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歇甜竹(學名:Dendrocalamus brandisii ‘Manxie Tianzhu’)是禾本科、牡竹屬喬木狀竹類植物。竿高可達18米,梢端下垂乃至長下垂,竿環不隆起;革質,籜耳小;籜片外翻或近於直立,葉鞘外面貼生白色小刺毛;葉片大小有變異,花枝呈鞭狀,一側扁平,花枝各節叢生假小穗,小穗卵圓形,紫褐色,含小花;外稃類似穎片,內稃脊上生纖毛,子房卵圓形,果實呈卵圓形,7-8月筍期。
分布於中國雲南普洱市思茅區曼歇壩。在海拔800-1200米處有少量人工栽培。適生範圍及氣候:適生範圍較廣,適生於濕熱氣候。
曼歇甜竹’筍味鮮甜, 質地脆嫩,營養豐富, 竹材通直, 是優質筍材兩用竹品種。
(概述圖參考來源:)
基本介紹
植物學史,形態特徵,近種區別,產地生境,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
植物學史
曼歇甜竹是1998年9月首次發現於中國雲南省普洱市思茅區南屏鎮曼歇壩的勃氏甜龍竹栽培居群中,是勃氏甜龍竹變異植株經進一步選優、分離、培育而成的栽培竹新分類群。培育者對該竹的生長情況進行了10多年的連續繁殖、培育、觀察和記載,發現其每一年新發竹的各項特徵性狀始終保持穩定。2018年該竹已發展到100多叢、3000多株。2016-2017年,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中心(ICRGB)先後3次派專家前往普洱亞洲竹藤博覽園對曼歇甜竹栽培基地進行實地考察,確認其為勃氏甜龍竹一優質筍用竹新品種。根據《國際栽培植物命名法規》(ICNCP)的相關規則和要求,將該栽培竹新品種正式定名為曼歇甜竹,學名為Dendrocalamus brandisii‘Manxie Tianzhu’。該竹栽培品種已於2017年11月通過了國際竹類栽培品種登錄權威的新品種國際登錄認證,國際登錄號:WB-001-2017-021。
形態特徵
大型叢生竹。稈高12-18m,直徑8-15厘米,梢端下垂;節間長35-42厘米,幼時密被縱行排列的白色絨毛或棕色絨毛,稈壁厚約2.5-3厘米;節內及籜環下方均具一圈灰白色或棕色絨毛環,稈下部數節節內具氣生根。
稈分枝較高,每節多數,稈上部主枝1或有時無主枝,其餘枝條較細,一級分枝反抱主稈四周,二級分枝亦反抱主枝四周。籜鞘早落,革質,初期綠色,背面密被白色短柔毛,上部密被棕色柔毛,邊緣具翅狀棕色長柔毛;籜片外翻,籜耳小;籜舌高1-1.5厘米,上緣齒裂。葉鞘背面及邊緣具棕色小刺毛;葉舌高1.5-2毫米;葉片大,長23-30厘米,寬2.5-5厘米,背面具白色小柔毛,次脈10-12對。筍期7-8月,筍呈灰綠色。
近種區別
曼歇甜竹與勃氏甜龍竹栽培型的關鍵區別在於:前者稈形更加高大、粗壯,稈高15-17米,直徑10-16厘米,稈被毛較多,梢端下垂;2級分枝反抱主枝,筍呈灰綠色,筍產量達7900-9000千克/公頃;而後者稈形相對較小,其稈高10-15米,直徑10-12厘米,稈被毛較少,梢端極度下垂;2級分枝不反抱主枝,筍呈灰黃色,筍產量在4500-6000千克/公頃。
產地生境
分布於中國雲南普洱市思茅區曼歇壩。海拔800-1200米,有少量人工栽培。適生範圍及氣候:適生範圍較廣,東經100°54′40.75″、北緯22°41′26.16″。適生於濕熱氣候,年均氣溫10-20℃,1月份平均氣溫5-11℃,7月份平均氣溫24-28℃,極端最高氣溫低於38℃,極端最低氣溫高於0℃,年均降水量900-1400毫米,年平均日照600-1200小時。
繁殖方法
繁殖基地選擇在海拔400-1600米;要求土層深厚、疏鬆、肥沃的沙質土壤,中性至微酸性土壤,pH值在5.5-7.0,基地坡度為10-30°,便於排灌。
繁殖可以分蔸、埋稈、扦插方式進行,歇甜竹繁殖力極強。母竹選擇:宜選擇2年生母竹作為繁殖材料。育苗時間每年的4月至6月。
栽培技術
種苗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2年生竹進行育苗。造林時間可在7月至8月。造林時的定植密度,株行距6-8米或20叢/667平方米竹苗定植。
栽培管理:定植時灌足水,注意保水,但避免積水;施肥以農家肥為宜,每叢施基肥3-7千克,每年春季和秋季各追肥1次。平常養護管理相對粗放。
主要價值
曼歇甜竹筍味鮮甜, 肉質細膩, 質地脆嫩,營養豐富, 竹材通直, 單位面積生物量大, 是筍材兩用竹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