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裱分類
原裱
把新畫好的畫按規範的裝裱程式進行裝裱。
揭裱
對原裱不佳或是由於管理收藏保管不善,導致書畫發生空殼脫落、受潮發霉、糟朽斷裂、蟲蛀鼠咬等現象的傳世書畫及出上書畫進行裝裱。
經過裝裱的書畫,牢固、美觀,便於收藏和布置觀賞。而重新裝裱的
古畫,會更加延長作品的生命力。古人說:“古蹟重裱,如病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手而斃。”
步驟概述
裝裱工藝大致可分為六大部分,每一部分又可分許多小的工序。
第一部分為定型備料,包括製漿糊、畫心托底、托綾絹等。
第二部分上漿托紙,包括調試漿水、配托紙、潤畫心、上漿托紙、刷漿口、上牆繃平晾乾。
第三部分裁畫心、下料,包括畫心下牆,取正方裁、量裁鑲嵌材料。
第四部分畫心與鑲嵌材料的組合、定型,包括鑲局、鑲牙子、鑲邊、鑲天頭地腳、卷邊或沿邊、上釘角等。
第五部分復畫上背,包括配復背紙、裱件的悶水潤性,刷復裱上畫和排平,加輔料、上牆、繃平。
第六部分最後完成,包括下牆、打蠟、剪邊、裝天地桿軸,掛網結帶。
由於裝裱的類別和款式不同,它們的工序材料也各有差異,而每個裝裱師的經驗、習慣手法各異,各自的操作方法也不盡相同,裝裱藝術又是一門工藝性強的專門技術,而且需要實際操作,反覆實踐才能逐漸掌握。這裡只能簡要談幾種最基本的、簡單易行能自己動手托裱的方法。
工具材料
工具
裁刀,用於裁切紙、絹、綾、錦的材料和挖配、裁畫心及修補破洞。其刀刃鋒利平直,呈馬蹄形,又名馬蹄刀。
裁板,用於裁切之墊,多以質細紋直的椴木、銀杏木或柳木為之。
裁尺,用於裁切畫心材料時作界尺之用,多用楠木、杉木製成。
棕刷,用樹棕編扎製成,有南、北方之分,前者小且薄,後者大而厚。
排筆,由幾支乃至20餘支羊毫筆並排扎接而成,用於刷漿糊。
竹啟子,用大毛竹製成,呈劍形,前部薄而光滑,尖端半圓形,後部粗厚。
針錐,用於扎眼、轉邊和排毛等。砑石,用以砑磨畫背,以質細光滑的鵝卵石為之。另外還有漿油紙,水油紙等。
材料
紙,多用生宣紙,一般用作托畫心,托綾絹或配覆背等。
絹,是平紋織物,用蠶絲織成,有粗細之分。
綾,亦用蠶絲織成,並織有各種圖案,多用於裱幅的天頭、地頭、隔水等。
錦,絲織物,多為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的圖案。多用作手卷包首、冊頁封面、軸幅錦眉和框線等。
漿糊,托裱所需的粘合劑。用去掉筋麩皮的澱粉或上好麵粉打成,打漿時需放入適量明礬,以防以後蟲蛀。
顏料,即國畫顏料,用於染製紙、絹、綾及為破損的畫心補色等。
膠礬水,用膠和明礬及水三者混合而成,用於加固裱件的色彩和紙絹質地。
軸頭,用在掛軸式和手卷式的裝裱中。前者多用紫檀木、紅木、花梨、瓷、象牙、角、金屬等製成,呈蘑菇頭等形狀,安裝在地桿的兩端,既起到裝飾作用,又便於畫卷懸掛。後者常用象牙、瓷及金屬等材料為主,圓形裝於卷尾的上下兩端。
畫桿,分天桿、地桿,以杉木為主,要求平直,其中地桿要一定重量。
繩、帶、用於綑紮別緊裱物。
另外還須備有一些化學藥品,加高錳酸鉀、草酸、過氧化氫、丙酮、乙醚等,用於清除霉跡、污跡等。
