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正原根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數論問題。每一個奇素數p都有φ(p-1)個原根,其中最小的那個正整數,稱為最小正原根,記為g(p)。例如,2是模13的最小正原根,記為g(13)=2。若p是各個不同的奇素數,那么模p的最小正原根g(p)的上界是什麼?這就是最小正原根問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最小正原根問題
- 外文名:problem on the least positiveprimitive root
- 適用範圍:數理科學
簡介,發展,原根的求法,
簡介
最小正原根問題是一個重要的數論問題。每一個奇素數p都有φ(p-1)個原根,其中最小的那個正整數,稱為最小正原根,記為g(p)。例如,2是模13的最小正原根,記為g(13)=2。若p是各個不同的奇素數,那么模p的最小正原根g(p)的上界是什麼?這就是最小正原根問題。
根據實際計算得出的大量數據,人們猜想,當p充分大時,應有g(p)<kpε,其中ε是一個任意小的正數,而k是與p無關的常數。但是,這個猜測直到現在還沒被證實。
發展
華羅庚於1942年套用狄利克雷特徵函式的概念及三角和的估值方法,在估計最小正原根的上界方面,得到了很好的結果,他證明了:g(p)<2rp1/2,其中r是φ(p)=p-1的不同質因數的個數。
1959年,王元證明了g(p)=O(p1/4+ε)。
原根的求法
若a對模奇素數p的階為d,d<φ(p),則a1,a2,...,ad不是模p的原根,因此要求p的原根,先列出模p的簡化剩餘系1,2,...,p-1。首先取a=2,求得2對模p的階為d,若d=p-1,則2即為p的原根。若d<p-1,則在1,2,...,p-1中消去各數。在1,2,...,p-1中剩下的數再取一數,重複以上方法,直到1,2,...,p-1中剩下φ(p-1)個數,因為奇素數p恰有φ(p-1)個原根,因此這φ(p-1)個數都是p的原根。上述求原根的方法稱為消去法。
求一個不大的素數為模的原根,目前還沒有一個計算量較小的方法。1927年,阿廷(Artin,E.)猜測:如果一個正整數a非平方數,則存在無窮多個素數p以a為原根。特別地,猜想2,3等都是無限多個素數的原根,這個猜想迄今仍未獲得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