分鐘77次上升到了156次。
登月艙終於安全地在月球表面著陸了。阿姆斯特朗立即向地球報告:“休斯頓,我們在月球‘靜海’報告,鷹已著陸!”
經過幾小時的準備工作後,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走出登月艙,用他腳上特製的大號膠鞋在月球表面留下了人類的第一個足跡。
阿姆斯特朗和奧爾德林開始了緊張的工作,在月球表面安放了一些科學儀器,包括宇宙射線計數器、測震儀、雷射反射器等。他們拍攝了大量的照片,並採集了一些月球土壤和岩石標本。在月球表面停留了三個多小時後,他們返回了登月艙。
7月25日,他們三人成功地返回地球,完成了人類第一次征服其他星球的壯舉。
這是一篇記實報導。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字裡行間透露著作者對登月成功後所表現出的喜悅之情以及對於人類聰明才智的讚嘆。這篇記敘文將記敘的要素和順序交代得清清楚楚。
教學準備
知識與能力目標:訓練學生的速讀能力,準確地概括課文內容的要點是本文的學習重點。
過程與方法目標: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培養學生對太空探索的興趣和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精神,
教學重點
知識與能力目標。
教學難點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情分析
指導學生在快速閱讀中中獲取文中的信息,提取課文主要內容;還要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的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投影片和相關錄相資料。
教學過程
導語激趣,引人課題
教者出示太空人拍攝到的月球地貌的圖片。有條件的,也可以播放一段宇宙飛船探訪太空的錄相資料。先簡要解說圖片內容。
教師:同學們,你們知道這些珍貴的圖片資料是怎么得來的嗎?對,是我們的太空人登上月球後拍攝的。(或是通過人造衛星拍攝的)那么,你們想了解人類成功地踏上月球的全過程嗎?讓我們一起學習《月亮上的足跡》。
(板書課題、作者)
初讀課文,掃清障礙
1、學習詞語,掌握下列詞語的意思並造句。
暢談:盡情地談。
小心翼翼: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昂首挺立:抬起頭筆直地站著。
遙遙在望:形容遠遠地可以看到。
可望而不可即:只能夠望見而不能夠接近。即,靠近,接觸。
2、指名學生用上列詞語造句。
細讀課文,整體感知
快速閱讀課文,完成下列各題。
1.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幾個階段?試概括每個階段的內容要點。
2.太空人登上月球後做了哪幾件事?
指名學生回答第1題,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擇其要點板書。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四個階段:
①升空前的準備(3-4):升空前氣氛、登機;
②飛向月球(5-9):檢查、點火、升空、飛行;
③登月成功(10-14):登月、在月球上工作、登上飛船;
④返回地球(15-17):起飛、歸航、回到地球、暢談登月感受。
指名學生回答第2題,其他同學在書上作好標記。太空人登上月球後做了下列幾件事:
①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②採集月壤和月岩。
③樹立登月紀念碑。
④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雷射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⑤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⑥與美國總統尼克森通電話。
3、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報導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將有關表示時間的短語在書上圈點。
4、作者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作者沒有過多的議論和抒情,但字裡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呢?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嘆,對太空人的敬佩。
5、試將登月全過程畫一張示意圖,並簡要說明。
時 間 | 事 件 進 展 |
1969年7月16日上午 | 火箭推動“阿波羅11號”發射升空 |
火箭發射後2分42秒 | 第一級火箭脫落,火箭繼續上升 |
離地9分5秒 | 第三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工作 |
火箭發射後13小時30分 | 太空人進入夢鄉 |
19日晚8點33分 | 飛船飛過了月亮和地球引力的中和點 |
19日晚9點32分 | 地面呼叫,飛船減速,準備登月 |
20日上午7點32分 | 兩位太空人換乘登月艙 |
21日凌晨5點17分40秒 | 登月艙平穩降落在月球上 |
21日上午11點39分 | 登月艙打開艙門 |
11點51分 | 阿姆斯特朗走下階梯,登上月球 |
22日0點15分 | 太空人被喚醒,登月艙升空離開月球 |
22日上午6點35分 | 登月艙與飛船對接成功 |
25日凌晨1點35分8秒 | 飛船進入大氣層 |
質疑問難,合作探究
1.作者在文章中用了很多數字,這些數字起什麼作用?
2.阿姆斯特朗談到登月的意義時說:“這一小步,對於一個人來說,是小小的一步;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你是怎樣理解的?
明確:
第1題,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導的特點。
第2題,先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稍作歸納。
“一小步”是指太空人們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對一個人來講確實很容易,毫不費力。但是這一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表明了人類高度發達的科技水平,開創了人類對宇宙探索的新紀元,這意義就非同小可,因此說這是巨大的飛躍。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已是三十一年前的事了。時光飛逝,時至今日,人類向宇宙邁進的步伐從沒停止過,你知道人類探索宇宙奧秘的其他成果嗎?
讓學生談談,互通有無,增長見識,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
課堂總結
這篇記實報導以平實的語言,真實地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表達了作者對登月成功後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讚嘆。本文按照事情發展的時間順序來記
敘,條理十分清晰,記敘的要素交代得一目了然,且語言平實、準確,體現了新聞報導的準確性、真實性、科學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