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質本,宗聖曾參五十九派孫,曾述兆之子,曾端胄之孫,曾輔志之曾孫(由江西永豐回山東嘉祥衣巾奉祀曾子廟墓的東宗曾質粹也是曾輔志之曾孫),原籍江西省永豐木塘村,先祖源流為山東南武城,西漢末年,曾參15派孫曾據恥事新莽,挈族2000人渡江南下,隱於豫章之廬陵郡(江西省吉安)之吉陽鄉。曾據後代、曾參38派孫曾駢遷居永豐木塘。明嘉靖年間,家居永豐木塘曾駢後代,曾參59派孫曾質粹奉朝廷詔命遷來山東嘉祥奉祀宗聖廟墓,曾質本亦隨之遷居嘉祥,越歷年所,後復遷於滕縣大崇村(今山東省鄒城市城前鎮大崇村),起家立業,耕讀相傳,為武城滕房崇村曾氏之祖。曾質本謹尊宗聖遺訓,恪守宗聖遺風,力行孝道,忠厚傳家,尊老愛幼,敦宗睦族,扶貧濟困,和睦鄰里,辛勤勞作,艱苦創業,堅毅頑強,奮力拚搏,其優良品德世代相傳。迄今已歷四百四十餘年,人傳二十餘世,後裔繁衍,瓜瓞綿綿,其後代分布在濟寧、臨沂和棗莊三市八個縣市區,現已擁有人口一萬七千餘眾,支派遷徙,賢才輩出,成魯南一望族大姓。
基本介紹
史料記載,武城曾氏續修族譜序(民國譜),修譜說明,祭質本祖,重修族譜序(2000年,繁雨),世系介紹,簡介,簡譜,曾質本後代居住村莊,
史料記載
據《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曾子志》介紹,《滕房曾氏續修族譜》稱,曾質本首由江西永豐遷嘉祥,又遷滕縣崇村(今鄒城市城前鎮大崇村),後裔繁衍,散居魯南各地。今平邑縣南部黃坡鄉北徑、朱家莊,臨澗鎮艾曲、分水嶺、黃天,白彥鎮官莊,山陰鄉王家溝,銅石鎮小官路等地均有曾姓分布。
註:1935年,魯南滕、嶧、費等地曾質本後裔協定修譜,滕縣崇村曾姓發起,組織編修《滕房曾氏續修族譜》,參加編修者共十八人,設主修、編修、校閱、監修等職。主修為曾昭海,編修為曾紀文、曾紀斌。1936年夏續修族譜完成。該譜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例,除曾紀文為之序外,還收有不同時期修譜序文七篇,另收綸音、奏牘、案牘、族源、宗子世系等共四冊,詳細介紹了當地曾氏後裔衍徙情況。2006年,由平邑曾憲福、曾廣華發起,根據1936年族譜線索重修了《曾氏族譜》,歷時一年告成,前兩冊保留了1936年譜內容,新譜總計7冊,重達5公斤。並在崇村重修了曾質本墓。
武城滕房崇村曾氏族譜
武城曾氏續修族譜序(民國譜)
民國25年,即1936年重修滕房崇村族譜序:
人之有祖,猶木之有本,水之有源,不可忘也。世人不察,往往有問其高、曾(祖),而茫然莫識者。無他,由於家之無譜,故如是耳。譜之所系大矣哉!粵稽我五十九代祖質本公,於明嘉靖年間,由江西歸嘉祥,既而復自嘉祥轉徙滕之艮七崇村,耕讀相傳,迄今三百餘年矣,人傳十有七世。雖前代之譜載在宗府,昭然可考,而此地之播遷四方者,不下數百戶使不接前譜,而續修之族人也,鮮不途人矣。茲有七十三代孫昭海等,恐代遠年湮昭穆失序,遂邀族眾議修族譜,族眾鹹贊。成之,歲在乙亥、序屬仲冬,率族人捧譜之嘉祥。不憚寒,不畏勞,悉心編修,遺者補之,散者聚之。越明年,孟夏而告厥成功。展譜一觀,昭穆朗然,足見敬宗收族之雅。意為復世,雲仍覽斯譜者其亦有所觀感,勿忘木本水源之義也夫!是為序。時在