方式
我國的裝裱工藝是伴隨著中國繪畫的歷史而產生的,從現今保存的歷史資料看,早在1500年前裝裱技術就已經出現了,而且對於裝稼漿糊的製作、防腐,裝裱用紙的選擇,以及古畫的除污、修補、染黃等都有文字記載。到了明代,周嘉胄著有《
裝潢志》,清代周二學著有《一角篇》,均是我國系統論述裝裱的專門著作。
裝裱亦稱“裝潢”、“裝池”、“裱背”,是我國特有的一種美化和保護書畫及碑貼的技術。裝裱也一是門藝術。俗話說,三分畫七分裱,可見裝裱之重要。書畫作成一經裝裱、便覺神采墨妙而成為完整的作品使人感到賞心悅月。其方法是先用紙托裱在書畫作品的背後,再用綾、絹、紙鑲邊,及至扶活,然後安裝,軸桿或版面。成品按形制可分為卷、軸、冊頁和片。經裝裱後的書畫,
碑帖便於收藏和布置觀賞。明代周嘉胄所著《裝裱志》,清代周二學所著《一角篇》及現代馮鵬生所著《中國書畫裝裱概說》杜子熊所著《中國書畫裝裱》;都是系統論述書畫裝裱的專門著作。
宣和裝:又稱“宋式裱”。是北宋徽宗(
趙佶)內府收藏書畫的一種裝裱形制。因徽宗宣和年號(公元1119—1125年)而得名。此種樣式、是裱條中最複雜的一種。如故宮博物院所藏梁思閔《
蘆汀密雪圖卷》,其天頭用綾、瓣後隔水用
黃絹,尾紙用白宋箋、加畫本身共五段。還按一定格式蓋有內府收藏
印章。
吳裝:蘇揚兩地裝裱歷經明清數百年,承前啟後,名池全國,號稱吳裝。其裱件平挺柔軟,鑲料配色文靜,裝制切貼,整舊得法。《裝潢志》謂:“王 州世具法眼、家多珍秘,深究裝潢”。明代
胡應麟《少寶山房筆叢》有吳裝最善,他處無及”。的高度評價。
紅幫:裝裱形制的一種。解放前蘇州,揚州和上海等地有一種專裱紅白
立軸對聯,專供婚喪喜慶之用的。稱為“紅幫”。
行幫:解放前上海、蘇州、
楊州各地就其裝裱工藝的不同,有一種專裱普通書畫的,稱為“行幫”。
一色裱:就是裱畫鑲料用一種顏色的。這要根據畫芯的長短畫畫幅長短的比例而定,一般鑲料長不超過畫芯長的,用一色裝裱就可以了,如一張三尺長的畫芯,加三尺長鑲料,裱成六尺長幅式的立軸,只用一色即可,在鑲料色彩的運用上,以突出畫芯的畫意為目的,不能用強烈的對比色,要使其美觀,大方為原則。
二色裱:二色裱是在貢四周用上適色鑲上,其餘不夠的長度再採用深色較為隱重的鑲料,接湊於天地頭裱成需要的長度。如畫芯長是二尺,要想裱成六尺左右的長度,就需加四尺鑲料,這樣只用一色,則鑲料長於畫芯的一倍,在配色上有喧賓廳主的副作用。同時也顯得單調。這樣就可裱成二色。即圈的上下、另加天地。
三色裱:三色裱,是圈與天地之間加隔界。其邊的寬度可隨畫幅的大小而定,或三寸,或二寸,或一寸五分不等。圈的顏色應淺些,天、地頭應深些,隔界不深不淺起過度作用。這樣裱的畫,色彩為協調。並有溫文、柔和、肅穆的情趣。但圈、隔界、天地的顏色不要過分相近,應有節奏感。切忌,圈職業病色深,而天地色淺,這樣會使讀者感到空曠。
仿古裝池:這是解放前蘇州、上海、揚州各地就夠得上稱為裝潢藝術的,專為書畫名家和收藏家裝裱珍貴書畫的,稱為“仿古裝池”。
驚燕:亦稱“綬帶”原只是垂畫畫的天頭處,燕子飛近畫面,兩帶自然飄動,可驚走燕子。後來用它作為裝飾,就把這兩條帶子固定在天頭上,刺綬帶的寬度可根據畫的寬度而定,如二尺寬的裱件可用六分寬的綬帶較為合適。用料楊與隔界相同。它的長度與天頭一樣,但不要太厚,厚則使畫不平。如隔界是綾子的,綾上有花紋,那么刺綬帶時就要注意花紋的完整。現代日本裝還有用活動的飄帶,用來驚動止棲的繩燕,以保護書畫,故又名“驚蠅”
