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厭逐瘀湯(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會厭逐瘀湯,中醫方劑名。出自《醫林改錯》卷下。主治①《醫林改錯》:痘五六天后,飲水即嗆。②《醫學集成》:瘀血凝滯之呃逆。

基本介紹

  • 名稱:會厭逐瘀湯
  • 出處:《醫林改錯》卷下
組成,用法用量,主治,方義,附註,文獻摘要,各家論述,

組成

桃仁五錢(炒),紅花五錢,甘草三錢,桔梗三錢,生地四錢,當歸二錢,玄參一錢,柴胡一錢,枳殼二錢,赤芍二錢。

用法用量

水煎服。

主治

①《醫林改錯》:痘五六天后,飲水即嗆。
②《醫學集成》:瘀血凝滯之呃逆。

方義

《江蘇中醫雜誌》(1984;6:28):本方由《傷寒論》四逆散以枳殼易枳實,合桃紅四物湯去川芎加玄參、桔梗而成。四逆散能調氣血,利升降;桃紅四物湯為養血活血方。去川芎者,因其辛溫性燥,恐傷陰津;增入玄參,意在助生地以滋養柔潤;桔梗乃利咽聖藥,能升降肺氣,並佐柴胡、枳殼升降氣機,引活血祛瘀藥上達病所。

附註

?l.聲帶小結《江西中醫藥》(1983,6:20):王某某,男性,35歲,1982年9月ll日初診。訴咽部乾燥不適,聲音嘶啞已二個月,被宜春地區人民醫院耳鼻喉科診斷為“聲帶小結”。經用四環素、喉片、北豆根片及清熱利咽中藥治療近月,效果不佳。證見形體壯實,口乾咽燥,聲音嘶啞,大便乾結,脈緩,舌苔薄黃,舌質稍紅,辨證為陰虛喉痹,瘀血內阻。治以養陰清熱,活血化瘀之會厭逐瘀湯加味:桃仁10克,紅花10克,當歸10克,生地l0克,赤芍12克,枯梗12克,甘草5克,玄參21克,麥冬l5克,柴胡10克,枳殼10克。每日一劑,水煎兩次分服。十五劑後,咽乾聲嘶明顯好轉,經耳鼻喉科檢查聲帶小結已見縮小。方已中病,囑續服十五劑,經間接喉鏡檢查:聲帶小結已消失,回校任教。
2.慢性咽炎《江蘇中醫雜誌》(l984,6:28):楊某某,男,53歲。有慢性咽炎史二年。近一月余,咽喉乾痛較甚,有梗寒感,咽部慢性充血,苔薄,舌下筋脈色紫。此屬氣滯瘀阻,津液耗傷。擬會厭逐瘀湯主之。藥用:生地、桃仁各12克,紅花、玄參、赤芍、胖大海各9克,柴胡、枳殼各4.5克,當歸6克,桔梗5克,生甘草3克,每日一劑,治療3周面愈。3.痰熱鬱結型頸椎病《上海中醫藥雜誌》(2007,8:43):用本方治療痰熱鬱結型頸椎病30例,對照組予葛根湯治療30例。結果:臨床痊癒6例,顯效18例,有效6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0%;對照組臨床痊癒2例,顯效l4例,有效10例,無效4例,總有效率86.7%。

文獻摘要

《醫林改錯》:“會厭逐瘀湯。桃仁五錢,紅花五錢,甘草三錢,桔梗三錢,生地四錢,當歸二錢,玄參一錢,柴胡一錢,枳殼二錢,赤芍二錢。水煎服。此方指五、六天后嗆水而言。若痘後抽風兼飲水即嗆者,乃氣虛不能使會厭蓋嚴氣管,照抽風方治之。”