中華民國二十五年歲次丙子孟夏之吉
宗聖七十一代孫 紀文沐手敬撰
修譜說明
1935年,魯南滕、嶧、費等地曾質本後裔協定修譜,滕縣崇村曾姓發起,組織編修《滕房曾氏續修族譜》,參加編修者共十八人,設主修、編修、校閱、監修等職。主修為曾昭海,編修為曾紀文、曾紀斌。1936年夏續修族譜完成。該譜按《武城曾氏重修族譜》例,除曾紀文為之序外,還收有不同時期修譜序文七篇,另收綸音、奏牘、案牘、族源、宗子世系等共四冊,詳細介紹了當地曾氏後裔衍徙情況。2006年,由平邑曾憲福、曾廣華發起,根據1936年族譜線索重修了《曾氏族譜》,歷時一年告成,前兩冊保留了1936年譜內容,新譜總計7冊5公斤。在崇村重修了曾質本墓。
祭質本祖
曾廣華宗親在滕房崇村曾氏請譜暨先祖墓碑落成儀式上的講話
惟公元二○○七年歲次丁亥,陽春三月,鳥語花香,太平盛世,民富國強,社會和諧,人心舒暢。今天我們臨沂、棗莊、濟寧三市八縣區的滕房曾氏300餘人恭奉香帛醴饈,詣集於我們自己的老家大崇村,來到質本老祖墓前,舉行請譜與祖碑揭碑儀式。盛世續譜,為祖宗樹碑立傳,這是光宗耀祖之壯舉。現在諸事既成,讓我們共同表示熱烈祝賀!
大崇村質本祖塋舊址坐落於老林北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南臨戈河,北靠石馬,長三百三十米,占地百餘畝,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被夷為平地,僅留歷盡數百年風霜的黃連古樹矗立高端。此前林中立有碑碣數百座,古老松柏蒼勁挺拔,高大闊楊威武毅立,檀木溢香,櫟柞壯色,整個林區數目茂密,氣勢肅穆,景色壯觀。現在新逢盛世,各輩孫眾追念先祖心切,紛紛倡議重修祖宗林墓。基於族眾心愿,有紀友、廣華、憲福、憲敏、憲閣、兆柱、慶學、慶營、繁海等諸位宗親發起組織,有眾多宗親奉獻孝心,踴躍捐資,於二○○七年初春之吉,祖塋重聚,墓碑重立。
今天,在這萬分激動的時刻,讓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致祭於先祖質本公,曰:
祖諱質本,宗聖五十九代孫也,述兆祖之子,端胄祖之孫,輔志祖之曾孫,原籍江西永豐木塘村,其先祖源流出自現今平邑縣(一說是嘉祥,凡雨注)南武城曾氏一脈。明嘉靖年間,永豐質粹公奉朝廷詔命遷來山東嘉祥奉祀宗聖廟墓,質本祖亦隨之遷居嘉祥,越歷年所,後復遷於此地大崇村,起家立業,耕讀相傳,為我滕房之祖。祖謹尊宗聖遺訓,恪守宗聖遺風,力行孝道,忠厚傳家,尊老愛幼,敦宗睦族,扶貧濟困,和睦鄰里,辛勤勞作,艱苦創業,堅毅頑強,奮力拚搏,其優良品德世代相傳。迄今已歷四百四十餘年,人傳二十餘世,後裔繁衍,瓜瓞(die,小瓜)綿綿,現已擁有人口一萬七千餘眾,支派遷徙,賢才輩出,成魯南一望族大姓,實為我祖大功大德矣!
