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短村

曼短村

曼短村隸屬於勐海鎮曼短村委會,屬於壩區。位於勐海鎮北邊,距離村委會0.5公里,距離勐海鎮10.00公里,(是曼短村委會所在地)。國土面積3.39平方公里,海拔1,176.00米,年平均氣溫18.70 ℃,年降水量1,318.70毫米,適宜種植糧食、甘蔗、茶葉 等農作物。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曼短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雲南省勐海縣勐海鎮
  • 電話區號:0691
  • 郵政區碼:666299
  • 地理位置:勐海鎮北邊
  • 面積:3.39 km
  • 人口數量:692 人
  • 氣候條件:年平均氣溫18.70℃
  • 機場西雙版納機場
  • 車牌代碼:雲K
  • 方言:傣語
  • 海拔:1,176.00米
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特色產業,人口衛生,文化教育,村務公開,基層組織,人文地理,新農村建設,發展重點,

自然資源

全村有耕地總面積1650.00畝(其中:田757.00畝,地8,93.00畝),人均耕地2.47畝,主要種植糧、糖 、茶等作物;擁有林地2,090.0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4.00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01畝,主要種植柑桔、梨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25.00畝,其中養殖面積25.00畝;荒山荒地1,314.30畝。
曼短村
曼短村

基礎設施

該村截止2010年底,已實現通電、通路、通電視 通電話五通,無路燈。全村有124戶飲用井水。有124戶通電,有8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24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68.55%和100%);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124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124戶。該村到鄉鎮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為沙石路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距離最近的車站11.00公里,距離最近的集貿市場6.00公里。全村有汽車16輛,農用汽車16輛,拖拉機121輛,機車210輛。全村裝有太陽能農戶100戶。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350.00畝,有效灌溉率為0.46%,其中有高穩產農田地面積350.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地面積0.52 畝。
該村到2010年底,農戶住房以磚混構住房為主,其中有123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有1戶居住於其他結構的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6.53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189.64萬元,占總收入的68.58%;畜牧業收入39.94萬元,占總收入的14.44%(其中,年內出欄肉豬200頭,肉牛100頭,禽畜2700隻);漁業收入5.6萬元,占總收入的2.03%;林業收入4.4萬元,占總收入的1.59%;第二、三產業收入30萬元,占總收入的10.85%;工資性收入1.5萬元,占總收入的0.54%,其他收入5.45,占總收入的1.97%。農民人均純收入3221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1.5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3人,在省內務工3人。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種植業,主要銷售往本縣。2010年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175.53萬元,占農村經濟總收入63.48%。該村目前正在發展茶葉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茶葉。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124戶,共鄉村人口692人,其中男性320人,女性372人。其中農業人口692人,勞動力394人。該村以傣族為主,傣族有691人,漢族1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合作醫療633人,參合率91.47%,享受低保12人。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村衛生所和鎮(鄉)衛生院, 村委會衛生所設在本村,距離鎮衛生院6公里。村內建有生活排水溝渠設施。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到曼短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勐海鄉中學。該村距離國小校0.5公里,距離中學6.00公里。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108人,其中小學生51人,中學生57人。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124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981.75畝。已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年末集體總收入0.13萬元,有固定資產0.29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委託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報方式公開。

基層組織

黨支部1個,有黨員總數9人,黨員中男性6人,女性3人。該村設有團支部1個,團員9人。

人文地理

曼短村委會地處勐海鎮北邊,距離鎮政府12公里,現有農戶1017戶5323人,鄉村人口5323人,其中男2653人、女2670人。轄有10個自村民小組,是一個集漢族、傣族拉祜族、回族等多民族雜居的地方,傣族人口占總人口的77.94%,漢族占3.95%,其它民族占18.11%。
該村委會有一個特殊的民族,那就是曼亂回和曼賽回兩個村寨的回傣民族,當地傣語為"帕西傣"。由於風俗習慣、生活習慣與使用語言等許多方面,既保留有回族的特點,又有當地傣族的特點,因此成為回族中較為特殊的一部分,因而產生了 "回傣"這樣一個特殊的稱謂。
回傣的居室有磚混房、土牆房,也有和傣族一模一樣的乾欄式竹樓,住房形式有回族的特點,也有傣族的特點。著裝和傣族一模一樣:婦女裹頭巾,穿緊身短衣,衣襟不安紐扣,用衣繩繫於右側;下身筒裙長及腳背,腰身細而下擺寬。男子穿無領對襟上衣,下穿長褲,頭上有戴禮帽者,有纏頭巾者,並有披毯禦寒習慣。男女均操傣語,部分男人還識傣文。生活習慣都與傣族類似,喜食糯米飯。但嚴格遵守伊斯蘭教教規。寨內建有清真寺,每到伊斯蘭教曆九月(齋月),把齋,齋月新月始現封齋,至下月新月復出時開齋。按伊斯蘭教義,修認(認真主安拉)、禮(做禮拜)、齋(把齋)、課(抽天課)、朝(朝覲)五功。過回族節和聖誕節,同時也過傣歷年和傣族關門節開門節。婚姻實行回傣內婚制,像傣族一樣時興入贅。兩寨回族,既守回族之規,又入傣鄉之俗,,形成了一種獨特的西雙版納民俗村。

新農村建設

2010年以來,曼短村委會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各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施方案,積極組織、開展新農村建設。村黨支部、村幹部民眾,積極回響黨和國家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號召,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具體要求,積極投身建設美好家園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活動中。在試點示範的帶動下,廣大農民民眾的思想有了較大轉變,其他村寨也紛紛行動,不等、不靠,積極主動自發開展修文明路、村內綠化等項目建設,參與新農村建設的積極空前高漲。

發展重點

2012年2月1日,甘蔗聯合種植機在勐海鎮曼短村委會曼派小組投入使用並進行現場操作演示現場會,參加人員有英茂公司,縣甘蔗技術推廣站,鎮政府主管領導和農業綜合服務中心有關人員以及曼派小組蔗農民眾共80人.本次聯合種植機將種植曼派小組連片面積450畝.
據介紹,甘蔗聯合種植機每小時可種植3-4畝,平均每天可以種植30畝左右,預計15天可全部種完.
以往人工種植3-4人一天僅能種植1畝左右.在種植成本方面,機械化種植成本每畝平均為60元左右,而人工種植成本每畝平均在150元左右.僅種植成本每畝可節約90元.由此看來,甘蔗聯合種植機的套用,極大的減輕了蔗農的勞動強度和提高了經濟效益.
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標記,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業機械化將越來越普及.本次甘蔗聯合種植現場演示會,將進一步推動勐海鎮甘蔗機械化的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