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劇情簡介,分集劇情,幕後製作,創作背景,製作過程,主創團隊,角色介紹,幕後花絮,發行信息,作品評價,正面評價,負面評價,
劇情簡介
從小人物、愛情、友誼、人生智慧、家風、家國這六個溫暖而熱血的角度出發,精心篩選了30封古人的書信。每5封信,詮釋一個共同的主題。從這30封書信中,觀眾可以窺見不同歷史時期的世事百態,體味中國文化之氣度情懷,同時引發對於當下的關聯性思考。
分集劇情
第一集 小人物 大歷史
在通訊落後的古代,書信是聯繫親人與遊子的最主要紐帶。文字或直白、或細膩、或粗糙、或溫婉,而在它展開的方寸之間,不變的是那一腔赤誠。在歷史長河中,一些小人物無碑無傳,但他們的文字卻在冥冥之中成為自己的傳奇,歷史的註解。
第二集 是你告訴我 愛情的模樣
第三集 再大的風 我都去接你
繼續看6集
選集
關閉
幕後製作
創作背景
在這個時代,紙質書信的消失,似乎不可避免。手機、微信、朋友圈等電子通訊超快超便捷,我們甚至可以通過網路共享同一秒鐘的喜悅。可曾經那個手寫的時代,是完全不同的情感體驗。從落筆的那天起,就意味著等待的開始。人們偶爾會懷念那個漸行漸遠的時代,那時候人和人的距離雖然很遙遠,但隻字片言卻可以讓心那么近。書信,就是有這種神奇的力量。源於對“中國書信文化”的偏愛,和“古早人情味兒”的執念,最終催生出了《書簡閱中國》這部紀錄片。
米薇的信,是創作團隊“挖掘”出的第一封信。看到這封信的感受很奇妙,就仿佛一下子觸碰到了《書簡閱中國》的靈魂。1700年前,一位粟特女子米薇在寫給丈夫的信中,留下了這樣一句話“寧嫁豬和狗,不做你的妻。”這樣的語句,讓創作團隊無法抑制自己的好奇心。“米薇為什麼這么憤怒?她遭遇了什麼?他的丈夫最後收到這封信了嗎?”在各種疑問的驅使下,創作團隊細緻地尋找了這封信的“前世今生”。
製作過程
為了實現這種敘事關聯,《書簡閱中國》在選題上做了比較精心的策劃,並有意將當代人的話題興趣嫁接到紀錄片的製作之中。為了讓觀眾看得更真切更具象,《書簡閱中國》運用了情景再現的演劇化手段。
在視覺製作的過程中,創作團隊一直在研究,怎么能讓書信更生動一點、更活潑一點。於是,就有了信上的世界和三隻可愛的動物。團隊用CG特效折出了信紙版的驛馬、錦鯉和鴻雁,這些動物在中國古代詩歌中多次被提及,代言書信和思念的傳遞。因此,片頭中一路前行的馬、魚、雁,寓意書信跨越千山萬水去傳遞思念。同時每封信的開篇,團隊設計了“信上人”的表達方式。一是希望用這種呈現方式讓古老的文字立體一些、趣味一些,二是這種方式也恰恰貼合了“信上人”即是“心上人”的概念。
在聲音的製作過程中,創作團隊尋找了很久,才為這三十封信找到了他們的聲音扮演者。三十多位配音老師,給古老的文字賦予了質感和深情,讓人們得以在千百年後,再次感受到那穿越時空的溫度。
在後期編輯製作中,運用數字媒體技術將視覺語言中的靜態元素和動態元素相融合,在紀錄片中,很多冷門的歷史知識都會運用動畫的“熱媒介”方式進行科普。
主創團隊
總導演 | 金鐵木 |
---|---|
執行導演 | 戴修揚 |
編劇 | 戴修揚、崔力文、賈寅超、史可 、洪曉春 |
製片人 | 鄧武、張兵 |
副導演 | 史可 |
場記 | 洪曉春 |
播出總統籌 | 石世侖 |
播出管理 | 劉茜、蘭孝兵 |
攝影指導 | 張勇 |