夫木之繁茂者原其本固也,水之流長者因其源遠也。我滕房曾氏崛起興業,人丁興旺,固源宗聖懿德之淵遠,亦由祖之美德之流長。慎微省身紹先祖,忠孝誠厚昭後昆,在當今新的世代,新的社會,我們曾氏家族必將更加興旺,更加發達,定能湧現出更多優秀人才,為構建和諧社會,為建設我們的偉大祖國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大崇村質本祖塋舊址坐落於老林北嶺,始建於明萬曆年間。南臨戈河,北靠石馬,長三百三十米,占地百餘畝,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被夷為平地,僅留歷盡數百年風霜的黃連古樹矗立高端。此前林中立有碑碣數百座,古老松柏蒼勁挺拔,高大闊楊威武毅立,檀木溢香,櫟柞壯色,整個林區數目茂密,氣勢肅穆,景色壯觀。現在新逢盛世,各輩孫眾追念先祖心切,紛紛倡議重修祖宗林墓。基於族眾心愿,有紀友、廣華、憲福、憲敏、憲閣、兆柱、慶學、慶營、繁海等諸位宗親發起組織,有眾多宗親奉獻孝心,踴躍捐資,於二○○七年初春之吉,祖塋重聚,墓碑重立。
今天,在這萬分激動的時刻,讓我們以無比崇敬的心情致祭於先祖質本公,曰:
祖諱質本,宗聖五十九代孫也,述兆祖之子,端胄祖之孫,輔志祖之曾孫,原籍江西永豐木塘村,其先祖源流出自現今平邑縣(一說是嘉祥,凡雨注)南武城曾氏一脈。明嘉靖年間,永豐質粹公奉朝廷詔命遷來山東嘉祥奉祀宗聖廟墓,質本祖亦隨之遷居嘉祥,越歷年所,後復遷於此地大崇村,起家立業,耕讀相傳,為我滕房之祖。祖謹尊宗聖遺訓,恪守宗聖遺風,力行孝道,忠厚傳家,尊老愛幼,敦宗睦族,扶貧濟困,和睦鄰里,辛勤勞作,艱苦創業,堅毅頑強,奮力拚搏,其優良品德世代相傳。迄今已歷四百四十餘年,人傳二十餘世,後裔繁衍,瓜瓞(die,小瓜)綿綿,現已擁有人口一萬七千餘眾,支派遷徙,賢才輩出,成魯南一望族大姓,實為我祖大功大德矣!
夫木之繁茂者原其本固也,水之流長者因其源遠也。我滕房曾氏崛起興業,人丁興旺,固源宗聖懿德之淵遠,亦由祖之美德之流長。慎微省身紹先祖,忠孝誠厚昭後昆,在當今新的世代,新的社會,我們曾氏家族必將更加興旺,更加發達,定能湧現出更多優秀人才,為構建和諧社會,為建設我們的偉大祖國做出更多更大貢獻!
重修族譜序(2000年,繁雨)
林木繁茂不做離本之態,江海淼淼不失屑小之流,宗也、源也,宗源失而林木絕、江海枯也。正如國不可無史,家也不可無譜,正本清源,利國利民。“ 30 年一小修, 60 年一大修,盛世修譜”是不成文的規矩。而我武城滕房崇村曾氏距上次修譜(公元 1936 年,即民國 25 年)已愈 70 年,如今正值和平盛世,國泰民安,百姓富足,恰是重修家譜的良好時機。鑒如此,憲福、廣華和紀友宗親提出重修我武城滕房崇村曾氏家譜,提議一出,立即得到了廣大宗親的一致贊同。為重修族譜,他們多次商議,想盡一切辦法,調動一切力量,以上次修族譜時留有的聯絡信息為基礎,爭取做到把分散到各地的在譜宗親都通知到。憲福等宗親為重修族譜做了大量的工作,實為我滕房崇村曾氏做了一件好事,在此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我曾氏乃軒轅黃帝之英裔,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的八世孫少康封其次子曲烈於鄫國,後鄫國被邾人和莒人所滅,曲烈的 54 代孫,世子巫為避亂而奔魯,去鄫字之邑為曾,巫公為我曾氏第一世祖。
