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一般指本詞條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是國家AAA級景區,位於廣西桂林市中部偏西,處於桂東北灕江柳江分水嶺地帶,屬典型岩溶峰林平原地貌,濕地公園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93.59公頃,濕地率84.12%,主要包括以睦洞湖為中心的湖泊沼澤濕地及龍頭山、分水塘、獅子山及馮家魚塘與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間開鑿於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古桂柳運河等濕地,共劃分為保護保育區、恢復重建區、科普宣教區、合理利用區和管理服務區等五大功能區。濕地公園內的濕地風貌及其周邊環境在全國乃至全球峰林岩溶平原風貌中極為罕見。

2017年12月,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 森林公園級別:國家級 
  • 地理位置:桂林市臨桂縣會仙鎮睦洞村七星村82-1號 
  • 面積:586.75 公頃 
  • 氣候帶亞熱帶季風氣候 
  • 管理單位:桂林市臨桂區會仙濕地公園管理局
  • 批准時間:2017年12月22日 
  • 批准文號:林濕發〔2017〕148號 
  • 景區級別:國家AAA級景區 
  • 開放時間:全年 全天開放 
地理環境,資源情況,濕地資源,動植物資源,主要景點,開發建設,品牌建設,基礎建設,所獲榮譽,優惠政策,

地理環境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位於廣西桂林市中部偏西,處於桂東北灕江、柳江分水嶺地帶,屬典型岩溶峰林平原地貌,地面海拔介於147-292米之間,濕地公園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濕地面積493.59公頃,濕地率84.12%,主要包括以睦洞湖為中心的湖泊沼澤濕地及龍頭山、分水塘、獅子山及馮家魚塘與分水塘至相思江之間開鑿於唐朝武則天時期的古桂柳運河(又稱相思埭運河)等濕地,東抵分水塘東渠,西接相思江,南至七星村,北至獅子山後山漁場,涉及會仙鎮的睦洞、新民、山尾、四益、文全5個行政村。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遊客服務中心

資源情況

濕地資源

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586.75公頃,其中,耕地面積為107.81公頃(水田100.67公頃,旱地7.14公頃),林地總面積為82.22公頃,草地3.9公頃,水域面積為333.86公頃(河流31.03公頃,湖泊25.85公頃,坑塘276.98公頃),交通用地面積為0.15公頃,科教用地面積為0.16公頃,沼澤地面積58.65公頃。分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沼澤濕地、人工濕地4大類。其中,湖泊濕地面積為25.85公頃,河流濕地面積為16.98公頃,草本沼澤面積為58.65公頃;人工濕地面積為392.11公頃。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動植物資源

目前已知會仙喀斯特濕地有維管束植物108科241屬316種,陸生脊椎動物共有234種,有國家重點保護動物19種這些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中,除虎紋蛙之外,都是鳥類。其中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1種:即東方白鸛,國家二級重點保護動物18種:虎紋蛙黑頭白䴉黑冠鵑隼黑翅鳶蛇雕鳳頭鷹松雀鷹雀鷹蒼鷹普通鵟紅隼燕隼褐翅鴉鵑、小鴉鵬、草鴞領角鴞領鵂鶹斑頭鵂鶹;這其中還有咱們廣西特有魚類桂林薄鰍

主要景點

會仙濕地公園內另有,距今1300多年前的唐長壽元年開鑿的古桂柳運河,又名相思埭、南陡河、臨桂陡河、南渠,在舊《臨桂縣誌》中,與興安靈渠有“北有靈渠,南有陡河”的稱號。以武則天所信奉的“三星吉祥”格局而修築,由滾子嶺東南的分水塘為起點,築相思棣,堵相思水而成,全長15公里,最寬30米,最窄6米,沿河建泥湖陡、磨盤陡等24座,架橋11座,目前保存的有新橋、會仙高橋、龍門橋、興隆橋、銅橋等等,均用料石砌就,溝通了灕江和柳江水系。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古桂柳運河開鑿後,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重要的作用。首先是用於“糧食戈甲”的運輸。其次是惠賈通商,運河開鑿前,桂林到柳州的水路航線迂迴曲折,長達500多公里。運河開鑿後,航程縮短到150多公里,大大的縮短了運輸的路程。再次,具有灌溉功能,不僅有調節洪水的作用,還可航行,排水。便是:“能航、能排、能灌、農商俱賴”。