美術指導 | 韓琪傑 |
特效導演 | 史可 |
現場導演 | 史可 |
演員副導演 | 劉鳴 |
現場演員副導 | 張思琪 |
製片主任 | 金城 |
統籌 | 蘇紫汀 |
燈光師 | 魯志強 |
通具組長 | 陸兵 |
服裝師 | 康玉生 |
造型指導 | 陳阿拉坦其其格 |
化妝師 | 曲丹丹 |
角色演員介紹
黑夫和驚:秦國普通士兵。公元前224年,秦滅楚戰爭進入關鍵時刻。兩兄弟成了王翦伐楚的六十萬大軍中的的一員。戰爭時期,條件艱苦,正在秦軍服役的黑夫和驚,希望家裡可以儘快捎些錢或衣物過來,並在信中反覆問候母親的身體狀況。信中記錄的雖只是一些生活瑣事,但對家人的思念、問安的話語令人感慨萬千。 | |
衷:秦國小吏,黑夫和驚的大哥。在黑夫和驚奔赴戰場之時,留下了大哥衷照顧家人。黑夫和驚或許永遠沒有回到家鄉,但因為他們的努力,讓衷得以享有爵位,家人們因此過上了更好的生活。衷將黑夫和驚寄來的家書視為珍寶,去世時將其同自己一起埋葬。對於衷而言,弟弟們的家書是何等珍貴。 | |
宣:西漢時期的邊塞小吏。他寫信給自己的好友兼同僚幼孫,為嫂子、弟妹送上了親切的問候,還叮囑他們:上級就要來巡查了,希望幼孫提前做好準備,迎接考核。背井離鄉的日子,朋友的關懷難能可貴。 | |
幼孫:漢代燧卒的一員。他帶著家眷,生活在西北邊塞。燧卒以十幾人編為一組,駐守一個烽火台。作為國防的第一道警備線,他們必須時刻保持警惕。一有敵情,他們就點起烽火,傳遞警報。 | |
趙義深:唐朝時的洛陽移民。公元前643年,高昌王室的車馬自西州出發,趙義深作為隨行人員,遠赴洛陽。在洛陽定居後,趙義深始終牽掛故鄉的母親,從未間斷與母親的通信。遠行的遊子,對母親的眷念,躍然紙上。 | |
二娘子:身份成謎。據考證,很可能是唐宋時期,跟隨官員來到洛陽的隨行女眷之一。從西北到洛陽,一路順遂。於是二娘子寫信向家中報平安,並給家中的母親、姐姐和小外甥都寄了一些禮物,表達自己心中的惦念之情。 | |
米薇:魏晉時期的粟特女子。公元4世紀初的時候,米薇和丈夫那奈德帶著女兒莎恩從撒馬爾罕來到敦煌做生意。後來,那奈德留下妻女,獨自回了撒馬爾罕。彼時,塞外烽煙頓起,生活在敦煌的粟特人人心惶惶,米薇母女一直沒有得到丈夫的信息,母女二人被迫做了奴隸。米薇一再寫信要求丈夫來接她們,卻遲遲都沒等到回音。 |
參考資料
徐淑:東漢女詩人。某年年終,長官外派徐淑的丈夫秦嘉到洛陽出差。臨行前,秦嘉派車去接住在娘家徐淑,準備好好敘別一番。然而徐淑病重,力不從心,只能寫信勸慰丈夫暫時忍耐夫妻離別的痛苦,等待將來團聚的歡樂。 | |
秦嘉:東漢詩人,為漢桓帝時期郡吏。某年年終,秦嘉奉命到洛陽匯報統計結果。他知道此去時日漫長,打算與妻子徐淑好好話別。可是身在娘家養病的徐淑,實在無力與他相見,只能通過往來的書信,表達自己心中的不捨。 | |
卓文君:西漢才女,郡臨邛的冶鐵巨商卓王孫之女。她對司馬相如一見傾心,但是他們的愛情遭到了父親的強烈阻撓。卓文君毅然逃離卓府,與深愛之人私奔。可是司馬相如卻在得到漢武帝賞識之後,產生了納妾之意,忘卻了往日兩人患難與共的日子。卓文君從不是一個逆來順受的女子,在寫給司馬相如的書信中,直接擺明態度:迷途知返和永不相見,只能二選其一。出色的文采,決絕的態度,讓司馬相如,幡然悔悟。 | |
