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賢

元賢

元賢(1578-1657),俗姓蔡,初名懋德(一說懋清),字闇修,後諱元賢,字永覺,嘗自號荷山野衲,又號石鼓老人,明末清初建陽縣三桂里人(今屬南平);是閩境一代高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賢
  • 出生日期:1578
  • 逝世日期:1657
  • 主要成就:,明末清初建陽縣三桂里人(今屬南平);是閩境一代高僧。
身世,落髮為僧,

身世

元賢是宋代閩中理學家蔡元定(西山先生)第十四世孫。父雲津,世守詩書;母張氏,生母範氏。
由於家學淵源,幼習儒學,“嗜周、程、張、朱之學”。少年時頗負大志,曾有詩曰:“道德師顏、閔,文章宗游、夏;其餘二三子,不願在其下。”
18歲時,偶讀《六祖壇經》,對它很感興趣,這是他接觸宗門典籍的開始。
20歲為縣諸生。

落髮為僧

萬曆三十年(1602年),懋德25歲,讀書山寺,聞頌《法華偈》“我爾時為現清淨光明身”,即知“周、孔外乃別有此一大事。”遂與同邑趙豫齋受《楞嚴》、《法華》、《圓覺》三經。
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曹洞宗中興之祖無明慧經禪師開法江西董岩,懋德前往參謁,反覆征詰。無明慧經(1548-1618年)是明代曹洞大師,勉勵懋德參“乾屎橛”。“乾屎橛”是禪林一則公案。臨濟宗為打破凡夫之執情並使其開悟,對訊問“佛者是何物”者每答以“乾屎橛”。蓋屎橛原系擦拭不淨之物,非不淨則不用之,臨濟宗特提此最接近吾人之物,以教斥其專遠求佛而反不知清淨一己心田穢污之情形,用以打破學人之執著。自此,懋德留意教乘,“博通經典,深通佛理。”
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懋德40歲,父母相繼去世(生母仍在),遂棄妻兒,往江西壽昌寺,禮無明慧經和尚,落髮為僧,取法名元賢。
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無明禪師圓寂,元賢隨無異元來往信州(今上饒)博山能仁寺,受具足戒,繼又圓菩薩戒,留居香爐峰。元賢經常與無異元來商榷玄奧,當仁不讓,元來嘆曰:“這漢生平自許,他時天下人,不奈渠何。”元賢和博山的關係,在法門的輩分為兄弟,在戒學的授受則是師資。
天啟二年(1622年),元賢返回閩中,住沙縣雙髻峰。
天啟三年(1623)秋九月,元賢因為葬親回建陽。舟過劍津,聽見同行中有僧唱經云:“一時謦欬,俱共彈指,是二音聲,遍至十方諸佛世界。”乃廓然大悟。後居甌寧(今建甌市)金仙庵,閱大藏經三年。又遷建安荷山。期間,元賢博採群籍,作《建州弘釋錄》2卷,收入唐至明建州(包括甌寧、建安、建陽、崇安、松溪、政和6縣)名僧和在建州弘法的名僧77人的事跡,是一部地方性的名僧史略。博山元來為他作序。為“會通儒釋”,撰《寱言》1卷。
崇禎五年(1632年),雲棲祩宏高足、杭州真寂寺聞谷廣印(1566-1636年)入閩弘法,他訪之於劍州(今南平)寶善庵,一見投合,以為相遇之晚。這時宜興曹安祖請聞谷作《諸祖道影贊》,因屬元賢命筆,成百餘贊,大為聞谷所稱賞,即以所傳雲棲戒本授元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