各家論述

1.王永欽心悟——會厭逐瘀湯治療鼻咽喉科諸病
會厭逐瘀湯取其活血化瘀,解毒利咽之意,治療慢性喉痹、慢喉喑等病療效顯著。
慢性喉痹症見咽腔暗紅,後壁側索肥厚,簾珠突起甚則成片,咽部脹塞,吞咽不利或乾痛者,多屬血瘀或夾瘀之證。瘀血阻咽則咽澀不利,咽腔暗紅、增厚,簾珠突起,甚則成片等。治宜活血化瘀,通利咽喉。常用會厭逐瘀湯、活血利咽湯等。血瘀於喉,則喉門、聲帶暗紅肥厚,或生結長息,閉合不良,聲嘶音啞等。若瘀久不去,脈絡失養則聲帶鬆弛,運動失靈。治宜化開會厭喉門瘀血,以開音療啞。方藥如會厭逐瘀湯,活血療啞湯等。王師認為,瘀血主要是由於脈絡損傷,血流溢積或血運不暢,滯留瘀阻所致。血得阻熱之溫煦則行,此生理之常熱,固不能致瘀也。然若陽熱亢盛,生髮壯火,或因火(溫)熱邪毒內侵,犯及血絡,火熱亢甚,一則迫血妄行,血不循經,流溢脈外,積而成瘀:二則“熱傷血脈⋯⋯熱之所過,血為之凝滯”(《金匱要略》);三則煎熬津液,灼傷陰血,使津少血濃,稠黏滯流,運行不暢而致瘀。《醫林改錯》曰:“血受熱則煎熬成塊”。又曰:“痘毒在內,燒煉其血,血受燒煉,其血必凝”。因熱致瘀者,其證多為瘀熱互結;若瘀熱阻於上竅則可見耳鼻咽喉紅腫疼痛,耳衄、鼻衄或鼻頭色紅灼痛,血絲隱布;若血凝不散,為(熱)氣所蒸則化而成膿。熱阻於會厭、聲門則可發為囊腫、息肉、結節而致聲嘶音啞等;若“瘟毒燒煉會厭,血凝不能蓋嚴氣門”則“飲水滲入即嗆”(《醫林改錯》)。因此,對久治不愈之耳鼻咽喉疾病擅用活血化瘀,或輔以活血化瘀法治療,其治則多能收效。
2.鄭葆紅心悟——加昧會厭逐瘀湯治療遷延不愈難治型喉咳? ?
加味會厭逐瘀湯是在前賢王清任之會厭逐瘀湯基礎上加蟬蛻、僵蠶、威靈仙各10g而成。喉咳是由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耳鼻喉科的全國名老中醫乾祖望教授於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新病種。通常認為,形成喉咳的病因除了外感風燥之邪外,還與肺腎陰虛、內熱津傷有關,因此,治療上主要以疏風潤燥止咳或補益肺腎止咳為主。但在臨證中,單純用上述方法往往收效並不理想。統觀病者的主症和兼症,認為此證本由咳嗽遷延日久不愈而成,屬風燥外感或內傷,熱毒壅積,邪熱傷陰,陰虛內熱,加之病久不愈,心情不暢,長期鬱積,最終致氣機失暢,形成有形之痰或瘀而病成。因此,治療上應在養陰生津、潤燥清熱的基礎上,配合理氣行滯舒郁、活血化瘀、搜風通絡化痰之品,才能收到良效。加味會厭逐瘀湯對治療上氣道咳嗽綜合徵具有良好療效,尤其在縮短病程,鞏固療效方面具有顯著的功效。此外,治療中還應注意心理疏導和飲食的調理,儘量避免生冷、刺激性的食物。
?3.張煥榮心悟——會厭逐瘀湯加昧治療慢性咽炎? ?
張師認為慢性咽炎屬中醫學喉痹範疇,其病機多為素體不足,衛外不固,風寒熱邪乘虛而入;內傷七情引起氣血運行不暢,經絡阻滯,導致瘀血或日久化熱,遷延不愈,熱毒內蘊,發於咽部而致病。由於熱毒內蘊,損傷血絡,又因伏火鬱蒸血液,煎熬成瘀,致經脈阻滯,陰血耗傷,咽部失養造成咽部乾癢不適。治以活血化瘀,養陰利咽,清熱解毒。會厭逐瘀湯方中桃仁、紅花、當歸活血化瘀:玄參、生地黃、桔梗、甘草養陰生津、化痰,清熱解毒,開宣肺氣;柴胡、赤芍、枳殼,疏肝理氣解郁:上藥合用,使瘀血得除,熱毒得清,咽喉得潤,氣鬱得解,其症自愈。音啞咽癢加蟬蛻、荊芥各6g,胖大海15g;咽痛加射干、金銀花各12g:耳鳴、耳痛加黃芩、梔子、龍膽草各6g:鼻塞,流黃、白稠濃涕加蒼耳子、辛夷各10g,桑白皮、黃芩各6g:咳嗽痰多色黃而黏加瓜萎30g,浙貝、前胡各9g;口、舌、咽部乾燥加麥冬20g。
4.郎茂榮心悟——會厭逐瘀湯結合針刺及吞咽功能訓練治療卒中後假性球麻痹致吞咽困難? ?
治療經驗用方如下:會厭逐瘀湯加石菖蒲,按原方比例擬定中藥免煎藥量:桃仁2袋,紅花4袋,甘草5袋,桔梗2袋,生地黃2袋,當歸1袋,玄參1袋,柴胡1袋,枳殼2袋,赤芍1袋,石菖蒲1袋,氣虛者加黃芪4袋,痰盛者加瓜萎2袋,火盛者加梔子2袋。假性球麻痹屬中醫中風、暗痱、喉痹等範疇,其病因病機是風、火、痰、瘀阻滯心腎經絡、上擾神明,阻閉咽關舌竅,經氣不通,氣血不暢所致。病性為本虛標實。並發的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則多由氣血逆亂,瘀血與痰涎互結於會厭所致,故以通利咽喉,活血理氣,祛痰開竅是主要治則。會厭逐瘀湯為王清任首創,主要用於治療飲水反嗆,方中桃仁、紅花、當歸、赤芍、玄參、甘草以養血活血,石菖蒲祛痰開竅,桔梗乃利咽聖藥,能升降肺氣,佐柴胡、枳殼升降氣機,引活血祛瘀藥物上達病所,共奏理氣、活血祛痰、通咽利竅的作用。
5.溫瑞書心悟——會厭逐瘀湯加減治療咽肌麻痹? ? 經驗用方為會厭逐瘀湯加減:桃仁15g,紅花15g,生甘草6g,桔梗9g,生地黃12g,當歸9g,玄參3g,柴胡3g,枳殼6g,赤芍6g。? ? 咽肌麻痹是重症肌無力的一個症型,屬於神經系統病變,為神經肌肉接頭處傳遞功能發生障礙所致。咽部的肌肉運動和感覺神經,主要來自三叉、面、舌咽和迷走神經。舌的運動受舌下神經支配,而咽部肌肉直接受咽神經叢發出的神經支配。屬於中醫學的“痿證”範疇。血瘀阻絡型麻痹,方選會厭逐瘀湯。若咽肌無力,無力咳出分泌物者,加黨參15g,白朮15g,黃芪30g,陳皮15g;飲水發嗆者,加石菖蒲12g,鬱金12g;發音不清者,加桑枝30g,桂枝9g;下肢屈伸不利者,加桑寄生30g,川續斷15g,懷牛膝12g;筋肉攣縮者,加青果9g,木蝴蝶3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