司馬相如:西漢才子。在一次宴會上,司馬相如以一曲《鳳求凰》向卓文君表達愛意。儘管身份懸殊,但是他們全然不顧世人的眼光,想要相守一生。可司馬相如卻打破了諾言。他的事業初見起色,司馬相如就忘卻了過往,準備納妾。而這完全違背了卓文君“一生一代一雙人”的愛情理想。他的見異思遷,得到的是卓文君決絕的回應,卻因此讓他看清了自己真正的想法。 | |
王獻之:東晉書法家。王獻之成年後與其表姐郗道茂成婚,兩人青梅竹馬,夫妻感情甚篤。可新安公主對王獻之鐘情已久,執意要求皇帝賜婚。王獻之嘗試拒婚無果,只能忍痛休妻再娶。之後的王獻之雖然仕途順暢,但對前妻一直念念不忘。只能通過書信,向郗道茂表達思念之情。 | |
郗道茂:王獻之的原配妻子和初戀情人,兩人是表兄妹。郗道茂在王獻之十六歲時,嫁進了王家。王獻之和郗道茂婚後志趣相投、情真意重。但因為新安公主的強行插足,迫使王獻之休了郗道茂。那時,郗道茂的父親已死,離婚後只好投奔伯父,從此再未他嫁。生活淒涼,鬱鬱而終。 | |
李商隱:唐代詩人。公元851年,李商隱妻子王氏病故。第二年,柳仲郢轉任梓州刺史,招聘李商隱為判官。他為收攏人心,想把梓州官妓張懿仙給李商隱作侍妾。但李商隱還沉浸在哀痛中,於是寫下回信,謝絕柳仲郢的好意。 | |
王宴媄:唐朝將領王茂元之女。王氏生前,與李商隱感情非常甜蜜。但在公元845年,李商隱被調到地方任職,王晏媄無怨無悔承擔起了家裡的一切。兩年後,王晏媄的身體因操勞過度,越來越虛弱。直到公元851年,還未等李商隱歸來,王晏媄就撒手而去。李商隱日夜兼程地回到家裡,心中除了悔恨,再無其他。 | |
烏林答氏:金世宗完顏雍的皇后。烏林答氏和完顏雍本是才子佳人,患難夫妻。但海陵王完顏亮久聞烏林答氏賢而美,便趁完顏雍不在中都時,詔見烏林答氏。烏林答氏知道,如果不去,丈夫必遭其害;如果在去中都的途中而死,丈夫既無罪責,自己又可保持貞節。於是她毅然踏上了赴中都的路。在行至良鄉時,烏林答氏投湖自殺。 | |
完顏雍:金朝第五位皇帝。完顏雍能文能武,在女真貴族中威望較高。海陵王完顏亮對他很不放心,經常調動他的官職。後來完顏亮讓烏林答氏入京為質,深知完顏亮好色成性的烏林答氏只好進京,在離都城70里附近時,自殺身亡。完顏雍忍辱負重,將奪妻之恨暗藏內心,伺機報仇,最後終於推翻了完顏亮的暴政。 |
嵇康: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他是曹魏宗室的女婿,學問淵博,而性格剛直,疾惡如仇。隨著司馬氏崛起,曹魏衰落,同為七賢之一的山濤,投靠司馬氏作了官,隨之他又出面拉攏嵇康。嵇康不願苟且偷生,於是寫下絕交書,表明立場,抨擊時局。同時,為了朋友的前途,他決定與山濤劃清界限。 | |
山濤:魏晉時期名士,竹林七賢之一。山濤為人小心謹慎,在竹林七賢中年齡最大。時局混亂之際,山濤選擇投靠了勢力更大的司馬氏,仕途平步青雲。他勸說好友嵇康與司馬氏合作,以免日後遭到殺身之禍。然而,他收到的,卻是嵇康寫下的絕交信。 | |
白居易:唐代詩人。公元815年,白居易受權臣嫉恨,被貶為江州司馬。這個職位形同虛設,對一個才華橫溢,有著遠大抱負之人來說,無疑是一次沉重的打擊,被貶的第三年,白居易的滿腔怨憤,卻不可與身邊人言說。只有遠方的知己元稹,最能理解他的心情。 | |
元稹:唐代文學家。元稹與白居易同科及第,他們的詩歌理論觀點相近,共同提倡新樂府,結成了莫逆之交。公元815年,元稹因觸怒宦官,被貶為通州司馬。當時的元稹心中憤懣,又身患重病,幾近死去,但好在還有好友白居易的安慰和鼓勵。 | |