宗聖公參是我們武城曾氏的開派祖先。參公字子輿,巫公的五世孫,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參公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及其寶貴的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是當今建立和諧社會的,豐富的思想道德營養。參公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子思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西漢末年,為避王莽之亂,十五派關內侯據公於新莽始建國二年 ( 公元 10 年 ) 舉族千餘人由山東武城南遷,定居在江西豫章廬陵吉陽鄉(今江西永豐) , 為吉陽房祖,後代在江南各地繁衍,江西吉陽為我曾氏的第二發脈地。
明嘉靖年間( 1535 年),詔布衣質粹公奉嘉祥曾廟時,五十九派質本公亦由江西永豐隨遷嘉祥,又遷至滕縣崇村 ( 今鄒城市城前鎮大崇村 ) 立業,後代繁衍並散居到魯南各地,主要分布在濟寧市(鄒城、泗水)、臨沂市(平邑、蒼山、郯城)和棗莊市(滕縣、薛城),質本公為我滕房崇村曾氏之祖。
今年各地曾氏宗親 500 餘人參加了在曾廟舉辦的宗聖公誕辰 2511 周年祭祀活動和在濟寧市舉辦的孔孟顏曾聖人後裔聯誼活動。通過參加這些活動,認識了許多外地宗親,筆者也為自己是聖人後代感到自豪。我們曾氏宗親應一如既往,團結奮進,在創建和諧社會,實現小康的偉業中,把祖宗留給我們的思想財富繼承下來發揚光大,並以此告慰先祖並啟迪來者。將來再續寫的族譜將會證明:今天的曾姓子孫是不會有愧於曾氏後裔這一顯姓的。
是為序。
公元貳零零陸年拾貳月於濟寧
宗聖公七十六派裔孫,崇村 繁雨 謹撰
世系介紹
簡介
宗聖公曾參,生於東魯,移居武城。乃軒轅黃帝之英裔,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孫。黃帝二十五子昌意為其祖,意生顓頊,顓頊生鯀,鯀生禹。
堯命禹父親鯀治理水患,而鯀治水九年無效。舜繼承堯位後仍命鯀治水,結果勞民傷財而沒有消除水患,於是便殺鯀於羽山,舜並命鯀子禹繼續治水。
禹受命後,為了治理水患從二十歲開始,歷時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採用疏導的方法,終於消除了水患。因獲得重大的歷史功績,舜讓禹繼位成為部落聯盟首領。後世尊稱為大禹。 禹繼承舜位後制定了刑法嚴格懲罰違令者,因而勢力日益強大。時過多年後他因年老力衰,按當時禪讓制應讓東夷部落聯盟首領皋陶的兒子伯益做繼位人,因皋陶父子都幫助禹治水。但禹死後眾多部落聯盟的首領卻反對伯益而歸順禹的兒子——啟。
啟聯合各部落首領的勢力,殺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其建都於陽城,即今河南登封縣的東南部。
啟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為鄫子爵,在鄫(今山東臨沂地區的郯城縣和蒼山縣一帶) 建立鄫國,為鄫國之始。
曲烈五十三傳,至鄫君時泰,也就是魯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時泰繼任鄫子爵,鄫國被邾人和莒人所滅,其世子巫為避亂而奔魯,座寧陽嘆曰:國亡己邑而除之,遂去鄫字之邑為曾。此為曾氏得姓之始。後人尊曾巫為曾氏第一世祖。
