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裝裱師
- 類型:一個古老的職業
- 古稱:裱背、裝池等
- 歷史記載:《通雅·器用》
起源
裝裱為中國傳統行業。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古代裝裱的專稱叫做“裱背”,亦稱“裝潢”,又稱“裝池”。據明代方以智《通雅·器用》載,“潢”猶池也,外加緣則內為池;裝成卷冊謂之“裝潢”。
裝裱品式分立軸、中堂、對聯、橫披、條屏、鏡片、扇面、手卷、冊頁等。其基本步驟包括托底、修補、大托、晾乾;需經調漿、托背、上牆、加條、裱綾、上軸、加簽等數十道工序。唐太宗重視裱畫,將王羲之書法和歷代名畫指定王行直裝裱,褚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宋微宗設立畫院,裝裱家為文思院六種待詔之一,中國書畫裝裱技藝自此傳入民間。明清裝裱師成為專門的職業。
歷史
裝裱師是一個古老的職業。1973年湖南戰國楚墓出土的《人物御龍帛畫》,以及其後在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出土的帛畫上,都在“丁字形帛畫的頂部,裹有一根竹竿.並系以棕色的絲帶,中部和下部的兩個下角,綴有青色細麻線織成的筒狀絛帶”。這些具體特徵,展示了書畫裝裱的古老起源。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最早記載裝裱史料的是唐代張彥遠著的《歷代名畫記》。其中提及:“晉代已前,裝背不佳,宋時范嘩始能裝背。”《後漢書》的作者.南宋史學家范嘩,是我國裝裱史上的早期名家。到了唐朝,唐太宗大力蒐集王羲之的書法和歷代名畫,指定王行直裝裱,褚遂良、王知敬監領其事,可見唐代對裱畫的重視。其時,日本國奈良朝仲臣來我國學習裝裱技術,唐太宗親命典儀張彥遠面授技藝,從此,我國的裝裱技藝流傳日本,且在異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五代時,裝裱技藝進一步發展。到了北宋,宋微宗設立畫院,裝裱家列人官職,成為文思院六種待詔之一。在皇家的倡導下,書畫家、裝裱家精心探究的基礎上,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就經常和裝裱師傅們一起研究裝裱設計問題,發明了古絹、古紙沖洗補全等技法,因創始於宣和年間,故謂之 "宣和裱",一直流傳至今。終於形成了著名的“宣和裱” 的格式。這也標誌著我國書畫裝裱技藝開始傳入民間。特別在明、清五百年間,裝裱技藝成為專門行業。在蘇州、揚州、北京、上海、湖南、湖北、開封等地先後出現了許多馳名中外的書畫裝裱店鋪和職業裝裱師。
機裱工
到了現代,機器的出現,使得傳統的手工裝裱工藝幾近失傳,裝裱師傅也成了名副其實的工匠,離開機器,就不會裝裱字畫。機器裱畫雖然快,但是也有不能避免的諸多問題,如傳統韻味,揭裱等問題。
良工
好的裝裱師,被稱為“良工”。
字畫裝裱,尤其是古舊書畫重新揭裱時要慎重,應當請教有經驗的良工高手。明代周嘉胄在《裝潢志》中說:“前代書畫,傳歷至今,未有不殘脫者。苟欲改裝,如病篤延醫,醫善,則隨手而起;醫不善,則隨劑而斃。所謂‘不藥當中醫’,不遇良工,寧存故物。”(前代的書畫,經過許多朝代的流傳保存至今,沒有不殘脫的。如果想重新裝裱,改換裝潢,就像患了重病去請醫生醫治一樣,醫生的醫術高明,就能隨手藥到病除,迅速恢復健康;醫生無能,病人服了藥會誤事死亡。所以說:“不用藥,保持病人的原狀,是中等的治療,亂用藥不如不用藥”。同樣道理,古代的書畫珍品,沒有遇見優良的裝裱工,寧願保存殘脫的舊畫,以免在重裱時,被劣工揭損裁毀等。古舊書畫重裱如延醫治病,這就說明了古舊書畫重新裝裱的重要性。需要重新裝裱的古舊書畫,應採用傳統的裱畫技術,給以修補裝裱,使它能長期保存,這就是對古舊書畫文物保護的一項重要貢獻。如果遇上庸工濫施手術,就能置名跡於死地,故裝裱的技藝高低,實系古舊書畫藝術存亡的關鍵。裝裱人員只有把技藝提到一定高度,才能把古舊字畫裝裱得更好,不至將少有的古蹟毀於手下。例如在揭裱修復過程中,往往為了使古舊字畫乾淨漂亮一些,便採用漂白粉漂洗。稍有不慎,就會把畫紙腐蝕得更加糟朽。這對延存古蹟大有害處,很珍貴的古書畫,重裱得好,價值可以倍增,重裱得不好就成了廢物,切切慎之。
手工機裱
手工機裱,這是一種基於傳統手工裝裱和現代機器裝裱而發明的一套快速實用的裝裱技術方案,使字畫裝裱變得是十分輕鬆簡單。既解決了傳統裝裱的速度慢問題,也解決了現代機裱的揭裱問題。
日前,一種建立在傳統裝裱和現代機裱基礎上而創新的字畫裝裱技術問世,這種傳統與現代完美結合的裝裱技術被業內稱作為“手工機裱”。
據文化中國書畫裝裱培訓中心負責人介紹,這種技術是本中心根據十幾年的實踐經驗,總結出的一套快速實用的裝裱解決方案,能使學員在短短一周之內掌握傳統手工裝裱、現代機裱。尤其是本中心獨創的“手工機裱”技術,使字畫裝裱變得是十分輕鬆簡單。既解決了傳統裝裱的速度慢問題,也解決了現代機裱的不易揭裱問題。
鑒於這種技術的簡單易學,文化中國書畫裝裱培訓中心決定將其公開,面向全社會培訓學員,沒基礎的和有基礎的都可以來學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