王安石:北宋文學家。剛剛登基的宋神宗試圖勵精圖治,因此對王安石委以重任。王安石頒布了一系列改革法案。但這些法令,卻得到了很多好友一致反對,特別是司馬光。隨著變法日漸激進,司馬光多次給王安石寫信,勸其廢除新法,但王安石拒絕聽從司馬光的建議。對於好友的反對,王安石表示尊重,但也感到遺憾。 | |
司馬光:北宋文學家。變法之前,司馬光與王安石非常要好,二人同樣滿腹經綸,治政有方。兩人都認為應當改革圖新,方式方法卻完全不同。兩人的分歧越來越大,甚至會在朝堂上爭執起來。他們的政見是如此不同,但在司馬光的心裡,王安石自始至終都還是那個值得尊敬的人。 | |
康熙:清朝皇帝。他身居高位,但對自己的髮小曹寅關懷備至。公元1712年,康熙得知曹寅染上瘧疾,心急如焚,當即將金雞納霜(奎寧)贈予曹寅,那也是當時治療瘧疾最好的藥。他還千叮萬囑,要曹寅注意身體。然而,藥還沒送到,曹寅就去世了。好友離世,康熙傷心至極。 | |
曹寅:清朝康熙時大臣。他在年少時便常伴康熙左右,成年後又任江寧織造,實則康熙在江南的耳目。公元1712年,曹寅染上瘧疾,讓李煦密折上奏,向康熙討藥。但是不管康熙怎么快馬加鞭,最終還是沒能阻止曹寅離開人世。 | |
顧貞觀:清代文學家。少年時代與吳兆騫相識,並結為生死之交。誰知吳兆騫卻捲入了順治十四年的科場案,被遣送到寧古塔充軍。顧貞觀為好友蒙受不白之冤感到心痛,立誓要讓吳兆騫回歸家鄉。多年來,他奔走於權貴之門,看盡他人的冷眼旁觀,但再困難,都沒有動搖他營救好友的決心。 | |
吳兆騫:清初詩人。順治十四年科場案,吳兆騫無辜受到牽連,被流放寧古塔充軍整整二十三年。幸好有好友顧貞觀多年來為他在外奔走,想方設法營救他。在五十歲之際,吳兆騫終於回到了家鄉。 |
李贄:明代思想家、文學家。李贄終生為爭取個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鬥爭。他蔑視傳統權威,敢於批判權威。他反對歧視婦女,對受到封建禮教壓迫的婦女給予深深的同情。他在佛寺設壇開講,歡迎各色人等前來聽學。最令人瞠舌的是,男女不限。女人進入學堂,如此大逆不道之事激怒了衛道士,他們集中火力向李贄開炮。更有一些所謂的“好心人”勸誡,婦女見識短淺,不值得教她們知識。面對這種情形,李贄給那些“好心人”寫下了這封信。 | |
顧若璞:明末清初女詩人,公元1619年,顧若璞的丈夫撒手人寰,留下她和年幼的孩子。她給自己的弟弟顧若群寫下了這封信,講述了自己的選擇和感悟。面對這個前途未卜的大家庭,顧若璞選擇了獨身,同時為了教育兩個孩子,利用閒暇之餘,刻苦自學。隨著學問漸深,顧若璞不僅能教兩個孩子學習,而且能作詩賦,寫文章。到九十歲,還一直保持著學習的習慣。正是她的獨立與堅韌,撐起了一個家族,也成就了自己傳奇的一生。 | |
袁枚:清朝乾嘉時期的文學家和美食家。才二十出頭,袁枚便進士及第。但他生性不羈,為官幾年後,便辭官歸隱,將一切熱情放在自己的生活情趣上。公元1791年,兒子袁通被取消了考試資格,親友憤憤不平,寫了千言訴狀,跑到官府鳴冤。然而,袁枚的態度全然相反,他給弟弟寫下了這封信。袁枚覺得考試入學不是什麼要緊事,根本問題在於求學成才,只要順應本性加以引導就可以了。在封建年代有這樣高出世俗的見解,難能可貴。 | |