從曲烈至巫改為曾姓,經歷54傳至巫,58傳至參。這58傳是: 曲烈——炫忠——坤仁——錄——源——富材——昆——伯基(相繼為王283年,至此夏亡歸商,仍繼承爵位)——銳——汪——志梁——煌——相奎——世鑒——政治——模——煥——垠——錦容——洪——桂茂——照——培元——銈——允潦——杞——焳熹(翟嘉)——損和——成銳——倩——椿——烱——垣——銷——福波——時榮——炳——均柞——鈴——浤仁——松-——炲——墅——鎮玉——邑——祥樽——炷——方埕(方星)——宇鑾——沛恩——朴——世美——時泰——巫(按:曾姓從此代開始,此前淵源屬於傳說期的傳說,有多個不同版本的傳說,此因舊譜有載,故引用僅供參考,是否屬實無從查考)——夭——阜——蒧(點)——參。
自曲烈至巫相傳54世,共1577年,至參又經九十二年,參公三十歲移居武城(又稱南武城,在今山東省濟寧市嘉祥縣滿峒鄉南武山村。一說費縣,即今平邑魏莊鄉)。點參父子遊學聖門,同是孔子學生(點小孔子六歲,參小孔子四十六歲)。
王莽篡漢時,山東武城曾氏南遷江南廬陵,曾琰(官漢提舉副使)長子曾據,為曾氏“南遷鼻祖”。 曾據,字恆仁,為曾氏第十五派。生於漢元帝元年戊寅(公元前43年)正月初七日。官至都鄉侯,因治朝有功,西漢永光年間加封關內侯。元始五年(公元5年),王莽毒死平帝,自稱假皇帝,第二年確立年僅2歲的劉嬰為太子,號“孺子”。初始元年(公元8年)稱帝,改國號為“新”,年號“始建國”。造成社會、經濟及為混亂。曾據遵循宗聖“愛忠中君,驅邪匡正”之訓,對王莽的舉動認為是大逆不孝,不事其官職而得罪於當朝,於始建國庚午年(公元10年)十一月十一日引家挈族二千餘人,盡徙江南,居江西廬陵吉陽鄉。至此山東武城曾氏幾乎無人再居此地。
簡譜
一派:宗聖曾參,字子輿。生於周敬王十五年丙申年、魯定公五年(公元前五零五年)十月十二日。卒於周考王六年丙午年(公元前四三五年),享年七十一歲,葬於濟寧州嘉祥縣南四十里,武山西南玄寨山之麓。妣公羊氏,敕封一品夫人。生子三,元、申、華。
三派:西,字子照,生於周貞定王二十五年丁酉年(公元前四四四年),從曾申學《詩經》,仕於魯國,周威烈王元年(前四二五年),見任魏文侯教席之卜商(子夏)於魏國西河,魏文侯欲官之,不受而去。配左氏,生長子欽,副室諸葛氏,生子鐸、錫。周烈王七年壬子年(公元前三六九年)歿。後世追封鎮江侯。
五派:得(原字沒雙人傍),字若得,配卜氏,生長子羨,繼室歐陽氏,生子美。任徐州刺史,封平海侯。葬富山。
六派:羨,字學余,娶繆氏,任撫州都提點、平陽徐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
七派:遐,字子盛,娶言氏,生二子煒、盈。官陜邑太守、揚州刺史。葬嘉祥縣武山西向。
九派:樂,字訓韶,娶周氏,生子浼,繼娶洪氏,生子況。官山陰縣令有功,漢封都鄉侯。葬東山麓。歐陽修〈與曾鞏論氏族書〉質曾樂名不見於史書年表。
十派:浼,官東陽太守、上谷太尉,娶伏氏。合葬東山麓。子旃、光。光裔子枋家長沙。
十一派:旃,字伸勤(仲功),官中壘校尉、冀州太守,太子東宮使,娶鄢氏。葬武山西。子嘉。
十二派:嘉,娶鄭氏,繼娶歐陽氏。官安縣主簿。葬伴父。子寶、頃。
十三派:寶,字惟善,配歐陽氏,生長子琰,繼娶王氏,子璜、璟。官漢武威太守、車騎侍郎,葬武山西向。
十四派:琰,娶鄔氏,官提舉副使,冀州御史、武城太守、車騎侍郎,西漢封都鄉亭侯。夫婦合葬武山西向。子據、援。
十六派:闡,娶文氏,生長子植,副室王氏,子懋、楫、橫。夫婦合葬廬陵縣吉陽鄉。