以各種綾錦紙絹對古今紙絹質地的書畫作品進行裝裱美化或保護修復。在
宣紙和絹素上所作的書畫,因其墨色的膠質作用,畫面多皺摺不平,易破碎,不便觀賞、流傳和收藏。只有經過托裱畫心,使之平貼,再依其色彩的濃淡、構圖的繁簡和畫幅的狹闊、長短等情況,配以相應的綾絹,裝裱成各種形式的畫幅,使筆墨、色彩更加豐富突出,以增添作品的藝術性。
沿革書畫裝裱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早在戰國時期就有
帛畫、繒書,至西漢即有裝裱的繪畫出現。如
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上端,裝有扁形木條,系有絲繩,木條兩端還系有飄帶。南北朝時書畫裝裱多赤軸青紙,著名裱工有
范曄、徐愛、
巢尚之等人。書法家
虞□還著有裝裱著作。至唐代始用織錦裝書畫,格調堂皇,高手輩出。
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設“論裝背裱軸”一章專門論述有關裝裱事項。
宋代因書畫繁榮,裝裱亦獲空前發展,多用綾絹作裱料,裝裱樣式豐富多彩。北宋宣和年間,裝裱多是畫心上下鑲隔界,不鑲綾邊,周以古綢絹邊欄之,稱宣和裱。此時畫家米芾兼善裝裱,著《論鑑賞裝裱古畫》一文,頗有建樹。元代宮廷設定專門機構,管理裝裱書畫。
明清以來,隨文人畫
大興,以素絹或淺色絹作裱料的裝裱逐漸增多。出現了地區性的裝裱中心,所裱書畫因綾絹色彩及操作技法及裱幅形式的不同而具有地方特色,如京(北京)裱、蘇(江蘇)裱等。明代周嘉胄撰《裝潢志》一書,論述精微,人多重之。
另外,中國的書畫裝裱技術還傳至日本、朝鮮,形成各自的獨特風格。
裝裱工藝
材料托染
首先是材料的托和染,包括:
①托綾、絹,將綾絹正面合案鋪平,用排筆蘸清水將其刷透,後用乾毛巾將水份吸乾,使綾絹緊繃案面,平直無皺,再刷漿糊,後將卷好的紙對齊綾絹,邊展托紙,邊用漿刷刷實,完後再以棕刷排實,揭去,晾在牆上。另外還可將顏料放入漿糊中調勻,刷至綾絹,上紙,晾乾,即連托帶染色,稱渾托。
②托鑲料紙、裱背紙,大多托3層。先將第1層紙鋪開,用稀漿水將紙刷平刷勻,加托第2層,對齊邊口,展紙,刷實。再用漿水加托第3層,步驟同上。3層托好後,再用棕刷刷一遍,晾乾。
③染材料,將顏料及膠用水浸泡化開,把所染紙絹綾反扣在畫案上,往上刷顏色水,要均勻,先刷托紙,後刷紙絹綾的正面。後上牆晾乾。
托裱畫心
接著托裱畫心,包括:
①濕托法,用於不掉色的畫心。把裁方的畫心反鋪於畫案,潤潮展平,上漿水,沿畫心四邊刷上局條,後把托紙刷上,再用棕刷由上而下刷住托紙。
②
平托法,用於易擴散或掉色的畫心。其法是托紙上刷漿水,畫心覆其上。有飛托、覆托之分。再進行鑲覆和砑裝,包括:
鑲覆,將托好的畫心裁去多餘的局條,再在畫心四周鑲覆上所需要的圈檔、上下隔水、天地頭、驚燕,綾小邊或通天小邊等各種材料,然後在其背面刷漿水,粘上覆背紙即可。
砑裝,砑,即對覆背後的裱件用砑石砑磨,使之光潔柔軟。裝則指在裱好的畫幅上,裝配天地桿、軸頭、在桿上鑽,穿繩,以便懸掛等,至此裝裱工作全部結束。
