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洞宗壽昌系

曹洞宗壽昌系,以一代宗匠蘊空常忠和尚入室真子無明慧經,於宗風寥絕之時,觸心荊棘,重興新城(今江西黎川縣)壽昌寺,高懸定鐘、大啟爐篝、全提直指、盛開法筵而肇啟。並分衍出博山、東苑、鼓山三大支系法脈,對宗門影響頗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曹洞宗壽昌系
  • 開創者:無明慧經
  • 支脈:博山、東苑、鼓山三大支系法脈
  • 法嗣:博山元來、湛靈元鏡永覺元賢
  • 祖庭:新城(今江西黎川縣)壽昌寺
法系概況,壽昌高僧,

法系概況

錚錚法嗣博山元來、湛靈元鏡永覺元賢等人,蒙付囑後各各揚化一方,暢演宗乘,勘辨龍蛇,建樹甚豐,並分衍出博山、東苑、鼓山三大支系法脈,彼此激盪,相映成趣。數百年間,各大支系皆師徒相繼,後前錯出,延衍弘化之盛,雖不及盛唐兩宋,然能體道篤行,於機下拶破疑團、踏著舊時活路者,代不乏人,對宗門影響頗巨。
廩山常忠法嗣慧經在建昌府新城(今江西黎川縣)壽昌寺接化而創壽昌系。壽昌系鼻祖慧經門下有大艤元來、永覺元賢二位大師。元來在吳、越、江、閩間,大闡宗風,學士大夫禮足求戒者前後不下數萬人,元來傳瀛山智誾、福州長慶宗寶獨禪師,再傳廬山歸宗天然函昰禪師,後無可考究,是為博山系。元賢住鼓山三十年,“道望孤高,曹洞綱宗,於焉大振,座下常數百人,皆勉以真參實悟,問道受戒者逾萬人”。後傳道霈,道霈通曉佛門各宗,為清初大著述家,著書二十餘種,有《秉拂語錄》二卷、《餐香錄》二卷、《還山錄》四卷、《雲山法會錄》一卷、《旅泊庵稿》四卷、《聖箭堂述古》一卷、《禪海十珍》一卷及《溈山警策指南》一卷等。元賢、道霈二代為壽昌系極盛時期。道霈遞傳惟靜道安、恆濤大心、圓玉興五、象光法印、淡然法文、常敏法浚、遍照興隆是為洞宗福州鼓山寺系。

壽昌高僧

無異元來(1575-1630年),廬州舒城(今安徽省廬江)人。十六歲從五台山靜安出家,後參寶方寺無明慧經,閱《傳燈錄》有所省悟,其後隨慧經至玉山,經過參究話頭蒙其印可,擔任首座。自萬曆三十年(1602)隱於信州博山(江西省廣豐縣)能仁禪寺,禪者紛紛前往參學,遂成叢林,成為他獨立住持寺院之始。其後歷住建州董岩禪寺、建州大仰寶林禪寺、福州鼓山湧泉禪寺和金陵天界寺。主要著作有《博山無異禪師廣錄》35卷、《博山無異大師語錄集要》6卷、《參禪警語》3卷。崇禎三年圓寂,弟子建塔於博山,後來能仁禪寺成為此派主要傳禪基地,所以被稱之為壽昌系中的博山支系。弟子有智誾、宗寶道獨
覺浪道盛(1592-1659年),建寧(福建省)浦城人。初參壽昌寺之無明慧經,後得法於東苑晦台元鏡。自萬曆四十七年(1619)冬,開法於福州蓮山國觀寺。其後,歷住湖北麻城龍湖寺、江西壽昌寺、匡山圓通寺、福州鼓山湧泉寺、江蘇南京靈谷寺、浙江餘杭徑山寺等。清順治三年(1646)以後,住持南京天界寺、攝山棲霞寺、浙江虎跑寺、皋寧崇先寺等。道盛於福建、江西、湖北、江蘇、浙江等地弘教四十年,重要說法五十餘次④。門下弟子眾多,得法的有28位之多,著名的有:大成、大然、大智(即方以智)、大汕。順治五年(1648),因他的著作《原道七論》中有“明太祖”字樣,被捕下獄一年。
元賢(1578-1657年),字永覺,福建建陽人。萬曆三十一年(1603),隨無明慧經習禪。四十五年(1617),正式出家。慧經是明末著名的禪僧,與紹興雲門顯慶寺的湛然圓澄(1561-1626年)並稱為當時曹洞宗的兩大宗匠,分別形成了曹洞宗壽昌系和雲門系兩大禪系。一年後慧經去世,又往信州(江西上饒)博山能仁寺參無異元來,並受具足戒。崇禎七年(1634),元賢住持福州鼓山湧泉寺,翌年往泉州真寂禪院和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市)寶善庵。十五年(1642)再度移錫泉州開元寺,後返福州鼓山,前後住持鼓山23年,使鼓山終成“八閩叢林之冠”。元賢及其門下所形成的曹洞宗“鼓山系”在整個有清一代都非常興盛。元賢座下弟子常有200餘人,臨終時印可為霖道霈嗣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