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考拉寧,又名太古黴素,1975年被首次發現。它是特定的遊動放線菌經發酵、提取後得到的一種萬古黴素族糖肽類抗生素,為多個化學結構非常相似的化合物組成的抗生素混合物。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替考拉寧
- 別名:肽可黴素,壁黴素
- 外文名稱:Teicoplanin
- 主要適用症:革蘭陽性菌感染
- CAS:61036-62-2
- 分子式:C88H97Cl2N9O33
- 分子量:1879.66000
基本信息,物化性質,相關藥品說明書信息,作用機理,抗菌譜,藥代學,適應症,用法用量,不良反應,禁忌,注意事項,藥物評價,
化合物簡介
替考拉寧,又名太古黴素,1975年被首次發現。它是特定的遊動放線菌經發酵、提取後得到的一種萬古黴素族糖肽類抗生素,為多個化學結構非常相似的化合物組成的抗生素混合物。替考拉寧(Teicoplanin)為與萬古黴素類似的新糖肽類抗生素,其抗菌譜及抗菌活性與萬古黴素相似。對金葡菌的作用比萬古黴素更強,不良反應更少。本品對革蘭陽性菌如葡萄球菌、鏈球菌、腸球菌和大多厭氧性陽性菌敏感。臨床主要用於金葡菌及鏈球菌屬等敏感菌所致的嚴重感染,如心內膜炎、骨髓炎、敗血症及呼吸道、泌尿道、皮膚、軟組織等的感染。臨床用主要是注射用替考拉寧,賽諾菲安萬特公司生產(商品名為他格適),中國內也有仿製藥。
替考拉寧結構上與萬古黴素不同的是,在肽骨架上多了脂肪酸側鏈,提高了親脂性,更易於滲入組織和細胞。替考拉寧因此在治療上表現出比萬古黴素更多的優勢:
(1)具有較低的毒副作用,特別是明顯低的腎毒性;
(2)具有比萬古黴素長得多的半衰期,每天僅需注射一次;
(3)具有比萬古黴素更方便的給藥途徑,可以採用靜脈注射或肌肉注射方式給藥。
(4)替考拉寧的體內抗菌活性為萬古黴素的數倍,與其它抗生素聯用的安全性高,且具有長的抗生素後效應。
因此,替考拉寧更利於門診治療和被患者接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替考拉寧
英文名稱:Telicoplanin
英文別名:TEICOPLANIN,JP; 8327a; Tagocid; TeicoplaninSodium; Teicoplanin(sterile,non-sterile);
CAS號:61036-62-2
分子式:C88H97Cl2N9O33
分子量:1879.66000
精確質量:1877.56000
PSA:662.41000
LogP:4.61850
物化性質
密度:1.69g/cm3
折射率:1.76
相關藥品說明書信息
作用機理
替考拉寧有著和萬古黴素相同的作用機理,干擾細菌細胞壁肽聚糖中新的部分的合成過程。本品通過肽聚糖亞單位中的胺基酸-D-丙氨醯-D-丙氨酸部分結分結合而起效應,這種結合將正常可被細菌細胞的延長和交叉一橋酸識別的部位“隱藏”起來。這種結合抑制兩個方面:形成細胞壁鏈的亞單位的生長或延長,將新建連線到細胞壁的最終穿越一橋步驟。因此,細胞壁的整合和牢固遭到損壞,細菌生長停止,最後死亡。
抗菌譜
替考拉寧對金葡菌的作用比萬古黴素更強,不良反應更少。
藥代學
1、吸收:替考拉寧在口服時不吸收。在肌注後的生物利用度為94%。
2、分布(血清濃度):對人靜注後其血清濃度顯示出兩相的分布(一相快速的分布緊接著是一相較慢的分布),其半衰期分別為了0.3和3小時左右。該相分布跟隨一個緩慢的排泄,其半衰期為70~100小時。單劑量:給予健康者每12小時400mg30分鐘靜注,連續5天后,第一次和第二次靜注後的血清殘留濃度平均分別為5.6±0.7mg和9.4±1.5mg/l。繼續靜注後的第12個小時的血清濃度均超過10mg/l。給予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者第一次的治療是每12個小時靜注400mg;第二次靜注後24小時後的殘留濃度為10.8±5.7mg/l。給予健康者6次肌注,每次200mg,首三次肌注間隔12小時,隨後三次為每24小時一次,最後一次肌注後的24小時,其殘留濃度為6.1mg/l。
3、血清蛋白結合:與白蛋白的結合為90~95%。組織擴散:在穩態期時,明顯的分布量變化為0.6至1.21/kg。注射放射標記替考拉寧後,分布很迅速地在組織(尤其是皮膚和骨)起作用。隨後在腎、支氣管、肺和腎上腺達到很高的濃度。替考拉寧似乎可以進入白細胞及提高其抗菌活性。替考拉寧不進入紅細胞,腦脊液和脂肪。單劑量給予人400靜注後,其組織濃度為:松質骨:注射0.5和24小時後的濃度分別為10.8μg/g和7.1μg/g。