形式/品式
主要有:
①
條幅,因是垂直懸掛,又稱掛軸,或軸。自上而下包括天桿、天頭、驚燕、上隔水、圈檔、畫心、下隔水、地頭、地桿、軸頭等,一般為天頭大、地頭小。
②
長卷,也叫手卷,簡稱卷。由天頭、副隔水、前隔水、絹邊、引首、畫心、後隔水、題跋紙心、拖尾等組成。
③冊頁,首尾相連、摺疊而成,其形式類似畫冊,每頁一幅畫,或一畫一跋,首尾為硬麵包錦,內有邊、畫心、分心等。冊頁有多種樣式,其中左右翻折,向右開版的稱
蝴蝶裝,上下翻折,向上開版的為推蓬裝等。另外裝裱幅式還有
屏條、對聯、橫披等。
書畫揭裱
收藏書畫的朋友,時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就是古舊書畫的
揭裱。大多數的
書畫收藏者購得古舊書畫後,便很隨意地就近找人揭裱了事。這是斷然不可的,因為這直接關係到一件古舊書畫作品的成全與毀壞以及壽命的永暫。
古舊書畫能不重新揭裱的儘可能不要揭裱,因為每揭裱一次,要經過熱水悶燙、清水淋洗、化學藥品洗霉去污和修補、全色等多道工序,耗費很多時間,這些無疑會使古舊書畫大受損傷。所以古人曾說古舊書畫非到了“蝴蝶翩翩舞”的破爛程度,一般不要重新揭裱。
揭裱古舊書畫,尤其是具有珍貴文物價值的古舊書畫,一定要找那些經驗豐富、技藝高超又認真敬業的
裝裱師。北京、上海、蘇州等地都有專業的書畫裝裱店和技藝上乘的裝裱師。如
北京琉璃廠的榮寶齋是國有企業,負有保全救護文物的責任。他們接到古舊書畫,須經過研究討論決定如何揭裱後才分配專 人操作。切不可為了圖省事省錢就近找技藝平庸的人揭裱。清代書畫鑑別名家
陸時化在其所著《書畫說鈐》一書中說:“書畫不遇名手裝池,雖破爛不堪,寧包好藏之匣中。不可壓以它物,不可性急而付拙工,性急而付拙工,是滅其跡也。拙工謂之殺畫劊子。”此實為經驗之談。
另外,珍貴的古舊書畫揭裱前最好拍照或錄像,以備揭裱過程中毀壞而訴諸法律的憑證。
關於書畫揭裱技術的研究,台灣書畫修護師範定甫於2004年時曾進行相關研究,依據其發表研究結果得知,揭裱技術以水份的多寡,可區分為濕揭與乾揭兩種方法。所謂的濕揭是指整幅畫心同時均勻潤濕,而後揭除裱紙的方法;乾揭並非完全不使用水份,而是在小區域內儘可能減少潤濕裱紙與褙紙的水份,進而揭除的方法,或可稱為局部濕揭。揭裱前需對畫心施予暫時性加固以保護揭裱操作時文物的安全,暫時性加固技術可以分為非黏著劑法與黏著劑法。非黏著劑法僅以水貼合加固材料與畫心;黏著劑法則以水溶性黏著劑貼合加固支撐材料於畫心。書畫修復時依畫心的損壞
狀況選擇暫時性加固方法,並可搭配濕揭、乾揭運用。范定甫在研究中依模擬黏著劑存留在畫心表面的試驗,測量塗布對表面顏色的影響、清洗的效果、以及耐久試驗等項目。試驗結論為關於布海苔、甲基纖維素與漿糊三種所套用的黏著劑中,以布海苔對試樣的顏色影響最大、耐老化性能差,清洗後仍嚴重影響試樣的濕熱白度穩定性。清洗後有助於漿糊試樣的白度穩定性。三者之中,甲基纖維素的清洗度佳,耐老化性最好,對畫面顏色的影響最小,建議可以甲基纖維素作為揭裱暫時性加固黏著劑。
近幾年其仍在繼續進行相關研究,新研究成果還未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