十七派:植,娶李氏,生長子耀,官諫議大夫。繼娶蕭氏,子炯、炳。葬仁壽鄉南向。
十八派:耀,一名耀、曜、萬,娶胡氏,生長子培,繼娶文氏,子城。東漢光武帝時任諫議大夫、福州刺史、御史。葬吉陽鄉祖山趾南。
十九派:培,字本固,娶陳氏,同葬廬陵南籔坪,生長子德,副室張氏,葬魚山,子行、征。
二十派:德,葬仁壽鄉南向。配董氏,葬夫所趾南。子珣、珍
二十一派:珣,字貴紋,娶朱氏。三國魏時官中郎將官,葬仁壽鄉。子渙、震、忽。
二十二派:渙,一名煥,娶劉氏。西晉封景陽侯。夫婦合葬仁壽鄉上查。弟震、忽
立韶州房。子梓、曜。
二十三派:梓,字伯埼,娶丁氏,葬仁壽鄉南向。子勰。
二十四派:勰,字思協,生於西晉武帝太康八年(二八七年)二月二十五日,娶文氏,官鎮南司馬。東晉成帝鹹和三年(三二八年)九月,於廣州擊破前交州刺史張璉叛軍。卒於東晉哀帝興寧二年(三六四年),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子端。
二十五派:端,一名瑞仁,字正冀,娶胡氏。子鉉、道始。
二十六派:鉉,字道遠,娶蕭氏,官大司馬。葬仁壽鄉。子海。
上查。子堭、琦。
二十八派:堭,娶謝氏,合葬仁壽鄉。子興、田。
三十派:隆,字迪惠,娶宋氏,合葬上羅浣。子鈞。
三十一派:鈞,字洪舉,生於隋文帝開皇十七年(五九七年),娶王氏,官至唐給事中。卒於唐高宗永徽元年(六五零年),夫妻合葬於荊田鄉斧形山。子謀。
三十二派:謀,字以忠,娶高氏,合葬仁壽鄉趾南。子丕、卺。
三十四派:珪,子五名:寬、綽、豐、暉、隱
三十五派:珪長子寬公,仍居吉陽上黎堡,沒,葬二十都雞公山母右。配何氏。生子一名:荘;
三十六派:寬子荘公,字子蒞,官吉州都押衙。葬仁壽鄉上查南梘資福院背。配蕭氏,葬合冢。繼娶張氏,葬山灣高坑艮向。生子一名:慶;
三十七派:荘子慶公,仕唐為御史大夫,立朝鮫直,遠近憚之。卒葬荊田鄉斧形山。配鄒氏,葬合冢。生子二 名:偉、駢;
三十八派:慶次子駢公,官御史大夫。配王氏,合葬荊田鄉斧形山生子一名:耀;
三十九派:駢子耀公,官南唐宮檢司旋為真州刺史。配劉氏,合葬上查。生子一名:崇 范;
四十一派:范長子延膺公,字膺修,行廿一郎。官廕授御使兼資庫使陛左班殿,直果州兵馬督監。生於同光癸未年四月十一日,於端拱戊子年卒於京,歸葬永豐縣南源添井湖寅向。配魏氏,葬永豐藏陂蛇呼向。生子五名:頻、頊、頁、顏、碩。
四十二派:膺五子碩公,字子沅,號偉夫。淳化壬辰進士,官黃州從事、南雄州軍事判官、榮州觀察判官,旋任大埋寺丞知、永壽導江縣事,累階朝奉郎。生於顯德丁巳年,於明道壬申年卒,葬吉水仁壽鄉原栗山院背,後遷厝永豐縣瀧雲鄉六都墈下闕家屋背後。配江氏,葬青賽郭家莊 向繼娶省氏,葬伴前江氏則。生子六名:淐、翰、晁、順、資、淑。
四十三派:碩子承淐公,諱雍,行一。生於雍熙乙酉年,於嘉佑丁酉年沒,葬六都馬蹄州高丘墈下雄鵝挽水形辛向。配張氏,葬同夫山。生子一名:敵。
四十四派:淐子萬敵公,字惟仁,行念七郎,生於祥符己酉年,於熙寧乙卯年,葬坳上。 配徐氏,葬同夫山。生子一名:整。
四十五派:敵子公整公,字容莊,生於景佑甲戌年,於元符己卯年沒,葬伴父左。配羅氏。生子一名: 九思。
四十六派:整子九思公,字成義,行念一郎。生於嘉佑癸卯年,於紹興壬子年沒,葬西源。 配羅氏。生子一名:紋傑。
四十七派:思子紋傑公,字卓庵,行十九郎。生於元佑丙寅年,於紹興乙亥年沒,葬西坑。 配季氏,葬同夫山。生子一名:浩古。
四十八派:傑子浩古公,字徽柔,號信前,行七郎。生於大觀己丑年,於淳熙乙未年沒,葬下邊屋後。配劉氏,葬同夫山。生子一名:尚忠。