4、密質骨:注射0.5和24小時後的濃度分別為6.1μg/g和4.9μg/g。
5、發炎滑液:注射6處24小時後的濃度分別為4和1.4mg/l。
6、肺組織:注射30和60分種後的濃度分別為7.9和4.5μg/g。
7、胸膜液:注射6小時後濃度達到峰值,其平均濃度為2.8mg/l。
8、腹膜液:注射的一個小時後濃度就達到27.9mg/l。
9、生物轉化:無任何替考拉寧代謝產物被鑑別出來,超過80%所給予的量在16天內以原型從尿液中排出。
11、腎功能不全的患者:替考拉寧的消除要比腎功能正常的患者慢。它存在著一個最終消除半衰期和肌酐清除率的相關性
12、老年人:替考拉寧消除的改變只不過是和年齡相關的腎功能衰退的一種反映。
適應症
用法用量
本品既可以靜脈注射也可以肌肉注射。可以快速靜脈注射,注射時間為3~5分種之間,或緩慢靜脈滴注,滴注時間不少於30分鐘。一般每日給藥一次,但第一天可以給藥兩次。對敏感菌所致感染的大多數病人,給藥後48~72小時會出現療效反應。
療程長短則依據感染的類型、嚴重程度和病人的臨床反應而定。
成人用量:每日6mg~7mg/kg,開始2次/日,後改為1次/日。
中度感染,如皮膚和軟組織感染、泌尿系統感染、呼吸道感染:負荷量:第一天400mg,靜脈注射1次。維持量:靜脈或肌肉注射200mg,每日1次。
嚴重感染,如骨和關節感染、敗血症、心內膜炎:負荷量:靜脈注射400mg,每12小時給藥1次,連續3次。維持量:靜脈或肌肉注射400mg,每日1次。
某些臨床情況,如嚴重燒傷感染或金黃色葡萄球菌心內膜炎病人,替考拉寧維持量可能需要達到12mg/kg。
兒童用藥:2月以上兒童革蘭氏陽性菌感染:嚴重感染和中性粒細胞減少的患兒,推薦劑量為10mg/kg,前三劑量每12小時靜脈注射一次,隨後劑量為10mg/kg,靜脈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對中度感染,推薦劑量為10mg/kg,前三劑量每12小時靜脈注射1次,隨後劑量為6mg/kg,靜脈或肌肉注射,每天1次。靜脈滴注時間不少於30分鐘。
新生兒:負荷量為第一天16mg/kg,只用一劑,隨後幾天保持8mg/kg,每天1次,靜脈滴注時間不少於30分鐘。
腎功能不全的成人和老年人:腎功能受損患者,前3天仍然按常規劑量,第4天開始根據血藥濃度的測定結果調節治療用量。療程第4天的用量:輕度腎功能不全者(肌酐清除率在40-60mL/分),劑量減半,方法是按常規劑量,隔天1次;或劑量減半,每天1次。嚴重腎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少於40mL/分或血液透析者),劑量為常規劑量的三分之一。按常規劑量給藥,每三天1次;或按常規劑量三分之一給藥,每天1次。本品不能被血液透析清除。
持續不臥床腹膜透析者:發熱病人,第一次負荷劑量400mg靜脈給藥,然後推薦在第1周每袋透析液袋中按20mg/L的劑量給藥,第3周僅在夜間的透析液袋內按20mg/L的劑量給藥。本品200mg及400mg標準劑量分別相當於3mg/kg及6mg/kg平均劑量。如病人體重超過85kg,建議用相同治療方案按公斤體重給藥:中度感染為3mg/kg,嚴重感染為6mg/kg。本藥可以靜脈注射也可以肌肉注射,快速靜脈注射時間不少於1分鐘,緩慢靜脈滴注時間不少於30分鐘。
矯形手術預防感染:麻醉誘導期單劑量靜脈注射400mg。
除非有腎損害,否則老年患者無需調整劑量,參見用法用量。
不良反應
人們對替考拉寧耐受性良好,不良反應一般輕微且短暫,很少需要中斷治療,嚴重不良反應罕見。
已報導主要有以下不良反應:
1、局部反應:紅斑、局部疼痛、血栓性靜脈炎,可能會引起肌肉注射部分膿腫。
3、另外,罕有報導在先前無替考拉寧暴露史者輸注時可發生輸液相關事件,如紅斑或上身潮紅。這類事件在降低輸液速率和/或降低胃腸道症狀:噁心、嘔吐、腹瀉.血液學:覺可逆的粒細胞缺乏、白細胞減少、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嗜酸粒細胞增多。
4、肝功能:血清轉氨酶和/或血清鹼性磷酸酶增高。
5、腎功能:血清肌酐升高,腎衰。
6、中樞神經系統:頭暈、頭痛、心室內注射時癲癇發作。