開發建設

品牌建設

2012年2月,國家林業局批准會仙濕地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並抽調人員開展濕地管護工作。
2017年12月,通過國家林業局試點驗收,正式成為國家濕地公園,命名為“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2023年11月3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公布《陸生野生動物重要棲息地名錄(第一批)》,廣西桂林臨桂會仙濕地鳥類重要棲息地入選,主要保護物種黃胸鵐、白額雁、鴛鴦、水雉、白胸翡翠等。

基礎建設

宋朝以前,會仙濕地面積約65平方公里,到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所在村集體實施管理,但一直沒有採取科學管理措施,導致濕地面積萎縮,生態功能退化,濕地面積已縮減為25平方公里,而近代半個世紀以來,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生態環境惡化,加上周邊村屯人類活動加劇,使原有濕地不斷受到破壞與蠶食,水面面積逐漸萎縮,地面逐漸疏乾,沼澤和濕地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時至今日,濕地現存面積已不足6平方公里,濕地保護迫在眉睫!在國家對濕地保護的重視下,2012年臨桂縣會仙濕地列入國家濕地公園試點建設,公園命名為廣西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並抽調人員開展濕地管護工作。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對保護與搶救全球岩溶生態系統中淺水湖泊濕地與維護灕江水系穩定具有重要作用。桂林是全球峰林平原地貌最為典型的地區,岩溶地貌獨特的雙層水文結構,水資源難以保存,因而岩溶地區的天然湖泊極為稀少。而會仙喀斯特濕地是由淺層地下水匯集而成,地下溶洞、地下河分布,與地表水系睦洞湖、睦洞河、古桂柳運河等串連,屬於一個相對封閉的水文系統,受會仙構造盆地影響,形成較大的地下儲水庫容,並且地下水總體流向盆地中部,補給濕地地表水,使得會仙濕地不僅有較大面積的湖泊濕地、特別是保存有岩溶地區,亦是我國南方地區少有的沼澤濕地,湖泊與沼澤濕地特徵典型,生物多樣性豐富,是濕地恢復的天然參照物,保護價值極高,是研究岩溶濕地的最佳科研基地。且會仙喀斯特濕地與灕江水系構成了“桂林之腎”,是灕江大水系建設“六江四庫四湖一濕地”中的“一濕地”,對維護灕江水系生態安全意義重大,已納入國家實施的桂林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之中。
濕地公園內禁止機動車通行,外圍建設巡護道路、生態停車場便於管護和遊客停放車輛,內部遊覽系統採用撐桿船和步行等低碳出行為主,均無噪音、有害氣體的產生,並配套建設環衛設施、消防設施以及救護設施,很好地體現生態環保理念。公園內中心保護站、生態廁所、濕地科普館生活污水排放均採用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化糞池),將污水排入地埋式污水處理設施內,經過初步處理後污水排入植物淨化池淨化後,排入濕地公園水系,多重淨化處理防止污染公園的水系。
濕地公園的生態停車場、生態廁所、休憩亭台、木棧道等設施均以生態為主題,將綠色自然生態要素融合到服務設施中,營造出生態保護的自然氛圍,大多採用木材、石頭、土磚、竹材等自然材質,即使經過日曬雨淋被腐蝕後也可回收再利用,生態又環保減少對動植物的影響,儘量做到節能減排,科學環保。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
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以自然恢復為主,人工恢復為輔,優先保護岩溶濕地的自然生態特徵、地域景觀特色、獨特民俗和古桂柳運河文化及自然人文景觀、生物棲息地、生物多樣性為主,防止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衰退,適度採取人工干預措施,清理福壽螺、小龍蝦、水葫蘆等外來物種和有害生物,恢復會仙喀斯特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態特徵和自然風貌;並注重挖掘、展示、利用源於濕地公園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科學合理地安排建設項目,讓公眾在領略濕地自然風光、認識濕地的同時,享受濕地文化,提高公眾生態建設和環境意識;另外還充分考慮在濕地生態系統承載的能力上發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使濕地資源既能滿足當代人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又能滿足後代人對濕地資源和生態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濕地保護與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所獲榮譽

2023年2月2日,入選2022年新指定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優惠政策

廣西桂林會仙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從恢復營業之日(屆時統一發布)起至2020年12月31日,全國醫護工作者憑有效證件(醫師證、護士證或與醫務工作相關的其他資格證件)免費入園(景區內的岩洞、遊船、竹筏、溫泉、玻璃棧道、索道滑道,演藝等消費項目除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