鄭板橋:清代書畫家、文學家。鄭板橋仕途坎坷,直至五十歲,才做上了一個九品芝麻官。鄭板橋在外做官,妻子和孩子都在老家泰州,一家人只能託付給弟弟鄭墨照料。鄭墨來信,告訴兄長,家裡收了三萬斤秋糧,鄭板橋非常高興,寫下了這封回信,與家人分享自己的感悟,貧苦的年少經歷,讓他對農民有著天然的親近,他認為農夫是“天地間第一等人”。在范縣、濰縣擔任縣令時,鄭板橋經常到田野視察民情,了解農戶們的生活。這樣的言行,自然會招致同行的非議和算計。 | |
范蠡:春秋末期政治家、商業理論家。年輕時,范蠡一心嚮往著建大功立大業。他心思縝密,幫助勾踐由敗轉勝。但他卻在勾踐成功之際,選擇立刻離開了越國。臨行前,范蠡悄悄地給老朋友文種,留下了一封信,勸文種早日離開勾踐,多年來他早已察覺到,勾踐為人陰險,工於心計,可以與他共患難卻不能同享樂。他遠走高飛,開啟了自己全新的人生。晚年的范蠡,經商有道,定居在山東陶丘,成為遠近聞名的“陶朱公”。范蠡不止一次把自己的財富,分給貧困之人,他是有史記載最早的慈善家。 |
劉邦:西漢開國皇帝。劉邦出身平民階級,起兵於沛縣。當硝煙散盡,複雜的帝國事務鋪陳於案前之時,劉邦發現,僅憑閱歷和經驗,不足以駕馭一個大帝國。於是在身邊諸多讀書人的勸誡下,劉邦認識到以文治國的重要性。臨終前,他給太子劉盈寫下一封敕文,告訴兒子,一定要讀書,要用賢,明白自己身為帝王的重擔。 | |
馬援:東漢名將,為光武帝劉秀統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戰功。馬援雖已年邁,但仍請纓東征西討。其老當益壯、馬革裹屍的氣概,受到後人的崇敬。馬援的兩個侄子平日裡喜歡譏評時政、結交俠客。即使身在軍中,馬援依然為他們感到擔憂。聽到兩個侄子行為乖張,變本加厲,他立即寫下一封家書,用自己平生的經驗指導他們如何為人處世。 | |
孫權:三國時期孫吳的建立者。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是一位膽識過人,治國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因為一點小事,堂弟孫皎與東吳名將甘寧爭吵負氣,荊州大戰在即,前線軍營卻發生這樣一起騷亂,孫權聽說後立刻寫了這一封家書,教導孫皎要待人以敬、寬容大度。 | |
沈煉:明朝錦衣衛。沈煉為人剛直,嫉惡如仇,公元1557年,倭寇入侵浙江沿海。沈煉的家鄉紹興,岌岌可危。然而此刻的沈煉,卻被流放在漠北邊關。沈煉只能將牽掛付諸一封家書,希望長子能夠代替自己,護佑家鄉父老。當時的大明王朝,外有倭寇入侵,內有奸臣當道。沈煉以低微的職位,屢次上奏彈劾與嚴嵩父子。他的慷慨正義,與當時的朝堂氛圍格格不入,但他並沒有因此低頭。他在信中教導長子沈襄要以北宋名臣范仲淹為榜樣,懷抱赤子之心,要為國家,為百姓,挺身而出。 | |
范仲淹: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學家。范仲淹從小有大志,公元1043年,他寄予厚望的侄子大參,就要出仕做官了。范仲淹寫下了這封家書,告誡子弟應努力學習,清心潔行。雖然官居宰相,但范仲淹在生活上卻一直很儉樸,他省下薪俸在家鄉設立“義莊”,用於救濟同族的窮人,以身作則,來教育子女勤儉。他“先憂後樂”的思想,更無時無刻不影響著范氏後人。 |