8、其他:二重感染(不敏感菌生長過度)。
禁忌
對替考拉寧有過敏史者不可能使用本品。
注意事項
對替考拉寧有過敏史者禁用。妊娠及哺乳期婦女、小兒、嚴重腎功能不全患者慎用。一般腹膜透析不影響本品的排出。本藥與萬古黴素可能有交叉過敏反應,故對萬古黴素過敏者慎用,但用萬古黴素曾發生“紅人綜合徵”者非本品禁忌征。以前曾報告過用替考拉寧引起血小板減少,特別是那些投區高於常用藥量者建議治療期間進行血液檢查兩次,並進行肝功能和腎功能的檢測。曾有替考拉寧關於聽力、血液學、肝和腎毒性方面的報告。
下述情況需對聽力、血液學、肝和腎功能進行檢測:腎功能不全者長期用本藥治療,以及用本品期間同時和相繼使用可能有聽神經毒性和/或腎毒性的其他藥物,如氨基糖苷類,多粘菌素,二性黴素B,環孢菌素,順鉑,呋塞米和依他尼酸。然而,上述藥物與本藥聯合套用時,並未證實有協同毒性。
監測替考拉寧血藥濃度可使治療更完善,治療嚴重感染時,本品血藥濃度不應小於10mg/L。
婦女用藥
孕婦和哺乳期婦女用藥,雖然動物生殖實驗並未顯示本品有致畸作用。除非醫生認為雖有危險仍非用不可,本品不套用於已確證妊娠或可能妊娠的婦女。尚無資料證實本品由乳房排出或進入胎盤。
兒童用藥
2月以上兒童革蘭陽性菌感染可用替考拉寧治療。
老年用藥
除非有腎損害,否則老年患者無需調整劑量,參見用法用量。
藥物評價
G+菌感染治療
替考拉寧為遊動放線菌屬發酵產生的一種糖肽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G+)菌包括需氧菌和厭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基本化學結構與萬古黴素相似,但其親脂性強,易於滲入組織和細胞,通過阻礙胞壁的生物合成而導致細菌死亡。該藥的天然抗菌譜為需氧和厭氧G+菌,尤其對甲氧西林耐藥的金葡球菌(MRSA)和腸球菌有強大的抗菌活性。由於蛋白結合率高,半衰期長,替考拉寧可每日1次經靜脈或肌注給藥,具有使用方便、不良反應少的特點。研究報導,單獨使用替考拉寧200~400毫克,每天1次,治療金葡球菌和腸球菌所致的下呼吸道感染,有效率為91%~93%,療效與萬古黴素相當。而還有研究報導,替考拉寧對菌血症和葡萄球菌心內膜炎也顯示出優越的臨床療效,尤其對腸球菌殺菌活性高,療效也更好,且念珠菌二重感染率較對照組低。
替考拉寧的不良反應主要有肝臟轉氨酶升高、皮疹、粒細胞減少和胃腸道反應,耳、腎毒性少見。雖然,糖肽類抗生素一直是治療G+菌感染的有效藥物,但糖肽類中敏金葡球菌(GISA)、萬古黴素耐藥腸球菌(VRE)、耐多藥肺炎鏈球菌(DRSP)等感染有增多的趨勢,因此需替代用藥或聯合用藥才能更有效地控制GISA、VRE和DRSP的感染。但聯合用藥中不良反應增加是其主要缺點,尤其是腎毒性和神經毒性增多。在與氨基糖苷類藥物合用時,替考拉寧比其他糖肽類抗生素對腎功能的影響要小得多,且很少引起糖肽類抗生素所致的過敏反應“紅人綜合徵”。
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張天托等評價了替考拉寧治療G+菌感染的療效和安全性,採用隨機對照及開放試驗,以萬古黴素為對照。完成病例60例,其中試驗組30例,替考拉寧0.2~0.4克,每日1次,靜脈滴注;對照組30例,萬古黴素0.5克,每日3次,靜脈滴注。療程均為7~14天。結果,試驗組痊癒率、有效率、細菌清除率分別為50%、80%和83.3%,對照組分別為46.7%、76.7%和76.7%,兩組差異無顯著性。不良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0%和13.3%,兩組差異無顯著性。由此認為,替考拉寧治療G+菌感染安全有效。
由於G+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有明顯上升的趨勢,而G+菌日趨嚴重的耐藥性已引起臨床上廣泛的重視,如MRSA在對甲氧西林產生耐藥性的同時伴隨著對幾乎所有抗生素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藥,使治療困難,死亡率增高。糖肽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因此,對中、重度G+菌感染性疾病選用替考拉寧進行治療,值得套用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