四十九派:古公子尚忠公,字省己,行念二郎。好學力行,孝友著於郡邑。生於紹興甲子年四月十三日,於嘉定壬申年十月十七日沒,葬西坑倉庫垥。配張氏,葬同夫山。生子二名:敬父、教父。
五十 派:忠長子敬父公,字存誠,號恪恭,行一。邑庠生。最孝,竭力事親,野鳥來巢。生於淳熙丙申年十月初三日,於淳佑戊申年十一月初七日沒,葬山坑飛鳳形。配江氏,葬同夫山。生子三:名:德、益、美。
五十一派:敬長子元德公,諱旋吉。郡庠生。生於嘉定辛未年六月十九日,於景炎丁丑年三 月觔一日沒,葬屋後。配黃氏,葬渚原飛鳳形。生子二名:價翁、福翁。 八世孫質粹明嘉靖年間復歸山東承襲世爵,始為大宗房中興祖。
五十二派:德長子價翁公,諱琢,行二郎,邑庠生。生於淳佑己酉四月十五,葬本里庵前象形。配姚氏,葬曬網形。生子一名:霖。
五十四派:霖長子崇文公,字益雅。生於泰定甲子五月初四日,於洪武乙亥閏九月廿七日沒,葬馬源下店烏鴉抱田形。配羅氏,葬同夫山。生子一名:利賓。
五十五派:紋子利賓公,字翼輔,行二。邑庠生。孝有忠厚,旎與鄉里。生於申酉年六月廿四,於宣德己酉年十月廿四日沒,葬楊葉信坑燕午抱梁形庚山甲向。配鐘氏,葬同夫山。生子三名:志、世、佐。
五十六派:利長子輔志公,字思修,行三。邑庠生。生於永樂丁亥年五月初九日未時,於景泰乙亥年二月初十日午時沒,葬本里小南蛇形。配張氏,生於永樂甲午年四月十八日,於成化丁酉年閏二月初四日沒,葬同夫山。生子四名:德、琠、端、莊。
五十七派:志三子端胄,子五名:叄、習、兆、彥、事。
五十八派:端三子述兆,子一名:本。
曾質本後代居住村莊
(滕房崇村曾氏村莊通訊錄)
濟寧市鄒城市城前鎮大崇村
濟寧市鄒城市城前鎮小崇村
濟寧市鄒城市城前鎮西南窩村
濟寧市鄒城市城前鎮玉皇廟
濟寧市鄒城市鋼山街道辦事處曾溝村
濟寧市微山縣夏鎮文昌村
濟寧市微山縣夏鎮鹽當村
濟寧市微山縣夏鎮青年村
濟寧市微山縣夏鎮傅樓村
濟寧市微山縣傅村鎮前傅村
濟寧市泗水縣泗張鄉小仲家村
濟寧市泗水縣泉林鎮駙馬井村
臨沂市郯城縣紅花鄉前壯口村
臨沂市蒼山縣賈莊鄉橋頭村
臨沂市蒼山縣興明鄉李家黃路村
臨沂市蒼山縣卞莊鎮北芙蓉山東頭村
臨沂市平邑縣平邑鎮孫家村
臨沂市平邑縣銅石鎮官路村
臨沂市平邑縣臨澗鎮黃天村
臨沂市平邑縣臨澗鎮分水嶺
臨沂市平邑縣臨澗鎮艾曲村
臨沂市平邑縣臨澗鎮瓦子埠
臨沂市平邑縣臨澗鎮曹莊村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黑石灣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大北徑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王家溝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王家溝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羊角湖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官莊村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小朱家莊
臨沂市平邑縣白彥鎮白彥村
棗莊市薛城區張苑鄉南於村
棗莊市滕州市東郭鎮邵疃村
棗莊市滕州市十里堡黃溝村
煙臺市萊州市沙河鎮墩坊韓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