岳飛:南宋抗金名將。他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公元1140年,北宋滅亡後的第十三個年頭。三十八歲的岳飛,壓抑著滿腔的不甘和憤懣,給南宋皇帝趙構,寫下了這封信。岳飛用他一生的時間,盡忠報國,最後卻換來一個“莫須有”的罪名,慘遭殺害。岳飛含冤而死,但他的精神依然長存於世。 | |
文天祥:南宋末年文學家、愛國詩人。公元1275年,元軍長驅直入南宋都城臨安,朝野上下竟無一兵一卒前來支援。文天祥臨危受命,抵抗元軍。堅守三年後,被元軍俘虜,屢經威逼利誘,誓死不降。在獄中,文天祥給義子文環生寫下這封信,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從容面對死亡。 | |
任環:明朝抗倭將領。他自小勤奮好學,飽讀詩書,少年時代又拜師學武。嘉靖年間,倭寇進犯江南沿海,任環性情慷慨,甘願承擔抗倭大任。保境護民,立下不朽的功勳。公元1553年,任環與倭寇在上海第一次展開激戰。任環身受重傷,兒子求他回家養傷,他便寫下了這封信與家人訣別。抗倭作戰第六年,任環舊傷發作,英年早逝,年僅四十歲。此時,抗倭戰鬥在中國大地上如火如荼,任環的兄弟和兒子追隨戚繼光、俞大猷等名將,繼續他未竟的事業。 | |
林則徐:清朝道光時期大臣、民族英雄。1839年,林則徐於廣東禁菸時,派人明察暗訪,強迫外國鴉片商人交出鴉片,並將沒收鴉片在虎門銷毀。虎門銷煙使中英關係陷入極度緊張狀態,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英國入侵中國的藉口。鴉片戰爭爆發後第二年,林則徐給兩位好友寫下了這封信,此時的他,正在發配新疆的途中,心中的憤懣難以抑制。即使飽受磨難,此生不改的是一顆憂國憂民的心。 | |
陳京瑩:1880年,天津水師學堂建成招生,陳京瑩應考入選,成為第一屆駕駛班學生。公元1894年,陳京瑩給父親寫下這封家書,與家人訣別。甲午海戰中,“經遠號”憑一己之力,奮勇攔截日本的主力戰艦“吉野號”。日軍不斷示意“經遠號”投降,但沒有一個官兵放棄戰鬥! “經遠艦”管帶林永升、幫帶大副陳榮等先後中彈犧牲。身為駕駛二副的陳京瑩毅然接過了軍艦的指揮權,毫不畏懼,奮勇抗敵,直到最後中炮身亡,時年僅32歲。 |
幕後花絮
- 該片運用現代口語甚至一些流行語,使標題、解說與獨白,變得俏皮、風趣。比如,說康熙皇帝與曹寅的專折書信來往,用了一個“贈你一朵小紅花”的標題。還有“出門打仗缺錢咋辦,急,線上等!”劉邦感嘆“吃了沒文化的虧”,東漢名將馬援為何告誡侄子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等。
發行信息
播出時間 | 播出頻道 | 備註 |
---|---|---|
2021年2月12日-17日 | CCTV-9 | 每晚20:00檔 |
2022年10月1日-2日 | 甘肅衛視 | 23:00 |
2023年2月16日 | 上海紀實人文頻道 | 19:00 |
2023年2月17日 | 上海紀實人文頻道 | 7:30 |
- 播放量
截至2021年2月16日21點,該片在微博端#紀錄片書簡閱中國#閱讀量已達1360萬。
作品評價
正面評價
《書簡閱中國》叩開宏大歷史的一扇秘門,透過書信展示那些曾經溫暖、憂傷、平淡或絕望的真實人生。《書簡閱中國》閱的不是宏大歷史或鄉野傳奇,而是真實的、鮮活的人生百態。從這一意義上說,《書簡閱中國》在宏大敘事之外打開真實的生活空間,為中國歷史紀錄片拓出一片新天地。(紀錄片導演張同道評)
