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裝

蝴蝶裝

蝴蝶裝始於唐末五代,盛行於宋元,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貼上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蝴蝶裝
  • 發音:hu die zhuang
  • 朝代:始於唐末五代,盛行於宋元
  • 類別:書刊裝訂方式
  • 注音:ㄏㄨˊ ㄉㄧㄝˊ ㄓㄨㄤ
定義,歷史,

定義

唐、五代時期,雕版印刷已經趨於盛行,而且印刷的數量相當大,以往的書裝形式已難以適應飛速發展的印刷業。經過反覆研究,人們發明了蝴蝶裝的形式。蝴蝶裝就是將印有文字的紙面朝里對摺,再以中縫為準,把所有頁碼對齊,用糨糊貼上在另一包背紙上,然後裁齊成書。蝴蝶裝的書籍翻閱起來就像蝴蝶飛舞的翅膀,故稱“蝴蝶裝”。蝴蝶裝只用糨糊貼上,不用線,卻很牢固。可見古人對書籍裝訂的選材和方法上善於學習前人經驗,積極探索改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今天,我們更應該以發展的眼光,思考未來書籍裝幀的發展,學習前人的經驗,改善和創造現代的形式。
蝴蝶裝蝴蝶裝

歷史

中國古書裝幀形式之一。雕版印刷的書籍出現以後,特別是進入宋代雕印書籍盛行以後,由於書籍生產方式發生了變化,引起書籍裝幀方法和形式也相應發生變化。雕版印書不同於用手寫書或抄書。寫書或抄書,可以不受任何限制,一紙接一紙地寫下去。而後連線起來,或捲起成為捲軸裝,或摺疊成為經折裝。雕印書籍要受版面制約,即每版只能雕印一定的行款字數,且通常都有邊欄界行。這樣印出的書葉,都是以版為單位的單葉。這種書葉若是仍然沿用捲軸裝或經折裝,就必須將書葉先行首尾粘連,且要設法去掉或掩蓋每葉的左右邊欄,勞師費時,極為不便。於是適應雕版印書的特點,創造了蝴蝶裝。
蝴蝶裝簡稱”蝶裝”,又稱”粘頁”,是早期的冊頁裝。蝴蝶裝出現在經折裝之後,由經折裝演化而來。人們在長期翻閱經折裝書籍的過程中,經折裝書籍的折縫處常常斷裂,而斷裂之後就出現了一版一頁的情況,這給人以啟示,逐漸出現了以書頁成冊的裝訂製度。而最先出現的冊頁書籍就是”蝴蝶裝”。
蝴蝶裝大約出現在唐代後期,盛行於宋朝,是把書頁依照中縫,將印有文字的一面朝里、對摺起來,再以中縫為準,將全書各頁對齊,用漿糊粘附在另一包裝紙上,最後裁齊成冊的裝訂形式。用”蝴蝶裝”裝訂成冊的書籍,翻閱起來如蝴蝶兩翼翻飛、飄舞,故名之為”蝴蝶裝”。五代雕版印刷的監本經書,上呈時是一百三十策(冊)。既然稱策,必為書之方冊,因捲軸裝稱”卷”,不稱冊,加之唐時唐人寫經已有個別為蝶裝,故五代之經書當為蝴蝶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