《書簡閱中國》將講述作為基礎,具有清晰的敘事結構和鮮明的敘事主題;將對話作為支點,實現了古今對話和內外對話的統一;將融合作為重點,製作生動的內容,引發深度思考。該紀錄片在創作中詮釋了講好中國傳統文化故事的方式,實現了人文精神的傳承。(《視聽》評)
《書簡閱中國》從30封古人書信中打撈沉澱千年的歷史哲思,以“大歷史+小歷史”的書寫方式,帶領觀眾走進古人的人生故事,品味書簡文化的歷史意義。作品用電影化敘述方式,將紀錄片的紀實性與藝術性相融合,既關照個人情感,又以小見大衍射出大時代背景下的人情物狀,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以現代視角走進執筆人內心,通過新奇頑皮的表達方式解讀古人的情感世界,使觀眾在歷史的真實和溫情中,重新體會久違的書簡文化。此外,《書簡閱中國》用6集時長所架構起的長時段歷史,亦成為此類紀錄片的一次有效嘗試。在敘述視角上,該片採取“大歷史+小歷史”的雙重書寫方式,將書信中的個人情感與時代背景相互融合;在拍攝手法上,該借鑑電影方式,將人物形象塑造、懸念設定、細節描寫匯通一體,呈現出較高的敘述水準;在視覺製作上,紀該秉承“真實”追求和“審美”追求的雙重標準,利用“情景再現”的手法還原書信背後的人生故事,給觀眾以極致的視覺享受,同時彰顯書簡文化的藝術價值。(上海外國語大學教師賢達經濟人文學院楊岱和張翔評)
在《書簡閱中國》白描平實的敘述中,歷史上大小人物的愛恨別離、情深情淺都化作信箋之上躍動的音符,他們逐個被還原為帶著煙火氣的人。紀錄片以標識人際關係的書信為媒介,以小切口敘事,在故事細節之中切入生活的紋理,對書信兩端連線的個體的生命關照,放棄對歷史本體建構的宏大敘事。這種內生化、生活化的輕敘事,很容易與當下人的生命情感實踐建立連結。曾經的故紙堆里,透露著的是鮮活的氣息。《書簡閱中國》的破圈,獲得豆瓣9.3的評分,不僅在於敘事主題上普遍的人性探微,更在於敘事手法上帶著網際網路氣質的表達。簡言之,文以載道、見字如面的人倫情感藉助三維動畫、演員的劇情表演、文史知識點的遊戲化陳述等媒介化方式,轉譯成現代人熟悉的電視藝術語言。片頭的驛馬、魚和雁的動畫,萌化了的形象化用的是“魚傳尺素”“鴻雁傳書”的歷史典故;各集開頭渺小的人在廣袤的信紙空間上活動的設計,一大一小之間,傳遞著穿越歷史的縱深感;尤其是對古代驛傳、西漢邊塞屯兵、唐代朋黨之爭的漫畫版知識展示,運用了現代遊戲或影視的時尚元素,是在現實語境下的重新表達,是典型的歷史傳承過程中的再思考、在表述、再轉化。(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師張凱濱評)
負面評價
紀錄片《書簡閱中國》的歷史輕敘事,是在網際網路語境下的一種再創造。當然,這種夾雜著樸素旁白、劇情表演、漫畫遊戲的視聽語言並不是完美的。尤其是5封書信緊扣一個主題的敘事結構,雖然迎合了當下網際網路客群的碎片組合式接受習慣,卻不得不犧牲每個故事的系統性和完整性,故事的講述都只能淺嘗輒止。此外,遊戲化的知識講解在嵌入整體平和舒緩的敘述節奏時,帶來風格的錯位,偶有突兀之感。(浙江師範大學文化創意與傳播學院教師張凱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